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秦策一 張儀說秦王曰

關燈
軍隊疲勞不堪,人民極端困頓,再加上積蓄用盡、田園荒蕪、倉庫空虛;而國外諸侯合縱,團結一緻,甚為堅固,但願大王能多加考慮這危機! 我又聽人說:‘戰戰兢兢,日慎一日。

    ’假如謹慎得法,可以占有全天下。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古代殷纣王做天子,率領天下百萬大軍,左邊的軍隊還在淇谷飲馬,右邊軍隊已到洹水喝水了,竟把淇水和洹水都喝幹了。

    殷纣王是用這麼雄壯龐大的大軍跟周武王作戰,可是武王隻率領了3000名穿着簡單盔甲的戰士,僅僅經過一天戰鬥就打敗了纣王之軍,俘虜了殷的全部臣民,擁有了殷的全部的土地,天下竟沒有一個人同情纣王。

    以前智伯率領韓、趙、魏三國的兵衆,前往晉陽去攻打趙襄子,智伯掘出晉水河采取水攻,經過三年之久的攻打,當晉陽城快被攻下時,趙襄子用烏龜進行占蔔,看看自己國家命運的吉兇,預測雙方到底誰敗降。

    趙襄子又使用反間計,派趙國大臣張孟談,悄悄出城,破壞韓、魏與智伯的盟約,結果争取到韓魏兩國的合作,然後合力來攻打智伯,終于大敗智伯的軍隊,俘虜了智伯本人。

    張孟談于是成為趙襄子的一大功臣。

    如今秦國的号令嚴明賞罰分明,再加上地形的優勢,天下諸侯沒有能比得上的。

    如果憑這種優勢,而與天下諸侯争勝,整個天下就可以被秦征服。

     臣冒死罪,希望見到大王,談論秦國的戰略以及怎樣能夠破壞天下的合縱戰略及其力量,滅趙亡韓,迫使楚魏稱臣,聯合齊、燕加盟,建立霸王之業,讓天下諸侯都來朝貢。

    請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舉而瓦解天下合縱,攻不下趙,滅不了韓,魏、楚不稱臣,齊、燕不加盟,霸王之業不能建立,天下諸侯不來朝貢,那就請大王砍下我的頭,在全國各地輪流示衆,以懲戒那些為君主謀劃而不盡忠的臣子。

    ” 【評析】 “世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功”,諸如蘇秦、張儀這樣的人都是草民出身,但在貴為一國之主的君主面前沒有一絲的畏懼和委瑣,他們心中的自信和心靈力量讓我們想起來也是萬分折服的。

    人們遊說的對象一般都是高于自己或者自己有求于人家的重要人物,有時候甚至要叫你去遊說全國聞名的要人和名人,此時的心理和氣勢非常重要,它幾乎決定了你遊說的效果。

    因此,我們在遊說時要講“勢”和“氣”,有充沛和沉穩的底氣,有不卑不亢的氣勢,方能展開思路大開言路。

    如果你在作為名人和權勢者的受衆前面唯唯諾諾、低聲下氣,受衆就決沒有心思聽你的話了。

    所以我們遊說上級或者重要人物時,一定要心底裡與他平起平坐,決不能擡高對方、小看自己。

     在對顯貴說話時一定要以崇高偉論來打動他。

    《鬼谷子》中說道:“捭阖之道,以陰陽試之。

    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因此與那些處于陽勢、内心優越和積極的人說話,就要從大處入手,選擇崇高的内容道理來談論,這樣才能說服他。

     與重要的人物談重要的事一定要事先準備充分,要想着如何安排才能打動受衆,謀局排篇、分段總結,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一定要事先仔細的籌劃好。

    張儀的長篇大論層層相扣、循序漸進,顯得非常的有條理。

    其實有條理是說話的基本要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受衆就不會感到你在雜亂無章的胡說。

    受衆接受、記憶起來也就比較容易,尤其是長篇大論,一定要分幾個要點來講。

    很多人講話分三點、二點來講,效果應該是不錯的。

     張儀的遊說氣勢恢弘、氣度非凡,排山倒海之勢與反複論證、不證自明的理性力量相融合,産生了令人不能不折服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有了不凡的氣勢和心态,言說時的說服力就會加強。

    我們的氣勢加上我們的理性推論、論證能力,就會産生無可辯駁的信服力。

    在論說時也要融入感情,更容易打動人,張儀的遊說包含感情,通篇充滿了對秦國平庸的謀臣們的可氣可恨之情,也充滿了對秦王有實力卻無法實現霸業的惋惜之情,如果有更動情之處,張儀說不定還要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