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時宜二一

關燈
人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做任何事都有一個關鍵性、決定性的時刻或機會,得之則成,失之則敗。

    這裡就告訴你一個如何捕捉良機并得而不失幾種辦法。

     夫事有趨同而勢異者,非事詭也,時之變耳。

    何以明其然耶?昔秦末,陳涉起蕲民至陳。

    陳豪傑說涉曰:“将軍披軍執銳,帥士卒以誅暴秦,複立楚社稷,功德宜為王。

    ”陳涉問陳餘、張耳兩人,兩人對曰:“将軍嗔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賊。

    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以私。

     願将軍無王,急引兵而進,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

    如此野無交兵,誅暴秦、據鹹陽,以令諸侯,則帝業成矣。

    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及楚漢時,郦食其為漢謀撓楚權,曰:“昔湯伐桀,封其後于杞。

    武王伐纣,封其後于宋。

    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候社稷,滅亡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陛下誡能複立六國後,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

    德義以行,陛下南面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漢王曰:“善。

    ” 張良曰“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何哉?”良因發八難,其略曰:“昔者,湯伐桀,封其後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墓。

    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褒賢者之闾乎?其不可二也;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财,以赈貧民。

    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畢,偃草為軒,倒載幹戈,示天下不複用武。

    今陛下能偃武修文,不複用兵乎? 其不可四也;放馬華山之陽,示無所為。

    今陛下能放馬不複用乎?其不可五也;休牛桃林之野,示天下不複輸積。

    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且天下遊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者,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複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餘無複立者,天下遊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楚惟無強,六國去者複撓而從之[惟當使楚無強,強則六國從之也],陛下安得而臣之哉?其不可八也。

    誠用客之謀,則大事去矣。

    ”時王方食,吐哺,罵郦生曰:“堅儒!幾敗我事!” 趣令銷印,此異形者也。

     [荀悅曰:“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

    勢者,言其臨時之勢、進退之機也。

    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

    故策同事者,三術不同也。

    初,張耳說陳涉以複六國後,自為樹黨,郦生亦用此說。

    漢王所以悅、者,事同而得失異者,何哉?當陳涉之起也,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漢之分未有所定。

    今天下未必欲亡項也。

    且項羽力能率從六國,如秦之勢則不能矣。

    故立六國,于陳涉所謂多己之黨,而益秦弊也。

    且陳涉未能專天下之上也,所謂取非其有,以德于人,行虛惠而收實福也。

    立六國,于漢王所謂割己之有而以資敵,設虛名而受實禍也。

    此事同而異形者也。

    ] 【譯文】 許多事情的趨向雖然很相似,但實際卻迥然不同。

    這并不是事情本身奇特怪異,而是由于時勢變化所造成的。

    用什麼來說明這一原因呢?從前,秦朝末年陳勝發動蕲地(今安徽宿縣)民衆起義,隊伍攻占了陳地。

    陳地的豪傑父老們建議陳勝說:“将軍你披上堅固的铠甲,拿起鋒利的武器,率領土卒讨伐無道的暴秦,重新恢複楚國的社稷,以将軍你的功勞和德望應該成為帝王。

    ”陳勝征求陳餘、張耳兩人的意見,他們兩人回答說:“将軍你怒目張膽,義憤不平,挺身而出,多次曆經生命危險卻不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考慮,替天下人清除殘暴的君主。

    現在剛剛攻下陳地便要稱王,這就向天下人顯示出了自己追求富貴利益的私心。

    希望将軍最好現在不要稱王,迅速率兵前進,派人扶立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王室的後代,為自己樹立朋黨。

    如果能這樣,就用不着在遼闊的原野進行大規模的戰鬥,讨伐殘暴的秦皇,占據鹹陽,來号令諸侯,那麼你的帝王之業便能成就了。

    現在你隻是在陳地自立為王,恐怕天下人便渙散了。

    ” 等到楚、漢相争的時候,郦食其為漢王劉邦謀劃如何削弱楚國的勢力,說道:“從前商湯讨伐夏桀,推翻夏朝後封夏桀的後代在杞地(今河南杞縣)。

     周武王讨代殷纣,推翻商朝以後,封纣王的後代在宋地(今河南商丘縣南)。

     現在秦皇喪失仁德,侵奪了諸侯各國的社稷,殘害六國諸候的後代,使得他們沒有立錐之地。

    陛下你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國諸侯的後代,那麼六國君臣以及百姓一定感激陛下的恩德,都會聞風仰慕,願做大王的臣民。

    你的恩德與仁義一旦得到推行,陛下就可以稱霸諸侯,項羽一定會恭恭敬敬地臣服了。

    ” 張良知道這件事情後,對漢王說道:“如果真的采納郦食其的計策,那麼陛下你的大事将會失敗”。

    漢王說道:“什麼道理呢?”張良因此提出八條不可以扶立六國後人為王的理由,他說道:“從前商湯讨伐夏桀,之所以把夏桀的後人封在杞地,是因為他預計能夠制夏桀于死命。

    現在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一條;武王攻伐殷纣,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裡門标示出來,以示對賢者的尊敬;又把箕子從囚徒隊裡放出來,整修比幹的墳墓。

    現在陛下你能夠去整修聖人的墳墓,标出賢者的裡門,到智者的門前去緻敬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二條;周武王把殷纣存積在巨橋倉的糧食,儲積在鹿台庫的錢貨,賜給貧窮的百姓。

    現在陛下你能夠把你府庫裡的糧食,錢财散給窮人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三條;伐殷的戰事業已結束,把戰車改為普通官車,把兵器倒轉,頭朝下放置在倉庫中,告示天下不再用兵動武去打仗了。

    現在陛下你能夠放棄武裝去從事文德化教,不再用兵發動戰争了嗎?這是不可以的第四條;把戰馬放到華山的南坡下,告示天下人再不乘馬打仗了。

    現在陛下你能夠放馬南山而再不用馬打仗了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五條;把牛群放歸林野,向民衆表示不再運輸軍需、屯聚糧草了。

    現在陛下你能夠做到這一點嗎?這是不可以的第六條;況且天下的謀臣說客,别離親人,離開祖墳,告别朋友故人,來追随你的原因,不過早晚盼望獲得一小塊封地。

    現在如果恢複六國的舊秩序,立韓、魏、燕、趙、齊、楚六國的後代,那麼天下四方來的謀士說客,一定會各自歸回老家去侍奉他們自己的主人,跟他們的親人團聚,返回他們的朋友故人那裡。

    這樣,還有誰來幫你取天下呢?這是不可以的第七條;況且楚國目前是無敵于天下的,你立的六國又被它削弱而去附庸它。

    隻有使楚國的力量弱小時才可如此,否則,楚國強大,六國一定會附庸他。

    陛下你又如何能使楚國來臣服你呢?這是不可以的第八條。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