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秦策一 司馬錯與張儀争論于秦惠王前

關燈
是大王卻不去争,反而争奪戎、狄等蠻夷之邦,這就距離霸王之業實在太遠了。

    ” 司馬錯說:“事情并不像張儀所說的那樣,據我所知:‘要想使國家富強,務必先擴張領土;要想兵強馬壯,必須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廣施仁政。

    這三件事都做到以後,那麼天下自然可以獲得。

    ’如今大王地盤小而百姓窮,所以臣渴望大王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

    因為蜀國是一個偏僻小國,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領,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樣紊亂,如果用秦國的兵力去攻打蜀國,就好像派狼群去驅逐羊群一樣簡單。

    秦國得到蜀國的土地可以擴大版圖,得到蜀國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雖是用兵卻不傷害一般百姓。

    并且又讓蜀國自動屈服。

    所以秦雖然滅亡了蜀國,而諸侯不會認為是暴虐;即使秦搶走蜀國的一切财富珍寶,諸侯也不會以秦為貪。

    可是我們隻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雙收,甚至還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今天如果我們去攻打韓國,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這是一個千夫所指的惡名,而且也不見得能獲得什麼利益,反而落得一個不仁不義的壞名。

    幹天下人不願做的事情,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

    這其中危險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時齊是韓與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韓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這樣兩國必然精誠合作,共同聯絡齊、趙去解楚、魏之圍,兩國會自動地把九鼎獻給楚,把土地割讓給魏,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這也就是臣所說的危險所在。

    因此,攻打韓國是失策,先伐蜀才是萬全之計。

    ” 秦惠王說:“好的!寡人聽你的。

    ” 于是秦國就出兵攻打蜀,經過10個月的征讨,終于占領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為侯,并且派秦臣陳莊去作蜀的相國。

    蜀地既已劃歸秦國的版圖,秦國就越發強盛富足,而且更加輕視天下諸侯。

     【評析】 鞏固事業之基礎在政治、經濟等鬥争中居于首要地位。

    元末朱元璋采納的“高鞏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以及古話“伏久者飛必高”“早秀不如晚成”等格言是各種事業中颠撲不破的真理。

    雖然看起來一時的目标沒有達到,但基礎性的行動卻為目标的實現積蓄了根本的潛力和能量。

    伐蜀對秦國崛起和稱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可以與三國時代“隆中對”相媲美的戰略決策。

     我們作事時,行動要求有計劃性,一件一件要逐漸升級,如登台階,低的台階是高的台階的必要鋪墊。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辦事沉穩的人最忌好高鹜遠,心浮意躁。

    強行實現過高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會由于草率的行動馬上就來臨,“心想事成”隻是神話。

    在政界、商界經營一定要審時度勢,權衡得失,考證行動的現實可操作性。

    政治就是一門把握可能性的藝術,在一個階段不能幹的事就應該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