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秦策三 蔡澤見逐于趙

關燈
下弊風而使其煥然一新,到葵丘之會,桓公就顯出了驕縱之色,因此就有九個國家背叛他。

    吳王夫差,自認為天下無敵,因此就輕視諸侯,欺淩齊、晉兩國,到後來國破人亡。

    夏育、太史啟等人,一聲叱咤能使三軍震撼,然而他們本人卻死于普通人之手。

    這都是仗恃威權而不深思事物道理的緣故。

     商鞅為秦孝公制度量衡、改革貨币。

    廢除井田、重劃土地,教民努力耕種和作戰,因此大軍一出發就拓展疆土,軍隊凱旋而歸使國家富強,所以秦兵無敵于天下,在諸侯之間建立了威權。

    可是成功之後,竟殘遭五馬分屍之刑。

    楚國擁有雄兵百萬,然而秦将白起僅僅率領幾萬秦兵,一戰便攻陷楚都鄢和郢,再戰而焚燒夷陵,往南吞并蜀、漢,此外又越過韓、魏攻打強趙,在北方屠殺馬服君及四十多萬兵卒,血流成河,凄慘哀嚎之聲震憾天地,為建立秦國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此以後,趙、楚兩國衰弱下去,再也不敢抗拒秦兵,這都是仰仗白起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他雖然為秦國建立了豐偉戰功,可是他卻在杜郵被秦王賜死。

    吳起為楚悼王改革弊政罷免無能的朝臣,撤消無用的機構,廢除多餘的官吏,杜絕請客說情的風氣,改良楚國的風俗,往南攻打楊越,往北攻打陳、蔡,摧毀連橫政策,解散合縱之約,遊說之士沒有開口餘地,可算得上是成功了,可憐最後他本人卻死于楚人的亂箭之中,然後再把他分屍洩憤。

    越大夫文種,為越王勾踐開疆拓土,發展農業,率領四方軍隊和全國上下的人民,擊敗吳國生擒吳王夫差,完成了越國霸王功業,可是到頭來勾踐卻把他殺了。

    這四位賢臣,都是因為功成而不退,才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這就是所謂‘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返’。

    隻有範蠡深知明哲保身之理,于是就以超然的姿态功成身退,遠離人間的是非之門,駕輕舟渡海遁世,隐姓埋名經商,而成為巨富陶朱公。

     難道閣下沒有看過賭博的人嗎?有時想孤注一擲,有時想步步取勝,相信閣下是最清楚的。

    如今閣下當了秦國相國,為了謀劃國家大事而終日忙碌,為了制定策略而不走出朝廷,坐在朝中控制諸侯,威儀施行于三川,借以充實宜陽,打開羊腸之險,封閉太行要塞,切斷三晉的道路,修棧道千裡通往蜀漢之地,使天下諸侯都畏懼秦國,秦王的欲望得到了滿足,您的功勳已無可複加,正是分功之時,此刻如果不知及時隐退,商鞅、吳起、文種之禍不遠矣!您為何不在此時納還相印,虛相國之位以待賢人?這樣既可博取伯夷一樣的美名,又可長享富貴,世代稱孤,更能和仙人王子喬、赤松子一般長壽。

    這些與日後身遭慘禍,自是天壤之别,你的看法又如何呢?”範睢深有同感:“先生的說法太有道理了。

    ”于是請蔡澤入座,待以上賓之禮。

     過了幾天,範睢入朝拜見昭王,對他說:“有位新從山東來的客人蔡澤,其人雄辯,臣閱人無數,更無人與之相比,臣自愧不如。

    ”于是昭王召見蔡澤,相與言語,昭王十分贊賞,拜為客卿。

    範睢這時自思後路,便稱病不朝,并且借病辭官。

    昭王一再不準,範睢便推言病重。

    昭王無奈隻得允準。

    昭王對蔡澤的計謀十分欣賞,任命他為相。

    蔡澤助秦昭王吞并了東周國。

     蔡澤出任相國沒幾個月,便有人惡意诽謗他,由于恐招緻殺身之禍,便稱病辭官,得封為剛成君。

    他在秦十多年,曆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最後任職于秦始皇皇朝,曾出使燕國,三年之後令太子丹到秦秦做人質。

     【評析】 當蔡澤聽說範睢的手下犯了重罪,馬上意識到正在鼎盛時期的範睢已開始有了隐患。

    深明盛極則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說服權臣、飛黃騰達的機會終于來臨。

    謀略家之所以高明,在于能在凡人看到的日常事件背後看到隐秘、看到機會,他們首先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質,然後根據規律謀算自己的前途、進行深遠的計劃和安排。

    正象他給範睢所說的“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是自然界的鐵律,盛極則衰、功成身退是人類社會的鐵律,放之四海而皆準。

    他掌握和運用了這個鐵律,就說服了權臣,自己在仕途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蔡澤極為善辯,他是這樣說服範睢的:首先他描繪了士大夫們的個人理想,在這上與範睢取得了認同,接着說明商鞅、吳起、文種沒有達成這種理想的原因一方面象比幹、伍子胥、申生一樣沒遇到賢君,更重要的是不知盛極則衰、不會功成身退,同時他又舉了範蠡這個正面的典範,最後剖析了範睢目前的處境,得出了範睢必須馬上隐退的結論。

    整個雄辯過程環環相扣、安排得當、邏輯嚴密、論證有力,各種人物案例随手拈來,對自己的觀點起了巨大的證明作用。

    言辭上鋪陳華麗、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應有盡有,渲染感情毫不餘力,抑揚頓挫、氣勢雄壯。

    今天的我們,隻有細細品味和揣摩,就會在謀略長進和口才訓練方面有不小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