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運命二九
關燈
小
中
大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古語曰:“土性勝水,掬壤不可以塞河;金性勝木,寸刃不可以殘林。
”《傳)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此言善少不可以感物也。
今雩祭是同而感應異者,或為仁甚少,而求福甚多。
或徒設空文,精誠不至。
故不同也。
] 顔冉之兇,性命之本也。
[議曰:秦伯問于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 對曰:“其栾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對曰:“然栾厭汰虐已甚,猶可以免。
其在盈乎?”秦伯曰:“何故?”對曰:“武子之德在人,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奕厭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沒矣,而厭之怨實彰,将于是乎?”在後九年,晉滅栾氏。
由是厭雖汰虐,以其父武子之德,身受其福。
盈雖賢智,以其父厭之汰虐,遂遇于禍。
然則禍之與福,不在我之賢虐矣。
範晔曰:“陳平多陰謀,而知其後必廢。
邴吉有陰德,夏侯勝識其當封及其子孫。
終孫掌失侯而邴昌紹國,雖有不類,不可緻诘矣。
其大緻歸于有德矣。
袁安窦氏之間,乃精帝室。
引義推正,可謂王臣之烈。
及其理楚獄,未嘗鞫人于髒罪。
其仁心足覃乎後昆。
子孫之盛,不亦宜乎?” 由是觀之,夫陳平、邴吉及袁安之後衰與盛,乃在先人之德,又不在吾之得失矣。
虞南曰:“夫釋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與夫仁義禮智信又何殊哉?蓋以所修為因,其果為報。
人修此六行,皆多不全,有一缺焉,果亦随滅。
”是以鬷明醜于貌而慧于心。
趙壹高于才而下于位,羅裒富而無義,原憲貧而有道,其不同也,如斯懸絕。
興喪得失,鹹必由之。
由是言之,夫行己不周則諸福不備。
故吉兇禍福不得齊也。
故世人有操行不軌而富貴者矣,有積仁潔行而兇夭者矣。
今下士庸夫,見比幹之剖心,以為忠貞不足為也;聞偃王之亡,以為仁義不足法也。
不亦過乎?] 【譯文】 把這個道理,加以類推到教育導百姓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人有不待教育化導而自然成為良善的人的;有必經教育化導才能成為良善之人的;也有雖經教育化導,卻最終不能成為良善之人的。
所以孔子才說唯有上智和下愚兩種人是不能改變的,而普通人則是既可經教育化導而向善,也可能因化導的錯誤而向惡。
[《左傳》上說:“能向善的人不斷積累,必然得到福佑;不能向善的必然走向敗亡而取禍。
”這就是可以向上為善,也可向下為惡的意思。
]把這個道理加以類推,引到天道的問題上,也同樣如此。
災害和吉祥的報應,是不應懷疑的。
帝堯和商湯時的水旱災害,可以說是自然規律。
[陰陽之氣影響天地的運動,在宇宙中運轉一周是三百六十度,這叫一周天。
一周天中總會有災厄的。
計算一周天時,以木星為準則,所以木星稱太歲。
而由于每一周天都會遇到災厄,所以把它稱之為一元之災,太歲也就成了災星。
其實它乃是必然的規律,無法改變的。
所以稱作天數,即自然規律。
《左傳》上說:“善也好,惡也好,吉祥也好,災厄也好,是周而複始的。
”又說:“天災流行,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有的,是必然規律,所以才叫天數。
”漢代公孫弘則不這樣認為。
他說:“堯的時代遭受洪水,讓禹來治水,沒聽說禹為天子的時代有洪水。
至于商湯時的旱災,乃是夏桀作惡的餘波。
所以夏桀、商纣做惡多端,必然要受天道懲罰,夏禹和商湯積德行善,才得以統治天下。
由此看來,天對人并無偏私,順應大意的天下便太平,逆天行事的就會天災流行,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之間的關系的根本。
”考察公孫弘講的道理,是認為人的德行與水旱之災是天人感應的關系,并不是必然規律。
這隻是一家之言,不是正論。
] 《洪範》所說的行惡必報之驗,指的是人事。
[《左傳》說:“禍福沒有固定的走向。
是禍是福,都是自己招來的。
”也就是說,怎樣為人處事,也就會有怎樣的命運。
所以說命運在于人事。
]魯僖公時,陰雨連綿經祈禱而止,說明災害可救的得到了應驗;周宣王時的大旱祈禱無效,說明那災難本來是難以改變的。
[孔子說:“祭祀神靈的時候,就好象神靈就在面前一樣。
”是講祭祀的根本在于誠心誠意。
古語說:“對天應該有誠實的态度,不應使用經過文飾的空話。
”是說天不會被虛情假意所感動。
《易經》上說:“善行不逐漸積累,不會成就你的好名聲。
” 古語還說:“土能治水,但是用手捧起一把土,是不能堵住黃河的決口的;鐵能鋸斷樹木,可是用一寸之鐵卻無法毀滅森林。
”《左傳》上說:“小恩小惠,不能取得人們的信任,神靈也不會降福給他。
”這都是講善行太少,感動不了别人。
現在祈禱雖然相同,得到的感應卻不同,原因就在于或是為仁很少可是希求神的降福卻太多;或是隻講一些華麗好聽的空話而内心并不誠懇啊! 顔回、冉伯牛的短命,那是性命之理的根本所在。
[過去秦王曾問士鞅: “晉國的六家大夫哪一家會最先滅亡?”士鞅說:“那一定是栾氏要最先滅亡啦。
”秦王說:“是不是因為栾氏太橫暴了?”士鞅說:“是的。
栾厭橫暴得太過分了。
但是他還可能僥幸逃過這一命運,要亡大約亡在他兒子栾盈的手裡。
”秦王問:“此話怎講?”士鞅說:“栾武子的德政,對于晉國人民來說,就象周朝人懷念召公一樣。
由于懷念召公,連召公拴過馬、乘過涼的棠樹都精心保護,何況是他的兒子呢!栾厭死後,他的兒子栾盈的善德并未能及于百姓,他祖父栾武子的恩德又早不存在了,可對他父親栾厭的怨恨卻一天比一大強烈,所以栾氏的滅亡将在這個時候吧。
”在這次對話後九年,晉國滅掉了栾氏。
由此看來,栾厭雖然橫暴,但他父親栾武子的恩德,老百姓還記在心裡,因而他身受其福。
栾盈雖有賢德,但由于有栾厭這樣的父親,所以終于遇禍。
可見,是禍是福不在自身是否有賢德或暴虐,還要看他的上一代行善還是作惡。
範晔曾說:“陳平多陰謀,自知後代必然被廢滅;邴吉多積陰德,夏候勝認為他的子孫必然有封侯的希望。
果然到了他孫子陳掌,陳家失去了爵位;而邴吉家族到了邴昌這一代,卻被封為列侯。
雖然報應也有不象這樣明顯的,但那就難以推究請楚了。
大體說來,報應還在于有德與否。
袁安處在外戚窦憲家族專權的時代,卻不依附窦氏,而是忠于皇室。
引用道義,推求正理,可以稱得上是忠臣中名聲顯赫的人物了。
他審理楚王劉英叛亂一案時,未曾嚴刑逼供,陷人以罪,而是設法鑒别無辜,平反冤案。
他的仁愛之心足以延及他的後代。
他的子孫興盛,不是應該的嗎?” 由此看來,陳平、邴吉以及袁安後代的興盛與衰敗,乃決定于祖先的德行如何。
虞世南說:“佛教教義中有布施财物、遵守戒律。
忍辱負重,勇往直前、坐禅守定、菩提智慧等六度菩薩行,這與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有什麼不用呢?大略說來,是以修持為因
”古語曰:“土性勝水,掬壤不可以塞河;金性勝木,寸刃不可以殘林。
”《傳)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此言善少不可以感物也。
今雩祭是同而感應異者,或為仁甚少,而求福甚多。
或徒設空文,精誠不至。
故不同也。
] 顔冉之兇,性命之本也。
[議曰:秦伯問于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 對曰:“其栾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對曰:“然栾厭汰虐已甚,猶可以免。
其在盈乎?”秦伯曰:“何故?”對曰:“武子之德在人,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奕厭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沒矣,而厭之怨實彰,将于是乎?”在後九年,晉滅栾氏。
由是厭雖汰虐,以其父武子之德,身受其福。
盈雖賢智,以其父厭之汰虐,遂遇于禍。
然則禍之與福,不在我之賢虐矣。
範晔曰:“陳平多陰謀,而知其後必廢。
邴吉有陰德,夏侯勝識其當封及其子孫。
終孫掌失侯而邴昌紹國,雖有不類,不可緻诘矣。
其大緻歸于有德矣。
袁安窦氏之間,乃精帝室。
引義推正,可謂王臣之烈。
及其理楚獄,未嘗鞫人于髒罪。
其仁心足覃乎後昆。
子孫之盛,不亦宜乎?” 由是觀之,夫陳平、邴吉及袁安之後衰與盛,乃在先人之德,又不在吾之得失矣。
虞南曰:“夫釋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與夫仁義禮智信又何殊哉?蓋以所修為因,其果為報。
人修此六行,皆多不全,有一缺焉,果亦随滅。
”是以鬷明醜于貌而慧于心。
趙壹高于才而下于位,羅裒富而無義,原憲貧而有道,其不同也,如斯懸絕。
興喪得失,鹹必由之。
由是言之,夫行己不周則諸福不備。
故吉兇禍福不得齊也。
故世人有操行不軌而富貴者矣,有積仁潔行而兇夭者矣。
今下士庸夫,見比幹之剖心,以為忠貞不足為也;聞偃王之亡,以為仁義不足法也。
不亦過乎?] 【譯文】 把這個道理,加以類推到教育導百姓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人有不待教育化導而自然成為良善的人的;有必經教育化導才能成為良善之人的;也有雖經教育化導,卻最終不能成為良善之人的。
所以孔子才說唯有上智和下愚兩種人是不能改變的,而普通人則是既可經教育化導而向善,也可能因化導的錯誤而向惡。
[《左傳》上說:“能向善的人不斷積累,必然得到福佑;不能向善的必然走向敗亡而取禍。
”這就是可以向上為善,也可向下為惡的意思。
]把這個道理加以類推,引到天道的問題上,也同樣如此。
災害和吉祥的報應,是不應懷疑的。
帝堯和商湯時的水旱災害,可以說是自然規律。
[陰陽之氣影響天地的運動,在宇宙中運轉一周是三百六十度,這叫一周天。
一周天中總會有災厄的。
計算一周天時,以木星為準則,所以木星稱太歲。
而由于每一周天都會遇到災厄,所以把它稱之為一元之災,太歲也就成了災星。
其實它乃是必然的規律,無法改變的。
所以稱作天數,即自然規律。
《左傳》上說:“善也好,惡也好,吉祥也好,災厄也好,是周而複始的。
”又說:“天災流行,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有的,是必然規律,所以才叫天數。
”漢代公孫弘則不這樣認為。
他說:“堯的時代遭受洪水,讓禹來治水,沒聽說禹為天子的時代有洪水。
至于商湯時的旱災,乃是夏桀作惡的餘波。
所以夏桀、商纣做惡多端,必然要受天道懲罰,夏禹和商湯積德行善,才得以統治天下。
由此看來,天對人并無偏私,順應大意的天下便太平,逆天行事的就會天災流行,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之間的關系的根本。
”考察公孫弘講的道理,是認為人的德行與水旱之災是天人感應的關系,并不是必然規律。
這隻是一家之言,不是正論。
] 《洪範》所說的行惡必報之驗,指的是人事。
[《左傳》說:“禍福沒有固定的走向。
是禍是福,都是自己招來的。
”也就是說,怎樣為人處事,也就會有怎樣的命運。
所以說命運在于人事。
]魯僖公時,陰雨連綿經祈禱而止,說明災害可救的得到了應驗;周宣王時的大旱祈禱無效,說明那災難本來是難以改變的。
[孔子說:“祭祀神靈的時候,就好象神靈就在面前一樣。
”是講祭祀的根本在于誠心誠意。
古語說:“對天應該有誠實的态度,不應使用經過文飾的空話。
”是說天不會被虛情假意所感動。
《易經》上說:“善行不逐漸積累,不會成就你的好名聲。
” 古語還說:“土能治水,但是用手捧起一把土,是不能堵住黃河的決口的;鐵能鋸斷樹木,可是用一寸之鐵卻無法毀滅森林。
”《左傳》上說:“小恩小惠,不能取得人們的信任,神靈也不會降福給他。
”這都是講善行太少,感動不了别人。
現在祈禱雖然相同,得到的感應卻不同,原因就在于或是為仁很少可是希求神的降福卻太多;或是隻講一些華麗好聽的空話而内心并不誠懇啊! 顔回、冉伯牛的短命,那是性命之理的根本所在。
[過去秦王曾問士鞅: “晉國的六家大夫哪一家會最先滅亡?”士鞅說:“那一定是栾氏要最先滅亡啦。
”秦王說:“是不是因為栾氏太橫暴了?”士鞅說:“是的。
栾厭橫暴得太過分了。
但是他還可能僥幸逃過這一命運,要亡大約亡在他兒子栾盈的手裡。
”秦王問:“此話怎講?”士鞅說:“栾武子的德政,對于晉國人民來說,就象周朝人懷念召公一樣。
由于懷念召公,連召公拴過馬、乘過涼的棠樹都精心保護,何況是他的兒子呢!栾厭死後,他的兒子栾盈的善德并未能及于百姓,他祖父栾武子的恩德又早不存在了,可對他父親栾厭的怨恨卻一天比一大強烈,所以栾氏的滅亡将在這個時候吧。
”在這次對話後九年,晉國滅掉了栾氏。
由此看來,栾厭雖然橫暴,但他父親栾武子的恩德,老百姓還記在心裡,因而他身受其福。
栾盈雖有賢德,但由于有栾厭這樣的父親,所以終于遇禍。
可見,是禍是福不在自身是否有賢德或暴虐,還要看他的上一代行善還是作惡。
範晔曾說:“陳平多陰謀,自知後代必然被廢滅;邴吉多積陰德,夏候勝認為他的子孫必然有封侯的希望。
果然到了他孫子陳掌,陳家失去了爵位;而邴吉家族到了邴昌這一代,卻被封為列侯。
雖然報應也有不象這樣明顯的,但那就難以推究請楚了。
大體說來,報應還在于有德與否。
袁安處在外戚窦憲家族專權的時代,卻不依附窦氏,而是忠于皇室。
引用道義,推求正理,可以稱得上是忠臣中名聲顯赫的人物了。
他審理楚王劉英叛亂一案時,未曾嚴刑逼供,陷人以罪,而是設法鑒别無辜,平反冤案。
他的仁愛之心足以延及他的後代。
他的子孫興盛,不是應該的嗎?” 由此看來,陳平、邴吉以及袁安後代的興盛與衰敗,乃決定于祖先的德行如何。
虞世南說:“佛教教義中有布施财物、遵守戒律。
忍辱負重,勇往直前、坐禅守定、菩提智慧等六度菩薩行,這與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有什麼不用呢?大略說來,是以修持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