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時宜二一

關燈
你真用了郦食其的計謀,那麼你的大事就完了!”這時漢王正在進餐,聽了張良的論談,中止進食,把吃下去的食物吐了出來,大聲罵郦食其: “臭儒生,幾乎把我的大事都搞糟了!”即刻下達命令,把那些準備為複立六國的印信銷毀。

    這正是形勢與陳涉之時不同所導緻的。

     [漢獻帝時的荀悅說:“确定策略、決定勝負的要則有三,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

    所謂“形”,是指大緻對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等現實情況所進行的衡量對比。

    所謂“勢”,是指具體事件發生時對當事者前進還是後退時機的把握。

    所謂“情”,是指當事者内心的情态。

    因此盡管是策劃同一類事情,必須考慮到三個不同的要素。

    當時,張耳勸說陳勝重新複立六國的後代,為自己樹立朋黨。

    郦食其也采用這一主張遊說漢王,是因為他認為二者是相類似的事情。

    可結局是前者可能成功,後者必定失敗,這是為什麼呢?當時,陳勝起事的時侯,天下人都渴望滅亡暴秦,而且楚、漢相争的局面還沒有出現。

    現在,天下人不一定都想滅亡項羽,況且項羽的能力可以統領六國之衆,使六國的諸侯都跟随聽從于他,像秦朝那樣的局勢卻不可能統領六國。

    所以扶立恢複六國的諸侯,對于陳勝來說,所謂既增加自己的黨援又加速了秦朝的失敗。

    又何況陳勝當時還沒有占據全天下的地盤,這正是用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來給别人施恩德,施舍空頭的恩惠卻獲得真正的利益。

    對于漢王來說,如果也要這樣做的話,這是所謂分割自己的所有去資助敵人,雖設置了虛名卻受到真正的禍害呀。

    以上所說的是相類似的事情卻具有不同的情況。

    ] 【按語】 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決策者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是建立在對敵我情況分析對比的基礎之上的。

    郦食其簡單地效仿商湯、周武王分封亡國之後的曆史故事,勸說劉邦扶立六國之後,說明他沒有認識到由于時代的不同造成具體情況的差異,因而他的錯誤結論被張良正确細緻地分析結果所否定。

     這裡舉一個與文中相類似的例子。

    曾經縱橫歐洲的拿破倫提倡主動出擊,他的戰略戰術可歸納為“攻勢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法國軍隊一直模仿着拿破侖的用兵“版本”,提出除“攻擊外不知其它”。

    直到一戰開始,法軍仍主張:“遇敵即須攻擊”,由于當時具體情況已發生變化,那時是機關槍稱王的時代,防守者依托陣地發揚火力明顯地比運動中占優勢,這使法國的“攻擊萬能論”在戰争伊始就碰了釘子。

    于是法軍的作戰思想又轉變為“防禦萬能”的軍事方針。

     到了二戰開始後,因循守舊的法軍統帥部,還不能正視現代攻擊戰術的進步,他們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馬其頓防線上,結果造成了敗軍亡國的慘劇。

    可以看出,法軍所犯的錯誤和郦食其一樣,他們都是單純以曆史上的經驗教訓為依據,不能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現狀進行詳細研究和分析。

    但有一點要注意,我們在總結他們的教訓時,并不是否否認前人的經驗,而是要防止不分時間、地點、敵情,我情,一味照搬、複制前人或前次的具體做法。

     七國時,秦王謂陳轸曰:“韓、魏相攻,期年不解。

    或曰救之便,或曰匆救之便,寡人不能決,請為寡人決之。

    ”轸曰:“昔卞莊子方制虎,管豎子止之,曰:‘兩虎方食牛,牛甘必争,争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

    從傷刺之,一舉必有兩虎之名。

    ’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必是大國傷,小國亡。

    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

    此卞莊刺虎之類也。

    ”惠王曰:“善。

    ” 果如其言。

     初,諸侯之叛秦也,秦将軍邯圍趙王于钷鹿。

    楚懷王使項羽、宋義等北救趙。

    至安陽[今相州安陽縣也],留不進。

    羽謂義曰:“今秦軍圍钜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内、破秦軍必矣。

    ”宋義曰:“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虱。

    [虻喻秦也,虱喻章也。

    喻今将兵,方欲滅秦,不可盡力與章邯即戰也]。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疲,我承其弊;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義矣。

    故不如鬥秦、趙。

    夫擊輕銳,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

    ”羽曰:“将軍戮力而攻秦,久留而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半菽[士卒食蔬菜,以菽雜之半],軍無見糧。

    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并力擊秦,乃曰‘承其弊’。

    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

    趙舉而秦強,何弊之承?且國兵新破,王不安席,掃境内而屬将軍。

    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循私,非社稷臣也。

    ”即夜入義帳中斬義。

    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示士卒必死,無還心,大破秦軍。

    此異勢者也。

     [荀悅曰:“宋義待秦、趙之弊,與卞莊刺虎事同而勢異,何也?施之戰國之時,臨國相攻,無臨時之急,則可也。

    戰國之立,其來久矣,一戰之勝敗未必以亡也。

    其勢非能急于亡敵國也。

    進則乘利,退則自保,故蓄力待時,承弊然也。

    今楚趙新起,其力與秦勢不并立,安危之機,呼吸成變,進則定功,退則受禍,此事同而勢異也。

    ”] 【譯文】 戰國時侯,秦惠王對陳轸說:“韓國和魏國互相攻伐,戰事已一年多了,還沒有解除。

    有人告訴我解救他們比較好,有人告訴我不解救他們比較好。

     寡人不能決定,希望你為我出個主意。

    ”陳轸回答說:“從前卞莊子要刺殺猛虎,旅舍中有一位童子阻止他說:‘那兩隻老虎正要吃牛,吃得痛快時必定會引起争奪。

    如果發生争奪,就必定會争鬥。

    一争鬥,那麼大老虎便會被咬傷,小老虎便會被咬死。

    這時你再将那隻受傷的老虎刺殺,這樣一舉必可得到刺殺雙虎的名聲。

    ’如今,韓、魏兩國互相攻伐,戰事已連續一年還不停止。

    這樣一定會使大國損傷,小國破滅。

    那時大王再讨伐受傷的國家,便可一舉滅掉兩國,這和卞莊刺老虎是一樣的道理啊。

    ”秦惠王說:“好。

    ” 于是采納了陳轸的意見,結果完全和陳轸預料一樣。

     當時,諸侯們反叛秦王朝。

    秦朝的将軍章邯率兵把趙王包圍在钜鹿。

    楚懷王派遣項羽、宋義[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将軍]等人率兵到北方去解救趙王。

    出兵之後,行軍到了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停留不再前進。

    項羽對宋義說:“現在秦軍在钜鹿圍住趙王,我們應該盡快地帶兵渡河,楚兵從外圍攻打進去,趙兵在钜鹿城中作内應,内外夾攻,一定能擊破秦軍!”宋義說: “不是這樣,要拍死牛背上大的虻蟲,不可以殺牛身上小的虮虱。

    (虻蟲用來比喻秦王朝,虮虱用來比喻章邯。

    比喻現在統率軍兵是将要滅亡秦朝,而不可以全力與章邯打仗。

    )現在秦軍正在全力地圍攻趙國,如果秦軍取得勝利,那麼就一定會疲憊不堪。

    我們就正好趁他們的疲憊之際來滅亡秦朝;如果秦軍失敗,那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