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運命二九

關燈
,其果是回報人的修待。

    人在修持此六度菩薩行時,往往不能完滿。

    其中缺失一項,果報也随之而消失。

    ”所以,鬷明外貌醜陋但内心聰明,趙壹才能高而地位低,羅裒雖富但無義,原憲貧窮但有道德。

    他們的不同是如此懸殊。

    品行不完善,那麼就不會有完全的福報。

     說吉、兇、禍、福不能完滿。

    因此世上就有了操行不軌反而富貴的,有積累仁德、品質高潔反而短命的。

    現在有些識見不高的平庸之輩,看到比幹被剖了心,就認為忠貞的事不值得去做。

    看到徐偃王亡了國,就認為仁義之道不值得去效法。

    這不太過分了嗎?] 《易》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言其弄也。

    “兼三才而兩之。

    ”言其同也。

    故天地之道,有同有異。

    據其所以異而責其所以同,斯則惑矣。

    守其所以同而求其所以異,則取弊矣。

    遲速、深淺,變化錯乎其中,是故參差難得而均也。

    天、地、人、物之理莫不同之。

    故君子盡心焉,盡力焉,以邀命也。

     [議曰:孫卿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理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惑,則天不能禍;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吉。

    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若星墜、木鳴,天地之變,怪之可也;畏之非也。

    唯人妖,乃可畏也。

    何者?政險失人,田荒稼惡,米貴人饑,道有死人,夫是之謂人妖也。

     政令不明,舉措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妖也。

    禮義不修,外内無别,男女淫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日至,夫是之謂人妖也。

    三者錯亂,無安國矣。

    ”其說甚迩,其災其慘。

    《傳》曰:“萬物之怪,書不說。

    無用之辨,不急之察,棄而不治也。

    ”墨翟曰:“古之聖王,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而勸之為善;發憲令以教誨;明賞罰以助勸。

    若此則亂者可使理,而危者可使安矣。

    若以為不然,昔者桀之所亂,湯理之;纣之所亂,武王理之。

     此世不渝而人不改,上變政而人易教。

    則安危治亂存上之發政也。

    豈可為有命哉?” 昔梁惠王問缭曰:“吾聞黃帝有刑德,可以百戰百勝,其有之乎?尉缭曰:“不然。

    黃帝所為刑德者,以刑伐之,以德守之,非世之所謂刑德也。

     世之所謂刑德者,天官、時日、陰陽向背者也。

    黃帝者,人事而已矣。

    何以言之?今有域于此,從其東西攻之不能取,從其南北攻之不能取。

    此四者,豈不得順時乘利者哉?然不能取者,何也?城高池深,兵戰備矣,謀而守之。

     由是觀之,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也。

    天宮之陣,曰背水陣者,為絕軍;向坂陣者,為廢軍。

    武王之伐纣也,背漳水,向山之坂,以萬二千擊纣之億有八萬,斷纣頭,懸之白旗。

    纣豈不得天宮之陣哉?然而不勝者,何也?人事不得也。

    黃帝曰:‘先稽己智者,謂之天子。

    ’以是觀之,人事而已按,孫卿、墨翟、尉缭之說,言吉兇禍福在于人矣。

    周公戒成王曰:“昔殷王中宗,治人祗懼,不敢荒甯,享國七十年。

    其在高宗,喜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享國五十九年。

    其在祖甲,愛知小人之衣食,能保惠于庶人,弗侮鳏寡,享國三十有三年。

    自時厥後立王,生則佚,惟耽樂之從,亦罔或克壽。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三、四年。

    嗚呼!嗣王其鑒于茲。

    ” 《史記·陳世家》曰;“陳,舜後也。

    周武王封之陳。

    太史公雲:舜之德,至矣。

    禅于夏,而後世血食者,曆三代。

    及楚滅陳。

    而田氏得政于齊,卒為建國,百世不絕。

    ”又《南越傳》雲:“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繼于人哉?何其久也?曆數代嘗為君主,勾踐一稱伯。

    蓋禹之烈也。

    ”又曰: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之少子也。

    幽王以為司徒,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昔祝融為高辛火正,其功大矣。

    而其于周,未有興者。

    楚,其後也。

    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

    ’公曰:‘周衰,何國興?’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後也。

    伯夷佐堯典禮。

    秦,嬴氏,伯翳之後也。

    伯翳佐舜,懷柔百物。

    及楚之先,皆嘗有功于天下。

    而武王封虞叔于唐,其地險阻,以此有德。

    若周衰,必并興矣。

    ” 按,周公、馬遷,太史伯之談,言興亡、長短必于德矣。

    此略言其本而不語其詳。

    嘗試論之曰:命也者,天之授也;德也者,命之本也。

    皇靈雖陰骘下人,定于冥兆。

    然興亡、長短,以德為準。

    若德循于曩,則命定于今。

     然則今之定命,皆曩之德也,明矣。

    夫命之在德,則吉兇禍福不由天也。

    命定于今則賢聖、鬼神不能移也。

    故君子盡心焉,盡力焉,以邀命也。

    此運命之至矣。

    ] 《易》曰:“窮理盡性以緻于命。

    ”此之謂也。

     [議曰:夫吉兇有人,興亡在德。

    稽于前載,其在德必矣。

    今論者以堯舜無嗣,以為在命,此謬矣。

    何者?夫佐命功臣,必有興者,若使傳子,則功臣之德廢。

    何以言之?昔鄭桓公問太史伯曰:“周衰,何國興?”對曰: “昔祝融為高辛火正,其功大矣。

    而其子于周未有興者。

    楚,其後也。

    周衰,楚必興。

    齊,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堯典禮。

    秦,赢姓,伯翳之後,伯翳佐舜懷柔有物。

    若周衰,必并興矣。

    ”是以班固《典引》雲:“陶唐舍胤而禅有虞,有虞亦命複後,稷、契熙載,越成湯武,股肱既周,天乃歸功元首,将授漢劉。

    ”由此言之,安在其無嗣哉!又曰:“楚師屠漢卒,濉水梗其流;秦人坑趙士,沸騰若雷震。

    雖遊、夏之英才,伊、顔之殆庶焉,孰能抗之哉!”此其弊也。

     對曰:宋景公之時,螢惑在心。

    公懼,問子韋,子韋曰:“心者、宋野也,禍當在君。

    雖然,可移于人。

    ”據此言,則君有禍,人當受之。

    若當君厄舍之時則生人塗炭。

    雖伊、顔、遊、夏何所抗哉?故莊子曰:“當堯舜,天下無窮人,非智得也;當桀纣,天下無通人,非智失也。

    時勢适然。

    ”此之謂也。

     又曰:“彼戎狄者,人面獸心,晏安鸩毒,以誅殺為道德,蒸報為仁義。

     自金行不競,天地闆蕩,遂覆洛,傾五都。

    嗚呼,福善禍淫,徒虛言耳。

    ” 據此論,以戎狄内侵,便謂由命,此所謂不量于德者也。

    何則?昔秦穆公問戎人由餘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理乎?”由餘笑曰:“乃中國所以亂也。

    夫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亦先之,僅可小理。

    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盛以責督于下,下疲極,則以仁又怨望于上。

    上下交争怨而相篡殺,至于滅宗,皆此類也。

    夫戎狄則不然,上舍淳德以遇于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

    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

    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

    夫戎狄之德有如此者。

    ”今晉之興也,宗子無維城之助,而阏伯實沈之際日構;師尹無具瞻之貴,而颠墜戮辱之禍日有。

    宣、景遭多難之時,務伐英雄,誅庶桀以便事。

    其傾覆屠脍非主于誅殺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