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秦策一 張儀說秦王曰
關燈
小
中
大
張儀,戰國時代與蘇秦齊名的說客、謀士,縱橫家中連橫派的領軍人物和最高首腦。
張儀也擅長于戰略謀劃、長篇遊說和辯論,張儀在運用具體技巧和策略時也毫不遜色。
合縱派與連橫派的鬥争最終以張儀為首的連橫派的勝利而告終。
張儀的辯論條分縷析、層次分明、由淺入深、層層剝筍,強大的邏輯力量與宏大的氣勢互相配合,他在語言的文采方面也很注重,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對偶排比、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運用的十分自如。
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大家風範。
張儀說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
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從,将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千百萬,白刃在前,斧質在後,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
言賞則不使,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于前者比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
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
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
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開地數千裡,此甚大功也。
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
昔者齊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兵強;戰勝攻取,诏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钜坊,足以為塞。
齊五,戰之國也。
一戰不勝而無齊。
故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且臣聞之曰:‘削株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
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
當是之時,随荊以兵,則荊可舉。
舉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
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荊人和。
今荊人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大王以詐破之,兵至梁郭,圍梁數旬,則梁可拔。
拔梁,則魏可舉。
舉魏,則荊、趙之志絕。
荊、趙之志絕,則趙危。
趙危而荊孤。
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
是故兵終身暴靈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
其民輕而難用,号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
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其民氓。
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争韓之上黨,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
當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然則是邯鄲不守。
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窬羊腸,降代、上黨。
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
代、上黨不戰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已反為齊矣,中呼池以北不戰而已為燕矣。
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
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挾荊,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
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
大王拱手以須,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
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
張儀也擅長于戰略謀劃、長篇遊說和辯論,張儀在運用具體技巧和策略時也毫不遜色。
合縱派與連橫派的鬥争最終以張儀為首的連橫派的勝利而告終。
張儀的辯論條分縷析、層次分明、由淺入深、層層剝筍,強大的邏輯力量與宏大的氣勢互相配合,他在語言的文采方面也很注重,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對偶排比、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運用的十分自如。
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大家風範。
張儀說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
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從,将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千百萬,白刃在前,斧質在後,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
言賞則不使,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于前者比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
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
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
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開地數千裡,此甚大功也。
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
昔者齊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兵強;戰勝攻取,诏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钜坊,足以為塞。
齊五,戰之國也。
一戰不勝而無齊。
故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且臣聞之曰:‘削株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
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
當是之時,随荊以兵,則荊可舉。
舉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
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荊人和。
今荊人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大王以詐破之,兵至梁郭,圍梁數旬,則梁可拔。
拔梁,則魏可舉。
舉魏,則荊、趙之志絕。
荊、趙之志絕,則趙危。
趙危而荊孤。
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
是故兵終身暴靈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
其民輕而難用,号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
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其民氓。
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争韓之上黨,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
當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然則是邯鄲不守。
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窬羊腸,降代、上黨。
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
代、上黨不戰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已反為齊矣,中呼池以北不戰而已為燕矣。
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
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挾荊,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
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
大王拱手以須,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
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