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釣情二二
關燈
小
中
大
。
淳于髡說:“我第一次見梁王,梁王内心在想着騎馬馳騁;第二次見梁王,梁王内心在想着欣賞音樂,所以我才沉默不言。
”寵臣把這話上報給梁王,梁王大驚道:“淳于先生真是聖人啊!第一次接見他的時候,恰好有人來獻好馬,我還未來得及試騎,淳于先生就來了。
第二次接見他的時候,又有獻歌手的,我還沒來得及聽,正巧淳于先生又到了。
我當時雖然屏退左右親信,然而心思确實不在這裡。
”這說明君主的态度可以從他的神情探測出來。
晉國末年,權臣智伯率領韓、魏兩家讨伐趙襄子。
韓、魏聽從了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的策動,暗中圖謀背叛智伯。
張孟談借機要面見智伯,在營門外遇到智果。
智果人見智伯說:“韓、魏兩家恐怕有背叛的可能。
我在營門外遇到張孟談,見他态度傲慢,走路時腳擡得老高,見韓、魏二君臉色不正常,一定是要背叛你。
”智伯不聽智果的告戒。
智果出來後,便改智姓為輔氏。
張孟談人見趙襄子,報告說:“我在營門外遇到智果,看到他眼色裡有懷疑我的神态。
待到見過智伯後卻改變了他的族姓,今天夜裡若不發動進攻,就來不及了。
”趙襄子說:“好吧。
”便與韓、魏兩家一起殺死守衛堤防的軍官,放水沖灌智伯的軍隊。
這說明人的态度可以從眼神中探測出來。
殷浩在晉朝做官,名聲很大。
當時人們用他出來做官還是辭官隐居來預測東晉的興亡。
這就是說,通過智者的态度就能預測到未來的結局。
[《呂氏春秋》]說:“國家将要滅亡的時候,有道德的人就會事先離開朝廷。
”]《玉鈴經》上說:“内心高興,臉色就顯得輕松;心中生氣,臉色就變得輕慢;心存私欲,臉色就露出輕薄;心懷恐懼,臉色就現出畏葸;心有憂思,臉色就現出靜穆。
”這就是說,内心的情感可以從臉色上揣測出來。
[《易經》]說:“即将背叛的人,他的話中必流露愧疚;内心疑惑不定的人,他的話必然散亂無章;賢德的人話少,浮躁的人話多;誣蔑诽謗好人的人,他的話一定虛浮不實;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話必定不會理直氣壯。
《周禮·秋官·小司寇》關于斷獄有五聽的說法,一是根據他的話來判斷,其心不正,言語必然煩亂;二是根據臉色判斷,心術不正則必因慚愧而臉紅;三是根據呼吸來判斷,其心不正呼吸必然氣喘;四是根據犯人聽别人說話的反映來判斷,其心不正,聽别人說話則精神不集中;五是根據犯人的眼神來判斷,其心不正,則眼神散亂。
] 由此可以知道,人的内心情感,一定會從其言談神色上顯示出來。
[從前,晉獻公好色,骊姬就憑借其美貌來蒙蔽他;吳王夫差喜歡擴充土地,太宰伯嚭就建議發動戰争來蒙蔽他;齊桓公喜歡美味,易牙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把頭蒸熟給他享用,以達到蒙蔽他的目的。
人臣蒙蔽君主的手段真可謂隐晦詭秘,無奇不有,令人毛發聳然。
由此可知,君主的好惡不可流露在外,如果好惡表露在外,那麼臣子仆妾就會因其好惡來蒙蔽、挾制君主。
所以說君主無意中顯露出來的好惡,就會成為臣下誘惑、蒙蔽、挾制君主的釣餌。
] 能夠明白這些道理的人,就可以向君主進行遊說了。
【按語】 遊說的學問,就是推銷自我的學問。
本篇用大量篇幅講遊說之難,可見遊說需要專門的學問和技巧。
曆史上成功的遊說者無一不是在遊說技巧上下過大力氣的。
齊國孟嘗君的門容馮緩,為了試探孟嘗君的客人之量,曾三次彈铗作歌,最後才為孟嘗君焚毀借據,買回仁義的美名;魏國信陵君的門客侯嬴,故意在市場上和屠狗者朱亥攀談,以觀察信陵君禮賢下士是否出于誠懇,最終為信陵君策劃了竊符救趙的壯舉。
著名辯士蘇秦,初出茅廬時,由于不懂這種學問技巧,故遊說秦王時,“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 而灰溜溜地回到家裡,受到父母妻嫂的冷遇,而當他經過“頭懸梁,錐刺骨”的發憤研讨後,再次遊說列國,終于昂然佩六國相印,榮歸故裡。
這樣的事例,是史不絕書的。
遊說成功的關鍵是在于準确把握遊說對象的心理狀态,說話的時機和分寸,這是缺一不可的。
否則盡管出于忠心,話本身不錯,也還是會有殺身之禍。
當然,這都是封建專制時代的事了。
今天不會再有遊說失敗有招至殺身之禍的事了。
但遊說對方、推銷自我仍然須有技巧是無疑的。
公司中的雇員不懂這種技巧就可能被雇主解聘;機關中的下屬,不懂這種技巧,就可能受到上司的冷遇;公關人員不懂這種技巧就無法打開局面;融資經理不懂這種技巧就無法使貸方慷慨解囊。
商場即是戰場,在商戰中,不懂這種技巧就會被對手擠垮。
所以“兵不厭詐”,運用一定的謀略,施展一定的手段以“釣情”,即摸清對方的真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這并不違背公平競争的原則。
反之,不講策略,不講技巧,盲人瞎馬,僅憑主觀随意性去與對方周旋,隻能碰得頭破血流。
而且這并不能顯出你的忠厚或清高,隻能說明你的愚蠢,即人們俗稱的“呆鳥”。
淳于髡說:“我第一次見梁王,梁王内心在想着騎馬馳騁;第二次見梁王,梁王内心在想着欣賞音樂,所以我才沉默不言。
”寵臣把這話上報給梁王,梁王大驚道:“淳于先生真是聖人啊!第一次接見他的時候,恰好有人來獻好馬,我還未來得及試騎,淳于先生就來了。
第二次接見他的時候,又有獻歌手的,我還沒來得及聽,正巧淳于先生又到了。
我當時雖然屏退左右親信,然而心思确實不在這裡。
”這說明君主的态度可以從他的神情探測出來。
晉國末年,權臣智伯率領韓、魏兩家讨伐趙襄子。
韓、魏聽從了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的策動,暗中圖謀背叛智伯。
張孟談借機要面見智伯,在營門外遇到智果。
智果人見智伯說:“韓、魏兩家恐怕有背叛的可能。
我在營門外遇到張孟談,見他态度傲慢,走路時腳擡得老高,見韓、魏二君臉色不正常,一定是要背叛你。
”智伯不聽智果的告戒。
智果出來後,便改智姓為輔氏。
張孟談人見趙襄子,報告說:“我在營門外遇到智果,看到他眼色裡有懷疑我的神态。
待到見過智伯後卻改變了他的族姓,今天夜裡若不發動進攻,就來不及了。
”趙襄子說:“好吧。
”便與韓、魏兩家一起殺死守衛堤防的軍官,放水沖灌智伯的軍隊。
這說明人的态度可以從眼神中探測出來。
殷浩在晉朝做官,名聲很大。
當時人們用他出來做官還是辭官隐居來預測東晉的興亡。
這就是說,通過智者的态度就能預測到未來的結局。
[《呂氏春秋》]說:“國家将要滅亡的時候,有道德的人就會事先離開朝廷。
”]《玉鈴經》上說:“内心高興,臉色就顯得輕松;心中生氣,臉色就變得輕慢;心存私欲,臉色就露出輕薄;心懷恐懼,臉色就現出畏葸;心有憂思,臉色就現出靜穆。
”這就是說,内心的情感可以從臉色上揣測出來。
[《易經》]說:“即将背叛的人,他的話中必流露愧疚;内心疑惑不定的人,他的話必然散亂無章;賢德的人話少,浮躁的人話多;誣蔑诽謗好人的人,他的話一定虛浮不實;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話必定不會理直氣壯。
《周禮·秋官·小司寇》關于斷獄有五聽的說法,一是根據他的話來判斷,其心不正,言語必然煩亂;二是根據臉色判斷,心術不正則必因慚愧而臉紅;三是根據呼吸來判斷,其心不正呼吸必然氣喘;四是根據犯人聽别人說話的反映來判斷,其心不正,聽别人說話則精神不集中;五是根據犯人的眼神來判斷,其心不正,則眼神散亂。
] 由此可以知道,人的内心情感,一定會從其言談神色上顯示出來。
[從前,晉獻公好色,骊姬就憑借其美貌來蒙蔽他;吳王夫差喜歡擴充土地,太宰伯嚭就建議發動戰争來蒙蔽他;齊桓公喜歡美味,易牙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把頭蒸熟給他享用,以達到蒙蔽他的目的。
人臣蒙蔽君主的手段真可謂隐晦詭秘,無奇不有,令人毛發聳然。
由此可知,君主的好惡不可流露在外,如果好惡表露在外,那麼臣子仆妾就會因其好惡來蒙蔽、挾制君主。
所以說君主無意中顯露出來的好惡,就會成為臣下誘惑、蒙蔽、挾制君主的釣餌。
] 能夠明白這些道理的人,就可以向君主進行遊說了。
【按語】 遊說的學問,就是推銷自我的學問。
本篇用大量篇幅講遊說之難,可見遊說需要專門的學問和技巧。
曆史上成功的遊說者無一不是在遊說技巧上下過大力氣的。
齊國孟嘗君的門容馮緩,為了試探孟嘗君的客人之量,曾三次彈铗作歌,最後才為孟嘗君焚毀借據,買回仁義的美名;魏國信陵君的門客侯嬴,故意在市場上和屠狗者朱亥攀談,以觀察信陵君禮賢下士是否出于誠懇,最終為信陵君策劃了竊符救趙的壯舉。
著名辯士蘇秦,初出茅廬時,由于不懂這種學問技巧,故遊說秦王時,“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 而灰溜溜地回到家裡,受到父母妻嫂的冷遇,而當他經過“頭懸梁,錐刺骨”的發憤研讨後,再次遊說列國,終于昂然佩六國相印,榮歸故裡。
這樣的事例,是史不絕書的。
遊說成功的關鍵是在于準确把握遊說對象的心理狀态,說話的時機和分寸,這是缺一不可的。
否則盡管出于忠心,話本身不錯,也還是會有殺身之禍。
當然,這都是封建專制時代的事了。
今天不會再有遊說失敗有招至殺身之禍的事了。
但遊說對方、推銷自我仍然須有技巧是無疑的。
公司中的雇員不懂這種技巧就可能被雇主解聘;機關中的下屬,不懂這種技巧,就可能受到上司的冷遇;公關人員不懂這種技巧就無法打開局面;融資經理不懂這種技巧就無法使貸方慷慨解囊。
商場即是戰場,在商戰中,不懂這種技巧就會被對手擠垮。
所以“兵不厭詐”,運用一定的謀略,施展一定的手段以“釣情”,即摸清對方的真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這并不違背公平競争的原則。
反之,不講策略,不講技巧,盲人瞎馬,僅憑主觀随意性去與對方周旋,隻能碰得頭破血流。
而且這并不能顯出你的忠厚或清高,隻能說明你的愚蠢,即人們俗稱的“呆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