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詭順二七

關燈
其罵人。

    ’今楚王明主,昭陽賢相。

    使轸為臣常以國情輸楚,楚王将不留臣,昭陽将不與臣從事矣。

     何故之楚?臣出故必之楚,足以明臣為楚與否也。

    ”轸出,儀入問王曰:“果欲之楚否?”王曰:“然。

    ”儀曰:“轸不為楚,楚王何為欲之?”王複以儀言謂轸,轸曰:“然。

    ”王曰:“儀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獨儀知之,行道之人盡知之矣。

    子胥忠于君而天下皆争以為臣,曾參、孝已愛于親,而天下皆惡欲以為子。

    故賣仆妾不出闾巷售者,良仆妾也。

    出婦嫁于鄉曲者,必善婦也。

    今轸若不忠于君,楚亦何以為臣乎?忠且見棄,轸不之楚将何歸乎?” 王以其言為然,遂厚待之。

    惠王終相張儀,轸遂奔楚。

     [張儀初惡陳轸于惠王曰:“轸猶善楚,為求地甚力。

    ”左爽謂陳轸曰: “儀善于魏王(譯者按,應是惠王之誤),魏王甚信之,公雖不說,猶不聽也。

    公不如以儀之言為質,而得複楚。

    ”轸曰:“善。

    ”因使人以儀之言聞于楚王,楚王喜,欲複之,轸乃奔楚。

    ] 【譯文】 陳轸和張儀共同侍奉秦惠王,秦惠王對兩個人都很重用。

    二人因為在秦惠王面前争寵,張儀便在惠王面前說陳轸的壞話:“陳轸帶着重金,駕着輕車,往來出使秦楚兩國之間,本為秦楚兩國的友好關系。

    而如今,楚國對秦并不友好,而對陳轸個人卻很友好,這說明陳轸為楚國的利益考慮的多而為秦國利益考慮的少啊!陳轸打算離開秦國前往楚國,你何以不随他去呢?” 秦惠王于是召見陳轸,詢問他是否要離開秦國,前往楚國,陳轸說:“我願意到楚國去。

    我離開秦國一定去楚國,是為表明我是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國。

     過去楚國有一個人娶了兩個妻子,你聽過他的故事嗎?”秦惠王說:“沒聽說過。

    ”陳轸說:“楚國有人娶了兩個妻子,有個人去勾引那位年紀較大的,結果被罵了一頓。

    又去勾引那個年紀小的,她也反過來勾引他。

    過了不久,那個做丈夫的死了,有人問曾引逗過他妻子的人:‘要是讓你挑選其中一個的話,你要娶哪一位呢?’那人說:‘要年歲較大的。

    ’問話的人有些不解: ‘大老婆不是罵過你,小老婆不是勾引過你嗎?為何反而要娶罵你的呢?’那人回答說:‘如果作為一個外人,我當然希望她來勾引我;但要作我的妻子,我就希望她能拒絕并責罵其他挑逗她的人。

    ’楚王是明君,昭陽是賢相。

     假如我作為秦的臣子卻經常把秦國的機密情報交給楚國,楚王将不會收留我,昭陽也不會任用我為屬官。

    我又何必前往楚國呢?”陳轉出去後,張儀進來了,問秦惠王說:“陳轸是不是真的要往楚國了?”秦惠王說:“是這樣。

    ”張儀說:“如果陳轸沒有為楚國效力,楚王憑什麼想接納他呢?”秦惠王便又把張儀的話對陳轸講了,陳轸說:“是這樣的。

    ”秦惠王說:“那麼張儀說的話都是可信的了。

    ”陳轸說:“不僅僅是張儀明白,随便從路上拉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伍子胥忠于君主,天下的所有君主都争着接納他為自己的臣子;曾參、孝已都是孝子,都很愛自己的雙親,而天下所有當父母的,都願意有曾參、孝己那樣的兒子。

    所以,假如要賣婢妾,沒有出胡同就賣出去了,那一定是非常好的婢妾。

    被休棄的媳婦如果又嫁給了本鄉本土的人家,那一定是個好媳婦。

    如今我假如對秦國國君不忠,楚王又怎麼會把我當作忠實的臣子呢?忠心耿耿反而被抛棄不用,我不往楚國又該到哪裡去找歸宿呢?” 秦惠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于是重新厚待陳轸。

    但最終秦惠王還是任命張儀為相。

    陳轸便投奔了楚國。

     [張儀最初向秦惠王說陳轸的壞話時說:“陳轸還是對楚國好,為楚國請求土地非常賣力。

    ”左爽對陳轸說:“張儀與惠王關系好,惠王非常信任他。

     你雖然不願聽,我還是要奉勸你,可以把張儀的話作為證明,從而使你能重新回到楚國去。

    ”陳轸說:“好吧。

    ”便派人将張儀的話捎給楚王,楚王很高興,願意重新接納陳轸。

    于是陳轸便逃往楚國去了。

    ] 韓信初為齊王時,蒯通說信,使三分天下,信不聽。

    後知漢畏其能,乃與豨謀反。

    事洩,呂太後以計擒之。

    方斬,曰:“吾不聽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

    豈非天哉!” [漢高祖自将,伐陳豨于钜鹿,信稱疾不從,欲于中起。

    信舍人得罪于信,信欲殺之。

    舍人弟上書告信欲反狀于呂後,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肖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詐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也。

    ] 高祖歸,乃诏齊捕通。

    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耶?”曰:“然。

     臣固教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如此。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也。

    ”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弛而維絕,山東大憂,異姓并起,英俊烏聚。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跖之犬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衆,固力不能耳,又可盡烹耶?”高帝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