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秦策三 蔡澤見逐于趙
關燈
小
中
大
,莫有及者,臣不如也。
”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
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
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笃,因免相。
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蔡澤相秦王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号為剛成君。
秦十餘年,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卒事始皇帝。
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譯文】 蔡澤被趙國驅逐,逃亡到韓、魏,途中又被人搶走炊具。
正落寞之時,聽說秦相應侯範睢任用鄭安平、王稽,可是後來兩人都犯下了重罪,以緻使範睢内心慚愧不已。
蔡澤便決定西行入秦,去拜見秦昭王,事先故意對人發出豪語,以激怒範睢:“燕國大縱橫家蔡澤,乃是天下雄辯豪傑之士。
隻要他一見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為相國,替代範睢的地位。
” 範睢聽說之後,就派人找來蔡澤,蔡澤見範睢,并未行禮隻是拱了拱手,緻使範睢很不高興,談吐之間蔡澤更是倨傲無禮,此時更是火上添油,于是責問他說:“你曾揚言,你将取代我的秦國相國職位,有沒有這回事呢?”蔡澤回答說:“有。
”範睢說:“那我倒願意聽聽是什麼道理?”蔡澤說:“唉,閣下為什麼這樣見識遲鈍呢!即使是四季的轉移,也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則。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手腳都很健康,耳朵也很靈敏,眼睛也很明亮,内心像聖人一樣賢智,這不是每個人殷切期望嗎?”範睢說:“是的。
”蔡澤說:“以仁為禮,以義為則,施恩德于天下,天下人都會由于感恩而崇拜他,并且都希望擁護他為君王,這不也都是雄辯家殷切期望的嗎?”範睢說:“是的。
” 蔡澤又說:“既富且貴,善治萬事,使每個人都能享盡天年,每個人都不緻夭折。
天下人民都能繼承他們的傳統,維護他們的業績,傳給無窮的後代,名實兼而有之,恩澤流傳萬年,受人永遠贊美,和天地同其始終,雖說這不是施仁義的結果,不也是聖人所說的吉祥善事嗎?”範睢說:“是的。
”蔡澤說:“例如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他們最後也都完成了他們願望了嗎?” 範睢知道蔡澤是為了要使自己陷于窘境,于是就這一點回答說:“為什麼不可以?說起商鞅臣事秦孝公,終身盡忠,絕無二心,公而忘私,賞罰分明,秦國大治,竭盡智能,表露赤心,然而卻招緻秦國人的怨恨和責怪,他為秦國而欺騙老朋友,俘虜魏公子印,最後終于為秦國擒獲魏将而大破魏軍,擴充疆土達1000裡之多。
吳起臣事楚悼王,絕對不以私損公,更不用讒言來隐蔽忠節,每當遇到應行的大事,就不顧毀譽,一心想要使君王成就霸業,國家富強,而且不畏一切災禍和邪惡勢力。
大夫文種,臣事越王勾踐,當君主陷于困辱慘境時,他忠心愛主而不懈怠,君王雖然被敵人俘虜,仍然竭誠盡智沒有背棄國家,而且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即使富貴也不驕傲。
像以上這三位忠臣,可以說是義行極緻和忠貞的典範。
所以君子總是犧牲性命來完成名節,隻要是大義所在,雖然犧牲生命也無所懊悔,為什麼不可以呢?” 蔡澤說:“君主聖明,這是國家之福。
父親慈愛,兒子孝順,丈夫講信義,妻子有貞節,這是國家之福。
然而比幹忠君愛國,卻不能維護殷朝的存在,伍子胥雖然賢能,卻不能使吳國保存不滅,申生雖然孝順,而晉國仍然不能避免内亂。
這就是雖然有忠臣孝子,國家仍然不免滅亡騷亂,這是什麼道理呢?主要是沒有明君、賢父來采納的緣故。
所以天下因為父不仁不義而蒙羞,臣子也因此而難免受其害。
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盡忠成名,恐怕就連微子也不足成為仁人,孔子也不足成為聖人,管仲也不足以成為偉人。
”這時範睢認為蔡澤的話很對。
蔡澤略為停一會接着說:“商鞅、吳起、文種,他們為人臣能夠盡忠立功,這都是出于他們的心願。
闳夭大臣事周文王,周公輔佐周成王,難道不是盡忠嗎?然而就君臣而論,商鞅和吳起、文種等人,當然還不如闳夭、周公。
”蔡澤說:“然而閣下服務的君主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踐相比,究竟誰更慈愛而又信任忠臣、不欺淩故舊呢?”範睢說:“不知道。
” 蔡澤說:“當然,閣下的君主并不像秦孝公、越王勾踐、楚悼王那樣親信忠臣。
而閣下事奉君主,在平定内亂、消除禍患、排除困難。
擴充、疆土、發展農業、振興國家、強化君主等方面,威權壓倒全國,功業揚名萬裡之外,并沒有超過商鞅、吳起、文種三位名臣。
但是閣下的地位和俸祿,以及家中的财富都已經超過他們三人,然而閣下還是不隐退,我深為閣下擔憂。
古諺說得對:‘太陽升到正午時就開始落,月亮圓到滿盈時就開始虧。
’萬物都是盛極而衰,這乃是自然規律。
不論是進還是退,不論是伸還是縮,都随着時間變化,這乃是聖人所認定的常理。
古時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矯正天
”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
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
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笃,因免相。
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蔡澤相秦王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号為剛成君。
秦十餘年,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卒事始皇帝。
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譯文】 蔡澤被趙國驅逐,逃亡到韓、魏,途中又被人搶走炊具。
正落寞之時,聽說秦相應侯範睢任用鄭安平、王稽,可是後來兩人都犯下了重罪,以緻使範睢内心慚愧不已。
蔡澤便決定西行入秦,去拜見秦昭王,事先故意對人發出豪語,以激怒範睢:“燕國大縱橫家蔡澤,乃是天下雄辯豪傑之士。
隻要他一見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為相國,替代範睢的地位。
” 範睢聽說之後,就派人找來蔡澤,蔡澤見範睢,并未行禮隻是拱了拱手,緻使範睢很不高興,談吐之間蔡澤更是倨傲無禮,此時更是火上添油,于是責問他說:“你曾揚言,你将取代我的秦國相國職位,有沒有這回事呢?”蔡澤回答說:“有。
”範睢說:“那我倒願意聽聽是什麼道理?”蔡澤說:“唉,閣下為什麼這樣見識遲鈍呢!即使是四季的轉移,也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則。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手腳都很健康,耳朵也很靈敏,眼睛也很明亮,内心像聖人一樣賢智,這不是每個人殷切期望嗎?”範睢說:“是的。
”蔡澤說:“以仁為禮,以義為則,施恩德于天下,天下人都會由于感恩而崇拜他,并且都希望擁護他為君王,這不也都是雄辯家殷切期望的嗎?”範睢說:“是的。
” 蔡澤又說:“既富且貴,善治萬事,使每個人都能享盡天年,每個人都不緻夭折。
天下人民都能繼承他們的傳統,維護他們的業績,傳給無窮的後代,名實兼而有之,恩澤流傳萬年,受人永遠贊美,和天地同其始終,雖說這不是施仁義的結果,不也是聖人所說的吉祥善事嗎?”範睢說:“是的。
”蔡澤說:“例如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他們最後也都完成了他們願望了嗎?” 範睢知道蔡澤是為了要使自己陷于窘境,于是就這一點回答說:“為什麼不可以?說起商鞅臣事秦孝公,終身盡忠,絕無二心,公而忘私,賞罰分明,秦國大治,竭盡智能,表露赤心,然而卻招緻秦國人的怨恨和責怪,他為秦國而欺騙老朋友,俘虜魏公子印,最後終于為秦國擒獲魏将而大破魏軍,擴充疆土達1000裡之多。
吳起臣事楚悼王,絕對不以私損公,更不用讒言來隐蔽忠節,每當遇到應行的大事,就不顧毀譽,一心想要使君王成就霸業,國家富強,而且不畏一切災禍和邪惡勢力。
大夫文種,臣事越王勾踐,當君主陷于困辱慘境時,他忠心愛主而不懈怠,君王雖然被敵人俘虜,仍然竭誠盡智沒有背棄國家,而且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即使富貴也不驕傲。
像以上這三位忠臣,可以說是義行極緻和忠貞的典範。
所以君子總是犧牲性命來完成名節,隻要是大義所在,雖然犧牲生命也無所懊悔,為什麼不可以呢?” 蔡澤說:“君主聖明,這是國家之福。
父親慈愛,兒子孝順,丈夫講信義,妻子有貞節,這是國家之福。
然而比幹忠君愛國,卻不能維護殷朝的存在,伍子胥雖然賢能,卻不能使吳國保存不滅,申生雖然孝順,而晉國仍然不能避免内亂。
這就是雖然有忠臣孝子,國家仍然不免滅亡騷亂,這是什麼道理呢?主要是沒有明君、賢父來采納的緣故。
所以天下因為父不仁不義而蒙羞,臣子也因此而難免受其害。
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盡忠成名,恐怕就連微子也不足成為仁人,孔子也不足成為聖人,管仲也不足以成為偉人。
”這時範睢認為蔡澤的話很對。
蔡澤略為停一會接着說:“商鞅、吳起、文種,他們為人臣能夠盡忠立功,這都是出于他們的心願。
闳夭大臣事周文王,周公輔佐周成王,難道不是盡忠嗎?然而就君臣而論,商鞅和吳起、文種等人,當然還不如闳夭、周公。
”蔡澤說:“然而閣下服務的君主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踐相比,究竟誰更慈愛而又信任忠臣、不欺淩故舊呢?”範睢說:“不知道。
” 蔡澤說:“當然,閣下的君主并不像秦孝公、越王勾踐、楚悼王那樣親信忠臣。
而閣下事奉君主,在平定内亂、消除禍患、排除困難。
擴充、疆土、發展農業、振興國家、強化君主等方面,威權壓倒全國,功業揚名萬裡之外,并沒有超過商鞅、吳起、文種三位名臣。
但是閣下的地位和俸祿,以及家中的财富都已經超過他們三人,然而閣下還是不隐退,我深為閣下擔憂。
古諺說得對:‘太陽升到正午時就開始落,月亮圓到滿盈時就開始虧。
’萬物都是盛極而衰,這乃是自然規律。
不論是進還是退,不論是伸還是縮,都随着時間變化,這乃是聖人所認定的常理。
古時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矯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