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秦策三 範睢至秦

關燈
說:“大王的國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繞泾水和渭水的廣大地區,西南有隴山、蜀地,東面有函谷關、崤山;戰車有千輛,精兵有百萬。

    拿秦國兵卒的勇敢,車騎的衆多,來抵擋諸侯國,就如猛犬追趕跛免一般,輕易就可造成霸王的功業。

    如今反而閉鎖函谷關門,兵卒不敢向山以東諸侯窺視一下,這是秦國穰侯魏冉為秦國謀劃不忠實,導緻大王的決策失誤啊!” 秦王說:“願聞所以失計之處” 範睢說:“大王越過韓、魏的國土去進攻強齊,這不是好的計謀。

    出兵少了,并不能夠損傷齊國;多了,則對秦國有害。

    臣揣摩大王的計謀,是想本國少出兵,而讓韓、魏全部出兵,這就不相宜了。

    如今明知盟國不可以信任,卻越過他們的國土去作戰,這可以嗎?顯然是疏于算計了!從前,齊國攻打楚國,打了大勝仗,攻破了楚國的軍隊,擒殺了它的将帥,兩次拓地千裡,但到最後連寸土也沒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疆界形勢不允許它占有啊!諸侯見齊國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來攻打它,齊缗王出走,軍隊被攻破,遭到天下人的恥笑。

    落得如此下場,就因為齊伐楚而使韓、魏獲得土地壯大起來的緣故。

    這就是所說的借給強盜兵器而資助小偷糧食啊! 大王不如采取交接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

    如今舍近而攻遠,這不是個錯誤嗎?從前,中山國的土地,方圓有500裡,趙國單獨把它吞并,功業也成就了,聲名也樹立了,财利也獲得了,天下也沒能把趙國怎麼樣。

    如今韓、魏的形勢,居各諸侯國的中央,是天下的樞紐。

    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業,一定先要親近居中的國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樞紐,來威脅楚國和趙國。

    趙國強盛,那麼楚就要附秦;楚國強盛,那麼趙就要附秦。

    楚、趙都來附秦,齊國一定恐慌,齊國恐慌肯定會卑下言辭,加重财禮來服侍秦國。

    如果齊國歸附,那麼韓、魏就有虛可乘了。

    ” 秦王說:“寡人本想親睦魏國,但魏的态度變幻莫測,寡人無法親善它。

    請問怎麼辦才能親魏呢?”範睢說:“用卑下的言辭,加重财禮來服侍它。

    這樣不行,就割地賄賂它,這樣還不行,就起兵來攻伐它。

    ”于是起兵來攻打邢丘(魏地),邢丘被攻陷,而魏國果然來請求歸附。

     範睢說:“秦、韓兩國的地形,相交縱如錦繡。

    秦旁有韓存在,就像樹木有[]蟲,人有心腹之疾一樣。

    天下一朝有變,危害秦國的,沒有比韓國再大的。

    王不如使韓歸附于秦。

    ”秦王說:“寡人打算使韓來附,韓不聽從,可怎麼辦呢?”範睢說:“起兵攻打荥陽,那麼成臯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斷太行的道路,那麼上黨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舉而拿下荥陽,那麼韓國将分成孤立的三塊(謂新鄭、成臯、澤潞)。

    韓國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麼能夠不聽從呢?韓國一順從,那麼霸業就可以成功了。

    ”秦王說:“這很好!” 【評析】 遠交近攻,是國家外交和人際關系上常用的手段,因為與近鄰的關系錯綜複雜、利益沖突比較大、也由于對鄰國進攻可以收到“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的效果,所以古往今來的國際謀略都确定在遠交近攻上,其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也有着廣泛的運用。

    範睢對秦國外交戰略的調整,使秦國在最後完成霸業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當今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許多國家采用遠交近攻的方略,可謂十分明智。

     範睢由一個小人物得到秦王的賞識、繼而登上曆史的舞台,完全是他自己謀劃深遠、口才傑出的結果。

    他設法和秦王見面後又故作姿态,用無數的典故渲染自己一心隻為國家大計、不畏懼死亡和個人得失的人格高境界形象,從而使自己與那些功利主義的說客、謀士們區别開來,讓秦王感到确實是比蘇秦、張儀等說客高出一個境界的人物,感到此人确實是個忠心謀國的大謀略家,故而對他另眼相看、言聽計從。

    範睢的高明在于找到了比以往說客高明一籌的遊說方法。

    所以我們要想使自己受到他人的重視和重用,就必須想一些、說一些推陳出新、出類拔萃的謀略和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