卷三十一 燕策三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
關燈
小
中
大
計不知所出耳。
”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将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轲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纆抗其胸,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乃為裝遣荊坷。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
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轲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
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複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荊轲怒,叱太子白:“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為纇慨羽聲,士皆繸目,發盡上指冠。
于是荊轲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币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内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
唯大王命之。
” 秦王聞之,大喜。
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轲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至陛下。
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轲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纈,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秦王謂轲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轲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纆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
拔劍,劍長,摻其室。
時怨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轲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轲。
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轲,斷其左股。
荊轲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複擊轲,被八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轲,秦王目眩良久。
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
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镒,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轲也。
” 于是,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诏王翦軍以伐燕。
十月而拔燕薊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
秦将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
秦複進兵攻之。
五歲而卒滅燕國,而虜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後荊轲客高漸離以擊築見秦皇帝,而以築擊秦皇帝,為燕報仇,不中而死。
【譯文】 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
他看到秦國将要吞并六國,如今秦軍已逼近易水,惟恐災禍來臨,心裡十分憂慮,于是對他的太傅鞫武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太傅幫忙想想辦法才好。
”鞫武回答說:“秦國的勢力遍布天下,地盤廣大,如果它們再用武力脅迫韓趙魏,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局勢還不一定啊。
何必因在秦遭受淩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太子說:“那可怎麼辦好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 過了一些時候,樊将軍從秦國逃到燕國,太子收留了他。
太傅進谏勸告太子說:“不能這樣做啊。
秦王殘暴,又對燕國一直懷恨在心,如此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更何況他知道樊将軍在這裡!這就好比把肉丢在餓虎經過的路上,災禍難以避免了。
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嬰再世,也無力回天。
太子您還是趕緊打發樊将軍到匈奴去,以防洩露風聲。
請讓我到西邊去聯合三晉,到南邊去聯合齊楚,到北邊去和匈奴講和,然後就可以對付秦國了。
”太子丹說:“太傅的計劃曠日持久,我心裡昏亂憂慮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
況且問題還不僅僅在這裡,樊将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怎麼能因為秦國的威脅,就抛棄可憐的朋友,把他打發到匈奴去呢,這該是我拼命的時候了,太傅您得另想辦法才好。
”鞫武說:“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此
”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将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轲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纆抗其胸,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乃為裝遣荊坷。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
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轲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
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複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荊轲怒,叱太子白:“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為纇慨羽聲,士皆繸目,發盡上指冠。
于是荊轲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币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内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
唯大王命之。
” 秦王聞之,大喜。
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轲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至陛下。
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轲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纈,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秦王謂轲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轲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纆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
拔劍,劍長,摻其室。
時怨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轲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轲。
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轲,斷其左股。
荊轲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複擊轲,被八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轲,秦王目眩良久。
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
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镒,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轲也。
” 于是,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诏王翦軍以伐燕。
十月而拔燕薊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
秦将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
秦複進兵攻之。
五歲而卒滅燕國,而虜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後荊轲客高漸離以擊築見秦皇帝,而以築擊秦皇帝,為燕報仇,不中而死。
【譯文】 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
他看到秦國将要吞并六國,如今秦軍已逼近易水,惟恐災禍來臨,心裡十分憂慮,于是對他的太傅鞫武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太傅幫忙想想辦法才好。
”鞫武回答說:“秦國的勢力遍布天下,地盤廣大,如果它們再用武力脅迫韓趙魏,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局勢還不一定啊。
何必因在秦遭受淩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太子說:“那可怎麼辦好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 過了一些時候,樊将軍從秦國逃到燕國,太子收留了他。
太傅進谏勸告太子說:“不能這樣做啊。
秦王殘暴,又對燕國一直懷恨在心,如此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更何況他知道樊将軍在這裡!這就好比把肉丢在餓虎經過的路上,災禍難以避免了。
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嬰再世,也無力回天。
太子您還是趕緊打發樊将軍到匈奴去,以防洩露風聲。
請讓我到西邊去聯合三晉,到南邊去聯合齊楚,到北邊去和匈奴講和,然後就可以對付秦國了。
”太子丹說:“太傅的計劃曠日持久,我心裡昏亂憂慮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
況且問題還不僅僅在這裡,樊将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怎麼能因為秦國的威脅,就抛棄可憐的朋友,把他打發到匈奴去呢,這該是我拼命的時候了,太傅您得另想辦法才好。
”鞫武說:“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