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忠疑二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令制铠甲必須使用絲帶。
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時用絲帶。
有人在國君面前中傷他說:“公息忌所以建議用絲帶,是因為他家制铠甲都用絲帶。
”國王聽後很不高興,于是下令不準再用絲帶制铠甲。
這是邾君的判斷有錯誤。
如果過去邾國制铠甲用絲帶有利,公息忌家中用絲帶再多又有什麼妨害呢?如果用絲帶制铠甲無利而有害,公息忌即使不用絲帶又有何益?無論是公息忌用絲帶還是不用絲帶,都不足以說明公息忌的建議有什麼錯。
所以凡是聽别人的話,不能不經思考就貿然相信。
樓緩說:“有一個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魯國做官,病死之後,有二名侍妾為他在家中自殺。
公父文伯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并不悲傷哭泣。
随嫁的侍妾說:“哪裡有兒子死了,母親不哭的?”公父文伯的母親說:“孔子是個非常賢明的人,被魯國棄置不用,去周遊列車,文伯卻不去追随孔子。
如今他死了,侍妾卻為他自殺。
可見他對有德的長者不親近,而對待妾卻過分寵愛。
”這話出自母親之口,人們就認為是賢明的母親,可是如果出自妻子之口,人們就不免會認為他的妻子好吃醋。
所以同樣的話,出自不同人的口,人們評價的态度就不一樣。
樂羊被任命為魏國大将,率軍攻打中山國,而他的兒子此時正在中山國。
中山國君把他兒子煮了,把肉做成羹湯,送給樂羊,樂羊毫不猶豫全吃光了。
魏文侯知道後說:“樂羊為了我的緣故,才吃自己兒子的肉。
”而堵師贊卻說:“連自己兒子的肉都吃的人,又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樂羊滅掉中山國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卻從此懷疑他的忠心了。
《淮南子》說:“親生母親為自己兒子治頭瘡,血流到耳朵上,看見的人都說這是疼愛兒子到極點了。
如果是後母為前妻生的兒子治頭瘡,血也流到耳朵上,就會有人責備說:“太暴虐了!”同樣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從城上看城下,往往把牛看成是羊,把羊看成是小豬。
這是由于站得太高,因而看不清楚的緣故。
在圓形的盤子裡放上水,當作鏡子,然後去照自己的面影,有時是圓臉,有時則不圓。
自己的面型并無改變,而影象卻時而圓,時而不圓,這是因為你照時的角度不同。
現在,我想修養完善自己的品德來接人待物,可怎麼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看我呢?因此才明白,天下的是與非本來役個準兒。
世上的人實際上是各有其是非标準的,符合自己的标準就是對的,不符合就是不對的。
如今我要選擇對的一面立身行事,去掉不對的那一面,可是怎麼知道世上所說的對與不對是哪個标準呢? [這個問題還可以這樣說:如果你為國忘家,就會有人認為你是不關心自己父母的人,還怎麼能愛國君呢?衛國的公子開方、吳起和樂羊這三個人都是由于為國忘家而受到猜忌和诽謗的。
但假如你真的舍不得離開父母,就又會有人說:“大将在從接到國王的任命那天起,就應該忘掉自己的家,從到部隊之後擔負起指揮責任時起,就該忘掉自己的父母;待到拿起鼓槌,敲起進軍戰鼓後,就要忘掉自己生命的安危。
司馬穰苴就是以這個理由殺掉莊賈的。
所以《左傳》上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要判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隻要看看以上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
] 正是由于世間的事如此錯綜複雜,所以才會有忠心耿耿卻被懷疑、不受重用的情況出現。
這個道理,是不能不體察參詳的。
【按語】 忠心受疑,史不絕書。
聖如比幹,賢如屈原,功如韓信,都難逃此厄運。
即使在當代,也仍有彭德懷那樣的冤案。
這是由于,在專制制度下,君主的喜怒決定着臣下的命運。
無論多麼英明的君主也有發昏的時侯,可是又由于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于是一幕幕人間悲劇就在中國曆史上不斷上演。
要想杜絕這種悲劇再度重演,隻有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改變一人說了算的人治格局,才有可能。
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時用絲帶。
有人在國君面前中傷他說:“公息忌所以建議用絲帶,是因為他家制铠甲都用絲帶。
”國王聽後很不高興,于是下令不準再用絲帶制铠甲。
這是邾君的判斷有錯誤。
如果過去邾國制铠甲用絲帶有利,公息忌家中用絲帶再多又有什麼妨害呢?如果用絲帶制铠甲無利而有害,公息忌即使不用絲帶又有何益?無論是公息忌用絲帶還是不用絲帶,都不足以說明公息忌的建議有什麼錯。
所以凡是聽别人的話,不能不經思考就貿然相信。
樓緩說:“有一個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魯國做官,病死之後,有二名侍妾為他在家中自殺。
公父文伯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并不悲傷哭泣。
随嫁的侍妾說:“哪裡有兒子死了,母親不哭的?”公父文伯的母親說:“孔子是個非常賢明的人,被魯國棄置不用,去周遊列車,文伯卻不去追随孔子。
如今他死了,侍妾卻為他自殺。
可見他對有德的長者不親近,而對待妾卻過分寵愛。
”這話出自母親之口,人們就認為是賢明的母親,可是如果出自妻子之口,人們就不免會認為他的妻子好吃醋。
所以同樣的話,出自不同人的口,人們評價的态度就不一樣。
樂羊被任命為魏國大将,率軍攻打中山國,而他的兒子此時正在中山國。
中山國君把他兒子煮了,把肉做成羹湯,送給樂羊,樂羊毫不猶豫全吃光了。
魏文侯知道後說:“樂羊為了我的緣故,才吃自己兒子的肉。
”而堵師贊卻說:“連自己兒子的肉都吃的人,又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樂羊滅掉中山國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卻從此懷疑他的忠心了。
《淮南子》說:“親生母親為自己兒子治頭瘡,血流到耳朵上,看見的人都說這是疼愛兒子到極點了。
如果是後母為前妻生的兒子治頭瘡,血也流到耳朵上,就會有人責備說:“太暴虐了!”同樣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從城上看城下,往往把牛看成是羊,把羊看成是小豬。
這是由于站得太高,因而看不清楚的緣故。
在圓形的盤子裡放上水,當作鏡子,然後去照自己的面影,有時是圓臉,有時則不圓。
自己的面型并無改變,而影象卻時而圓,時而不圓,這是因為你照時的角度不同。
現在,我想修養完善自己的品德來接人待物,可怎麼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看我呢?因此才明白,天下的是與非本來役個準兒。
世上的人實際上是各有其是非标準的,符合自己的标準就是對的,不符合就是不對的。
如今我要選擇對的一面立身行事,去掉不對的那一面,可是怎麼知道世上所說的對與不對是哪個标準呢? [這個問題還可以這樣說:如果你為國忘家,就會有人認為你是不關心自己父母的人,還怎麼能愛國君呢?衛國的公子開方、吳起和樂羊這三個人都是由于為國忘家而受到猜忌和诽謗的。
但假如你真的舍不得離開父母,就又會有人說:“大将在從接到國王的任命那天起,就應該忘掉自己的家,從到部隊之後擔負起指揮責任時起,就該忘掉自己的父母;待到拿起鼓槌,敲起進軍戰鼓後,就要忘掉自己生命的安危。
司馬穰苴就是以這個理由殺掉莊賈的。
所以《左傳》上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要判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隻要看看以上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
] 正是由于世間的事如此錯綜複雜,所以才會有忠心耿耿卻被懷疑、不受重用的情況出現。
這個道理,是不能不體察參詳的。
【按語】 忠心受疑,史不絕書。
聖如比幹,賢如屈原,功如韓信,都難逃此厄運。
即使在當代,也仍有彭德懷那樣的冤案。
這是由于,在專制制度下,君主的喜怒決定着臣下的命運。
無論多麼英明的君主也有發昏的時侯,可是又由于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于是一幕幕人間悲劇就在中國曆史上不斷上演。
要想杜絕這種悲劇再度重演,隻有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改變一人說了算的人治格局,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