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用無用二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有用無用,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無用也就無所謂有用。譬如用網捕鳥,用上的隻是其中的一個網眼,其餘的似乎無用,但沒有這衆多的網眼,隻靠一個網眼,是永遠捕不到鳥的。其次,有用與無用,在一定的條件下是互相轉化的。世上本來沒有什麼無用之物,關鍵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有言曰:“得鳥者,羅之一目。然張一目之羅,終不能得鳥矣。鳥之所以能遠飛者,六翩之力也,然無衆毛之功,則飛不能遠矣。”以是推之,無用之為用也大矣。故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矣。”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削足而墊之至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昔陳平智有餘而見疑,周勃質樸,忠而見信。夫仁義不足相懷,則智者以有餘見疑,而樸者以不足取信矣。漢征處士樊英、楊厚,朝廷若待神明。
至,竟無他異。李固、朱穆以為處士純盜虛名,無益于用。然而後進希之以成器,世主禮之以得衆。[孔子稱:“舉逸民,天下之人歸心焉。”燕昭尊郭隗,以緻劇、樂;齊桓禮九九之術,所以緻英俊之類也。]
原其無用亦所以為用也。而惑者忽不踐之地,賒無用之功,至乃诮讪遠術,賤斥國華。不亦過乎?
【譯文】
古人這樣說過:捕獲鳥的,隻是羅網上的一個網眼,然而隻張一個眼的網,是永遠捕不到鳥的。鳥所以飛得遠,是靠健羽,然而如果隻有健羽而無其它的毳毛,是飛不遠的。以此推論,看似無用的東西,卻是有很大作用的。
所以當惠子對莊子說:“你的學問都是無用的空話”時,莊子說:“明白無用的道理,才能跟他談論有用無用的問題。大地不是不廣大遼闊,可是人們占用其間的面積,不過能容下雙腳就可以了。然而假如從腳下把看似無用的土都鏟削掉,直到陰曹地府,那僅可容下雙腳的地面還有用嗎?”惠子說:
“沒用了。”莊子說:“那麼,由此可見無用就是有用。這個道理不是很明白嗎?”
從前陳平由于智謀有餘而被劉邦疑忌,可是周勃因質樸卻被認為忠誠而受到信任。在仁義不足以使人們互相信任的時候,聰明人因智謀有餘而被疑忌,不聰明的人卻因智謀不足取得了信任。東漢時,征召隐士樊英、楊厚人朝做官,朝廷盼他們倆就象盼神明一樣。可是他們到了朝堂上後,并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李固、朱穆認為這種隐士純屬欺世盜名之輩,對國家一無用處。
然而随後慕名而來的都以他們為榜樣,使皇帝招攬了更多的人才。[這就證明孔子說過的那句話:把隐逸的人士推舉出來,天下的人就都會歸順你了。燕昭王尊禮郭隗也是這個用意。郭隗雖非傑出的人才,但尊禮郭隗,劇辛、樂毅這樣的英傑就随之而來了。齊桓公尊禮九九天道之術,也是這個用意,都是為招徕天下人才的。]
推究起來,無用就是有用。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很容易忽視足下的無用之地,看不起無用之物的特殊作用,甚至于嘲笑這一理論是迂腐的空談,輕視排斥國家的英才。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按語】
有用與無用本來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沒有無用也就無所謂有用。例如切割東西的是刀刃,刀背似乎無用,但是沒有刀背,又哪裡有刀刃?種莊稼必須留下足夠的空隙,空隙不打糧,看似無用,但沒有空隙也就不會長出莊稼來。所以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無用的東西,隻看你如何運用它們罷了。這個道理雖然簡單明白,但在實踐中卻往往被忽視。看到明顯有用的就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結果使有用之物資源枯竭;看到似乎無用之物便棄擲一邊,不屑一顧,結果許多有價值的東西白白浪費。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運用有用之物,人們往往不感到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利用看似無用之物。本文則給我們不少啟發。
比方說,你如果是一個學理工的大學生,人文科學對你來說可能是無用的,但當你涉足其問,就會發現那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領域,不僅可以陶冶你的情操,還能開擴你的視野,對你将來的自然科學研究也會大有裨益。反之,文科學生學些看似無用的數理化,你的思維方式也将受益非淺。假如你是一個企業家,就會對你的經營管理做合理安排,做到物盡其用。懂得用無用的道理,你就不會把商場塞滿貨架,而應該辟出一塊寸土寸金的空間,設置一個免費兒童樂園,給老人放幾把歇腳的座椅,這可能使你出乎意外的效益大增。或者,假如你是一位市長,就不會急功近利地把一個城市修成“水泥森林”,而會留下幾片綠地,使人們生活在其中心曠神怡,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城市,工作起來效率才會更高....
古人有言曰:“得鳥者,羅之一目。然張一目之羅,終不能得鳥矣。鳥之所以能遠飛者,六翩之力也,然無衆毛之功,則飛不能遠矣。”以是推之,無用之為用也大矣。故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矣。”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削足而墊之至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昔陳平智有餘而見疑,周勃質樸,忠而見信。夫仁義不足相懷,則智者以有餘見疑,而樸者以不足取信矣。漢征處士樊英、楊厚,朝廷若待神明。
至,竟無他異。李固、朱穆以為處士純盜虛名,無益于用。然而後進希之以成器,世主禮之以得衆。[孔子稱:“舉逸民,天下之人歸心焉。”燕昭尊郭隗,以緻劇、樂;齊桓禮九九之術,所以緻英俊之類也。]
原其無用亦所以為用也。而惑者忽不踐之地,賒無用之功,至乃诮讪遠術,賤斥國華。不亦過乎?
【譯文】
古人這樣說過:捕獲鳥的,隻是羅網上的一個網眼,然而隻張一個眼的網,是永遠捕不到鳥的。鳥所以飛得遠,是靠健羽,然而如果隻有健羽而無其它的毳毛,是飛不遠的。以此推論,看似無用的東西,卻是有很大作用的。
所以當惠子對莊子說:“你的學問都是無用的空話”時,莊子說:“明白無用的道理,才能跟他談論有用無用的問題。大地不是不廣大遼闊,可是人們占用其間的面積,不過能容下雙腳就可以了。然而假如從腳下把看似無用的土都鏟削掉,直到陰曹地府,那僅可容下雙腳的地面還有用嗎?”惠子說:
“沒用了。”莊子說:“那麼,由此可見無用就是有用。這個道理不是很明白嗎?”
從前陳平由于智謀有餘而被劉邦疑忌,可是周勃因質樸卻被認為忠誠而受到信任。在仁義不足以使人們互相信任的時候,聰明人因智謀有餘而被疑忌,不聰明的人卻因智謀不足取得了信任。東漢時,征召隐士樊英、楊厚人朝做官,朝廷盼他們倆就象盼神明一樣。可是他們到了朝堂上後,并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李固、朱穆認為這種隐士純屬欺世盜名之輩,對國家一無用處。
然而随後慕名而來的都以他們為榜樣,使皇帝招攬了更多的人才。[這就證明孔子說過的那句話:把隐逸的人士推舉出來,天下的人就都會歸順你了。燕昭王尊禮郭隗也是這個用意。郭隗雖非傑出的人才,但尊禮郭隗,劇辛、樂毅這樣的英傑就随之而來了。齊桓公尊禮九九天道之術,也是這個用意,都是為招徕天下人才的。]
推究起來,無用就是有用。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很容易忽視足下的無用之地,看不起無用之物的特殊作用,甚至于嘲笑這一理論是迂腐的空談,輕視排斥國家的英才。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按語】
有用與無用本來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沒有無用也就無所謂有用。例如切割東西的是刀刃,刀背似乎無用,但是沒有刀背,又哪裡有刀刃?種莊稼必須留下足夠的空隙,空隙不打糧,看似無用,但沒有空隙也就不會長出莊稼來。所以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無用的東西,隻看你如何運用它們罷了。這個道理雖然簡單明白,但在實踐中卻往往被忽視。看到明顯有用的就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結果使有用之物資源枯竭;看到似乎無用之物便棄擲一邊,不屑一顧,結果許多有價值的東西白白浪費。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運用有用之物,人們往往不感到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利用看似無用之物。本文則給我們不少啟發。
比方說,你如果是一個學理工的大學生,人文科學對你來說可能是無用的,但當你涉足其問,就會發現那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領域,不僅可以陶冶你的情操,還能開擴你的視野,對你将來的自然科學研究也會大有裨益。反之,文科學生學些看似無用的數理化,你的思維方式也将受益非淺。假如你是一個企業家,就會對你的經營管理做合理安排,做到物盡其用。懂得用無用的道理,你就不會把商場塞滿貨架,而應該辟出一塊寸土寸金的空間,設置一個免費兒童樂園,給老人放幾把歇腳的座椅,這可能使你出乎意外的效益大增。或者,假如你是一位市長,就不會急功近利地把一個城市修成“水泥森林”,而會留下幾片綠地,使人們生活在其中心曠神怡,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城市,工作起來效率才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