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釣情二二

關燈
在封建制度下,任何美好的政治理想都必須經過君主的認可才有實施的可能,因而取得君主的信任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先決條件。

    所謂“釣情”,釣的就是君主的隐情。

    盡管君心難測,但其喜怒好惡總會在一定條件下顯露出來,遊說者要善于營造足以導緻君主洩露其情的環境條件,然後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孔子曰:“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又曰:“未信則以為謗己。

    ”孫卿曰:“語而當,智也,默而當,智也。

    ”屍子曰:“聽言,耳目不懼,視聽不深,則善言不往焉。

    ”是知将語者,必先釣于人情,自古然矣。

     韓子曰:“夫說之難也,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實為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此不可不知也]。

    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謂實為名高而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此不可不知也]。

    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未必其身洩之也,而說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亡,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是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身危。

    貴人或得計而欲自己為功,說者與知焉則身危。

    強之以其所不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

    ”又曰:“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已,與之論細人,則以為粥權。

    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已。

    順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居侮,此不可不知也..彼自智其計,則勿以其失當之,自勇其斷,則勿以其敵怒之。

    ”[凡說須曠日彌久,周澤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計利害,以緻其功。

    直指是非,以飾其身。

    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 荀悅曰:“夫臣下所以難言者,何也?言出乎身則咎悔及之矣。

    ”故曰: 舉過揭非,則有幹忤之咎,勸勵教誨,則有俠上之議。

    言而當,則恥其勝已也,言而不當,則賤其愚也。

    先已而同,則惡其奪已明也,後已而同,則以為從順也。

    違下從上,則以為谄谀也,違上從下,則以為雷同也。

    言而淺露,則簡而薄之,深妙弘遠,則不知而非之。

    特見獨智,則衆惡其蓋已也,雖是而不見稱,與衆同智,則以為附随也,雖得之不以為功。

    謙讓不争,則以為易容,言而不盡,則以為懷隐,進說竭情,則以為不知量。

    言而不效,則受其怨責,言而事效,則以為固當。

    利于上不利于下,或便于左則不便于右,或合于前而忤于後,此下情所以常不通。

    仲尼發憤,稱“予欲無言”者,蓋為語之難也。

    何以明其難也? 昔宋有富人,天雨壞牆,其子曰:“不築,且有盜。

    ”其鄰人亦雲。

    暮而果大亡,其家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鄭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其思曰:“胡可伐。

    ”乃戮關其思,曰: “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已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此二說者,其智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戳,薄者見疑,非智之難也,處智則難。

     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骖馬,誰馬也?”禦曰:“借之。

    ”新婦謂仆曰:“拊骖,無苦服。

    ”車至門,拔教:“逆母,滅橹,将失火。

    ”入室,見臼,曰:“徙牖下,妨往來者。

    ”主人大笑之。

    此三言,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早晚之時失矣。

    此說之難也。

     【譯文】 孔子說:“不看對方臉色就冒然開口說話,就叫做瞎子。

    ”他還說:“還沒有取得對方信任,就冒然提意見,就會被認為是毀謗。

    ”(譯者按:這是孔子弟子子夏的話。

    原文為:“信而後谏,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見《論語·子張》,著者記憶有誤)荀子說:“該講話的時候,講話恰到好處,這就是智慧,不該講話的時候則保持沉默,這也是智慧。

    ”屍子說:“聽别人講話的時候,耳目不專注,精神不集中,這時候,就不要向他講什麼有價值的話。

    ”從這些先賢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白,凡是要遊說君主的人,一定要先摸清對方的态度,自古以來成功的遊說者都是這樣做的。

     韓非子曾經說過:“遊說者的困難在于,要了解你所要遊說的對象的心理,然後才可以用我的話去順應他。

    如果用厚利去遊說他,就會被認為是志節卑下,那麼他就會用卑賤的待遇對待你,你必然會被棄擲疏遠了。

    [其實,你所遊說的對象實際上是貪圖厚利的,隻不過為了掩飾自己的貪,才暗中采納你的建議卻公開地疏遠你本人,這是不能不明白的。

    ]如果你用清高的名聲去遊說他,就會被認為是頭腦冬烘,離人情事理太遠,必然不會采納你的意見。

    [你遊說的對象如果實貪厚利,而卻要獲取清高的名聲,就在表面上親近你,實際上卻疏遠你,這也是不能不明白的。

    ]事情因保守機密而成功,而遊說者往往由于洩露了君主的機密而失敗。

    這倒末必是他有意識的要洩露,而是由于無意中觸及了君主隐秘的事,象這樣就會有生命危險了。

    [這是由于君主與遊說者之間的恩澤情分未達到親密深厚的程度,而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