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秦策一 司馬錯與張儀争論于秦惠王前

關燈
這是一段在戰國史上著名的辯論,張儀雖然貴為連橫派的領袖,這次卻敗在同樣滔滔雄辯、有理有力的司馬錯口下。

    張儀之敗敗在謀劃失誤、急于冒進、野心太大上,可以說犯了“左傾”激進主義路線錯誤。

     司馬錯與張儀争論于秦惠王前。

    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缑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據寶鼎,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倫也,弊兵勞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臣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而王不争焉,顧争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于易。

    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而有桀、纣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繕兵。

    不傷衆而彼以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

    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将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

    ”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蜀主更号為候,而使陳莊相蜀。

    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候。

     【譯文】 司馬錯跟張儀在秦惠王面前争論戰事。

    司馬錯主張秦國應該先去攻打蜀國,可是張儀卻反對說:“不如先去攻打韓國。

    ”秦惠王說:“我願聽聽你的意見。

    ” 張儀回答說:“我們先跟楚、魏兩國結盟,然後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轅和缑氏山的通口,擋住屯留的孤道,這樣魏國和南陽就斷絕了交通,楚軍逼進南鄭,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陽,這樣我們便兵臨東西周的城外,懲罰二周的罪過,并且可以進入楚、魏兩國。

    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會交出傳國之寶。

    我們據有傳國之寶,再按照地圖戶籍,假借周天子的名義号令諸侯,天下又有誰不敢聽我們命令呢?這才是霸王之業。

    至于蜀國,那是一個在西方邊遠之地,野蠻人當酋長的國家,我們即使勞民傷财發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業;臣常聽人說:‘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場。

    ’現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