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秦策三 範睢至秦
關燈
小
中
大
,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
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于韓。
王不如收韓。
”王曰:“寡人欲收韓,不聽,為之奈何?” 範睢曰:“舉兵而攻荥陽,則成臯之路不通;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一即着而攻荥陽,則其國斷而為三。
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 【譯文】 範睢來到秦宮,秦王親自到大廳迎接。
秦王對範睢說:“我很久以來,就該親自來領受您的教導,正碰上要急于處理義渠國的事務,而我每天又要親自給太後問安;現在義渠的事已經處理完畢,我這才能夠親自領受您的教導了。
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塗。
”于是秦王以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了範睢,範睢也表示謙讓。
這天,凡是見到範睢的人,沒有不肅然起敬,另眼相看的。
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宮中隻剩下他們兩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請求說:“先生怎麼來教導我呢?”範睢隻是“啊啊”了兩聲。
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範睢還是“啊啊”了兩聲。
就這樣一連三次。
秦王又拜請說:“先生硬是不教導我了嗎?”範睢便恭敬地解釋說:“我并不敢這樣。
我聽說,當初呂尚與文王相遇的時候,他隻是一個漁夫,在渭河釣魚而已,那時,他們很陌生。
此後,呂尚一進言,就被尊為太師,和文王同車回去,這是因為他談得很深入的緣故。
所以文王終于因呂尚而建立了功業,最後掌握了天下的大權,自己立為帝王。
如果文王當時疏遠呂尚,不與他深談,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聖德,而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業。
現在,我隻是個旅居在秦國的賓客,與大王比較陌生,但想陳述的又是糾正君王政務的問題,而且還會關涉到君王的骨肉之親。
我本想盡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都沒有回答。
我并不是有什麼畏懼而不敢進言。
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說了,明天可能就會遭到殺身之禍。
但是,我并不畏懼,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計謀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會以為是禍患;即使流亡,也不會以此為憂慮;即使不得已漆身為癞,披發為狂,也不會以此為恥辱。
五帝是天下的聖人,但終究要死;三王是天下的仁人,但終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賢人,但終究要死;烏獲是天下的大力士,但終究要死;孟贲、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終究要死。
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這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
如果能夠稍補益于秦國,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伍子胥當年是躲藏在口袋裡逃出昭關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淩水,吃不上飯餓着肚皮,雙膝跪地,雙手爬行,在吳市讨飯度日,但終于幫助阖廬複興了吳國,使吳王阖廬建立了霸業。
如果讓我像伍子胥一樣能呈獻計謀,即使遭到囚禁,終身不再出獄,隻要能實現我的計謀,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當初殷韓的箕子,楚國的接輿,漆身為癞,披發為狂,卻終究無益于殷、楚。
如果使我與箕子、接輿有同樣的遭遇,也漆身為癞,隻要有益于聖明的君王,這就是我最大的光榮,我又有什麼可感到恥辱的呢? 我所擔心的是,我死了以後,人們見到這樣盡忠于大王,終究還是身死,因此人們都會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國來。
大王對上畏懼太後的威嚴,對下又迷惑于大臣的虛僞,住在深宮之中,不離宮中侍奉之人之手,終身迷惑糊塗,不能了解壞人壞事。
這樣,大而言之,則會使得國家遭受滅亡之禍,小而言之,則使得自己處于孤立危境。
這就是我所擔心害怕的。
如果我死了,秦國卻治理的很好,這比我活着要好得很多。
” 秦王跪身說:“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秦國是個偏僻邊遠的國家,我又是一個沒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國來,這是上天讓我來煩擾先生,使得先王留下來的功業不至中斷。
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導,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棄我。
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今後事無大小,上至太後,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給我教導,千萬不要對我有什麼疑惑。
”範睢因而再次拜謝,秦王也再次回拜。
範睢
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于韓。
王不如收韓。
”王曰:“寡人欲收韓,不聽,為之奈何?” 範睢曰:“舉兵而攻荥陽,則成臯之路不通;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一即着而攻荥陽,則其國斷而為三。
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 【譯文】 範睢來到秦宮,秦王親自到大廳迎接。
秦王對範睢說:“我很久以來,就該親自來領受您的教導,正碰上要急于處理義渠國的事務,而我每天又要親自給太後問安;現在義渠的事已經處理完畢,我這才能夠親自領受您的教導了。
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塗。
”于是秦王以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了範睢,範睢也表示謙讓。
這天,凡是見到範睢的人,沒有不肅然起敬,另眼相看的。
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宮中隻剩下他們兩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請求說:“先生怎麼來教導我呢?”範睢隻是“啊啊”了兩聲。
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範睢還是“啊啊”了兩聲。
就這樣一連三次。
秦王又拜請說:“先生硬是不教導我了嗎?”範睢便恭敬地解釋說:“我并不敢這樣。
我聽說,當初呂尚與文王相遇的時候,他隻是一個漁夫,在渭河釣魚而已,那時,他們很陌生。
此後,呂尚一進言,就被尊為太師,和文王同車回去,這是因為他談得很深入的緣故。
所以文王終于因呂尚而建立了功業,最後掌握了天下的大權,自己立為帝王。
如果文王當時疏遠呂尚,不與他深談,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聖德,而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業。
現在,我隻是個旅居在秦國的賓客,與大王比較陌生,但想陳述的又是糾正君王政務的問題,而且還會關涉到君王的骨肉之親。
我本想盡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都沒有回答。
我并不是有什麼畏懼而不敢進言。
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說了,明天可能就會遭到殺身之禍。
但是,我并不畏懼,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計謀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會以為是禍患;即使流亡,也不會以此為憂慮;即使不得已漆身為癞,披發為狂,也不會以此為恥辱。
五帝是天下的聖人,但終究要死;三王是天下的仁人,但終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賢人,但終究要死;烏獲是天下的大力士,但終究要死;孟贲、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終究要死。
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這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
如果能夠稍補益于秦國,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伍子胥當年是躲藏在口袋裡逃出昭關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淩水,吃不上飯餓着肚皮,雙膝跪地,雙手爬行,在吳市讨飯度日,但終于幫助阖廬複興了吳國,使吳王阖廬建立了霸業。
如果讓我像伍子胥一樣能呈獻計謀,即使遭到囚禁,終身不再出獄,隻要能實現我的計謀,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當初殷韓的箕子,楚國的接輿,漆身為癞,披發為狂,卻終究無益于殷、楚。
如果使我與箕子、接輿有同樣的遭遇,也漆身為癞,隻要有益于聖明的君王,這就是我最大的光榮,我又有什麼可感到恥辱的呢? 我所擔心的是,我死了以後,人們見到這樣盡忠于大王,終究還是身死,因此人們都會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國來。
大王對上畏懼太後的威嚴,對下又迷惑于大臣的虛僞,住在深宮之中,不離宮中侍奉之人之手,終身迷惑糊塗,不能了解壞人壞事。
這樣,大而言之,則會使得國家遭受滅亡之禍,小而言之,則使得自己處于孤立危境。
這就是我所擔心害怕的。
如果我死了,秦國卻治理的很好,這比我活着要好得很多。
” 秦王跪身說:“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秦國是個偏僻邊遠的國家,我又是一個沒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國來,這是上天讓我來煩擾先生,使得先王留下來的功業不至中斷。
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導,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棄我。
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今後事無大小,上至太後,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給我教導,千萬不要對我有什麼疑惑。
”範睢因而再次拜謝,秦王也再次回拜。
範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