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秦策一 張儀說秦王曰
關燈
小
中
大
之拙也。
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
乃複悉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怒,戰栗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軍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并軍而緻與戰,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
由是觀之,臣以天下之從,豈其難矣?内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倉虛;外者天下比志甚固。
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且臣聞之,‘戰戰栗栗,日慎一日’。
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為天子,帥天下将甲百萬,左飲于淇谷,右飲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為難。
武王将素甲三千領,戰一日,破纣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傷。
智伯帥三國之衆,以攻趙襄主于晉陽,決水灌之。
三年,城且拔矣。
襄主錯龜數策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而使張孟談。
于是潛行而出,反智伯之約,得兩國之衆,以攻智伯之國,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
今秦地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親齊、燕,以成伯王之,朝四鄰諸侯之道。
大王試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伯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于國,以主為謀不忠者。
” 【譯文】 張儀遊說秦王道:“我常聽人說:‘不知道事情的原由就開口發言那是不明智;明白事理、可以為事情的解決出謀劃策卻不開口,那是不忠貞。
’作為一個臣子,對君王不忠誠就該死;說話不審慎也該死。
盡管事情的出路如此,但我仍然願意把所有見聞都說出來給大王聽,請大王裁決定罪。
我聽說四海之内,北方的燕國和南方的魏國又在連結荊楚,鞏固同齊國的聯盟,收羅殘餘的韓國勢力,形成合縱的聯合陣線,面向西方,與秦國對抗。
對此我私下不禁失笑。
天下有三種亡國的情況,而天下終會有人來收拾殘局,可能說的就是今天的世道!我聽人說:‘以治理混亂之國去攻打治理有序之國必遭敗亡,以邪惡之國去攻打正義之國必遭敗亡,以背逆天道之國去攻打順應天道之國必遭敗亡。
’如今天下諸侯國儲藏财貨的倉庫很不充實,屯積米糧的倉庫也很空虛,他們征召所有人民,發動千百萬計的軍隊,雖然是白刃在前,利斧在後,軍士仍然都退卻逃跑,不能和敵人拼死一戰。
其實并不是他們的人民不肯死戰,而是由于統治者拿不出好辦法進行教育。
說獎賞而不給予,說處罰卻不執行,所以人民才不肯為國死戰。
現在秦國号令鮮明,賞罰分明,有功無功都按照實際情形進行獎懲。
每個人離開父母懷抱之初,從來就沒有見過敵人,所以一聽說作戰就跺腳、露胸,決心死戰,迎着敵人的刀槍,勇往直前,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幾乎全都決心要為國家死在戰場上。
大王知道:一個人決心要去戰死,和決心要逃生是不同的,但秦國人仍然願意去戰死,就是由于重視奮戰至死精神的緣故。
一人可以戰勝十人,十人可以戰勝百人,百人可以戰勝千人,千人可以戰勝萬人,萬人可以戰勝全天下。
如今秦國的地勢,截長補短方圓有數千裡,強大的軍隊有幾百萬。
而秦國的号令和賞罰,險峻有利的地形,天下諸侯都望塵莫及。
用這種優越條件和天下諸侯争雄,全天下也不夠秦國吞并的。
由此可以知道,隻要秦國作戰絕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所向無敵,完全可以開拓土地幾千裡,那将是很偉大的功業。
然而如今,秦國軍隊疲憊,人民窮困,積蓄用絕,田園荒廢,倉庫空虛,四鄰諸侯不肯臣服,霸業不能樹立,出現這種令人驚訝的情況并沒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秦國謀臣不能盡忠的緣故。
我願用曆史史實為證加以說明:從前齊國往南擊破荊楚,往東戰敗了宋國,往西征服了秦國,北方更打敗了燕國,在中原地帶又指揮韓、魏兩國的君主。
土地廣大,兵強馬壯,攻城略地
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
乃複悉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怒,戰栗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軍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并軍而緻與戰,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
由是觀之,臣以天下之從,豈其難矣?内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倉虛;外者天下比志甚固。
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且臣聞之,‘戰戰栗栗,日慎一日’。
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為天子,帥天下将甲百萬,左飲于淇谷,右飲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為難。
武王将素甲三千領,戰一日,破纣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傷。
智伯帥三國之衆,以攻趙襄主于晉陽,決水灌之。
三年,城且拔矣。
襄主錯龜數策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而使張孟談。
于是潛行而出,反智伯之約,得兩國之衆,以攻智伯之國,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
今秦地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親齊、燕,以成伯王之,朝四鄰諸侯之道。
大王試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伯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于國,以主為謀不忠者。
” 【譯文】 張儀遊說秦王道:“我常聽人說:‘不知道事情的原由就開口發言那是不明智;明白事理、可以為事情的解決出謀劃策卻不開口,那是不忠貞。
’作為一個臣子,對君王不忠誠就該死;說話不審慎也該死。
盡管事情的出路如此,但我仍然願意把所有見聞都說出來給大王聽,請大王裁決定罪。
我聽說四海之内,北方的燕國和南方的魏國又在連結荊楚,鞏固同齊國的聯盟,收羅殘餘的韓國勢力,形成合縱的聯合陣線,面向西方,與秦國對抗。
對此我私下不禁失笑。
天下有三種亡國的情況,而天下終會有人來收拾殘局,可能說的就是今天的世道!我聽人說:‘以治理混亂之國去攻打治理有序之國必遭敗亡,以邪惡之國去攻打正義之國必遭敗亡,以背逆天道之國去攻打順應天道之國必遭敗亡。
’如今天下諸侯國儲藏财貨的倉庫很不充實,屯積米糧的倉庫也很空虛,他們征召所有人民,發動千百萬計的軍隊,雖然是白刃在前,利斧在後,軍士仍然都退卻逃跑,不能和敵人拼死一戰。
其實并不是他們的人民不肯死戰,而是由于統治者拿不出好辦法進行教育。
說獎賞而不給予,說處罰卻不執行,所以人民才不肯為國死戰。
現在秦國号令鮮明,賞罰分明,有功無功都按照實際情形進行獎懲。
每個人離開父母懷抱之初,從來就沒有見過敵人,所以一聽說作戰就跺腳、露胸,決心死戰,迎着敵人的刀槍,勇往直前,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幾乎全都決心要為國家死在戰場上。
大王知道:一個人決心要去戰死,和決心要逃生是不同的,但秦國人仍然願意去戰死,就是由于重視奮戰至死精神的緣故。
一人可以戰勝十人,十人可以戰勝百人,百人可以戰勝千人,千人可以戰勝萬人,萬人可以戰勝全天下。
如今秦國的地勢,截長補短方圓有數千裡,強大的軍隊有幾百萬。
而秦國的号令和賞罰,險峻有利的地形,天下諸侯都望塵莫及。
用這種優越條件和天下諸侯争雄,全天下也不夠秦國吞并的。
由此可以知道,隻要秦國作戰絕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所向無敵,完全可以開拓土地幾千裡,那将是很偉大的功業。
然而如今,秦國軍隊疲憊,人民窮困,積蓄用絕,田園荒廢,倉庫空虛,四鄰諸侯不肯臣服,霸業不能樹立,出現這種令人驚訝的情況并沒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秦國謀臣不能盡忠的緣故。
我願用曆史史實為證加以說明:從前齊國往南擊破荊楚,往東戰敗了宋國,往西征服了秦國,北方更打敗了燕國,在中原地帶又指揮韓、魏兩國的君主。
土地廣大,兵強馬壯,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