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秦策一 張儀說秦王曰
關燈
小
中
大
,戰無不勝,号令天下諸侯,清清的濟水和混濁的黃河都是它的天然屏障,巨大的長城足可以作它的防守掩體。
齊國是一連五次戰勝的強國,可是隻戰敗一次,齊國就沒有了,由此可見,用兵作戰可以決定萬乘大國的生死存亡。
我還聽說:‘斬草要除根,不給禍留下作為,禍才不會存。
’從前秦國和楚國作戰,秦兵大敗楚軍,占領了楚國首都郢城,同時又占領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東逃亡,藏在陳地。
在那個時候,隻要把握時機攻打楚國,就可以占領楚國的全部土地。
而占領了楚國,那裡的人民就足夠使用,那裡的物産就足可以滿足物質需要,東面對抗齊、燕兩國,中原可以淩架在三晉(指韓、趙、魏三國)之上,如果這樣就可以一舉而完成霸業,使天下諸侯都來秦廷稱臣。
然而當時的謀臣不但不肯這樣做,反而撤兵和楚人講和,現在楚已收複了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廟和社稷之主,他們得以率領天下諸侯往西面來跟秦國對抗。
這樣,當然秦國就第一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後來其他諸侯國同心一緻、聯合兵臨華陽城下。
幸虧大王用詐術擊潰了他們,一直進兵到魏都大梁外。
當時隻要繼續圍困幾十天,就可以占領大梁城。
占領大梁,就可以攻下魏國;攻下了魏國,趙、楚的聯盟就拆散了,趙國就會處于危難之地。
趙國陷入危難之地,楚國就孤立無援。
這樣秦國東可以威脅齊、燕,中間可以駕馭三晉,如此也可以一舉建立霸王功業,使天下諸侯都來朝賀。
然而謀臣不但不肯這樣做,反而引兵自退、與魏講和,使魏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如此就第二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前不久穰侯為相,治理秦國,他用一國的軍隊,卻想建立兩國才能完成的功業。
即使軍隊在邊境外風吹日曬雨淋,人民在國内勞苦疲憊,霸王的功業卻始終不能建立,這也就是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趙國在諸侯中位居中央,人民五方雜居。
趙國民衆輕浮而不好治理,以緻使國家号令無法貫徹,賞罰毫無信用。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統治者又不能使人民的潛力全部發揮出來,這一切已是一種亡國的形勢了。
再加上不體恤民間疾苦,幾乎把全國的老百姓都征發到長平戰場,去跟韓國争上黨。
大王以計謀戰勝趙國,既而攻克武安。
當時趙國君臣彼此不合作,官民也互不信賴,這樣邯鄲就無法固守,如果秦軍攻下邯鄲,在河間修正軍隊,再率領軍隊往西攻打修武,經過羊腸險塞,降服代和上黨。
代有36縣,上黨有27縣,不用一副盔甲,不費一兵卒,就都成了秦國所有。
代和上黨不經過戰争就成為秦國土地,趙國的東陽和河外等地不經過戰争将反歸齊國,中呼池以北之地不經過戰争将屬于燕國。
既然如此,攻下趙國之後,韓國就必然滅亡,韓國滅亡以後,楚、魏就不能獨立;楚魏既然不能獨立就可一舉攻破韓國;韓國既破,就傷害到魏國,然後再挾持楚國往東去削弱齊、燕,挖開白馬津的河口來淹魏國。
如此一舉就可以滅三晉,而六國的合縱聯盟也勢将瓦解,大王隻要拱手在那裡等着,天下諸侯就會一個跟着一個來投降,霸王之名号即刻就可以建立。
隻可惜這一切都是假設,因為謀臣不但不這樣做,反而自動退兵跟趙國講和了。
憑大王的賢明和秦兵的強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業,而且被既将滅亡的各諸侯國欺淩,這一切都是由于謀臣的愚昧笨拙所導緻的。
趙國當亡不亡,秦國該稱霸又不能稱霸,天下人已經看透了秦國謀臣的本領高低,此其一。
秦國曾用全國之兵,去攻打趙國的邯鄲,不但沒有攻下反而被敵人打得丢盔卸甲,将士們又氣又怕地敗下陣來,天下人已經看透了秦國将士的鬥志,此其二。
軍隊退下來以後,都聚集在李下(地名),大王又重新編整努力督促将士們作戰,可是并沒有取得大勝,就紛紛罷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此其三。
在内看透了秦國的謀臣,在外看透了秦國的将士。
由此觀之,臣認為天下的合縱力量,難道不是更難對付了。
秦國的
齊國是一連五次戰勝的強國,可是隻戰敗一次,齊國就沒有了,由此可見,用兵作戰可以決定萬乘大國的生死存亡。
我還聽說:‘斬草要除根,不給禍留下作為,禍才不會存。
’從前秦國和楚國作戰,秦兵大敗楚軍,占領了楚國首都郢城,同時又占領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東逃亡,藏在陳地。
在那個時候,隻要把握時機攻打楚國,就可以占領楚國的全部土地。
而占領了楚國,那裡的人民就足夠使用,那裡的物産就足可以滿足物質需要,東面對抗齊、燕兩國,中原可以淩架在三晉(指韓、趙、魏三國)之上,如果這樣就可以一舉而完成霸業,使天下諸侯都來秦廷稱臣。
然而當時的謀臣不但不肯這樣做,反而撤兵和楚人講和,現在楚已收複了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廟和社稷之主,他們得以率領天下諸侯往西面來跟秦國對抗。
這樣,當然秦國就第一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後來其他諸侯國同心一緻、聯合兵臨華陽城下。
幸虧大王用詐術擊潰了他們,一直進兵到魏都大梁外。
當時隻要繼續圍困幾十天,就可以占領大梁城。
占領大梁,就可以攻下魏國;攻下了魏國,趙、楚的聯盟就拆散了,趙國就會處于危難之地。
趙國陷入危難之地,楚國就孤立無援。
這樣秦國東可以威脅齊、燕,中間可以駕馭三晉,如此也可以一舉建立霸王功業,使天下諸侯都來朝賀。
然而謀臣不但不肯這樣做,反而引兵自退、與魏講和,使魏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如此就第二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前不久穰侯為相,治理秦國,他用一國的軍隊,卻想建立兩國才能完成的功業。
即使軍隊在邊境外風吹日曬雨淋,人民在國内勞苦疲憊,霸王的功業卻始終不能建立,這也就是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趙國在諸侯中位居中央,人民五方雜居。
趙國民衆輕浮而不好治理,以緻使國家号令無法貫徹,賞罰毫無信用。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統治者又不能使人民的潛力全部發揮出來,這一切已是一種亡國的形勢了。
再加上不體恤民間疾苦,幾乎把全國的老百姓都征發到長平戰場,去跟韓國争上黨。
大王以計謀戰勝趙國,既而攻克武安。
當時趙國君臣彼此不合作,官民也互不信賴,這樣邯鄲就無法固守,如果秦軍攻下邯鄲,在河間修正軍隊,再率領軍隊往西攻打修武,經過羊腸險塞,降服代和上黨。
代有36縣,上黨有27縣,不用一副盔甲,不費一兵卒,就都成了秦國所有。
代和上黨不經過戰争就成為秦國土地,趙國的東陽和河外等地不經過戰争将反歸齊國,中呼池以北之地不經過戰争将屬于燕國。
既然如此,攻下趙國之後,韓國就必然滅亡,韓國滅亡以後,楚、魏就不能獨立;楚魏既然不能獨立就可一舉攻破韓國;韓國既破,就傷害到魏國,然後再挾持楚國往東去削弱齊、燕,挖開白馬津的河口來淹魏國。
如此一舉就可以滅三晉,而六國的合縱聯盟也勢将瓦解,大王隻要拱手在那裡等着,天下諸侯就會一個跟着一個來投降,霸王之名号即刻就可以建立。
隻可惜這一切都是假設,因為謀臣不但不這樣做,反而自動退兵跟趙國講和了。
憑大王的賢明和秦兵的強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業,而且被既将滅亡的各諸侯國欺淩,這一切都是由于謀臣的愚昧笨拙所導緻的。
趙國當亡不亡,秦國該稱霸又不能稱霸,天下人已經看透了秦國謀臣的本領高低,此其一。
秦國曾用全國之兵,去攻打趙國的邯鄲,不但沒有攻下反而被敵人打得丢盔卸甲,将士們又氣又怕地敗下陣來,天下人已經看透了秦國将士的鬥志,此其二。
軍隊退下來以後,都聚集在李下(地名),大王又重新編整努力督促将士們作戰,可是并沒有取得大勝,就紛紛罷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此其三。
在内看透了秦國的謀臣,在外看透了秦國的将士。
由此觀之,臣認為天下的合縱力量,難道不是更難對付了。
秦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