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忠疑二四

關燈
忠心耿耿而被猜忌的事,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忠于一方,必定會受到另一方的疑忌;你所效忠的這一方也會因聽信讒言,毀謗你,疑忌你。

    這後一種情況當然更令人心寒。

    所以有忘于功名的人,對忠心反而受忌的可能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以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夫毀譽是非不可定矣。

    以漢高之略而陳平之謀,毀之則疏,譽之則親。

     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

    知世之聽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即聽必悖矣。

    何以知其然耶? 《呂氏春秋》雲:“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顔色、言語、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

    竊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複見其鄰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斧者也。

    其鄰之子非變也,已則變之。

    變之者無他,有所尤矣。

     邾之故,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之君曰:“不若以組。

    ”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

    公息忌因令其家皆為組。

    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組者,其家為甲裳多以組也。

    ”邾君不悅,于是乎止無以組。

    邾君有所尤也。

    邾之故為甲以組而便也,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以為組亦何益?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也。

    凡聽言不可不察。

     樓緩曰:“公父文伯仕于魯,病而死,女子為自殺于房中者二人。

    其母聞之,勿哭。

    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勿哭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于魯而是人弗随之。

    今死而婦人為自殺。

    若是者,必其于長者薄而于婦人厚。

    ”故從母言之,是為賢母,從妻言之,是不免于妒婦也。

    故其言一也,言者異則人心變矣。

     樂羊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盡啜之。

    文侯曰:“樂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

    ”堵師贊曰:“其子且食之,其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淮南子》曰:“親母為其子扢秃,出血至耳,見者以為愛子之至也,使在繼母,則過者以為戾也。

    ”事之情一也,所以觀者異耳。

    從城上視牛如羊,視羊如豚,所居高也。

    窺面于盤水,則圓于虧,面形不變,其故有所圓有所虧者,所自窺之異也。

    今吾雖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窺于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無所定也。

    是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議曰:夫忘家殉國,則以為不懷其親,安能愛君?衛公子開方、吳起、樂羊三人是也。

    若私其親,則曰:将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桴鼓則忘其身。

    穰苴殺莊賈是也。

    故《傳》曰:“欲加之罪,能無辭乎!” 審是非者,則事情得也。

    ] 故有忠而見疑者,不可不察。

     【譯文】 毀謗與贊譽,肯定與否定本來沒有一個客觀的标準。

    以漢高祖劉邦那樣的雄才大略和漢丞相陳平那樣的足智多謀,有人毀謗陳平時,漢高祖就疏遠了他,而有人贊譽陳平時,漢高祖又親近信任了他。

    以漢文帝那樣的英明和雲中太守魏尚那樣的忠誠,由于呈報戰績時,多報了幾顆首級,便被繩之以法,就地免職。

    經馮唐在文帝面前為他辯解之後,又被法外施恩,重新重用,建立了大功。

    由此可知,人們在做出判斷時,往往出錯誤,一出錯,結論必然相反。

    怎麼能明白這道理呢? 《呂氏春秋》裡有這樣一個寓言:“有一個丢了斧子的人,内心認為是鄰居的兒子偷了他的斧子,因而看鄰居的兒子走路的樣子。

    臉上的顔色神态,說話以及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象是偷斧子的。

    無意中挖坑,找到了自家的斧頭,過幾天再看到鄰居的兒子,動作、态度,沒有一點兒偷斧子的樣子了。

     他鄰居的兒子并沒有什麼改變,而是自己的看法改變了。

    改變的原因不是别的,是當初的判斷錯了。

     邾國過去縫制铠甲使用的是絲帛,公息忌對邾國的國君說:“不如用絲帶。

    ”邾國的國君說:“好吧。

    ”于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