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三國權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南朝宋義熙年中,谯縱在成都殺死益州刺史毛璩,自立為成都王。
[起初,毛璩派任約去投奔義軍,軍隊到枝江時,正趕上劉毅兵敗,任約就投奔了桓振。
毛璩聽說任約投奔了桓振,就自己帶領三千士兵,從外水下來。
谯縱是他的參軍,毛璩派他率領梁州兵五百人從内水出發。
梁州人不願意向東去,就推選谯縱為國主,反攻涪城并占領了它。
毛璩聽說發生叛亂,從洛陽步行回來,到了成都,被谯縱一夥人所殺。
] 宋劉裕派大将朱齡石率軍剿滅了谯縱。
以上就是蜀國興亡的曆史情況。
[吳國和蜀國唇齒相依,蜀國滅亡則吳國也會亡國,真的嗎?陸機說:“蜀國是靠外援來保存它的國家,吳國的存亡并不在蜀國身上。
”為什麼?蜀國有重山峻嶺,陸地險要,路徑狹窄,山川險隘,河流湍急,即使有百萬雄師,也隻能前進千人;船隻成千,能前進的不過百艘。
所以劉備攻打東吳的陣勢,陸士衡把它比作長蛇,形勢使然。
因此黃權說:“易進難退,這是兵家的絕地。
”古語說:“道路狹窄險要,就象兩鼠在穴中争鬥,總是勇敢的一方取勝。
”] 蒼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漢室覆滅,諸侯紛起。
成者王侯敗者寇,誰有雄才偉略,抓住機遇,便可異軍突起,跻身人主之列。
吳國由弱漸強,由分散到統一,最終與魏、蜀鼎足而立。
後主昏庸,面縛降晉,祖宗基業一朝斷送。
今人以古為鏡,不可不深思明析。
[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皆吳之分野;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野。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強,三代要服不及以正。
國有道則後服,無道則先叛。
” 故《傳》曰:“吳為封豕長蛇,薦食上國,為上國之患,非一日之積也。
” 【譯文】 醜為星紀之次,吳越的分野恰好同鬥牛、少陽二星座遙相呼應。
[今天的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都是吳國分野;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都是越的分野]古人說:“生活在長江以南及五湖之間的人比較分散,不易統一,隻能憑借揚州這一有利的政治經濟要地,并以公正的态度對待子民方能統治三代。
治國有道的最後歸服,治國元道則率先背叛。
”因此《左傳》說:“吳就如同正在生長的大豬和長蛇,不過是口中之食,早晚要被大同吞并。
要想對強國構成威脅并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
” 【按語】 這是分析了吳國的地理位置,它既是一塊風水寶地,也有不利于統治的缺憾,關鍵在于治理者如何揚長避短。
“封豕長蛇”的比喻同時也說明了吳國由弱到強決非易事,它是一個長期的艱難成長過程。
對于當今社會來說,大到治理國家小到管理一個企業同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後者。
現有的狀況不足以說明将來,隻要攻其所長,不斷摸索,積累經驗,就必會一鳴驚人。
漢高帝時,淮南王英布反[布都六安,今壽州是也]。
反書聞,上召諸将,問:“布反,為之奈何?”汝陰侯滕公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有籌策,可問。
”[初滕公問令尹,令尹曰:“是敵當反。
”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賞之,南面而立萬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故反耳。
”]上乃召見,問薛公。
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
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于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何謂上、中、下計?”令尹曰:“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議曰:合從山東為持久之策,上計也。
]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臯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議曰:長驅入洛,以決一朝之戰,中計也。
]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卧,漢無事矣。
”[議曰:自廣江表,無窺中原之心,下計也。
桓譚《新論》曰:“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
及為之,工者遂基疏張置以會圍,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勝。
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争便求利,故勝敗狐疑,須計數而定。
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以自生于小地。
”然亦不如察薛公之言,上計雲:“取吳楚、并齊魯及燕趙者。
” 此廣道地之謂。
中計雲:“取吳楚、并韓魏,塞成臯、據敖倉。
”此趨遮要争利者也。
下計雲:“取吳小蔡,據長沙以臨越。
”此守邊隅、趨作罫者也。
] 上曰:“是計将安出?”令尹對曰:“出下計。
”上曰:“何為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郦山之徒也,自緻萬乘之國,此皆為身不顧其後,為萬世慮者。
故曰出下計。
”上曰:“善。
”果如策。
【譯文】 漢高祖劉邦當政時期,淮南王英布謀反。
高祖得知消息之後,便招集衆将商議,問:“英布謀反,該怎麼對付他呢?”汝陰侯滕公說:“我有一個門客是原楚國的令尹薛公,他有對付的辦法,可以請來一問。
”[起初滕公向令尹問計,令尹說:“此人應該謀反。
”滕公說:“君主分割土地給他,封他為王,賞賜給他官爵,使他南面成為萬乘之主,他為什麼還謀反呢?”令尹說:“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這三個人是功勞相當的同一類人,英布懷疑災禍将殃及自身,所以才謀反的。
”]高祖于是召見了薛公并向其征求意見,薛公說:“英布謀反不足為奇,如果英布使用上計,我漢朝就将失去崤山以東的地區;使用中計則勝敗不定;若使用下計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高祖說:“這上、中、下計該如何解釋?”令尹說:“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号令燕趙,安守現已取得的地區,這樣崤山以東将歸他所有。
聯合山東諸候,是保證長久的辦法,這是上策。
什麼是中計呢?東取吳,西取楚,吞并韓地,取得魏地,控制住敖倉的糧食,堵住成臯這一要塞,結果如何便不可預料了。
[長驅直入進入河洛,與漢軍決戰,這是中策。
]什麼是下計呢? 東取吳,西取蔡,把注意力放在越地,固守長沙,那你就可高枕無憂了,漢朝便相安無事。
”[使長江流域各部自行征伐,不讓他們産生進兵中原的心思。
這是下策。
桓譚《新論》說:“世上流行圍棋這種遊戲。
有人說這也和用兵相似。
當下棋的時候,工于棋藝的人便選擇要點,疏布棋局,以便會合包圍。
依仗大勢來攻擊對方,會取得絕對的勝利。
這是通曉棋局中運籌之道的勝利。
中等的棋手則緻力于阻斷、攔截,以求自活争奪微利。
因此,這種棋局上的勝敗就很難判斷,隻有通過計算子數才能判定勝負。
下等的棋手往往是固守邊、角,自求作活,在一塊小小的地方生存下來。
”這個說法還不如仔細揣摩薛公所說的話。
上策是說攻取吳、楚之地,統一齊魯和燕趙。
這就象下棋中重視整體布局一樣。
中策說攻取吳、楚之地,吞并韓魏,阻斷成臯,占據敖倉。
這就象中等的棋手緻力于阻斷和争奪微利一樣。
下策是說攻取吳地中的小蔡,占據長沙,威脅越地,這就象圍棋當中下等棋手固守邊角一般。
] 高祖說:“他會選擇哪一計呢?”令尹回答說:“用下計。
”高祖問:“為什麼不用上、中兩計而單選下計呢?”令尹說:“英布本是郦山的一名苦役,發展到萬乘之國的确來之不易,他目光短淺,隻會安于現狀,根本不作長遠打算,因此說他必定使用下計。
”高祖說:“非常好。
”結果事實确如薛公預料那樣。
【按語】 決策直接關系到事情的成敗,而決策又不可盲目從事。
高祖召衆将讨論對付反臣英布的過程即是一個決策的過程,令尹薛公審時度勢,不是從自身出發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先為對方拟定種種方案,推測其必然決策,然後以人推已,決策自然産生。
這種“逆推法”可謂獨辟蹊徑,尤其是在情況複雜或存在多種可能性而不利于從已方決策時尤為适用。
在現代企業中決策已成為管理的關鍵所在,對一個處于市場這個開放系統中的企業來說,倘若事事從自我利益出發,處處隻考慮自身狀況則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僅僅做到知已而不能知彼,往往會輕率下結論,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因而決策亦可采取薛公的迂回之術。
另外薛公的“上、中、下計”之論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他認為英布聯合山東諸國乃長遠之策,是上計,若長驅直入僅備一戰則為中計,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則為下計,實則說明為事應有遠謀。
圍棋的戰術中亦有類似的優劣策略之說。
看似疏松實有精心謀劃的為上策;處處遮擋或想一招置對方于死地是中策;而在棋盤邊緣處處設局以求自生的為下策。
上策者往往控制大局,志在必得,中策者勝敗胸中無數,下策者想求自保卻往往功虧一篑。
謀事同樣如此,貴在有遠見卓識,要做到胸懷丘壑,目無全牛,将大局了然于胸,處處皆在意料之内。
倘若走一步看一步,看似處處謹小慎微,實則處于被動狀态,稍有差遲便會不攻自破。
是後吳王劉濞以子故而反。
初發也,其大将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就功。
臣願得奇兵五萬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
”吳王太子谏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人亦且反王。
”吳王不許。
其少将桓将軍複說吳王曰:“吳多步兵,步兵利險阻;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
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宜棄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之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
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
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
”王問諸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摧鋒之計耳,安知大慮?”吳王不從桓将軍之計,乃自并将其兵。
漢以太尉周亞夫擊吳楚,亞夫用其父客計,遂敗吳。
【譯文】 這之後吳王劉濞因晁錯而謀反。
剛開始時,大将田祿伯說:“招集兵馬向西進發不是一個特别好的策略,事情不易辦好。
我願帶領五萬人馬沿江淮而上奪取淮南、長沙,進入武關,與大王會合。
這是出人意料的一招。
”太子卻說:“大王以謀反為名,這場戰争難以令人信服,民衆會起來反對大王。
” 于是吳王沒有答應田祿伯的請求。
後來小将桓将軍又對吳王說:“我們多是步兵,利于在崎岖不平的地方行軍打仗,而漢朝多是車輛馬匹,在平原地帶占優勢。
希望大王經過那些城池,奪不下,便放棄它,迅速地向西占據洛陽的軍備庫,以敖倉的糧食為軍糧,倚仗山河的險要向諸侯發号施令。
雖然沒有入關,天下就都屬大王了。
假如大王進兵很慢,停留于城市,漢朝的車馬一到,進入梁楚一帶,我們的事情就會失敗。
”吳王征求各位老将的意見,老将說:“這是年輕人追求冒險罷了,哪裡考慮得周全呢?”吳王沒有聽從桓将軍的計策,親自統率全部兵馬。
漢朝派太尉周亞夫阻擊吳王兵馬,周亞夫使用他父親門客的計謀,結果擊敗了吳軍。
淮南王劉安怨望其父厲王長死,謀為叛逆,問伍被曰:“吾舉兵西向,諸侯必有應者,即無奈何。
”被曰:“南收衡山[衡州]以擊廬江[廬州],有浔陽之船,守下雉之城[在江夏,縣名也。
],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洪州是也],強努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收江都[揚州也]、會稽[越州也],南通勁越,屈強江淮間,猶可一舉得延歲月之壽。
”王曰:“善。
”未得發,會事洩,誅至。
【譯文】 淮南安劉安怨恨其父厲王劉長莸罪早死,打算謀反。
問伍被說:“我向西發兵,諸候一定會有起來響應的,就會令皇帝沒有辦法。
”伍被說:“占據南面的衡山[在衡州],從那裡進兵廬江[在廬州],在浔陽布置船隊,守住下雉[江夏縣],再把守住九江的人口和洪州,在江邊設置弓彎手以做防備,這樣可以防範南郡派兵而下。
向東邊攻取江都[揚州]、會稽[越州],連同浙江一帶,這樣不僅可制約江淮一帶的強大兵力,而且還可以拖延時間。
”淮南王說:“好吧。
”還沒有發兵,事情便已敗露遭來殺身之禍。
後漢靈、獻時,閹人擅命,天下提契,政在家門。
[何進謀誅閹官,太後不從。
進乃召董卓詣京師,以脅迫太後。
密令卓上書日:“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内。
昔趙鞅興晉陽之甲兵,以逐君側之惡。
臣辄鳴鐘鼓如洛陽,讨讓等罪。
”卓未至,進敗,及卓到,遂廢立,天下亂矣。
議曰:“家門,大夫也。
”] 時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袁術得據其郡。
劍原術合縱,欲襲奪劉表荊州,堅為流失所中,死。
[初,劉表據荊州也,聞江南賊盛,謂蒯越等曰:“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焉出?”對曰:“衆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理盅,義不足也。
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趨下,何患不附?袁術勇而無謀,宗賊貪暴,為下所患,若示之以利,必以衆來君。
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人有樂存之心,必襁負而壯。
兵強士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後果然。
] 孫堅死,子策領其部曲;擊揚州刺史劉繇,破之,因據江東。
[策聞袁術将欲僭号,與書谏曰:“昔董卓無道,淩虐王室,禍加太後,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官廟焚毀。
是以豪傑發憤,沛然俱起。
然而河北異謀于黑山,曹操毒被于東徐,劉表僭亂于荊南,公孫叛逆于朔北。
正禮阻兵,玄德争盟,當謂使君與國同規,而舍是弗恤,莞然有自取之志,懼非海内企望之意。
昔成湯伐桀猶雲:‘有夏多罪。
’武王伐纣,曰:‘殷有重罰。
’此二王盅,雖有聖德,假時無失道之過,無由逼而取也。
今主上非有惡于天下,徒以幼小,協于強臣,異于湯武之時也。
使君五世相承,為漢宰輔,榮寵之盛莫與為比。
宜效忠節以報王室。
”術不納,策遂絕之。
] 【譯文】 後來漢靈帝、獻帝當政之時,太監把持朝政,天下被其控制,國家大權落在了亂臣賊子之手。
[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何太後不同意。
何進便讓董卓進京,以此來脅迫太後。
他暗中指使董卓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竊取了皇上的恩寵,禍亂天下。
從前,趙鞅動用晉陽的兵力來清除晉君身邊的壞人。
我要鳴鐘擊鼓進入洛陽,讨伐張讓等人的罪責。
”董卓還沒趕到,何進的密謀便敗露了。
董卓一到,馬上廢立皇帝,此後,天下就大亂了。
按:家門是指大夫。
] 當時長沙太守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咨,袁術乘機占據了他的南陽郡。
孫堅與袁術聯合,準備奪取劉表的荊州,孫堅被亂箭所傷而死。
[當初,劉表占據荊州,聽說江南亂軍四起。
就對蒯越等人說:“我想征募軍卒,擔心招集不來,有什麼好計策嗎?”蒯越回答說:“老百姓不歸順的原因是仁愛不足;歸附了但卻無法管理的原因是道義不夠。
假若仁義之道能夠推行,老百姓就會象水往低處流一樣地前來歸順。
哪裡還用得着擔心老百姓不歸順。
袁術有勇無謀,殘暴貪婪,他的屬下深以為患。
如果示以小利,他的屬下大部分人一定會前來歸順。
你翦除他們中胡作非為的人,以安撫的方式任用他們。
人都有渴望生存下來的想法,這樣做就一定會使四方百姓負子攜妻前來。
兵力強大,上下同心,在南面占據江陵,北面據守襄陽八郡,天下很輕易地就會安定了。
即便袁術率兵前來征讨,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 後來果真如此。
]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率領他的部隊攻打揚州刺史劉繇,打敗了他,并因此而占據了江東。
[孫策聽說袁術将要篡位稱帝,寫信勸谏說:“過去董卓無道,淩辱王室,加害何太後,對弘農王施加暴行,天子逃亡在外,皇家宮殿太廟被燒毀。
天下群雄激憤,揭竿而起。
雖然如此,但河北袁紹在黑山心存異志,曹操在東徐塗毒生靈,劉表在荊南謀逆,公孫述在朔北叛亂。
你匡正臣禮,阻止兵禍,增厚臣德争取聯合。
人們公認你的行為符合國家的法度,可你卻毫不吝惜地抛棄了這種做法,突然間産生了自己取代漢室的想法,這恐怕不是天下百姓所企盼的。
從前商湯讨伐夏桀還要說:‘夏桀罪孽深重’,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時說:‘殷纣王犯了大罪’。
這兩位君王,雖然身負聖明之德,但假如當時沒有夏桀和殷纣暴行天下的過錯,也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機會。
現在皇上并沒有對天下百姓辦過什麼大的壞事,隻因年紀小,就被強臣壓迫,這不同于商湯和周武王的時侯。
你祖輩五代相承,作漢朝的重臣,榮耀恩寵沒有人能比得上了,應當效盡忠臣的氣節,來報答漢室的厚恩。
”袁術不聽,孫策于是同他斷絕了關系。
] 策聞魏太祖與袁紹相持于官渡,将渡江襲許,未濟,為許貢客所殺。
[初,策有是謀也,衆皆懼。
魏謀臣郭嘉料之曰:“策英雄豪傑,能得人死力。
然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于獨行中原。
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
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果為許貢客所殺。
] 策死,弟權領其衆。
[時吳割據江南,席卷交廣也。
]屬曹公破袁紹,兵威日盛,乃下書責孫權,求質。
張昭等會議不決。
權乃獨将周瑜,詣其母前定議。
瑜曰:“昔楚國初封于荊山之側,不滿百裡之地。
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于郢,遂據荊、揚,至于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
今将軍乘父兄餘資,兼六郡之衆,兵精糧多,将士用命。
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内富饒,人不思亂。
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前。
有何逼迫而欲送質? 質子一入,不得不與曹氏,曹氏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于人也。
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與,徐觀其變。
若曹氏率義以正天下,将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戟,必将自焚。
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權母曰:“公瑾議是也。
”遂不送質。
[策薨,權年少,初統事。
太妃憂之,引見張昭、董襲等。
問曰:“江東何可保安不?”襲對曰:“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人;讨虜承基,大小用命。
張昭秉衆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衆皆壯其言也。
] 【譯文】 孫策聽說曹操與袁紹對壘官渡,準備渡江襲取許昌,沒有成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
[當初,孫策有渡江偷襲曹操這一打算時,曹操手下的人都很恐慌曹操的謀臣郭嘉推測道:“孫策是英雄豪傑,能使人為他效死力。
但他輕敵而無戒備。
即便有百萬大軍,也不過如同獨自一人行走于中原一般,如果派刺客伏擊,他隻是一個人就能對付的敵手。
讓我看,他一定會喪命于低賤匹夫的手中。
”後來果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
]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替了他的地位。
[當時孫吳已經盡據江南、湖廣一帶。
]他跟從曹操打敗了袁紹,兵力日益壯大,曹操下書責怪孫權并索要人質。
張昭等人在一起讨論,始終拿不定主意。
孫權于是請周瑜共去找母親前來商議。
周瑜說:“以前楚國被封于荊山之下時,方圓不足百裡。
它的後代非常有才能,開拓疆土,并在郢(今湖北省)建立基業,後來又占據了荊州,揚州,到達南海。
基業世代相傳了九百多年。
現在你憑借父兄的威望兼并了六郡,兵精糧足,将七個個可為你效死力。
可開山煉銅,煮海曬鹽,境内土地富饒,民不思變;水路暢通,交通便利,百姓都英勇善戰,所向無敵。
有什麼理由被逼迫而交納人質呢?人質一交,便不得不服從曹操,下令召見便不得不去,這樣就受制于别人,哪裡能與南面稱王相同呢?不如不聽從而靜觀其變。
倘若曹操能遵循常理以公正見稱于天下,将軍再歸順于他也為時不晚。
如果他企圖以下亂上,戰争猶如火勢,輕舉妄動,自會引火燒身。
我們應保存實力抵抗外強,又何必送人質呢?”孫權的母親說:“公瑾說的對。
”于是便沒有送人質給曹操。
[孫策死的時候,孫權還不大,剛剛懂事。
太後很是擔憂,就把張昭、董襲等人引見給孫權。
孫權問道:“江東怎麼才能保證氏治久安呢?”董襲回答說:“江東有險要的山川地勢為屏障,讨逆将軍孫策為政英明,有恩德惠及于人民;讨虜将軍孫權繼承基業以後,群臣莫不盡心竭力。
有張昭管理全局,我等做你的幹将,這正是地利、人和的局面,沒有什麼可憂慮的。
”衆人都很贊賞他這番話。
] 後曹公入荊州,劉琮舉衆降。
[初劉表死,魯肅進說曰:“夫荊楚與我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
沃野萬裡,士人殷富。
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軍中用事者。
說劉備使撫養表衆,共拒曹操。
肅未到,琮已降也。
] 操得其水軍船,步卒數十萬,吳将士聞之皆恐。
孫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
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托名漢相,挾天子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将軍大勢可以距操者,長江也。
令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周瑜曰:“不然。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
将軍以神武之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精兵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請為将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内憂,能曠日持久,來争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舟楫可也;今北土既未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 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
保為将軍破之。
”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時權軍柴桑,劉備在樊,曹公南征劉表,會表卒,子琮舉衆降。
先主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率其衆南行,為曹公所追破。
劉備至夏口,諸葛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孫将軍。
”遂見,說曰:“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亦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遂破州荊,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争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壯無日矣!”權曰: “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狀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得複而為人築下?”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然豫莊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所将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衆遠來疲弊,聞追豫州騎一日一夜行三百裡,此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編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軍。
’且北方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人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今将軍誠命猛将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
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權大悅,即遣周瑜、魯肅等随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也。
] 【譯文】 後來曹操進入荊州,劉琮率衆投降。
[起初,劉表剛死,魯肅進言勸說孫權道:“荊、楚之地與我們相鄰、河流連接北方,外面環繞長江、漢水,内部聳立着崇山峻嶺,象金城一般堅固。
沃野萬裡,百姓富足。
如果把它據為己有,這真是成就帝業的資本。
我魯肅請求奉命前往安慰劉表的兩個兒子,慰勞他們手下的軍将,并勸說劉備讓他安撫劉表的部衆,共同抗擊曹操。
”魯肅還沒趕到,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
] 曹操獲得了他的水軍步兵數十萬人,東吳将士聞訊都很慌恐。
孫權召見部下,詢問計策。
參予議論的都說:“曹操本是個豺狼一樣的人,然而他卻托名漢朝的丞相,挾持天子以征伐四方,動辄以朝廷為借口,現在如果抗拒他,事情不會很順利。
況且對将軍來說,可以借以抗拒曹操的,唯有長江,現在曹操已經奪得荊州,占領了它的全部土地,劉表所創建的水軍,大小戰船數以千計,曹操将其布置于江邊,再調動步兵,水陸齊下,這便與我共同占有了長江天險。
至于雙方兵力的多寡,又根本不可相提并論。
所以依我們的愚見,最好還是歸順他。
”周瑜說:“不對。
曹操雖然托名是漢朝的丞相,其實是漢朝的亂賊。
将軍英武過人、才能卓越,又依仗父兄遺留的基業,割據江東,占地數千裡,軍隊精悍,物資充足,英雄豪傑都願跟随你幹一番事業,所以應該立志橫行天下,為漢朝掃除污穢。
況且曹操是自己來送死,怎可歸順于他?諸将軍允許我分析一下形勢:現在假使北方已經穩定,曹操沒有内患,他可以曠日持久地和我們在戰場上較量,在此情況下,他才能夠同我們一決勝負。
而現在北方并未平定,況且還有馬超、韓遂活躍在關西,成為曹操的後患。
再說舍下鞍馬,操起舟楫與吳越的人争鬥本來就不是中原人的特長。
現在又正值寒冬,馬無草料,驅使中原的戰士跋山涉水來到江南水鄉,他們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以上幾個方面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竟然都冒然做了。
将軍擒獲曹操的機會就在今天。
我請求帶領精兵三萬,進駐夏口,保證替将軍打敗曹操孫權說:“這個老賊旱就打算廢漢自立了,隻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
現在他們幾位都已被消滅,隻有我還在,我和老賊勢不兩立。
你認為應當抗擊他很合我意,這是上天把你送給我的呀! [當時,孫權的軍隊駐紮在柴桑,劉備駐紮在樊城。
曹操南征劉表,正遇劉表病逝,劉表之子劉琮率部衆投降了曹操。
劉備還不知道消息。
曹操率軍突然到來,到了宛城,劉備才得知。
劉備于是率領手下人南逃,被曹軍追殺打散。
劉備跑到夏口,諸葛亮說:“情況很危急了,請讓我去向孫權求救。
” 見到孫權,諸葛亮勸說孫權道:“将軍在江東起兵,劉豫州也在漢南興兵,共同和曹操争奪大下。
現在曹操消滅北方大敵的事情,已經基本上完成,又接着攻陷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沒有了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劉豫州逃到了夏口。
将軍可以估計一下自己的力量然後再決定:假如憑吳、越之地的人馬不能與中原的曹軍抗衡,那又為什麼不放下武器,臣服于曹操呢!現在将軍你表面上假托服從的名義,内心卻是猶豫不決。
情況危急卻難以決斷,我看大禍就要臨頭了。
”孫權說:“象你所說,劉豫州為什麼不去臣服曹操呢?”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武士,尚能貞守氣節不受屈辱,何況劉豫州作為皇室後裔,是蓋世的英才,賢士仰慕他,有如江河歸大海。
假如事情不能成功,這是天意,怎麼能再去臣服曹操呢!”孫權十分激動地說:“我不能拿着整個東吳的土地和十萬将士受制于他人!我決心已定,除了劉豫州再沒有誰能與我共同抗擊曹操了。
不過劉豫州剛剛戰敗,怎麼能抗擊這個強敵呢?”諸葛亮說:“劉豫州雖然在長扳戰敗,但現在返回的士兵連同關羽的水軍計有精兵上萬人,劉琦聚集的江夏邵的士兵也不下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肯定很疲憊,聽說他為了追擊劉豫州,輕騎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裡,這就是所謂‘強驽之末,穿不透魯缟’的情形。
所以兵法忌諱這樣做,說這樣勢必使戰将遭受失敗。
再者,北方人不熟悉水戰,而且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完全是迫于武力,而非心悅誠服。
現在将軍如果的确能派遣猛将率領數萬士兵,和劉豫州齊心協力,打敗曹操是必然的。
曹軍一旦戰敗,勢必返回北方。
這樣荊州和東吳的力量就會增強,鼎足而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
”孫權十分高興,當即派周瑜、魯肅跟諸葛亮去拜見劉備,協手共同抗擊曹操。
] 【按語】 中國古代多縱橫遊說之士,他們不但有遠見卓識,更是伶牙利齒。
即使是做一名普通臣子,假如沒有一副三寸不爛之舌便難以立足于朝堂之上。
周瑜的此番進谏便是《三國志》中有名的一篇宏論。
他通過分析當前形勢、敵我利弊,堅決地提出了抗曹的主張。
周瑜的觀點沒有随波逐流,加之論證嚴密、氣勢滔滔,自然增強了說服力。
供職于商場政界的人士如果具備了好的口才及應變能力無疑是如虎添翼,競争實力大增。
而做為上級的孫權亦有自己的領導藝術,他有自己的主張卻不獨斷專行,而是廣泛征求屬下意見,聽到周瑜的見解合乎自己的心意便随即表明态度,并對他大加贊賞,既給了别人表現的機會,使其自尊心得到滿足,又顯示出自己絕非庸碌之輩,真是一舉兩得。
看來領導者把握了人的心理也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瑜等水軍三萬,與劉備并力距曹公,用黃蓋火攻策,遂敗曹公于赤壁。
[初一日交戰,曹公軍破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黃蓋曰:“今寇狀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蓋又預備走舸,各系火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至如箭,飛埃絕焰,燒盡北船。
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焰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瑜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
曹操留曹仁等守江陵,徑自北歸。
瑜又進南郡,與曹仁相對,仁遂退。
] 曹公敗,徑北還,權遂虎視江表。
[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
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衄,方憂腹心,未能與将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與将軍據襄陽以蹙曹,北方可圖也。
”權許之。
會瑜卒,不果。
] 【譯文】 周瑜等統率水軍三萬和劉備合力對付曹操,他們采用了黃蓋的火攻之計在赤壁戰勝了曹操。
[第一天交戰,曹操的軍隊敗退回到江北紮營。
周瑜的軍隊在長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黃蓋說:“現在敵兵衆多,我軍人少,很難長久與他們打下去。
但我看曹操的軍隊正連接戰船,船與船首尾相連,可以用火燒它讓他們逃跑。
”周瑜于是抽調幾十艘戰船,載滿柴單,在裡面澆上油,用帷幕裹上,上邊懸挂牙旗。
黃蓋先寫信給曹操,騙他說要來投降,黃蓋又準備了快船,分别系在火船之後。
于是艦船一個接一個地向江中駛來。
曹操的官兵都在伸長脖子觀望,指指點點地說黃蓋前來投降。
船隊距離北方曹軍戰船二裡多,一起點火。
火勢猛烈,風勢強勁,戰船如飛,塵土飛揚,烈焰滾液。
曹軍戰船全部燒毀,大火燒到了江岸上的營盤,一時間,濃煙大火四處漫延。
曹軍人馬被燒死、淹死無數。
周瑜率輕騎、精兵馬上緊随其後,擂鼓助威,大舉進兵。
曹操留下曹仁據守江陵,自己沿小路向北方潰逃。
周瑜又進軍南邵與曹仁交戰,曹仁于是棄城而退。
] 他們采用了黃蓋的火攻之計在赤壁戰勝了曹操。
曹操失敗之後回到北方,孫權便稱霸于長江一帶。
[當時,劉璋作益州牧,正遇到境外張魯的侵略,周瑜便去京口拜見孫權說:“現在曹操剛遭到失敗,正擔心自己内部不穩,無力與将軍交戰。
我請求和奮威将軍孫瑜一起發兵襲取蜀地,奪得蜀地後再吞并張魯,然後留下奮威将軍堅守其他,以便與馬超互為外援。
我回來和将軍占據襄陽,窘迫曹操,這樣北方就可以圖謀了。
”孫權表示同意。
可是周瑜不幸去世,這個理想未能實現。
] 初,周瑜薦魯肅才宜佐時,權即引肅對飲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
孤承父兄遺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猶曹操不可卒除。
将軍為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及是平一江浒,稱尊号,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于事勢矣。
” [議曰:陸士衡稱孫權: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謀士之算;屏氣局促,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味,以育淩統之孤。
是以忠臣盡竟其能,志士鹹得肆力,而帝業固矣。
”黃石公曰:“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逐降人以心。
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
降體以體,降心以心。
”由此觀之,孫權“執鞭鞠躬”,降體者也;“披懷虛已”,心降者也。
善始,令終不亦宜乎!] 【譯文】 當初周瑜大力推薦魯肅,認為他的才能可以擔當輔佐君王之任。
孫權當即召見魯肅并與他對飲。
孫權說:“現在漢朝衰弱,天下大亂,我繼承父兄的遺業,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績。
你既然屈駕來到我這裡,将怎樣幫助實現這個願望呢?”魯肅回答說:“從前漢高祖一心想擁戴義帝而不能如願,原因在于項羽從中破壞。
現在曹操就象從前的項羽,将軍怎麼能成為當世的齊桓公、晉文公呢?我私下認為,漢朝不會再複興,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
我覺得對于将軍,隻可占據江東,靜觀天下的形勢變化,先保持住這塊地盤也就不錯了。
然後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謀取天下,這是漢高祖
[起初,毛璩派任約去投奔義軍,軍隊到枝江時,正趕上劉毅兵敗,任約就投奔了桓振。
毛璩聽說任約投奔了桓振,就自己帶領三千士兵,從外水下來。
谯縱是他的參軍,毛璩派他率領梁州兵五百人從内水出發。
梁州人不願意向東去,就推選谯縱為國主,反攻涪城并占領了它。
毛璩聽說發生叛亂,從洛陽步行回來,到了成都,被谯縱一夥人所殺。
] 宋劉裕派大将朱齡石率軍剿滅了谯縱。
以上就是蜀國興亡的曆史情況。
[吳國和蜀國唇齒相依,蜀國滅亡則吳國也會亡國,真的嗎?陸機說:“蜀國是靠外援來保存它的國家,吳國的存亡并不在蜀國身上。
”為什麼?蜀國有重山峻嶺,陸地險要,路徑狹窄,山川險隘,河流湍急,即使有百萬雄師,也隻能前進千人;船隻成千,能前進的不過百艘。
所以劉備攻打東吳的陣勢,陸士衡把它比作長蛇,形勢使然。
因此黃權說:“易進難退,這是兵家的絕地。
”古語說:“道路狹窄險要,就象兩鼠在穴中争鬥,總是勇敢的一方取勝。
”] 蒼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漢室覆滅,諸侯紛起。
成者王侯敗者寇,誰有雄才偉略,抓住機遇,便可異軍突起,跻身人主之列。
吳國由弱漸強,由分散到統一,最終與魏、蜀鼎足而立。
後主昏庸,面縛降晉,祖宗基業一朝斷送。
今人以古為鏡,不可不深思明析。
吳
醜為星紀,吳越之分,上應鬥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皆吳之分野;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野。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強,三代要服不及以正。
國有道則後服,無道則先叛。
” 故《傳》曰:“吳為封豕長蛇,薦食上國,為上國之患,非一日之積也。
” 【譯文】 醜為星紀之次,吳越的分野恰好同鬥牛、少陽二星座遙相呼應。
[今天的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都是吳國分野;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都是越的分野]古人說:“生活在長江以南及五湖之間的人比較分散,不易統一,隻能憑借揚州這一有利的政治經濟要地,并以公正的态度對待子民方能統治三代。
治國有道的最後歸服,治國元道則率先背叛。
”因此《左傳》說:“吳就如同正在生長的大豬和長蛇,不過是口中之食,早晚要被大同吞并。
要想對強國構成威脅并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
” 【按語】 這是分析了吳國的地理位置,它既是一塊風水寶地,也有不利于統治的缺憾,關鍵在于治理者如何揚長避短。
“封豕長蛇”的比喻同時也說明了吳國由弱到強決非易事,它是一個長期的艱難成長過程。
對于當今社會來說,大到治理國家小到管理一個企業同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後者。
現有的狀況不足以說明将來,隻要攻其所長,不斷摸索,積累經驗,就必會一鳴驚人。
漢高帝時,淮南王英布反[布都六安,今壽州是也]。
反書聞,上召諸将,問:“布反,為之奈何?”汝陰侯滕公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有籌策,可問。
”[初滕公問令尹,令尹曰:“是敵當反。
”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賞之,南面而立萬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故反耳。
”]上乃召見,問薛公。
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
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于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何謂上、中、下計?”令尹曰:“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議曰:合從山東為持久之策,上計也。
]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臯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議曰:長驅入洛,以決一朝之戰,中計也。
]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卧,漢無事矣。
”[議曰:自廣江表,無窺中原之心,下計也。
桓譚《新論》曰:“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
及為之,工者遂基疏張置以會圍,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勝。
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争便求利,故勝敗狐疑,須計數而定。
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以自生于小地。
”然亦不如察薛公之言,上計雲:“取吳楚、并齊魯及燕趙者。
” 此廣道地之謂。
中計雲:“取吳楚、并韓魏,塞成臯、據敖倉。
”此趨遮要争利者也。
下計雲:“取吳小蔡,據長沙以臨越。
”此守邊隅、趨作罫者也。
] 上曰:“是計将安出?”令尹對曰:“出下計。
”上曰:“何為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郦山之徒也,自緻萬乘之國,此皆為身不顧其後,為萬世慮者。
故曰出下計。
”上曰:“善。
”果如策。
【譯文】 漢高祖劉邦當政時期,淮南王英布謀反。
高祖得知消息之後,便招集衆将商議,問:“英布謀反,該怎麼對付他呢?”汝陰侯滕公說:“我有一個門客是原楚國的令尹薛公,他有對付的辦法,可以請來一問。
”[起初滕公向令尹問計,令尹說:“此人應該謀反。
”滕公說:“君主分割土地給他,封他為王,賞賜給他官爵,使他南面成為萬乘之主,他為什麼還謀反呢?”令尹說:“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這三個人是功勞相當的同一類人,英布懷疑災禍将殃及自身,所以才謀反的。
”]高祖于是召見了薛公并向其征求意見,薛公說:“英布謀反不足為奇,如果英布使用上計,我漢朝就将失去崤山以東的地區;使用中計則勝敗不定;若使用下計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高祖說:“這上、中、下計該如何解釋?”令尹說:“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号令燕趙,安守現已取得的地區,這樣崤山以東将歸他所有。
聯合山東諸候,是保證長久的辦法,這是上策。
什麼是中計呢?東取吳,西取楚,吞并韓地,取得魏地,控制住敖倉的糧食,堵住成臯這一要塞,結果如何便不可預料了。
[長驅直入進入河洛,與漢軍決戰,這是中策。
]什麼是下計呢? 東取吳,西取蔡,把注意力放在越地,固守長沙,那你就可高枕無憂了,漢朝便相安無事。
”[使長江流域各部自行征伐,不讓他們産生進兵中原的心思。
這是下策。
桓譚《新論》說:“世上流行圍棋這種遊戲。
有人說這也和用兵相似。
當下棋的時候,工于棋藝的人便選擇要點,疏布棋局,以便會合包圍。
依仗大勢來攻擊對方,會取得絕對的勝利。
這是通曉棋局中運籌之道的勝利。
中等的棋手則緻力于阻斷、攔截,以求自活争奪微利。
因此,這種棋局上的勝敗就很難判斷,隻有通過計算子數才能判定勝負。
下等的棋手往往是固守邊、角,自求作活,在一塊小小的地方生存下來。
”這個說法還不如仔細揣摩薛公所說的話。
上策是說攻取吳、楚之地,統一齊魯和燕趙。
這就象下棋中重視整體布局一樣。
中策說攻取吳、楚之地,吞并韓魏,阻斷成臯,占據敖倉。
這就象中等的棋手緻力于阻斷和争奪微利一樣。
下策是說攻取吳地中的小蔡,占據長沙,威脅越地,這就象圍棋當中下等棋手固守邊角一般。
] 高祖說:“他會選擇哪一計呢?”令尹回答說:“用下計。
”高祖問:“為什麼不用上、中兩計而單選下計呢?”令尹說:“英布本是郦山的一名苦役,發展到萬乘之國的确來之不易,他目光短淺,隻會安于現狀,根本不作長遠打算,因此說他必定使用下計。
”高祖說:“非常好。
”結果事實确如薛公預料那樣。
【按語】 決策直接關系到事情的成敗,而決策又不可盲目從事。
高祖召衆将讨論對付反臣英布的過程即是一個決策的過程,令尹薛公審時度勢,不是從自身出發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先為對方拟定種種方案,推測其必然決策,然後以人推已,決策自然産生。
這種“逆推法”可謂獨辟蹊徑,尤其是在情況複雜或存在多種可能性而不利于從已方決策時尤為适用。
在現代企業中決策已成為管理的關鍵所在,對一個處于市場這個開放系統中的企業來說,倘若事事從自我利益出發,處處隻考慮自身狀況則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僅僅做到知已而不能知彼,往往會輕率下結論,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因而決策亦可采取薛公的迂回之術。
另外薛公的“上、中、下計”之論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他認為英布聯合山東諸國乃長遠之策,是上計,若長驅直入僅備一戰則為中計,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則為下計,實則說明為事應有遠謀。
圍棋的戰術中亦有類似的優劣策略之說。
看似疏松實有精心謀劃的為上策;處處遮擋或想一招置對方于死地是中策;而在棋盤邊緣處處設局以求自生的為下策。
上策者往往控制大局,志在必得,中策者勝敗胸中無數,下策者想求自保卻往往功虧一篑。
謀事同樣如此,貴在有遠見卓識,要做到胸懷丘壑,目無全牛,将大局了然于胸,處處皆在意料之内。
倘若走一步看一步,看似處處謹小慎微,實則處于被動狀态,稍有差遲便會不攻自破。
是後吳王劉濞以子故而反。
初發也,其大将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就功。
臣願得奇兵五萬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
”吳王太子谏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人亦且反王。
”吳王不許。
其少将桓将軍複說吳王曰:“吳多步兵,步兵利險阻;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
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宜棄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之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
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
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
”王問諸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摧鋒之計耳,安知大慮?”吳王不從桓将軍之計,乃自并将其兵。
漢以太尉周亞夫擊吳楚,亞夫用其父客計,遂敗吳。
【譯文】 這之後吳王劉濞因晁錯而謀反。
剛開始時,大将田祿伯說:“招集兵馬向西進發不是一個特别好的策略,事情不易辦好。
我願帶領五萬人馬沿江淮而上奪取淮南、長沙,進入武關,與大王會合。
這是出人意料的一招。
”太子卻說:“大王以謀反為名,這場戰争難以令人信服,民衆會起來反對大王。
” 于是吳王沒有答應田祿伯的請求。
後來小将桓将軍又對吳王說:“我們多是步兵,利于在崎岖不平的地方行軍打仗,而漢朝多是車輛馬匹,在平原地帶占優勢。
希望大王經過那些城池,奪不下,便放棄它,迅速地向西占據洛陽的軍備庫,以敖倉的糧食為軍糧,倚仗山河的險要向諸侯發号施令。
雖然沒有入關,天下就都屬大王了。
假如大王進兵很慢,停留于城市,漢朝的車馬一到,進入梁楚一帶,我們的事情就會失敗。
”吳王征求各位老将的意見,老将說:“這是年輕人追求冒險罷了,哪裡考慮得周全呢?”吳王沒有聽從桓将軍的計策,親自統率全部兵馬。
漢朝派太尉周亞夫阻擊吳王兵馬,周亞夫使用他父親門客的計謀,結果擊敗了吳軍。
淮南王劉安怨望其父厲王長死,謀為叛逆,問伍被曰:“吾舉兵西向,諸侯必有應者,即無奈何。
”被曰:“南收衡山[衡州]以擊廬江[廬州],有浔陽之船,守下雉之城[在江夏,縣名也。
],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洪州是也],強努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收江都[揚州也]、會稽[越州也],南通勁越,屈強江淮間,猶可一舉得延歲月之壽。
”王曰:“善。
”未得發,會事洩,誅至。
【譯文】 淮南安劉安怨恨其父厲王劉長莸罪早死,打算謀反。
問伍被說:“我向西發兵,諸候一定會有起來響應的,就會令皇帝沒有辦法。
”伍被說:“占據南面的衡山[在衡州],從那裡進兵廬江[在廬州],在浔陽布置船隊,守住下雉[江夏縣],再把守住九江的人口和洪州,在江邊設置弓彎手以做防備,這樣可以防範南郡派兵而下。
向東邊攻取江都[揚州]、會稽[越州],連同浙江一帶,這樣不僅可制約江淮一帶的強大兵力,而且還可以拖延時間。
”淮南王說:“好吧。
”還沒有發兵,事情便已敗露遭來殺身之禍。
後漢靈、獻時,閹人擅命,天下提契,政在家門。
[何進謀誅閹官,太後不從。
進乃召董卓詣京師,以脅迫太後。
密令卓上書日:“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内。
昔趙鞅興晉陽之甲兵,以逐君側之惡。
臣辄鳴鐘鼓如洛陽,讨讓等罪。
”卓未至,進敗,及卓到,遂廢立,天下亂矣。
議曰:“家門,大夫也。
”] 時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袁術得據其郡。
劍原術合縱,欲襲奪劉表荊州,堅為流失所中,死。
[初,劉表據荊州也,聞江南賊盛,謂蒯越等曰:“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焉出?”對曰:“衆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理盅,義不足也。
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趨下,何患不附?袁術勇而無謀,宗賊貪暴,為下所患,若示之以利,必以衆來君。
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人有樂存之心,必襁負而壯。
兵強士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後果然。
] 孫堅死,子策領其部曲;擊揚州刺史劉繇,破之,因據江東。
[策聞袁術将欲僭号,與書谏曰:“昔董卓無道,淩虐王室,禍加太後,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官廟焚毀。
是以豪傑發憤,沛然俱起。
然而河北異謀于黑山,曹操毒被于東徐,劉表僭亂于荊南,公孫叛逆于朔北。
正禮阻兵,玄德争盟,當謂使君與國同規,而舍是弗恤,莞然有自取之志,懼非海内企望之意。
昔成湯伐桀猶雲:‘有夏多罪。
’武王伐纣,曰:‘殷有重罰。
’此二王盅,雖有聖德,假時無失道之過,無由逼而取也。
今主上非有惡于天下,徒以幼小,協于強臣,異于湯武之時也。
使君五世相承,為漢宰輔,榮寵之盛莫與為比。
宜效忠節以報王室。
”術不納,策遂絕之。
] 【譯文】 後來漢靈帝、獻帝當政之時,太監把持朝政,天下被其控制,國家大權落在了亂臣賊子之手。
[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何太後不同意。
何進便讓董卓進京,以此來脅迫太後。
他暗中指使董卓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竊取了皇上的恩寵,禍亂天下。
從前,趙鞅動用晉陽的兵力來清除晉君身邊的壞人。
我要鳴鐘擊鼓進入洛陽,讨伐張讓等人的罪責。
”董卓還沒趕到,何進的密謀便敗露了。
董卓一到,馬上廢立皇帝,此後,天下就大亂了。
按:家門是指大夫。
] 當時長沙太守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咨,袁術乘機占據了他的南陽郡。
孫堅與袁術聯合,準備奪取劉表的荊州,孫堅被亂箭所傷而死。
[當初,劉表占據荊州,聽說江南亂軍四起。
就對蒯越等人說:“我想征募軍卒,擔心招集不來,有什麼好計策嗎?”蒯越回答說:“老百姓不歸順的原因是仁愛不足;歸附了但卻無法管理的原因是道義不夠。
假若仁義之道能夠推行,老百姓就會象水往低處流一樣地前來歸順。
哪裡還用得着擔心老百姓不歸順。
袁術有勇無謀,殘暴貪婪,他的屬下深以為患。
如果示以小利,他的屬下大部分人一定會前來歸順。
你翦除他們中胡作非為的人,以安撫的方式任用他們。
人都有渴望生存下來的想法,這樣做就一定會使四方百姓負子攜妻前來。
兵力強大,上下同心,在南面占據江陵,北面據守襄陽八郡,天下很輕易地就會安定了。
即便袁術率兵前來征讨,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 後來果真如此。
]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率領他的部隊攻打揚州刺史劉繇,打敗了他,并因此而占據了江東。
[孫策聽說袁術将要篡位稱帝,寫信勸谏說:“過去董卓無道,淩辱王室,加害何太後,對弘農王施加暴行,天子逃亡在外,皇家宮殿太廟被燒毀。
天下群雄激憤,揭竿而起。
雖然如此,但河北袁紹在黑山心存異志,曹操在東徐塗毒生靈,劉表在荊南謀逆,公孫述在朔北叛亂。
你匡正臣禮,阻止兵禍,增厚臣德争取聯合。
人們公認你的行為符合國家的法度,可你卻毫不吝惜地抛棄了這種做法,突然間産生了自己取代漢室的想法,這恐怕不是天下百姓所企盼的。
從前商湯讨伐夏桀還要說:‘夏桀罪孽深重’,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時說:‘殷纣王犯了大罪’。
這兩位君王,雖然身負聖明之德,但假如當時沒有夏桀和殷纣暴行天下的過錯,也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機會。
現在皇上并沒有對天下百姓辦過什麼大的壞事,隻因年紀小,就被強臣壓迫,這不同于商湯和周武王的時侯。
你祖輩五代相承,作漢朝的重臣,榮耀恩寵沒有人能比得上了,應當效盡忠臣的氣節,來報答漢室的厚恩。
”袁術不聽,孫策于是同他斷絕了關系。
] 策聞魏太祖與袁紹相持于官渡,将渡江襲許,未濟,為許貢客所殺。
[初,策有是謀也,衆皆懼。
魏謀臣郭嘉料之曰:“策英雄豪傑,能得人死力。
然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于獨行中原。
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
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果為許貢客所殺。
] 策死,弟權領其衆。
[時吳割據江南,席卷交廣也。
]屬曹公破袁紹,兵威日盛,乃下書責孫權,求質。
張昭等會議不決。
權乃獨将周瑜,詣其母前定議。
瑜曰:“昔楚國初封于荊山之側,不滿百裡之地。
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于郢,遂據荊、揚,至于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
今将軍乘父兄餘資,兼六郡之衆,兵精糧多,将士用命。
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内富饒,人不思亂。
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前。
有何逼迫而欲送質? 質子一入,不得不與曹氏,曹氏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于人也。
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與,徐觀其變。
若曹氏率義以正天下,将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戟,必将自焚。
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權母曰:“公瑾議是也。
”遂不送質。
[策薨,權年少,初統事。
太妃憂之,引見張昭、董襲等。
問曰:“江東何可保安不?”襲對曰:“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人;讨虜承基,大小用命。
張昭秉衆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衆皆壯其言也。
] 【譯文】 孫策聽說曹操與袁紹對壘官渡,準備渡江襲取許昌,沒有成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
[當初,孫策有渡江偷襲曹操這一打算時,曹操手下的人都很恐慌曹操的謀臣郭嘉推測道:“孫策是英雄豪傑,能使人為他效死力。
但他輕敵而無戒備。
即便有百萬大軍,也不過如同獨自一人行走于中原一般,如果派刺客伏擊,他隻是一個人就能對付的敵手。
讓我看,他一定會喪命于低賤匹夫的手中。
”後來果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
]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替了他的地位。
[當時孫吳已經盡據江南、湖廣一帶。
]他跟從曹操打敗了袁紹,兵力日益壯大,曹操下書責怪孫權并索要人質。
張昭等人在一起讨論,始終拿不定主意。
孫權于是請周瑜共去找母親前來商議。
周瑜說:“以前楚國被封于荊山之下時,方圓不足百裡。
它的後代非常有才能,開拓疆土,并在郢(今湖北省)建立基業,後來又占據了荊州,揚州,到達南海。
基業世代相傳了九百多年。
現在你憑借父兄的威望兼并了六郡,兵精糧足,将七個個可為你效死力。
可開山煉銅,煮海曬鹽,境内土地富饒,民不思變;水路暢通,交通便利,百姓都英勇善戰,所向無敵。
有什麼理由被逼迫而交納人質呢?人質一交,便不得不服從曹操,下令召見便不得不去,這樣就受制于别人,哪裡能與南面稱王相同呢?不如不聽從而靜觀其變。
倘若曹操能遵循常理以公正見稱于天下,将軍再歸順于他也為時不晚。
如果他企圖以下亂上,戰争猶如火勢,輕舉妄動,自會引火燒身。
我們應保存實力抵抗外強,又何必送人質呢?”孫權的母親說:“公瑾說的對。
”于是便沒有送人質給曹操。
[孫策死的時候,孫權還不大,剛剛懂事。
太後很是擔憂,就把張昭、董襲等人引見給孫權。
孫權問道:“江東怎麼才能保證氏治久安呢?”董襲回答說:“江東有險要的山川地勢為屏障,讨逆将軍孫策為政英明,有恩德惠及于人民;讨虜将軍孫權繼承基業以後,群臣莫不盡心竭力。
有張昭管理全局,我等做你的幹将,這正是地利、人和的局面,沒有什麼可憂慮的。
”衆人都很贊賞他這番話。
] 後曹公入荊州,劉琮舉衆降。
[初劉表死,魯肅進說曰:“夫荊楚與我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
沃野萬裡,士人殷富。
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軍中用事者。
說劉備使撫養表衆,共拒曹操。
肅未到,琮已降也。
] 操得其水軍船,步卒數十萬,吳将士聞之皆恐。
孫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
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托名漢相,挾天子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将軍大勢可以距操者,長江也。
令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周瑜曰:“不然。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
将軍以神武之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精兵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請為将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内憂,能曠日持久,來争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舟楫可也;今北土既未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 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
保為将軍破之。
”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時權軍柴桑,劉備在樊,曹公南征劉表,會表卒,子琮舉衆降。
先主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率其衆南行,為曹公所追破。
劉備至夏口,諸葛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孫将軍。
”遂見,說曰:“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亦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遂破州荊,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争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壯無日矣!”權曰: “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狀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得複而為人築下?”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然豫莊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所将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衆遠來疲弊,聞追豫州騎一日一夜行三百裡,此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編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軍。
’且北方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人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今将軍誠命猛将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
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權大悅,即遣周瑜、魯肅等随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也。
] 【譯文】 後來曹操進入荊州,劉琮率衆投降。
[起初,劉表剛死,魯肅進言勸說孫權道:“荊、楚之地與我們相鄰、河流連接北方,外面環繞長江、漢水,内部聳立着崇山峻嶺,象金城一般堅固。
沃野萬裡,百姓富足。
如果把它據為己有,這真是成就帝業的資本。
我魯肅請求奉命前往安慰劉表的兩個兒子,慰勞他們手下的軍将,并勸說劉備讓他安撫劉表的部衆,共同抗擊曹操。
”魯肅還沒趕到,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
] 曹操獲得了他的水軍步兵數十萬人,東吳将士聞訊都很慌恐。
孫權召見部下,詢問計策。
參予議論的都說:“曹操本是個豺狼一樣的人,然而他卻托名漢朝的丞相,挾持天子以征伐四方,動辄以朝廷為借口,現在如果抗拒他,事情不會很順利。
況且對将軍來說,可以借以抗拒曹操的,唯有長江,現在曹操已經奪得荊州,占領了它的全部土地,劉表所創建的水軍,大小戰船數以千計,曹操将其布置于江邊,再調動步兵,水陸齊下,這便與我共同占有了長江天險。
至于雙方兵力的多寡,又根本不可相提并論。
所以依我們的愚見,最好還是歸順他。
”周瑜說:“不對。
曹操雖然托名是漢朝的丞相,其實是漢朝的亂賊。
将軍英武過人、才能卓越,又依仗父兄遺留的基業,割據江東,占地數千裡,軍隊精悍,物資充足,英雄豪傑都願跟随你幹一番事業,所以應該立志橫行天下,為漢朝掃除污穢。
況且曹操是自己來送死,怎可歸順于他?諸将軍允許我分析一下形勢:現在假使北方已經穩定,曹操沒有内患,他可以曠日持久地和我們在戰場上較量,在此情況下,他才能夠同我們一決勝負。
而現在北方并未平定,況且還有馬超、韓遂活躍在關西,成為曹操的後患。
再說舍下鞍馬,操起舟楫與吳越的人争鬥本來就不是中原人的特長。
現在又正值寒冬,馬無草料,驅使中原的戰士跋山涉水來到江南水鄉,他們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以上幾個方面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竟然都冒然做了。
将軍擒獲曹操的機會就在今天。
我請求帶領精兵三萬,進駐夏口,保證替将軍打敗曹操孫權說:“這個老賊旱就打算廢漢自立了,隻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
現在他們幾位都已被消滅,隻有我還在,我和老賊勢不兩立。
你認為應當抗擊他很合我意,這是上天把你送給我的呀! [當時,孫權的軍隊駐紮在柴桑,劉備駐紮在樊城。
曹操南征劉表,正遇劉表病逝,劉表之子劉琮率部衆投降了曹操。
劉備還不知道消息。
曹操率軍突然到來,到了宛城,劉備才得知。
劉備于是率領手下人南逃,被曹軍追殺打散。
劉備跑到夏口,諸葛亮說:“情況很危急了,請讓我去向孫權求救。
” 見到孫權,諸葛亮勸說孫權道:“将軍在江東起兵,劉豫州也在漢南興兵,共同和曹操争奪大下。
現在曹操消滅北方大敵的事情,已經基本上完成,又接着攻陷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沒有了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劉豫州逃到了夏口。
将軍可以估計一下自己的力量然後再決定:假如憑吳、越之地的人馬不能與中原的曹軍抗衡,那又為什麼不放下武器,臣服于曹操呢!現在将軍你表面上假托服從的名義,内心卻是猶豫不決。
情況危急卻難以決斷,我看大禍就要臨頭了。
”孫權說:“象你所說,劉豫州為什麼不去臣服曹操呢?”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武士,尚能貞守氣節不受屈辱,何況劉豫州作為皇室後裔,是蓋世的英才,賢士仰慕他,有如江河歸大海。
假如事情不能成功,這是天意,怎麼能再去臣服曹操呢!”孫權十分激動地說:“我不能拿着整個東吳的土地和十萬将士受制于他人!我決心已定,除了劉豫州再沒有誰能與我共同抗擊曹操了。
不過劉豫州剛剛戰敗,怎麼能抗擊這個強敵呢?”諸葛亮說:“劉豫州雖然在長扳戰敗,但現在返回的士兵連同關羽的水軍計有精兵上萬人,劉琦聚集的江夏邵的士兵也不下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肯定很疲憊,聽說他為了追擊劉豫州,輕騎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裡,這就是所謂‘強驽之末,穿不透魯缟’的情形。
所以兵法忌諱這樣做,說這樣勢必使戰将遭受失敗。
再者,北方人不熟悉水戰,而且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完全是迫于武力,而非心悅誠服。
現在将軍如果的确能派遣猛将率領數萬士兵,和劉豫州齊心協力,打敗曹操是必然的。
曹軍一旦戰敗,勢必返回北方。
這樣荊州和東吳的力量就會增強,鼎足而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
”孫權十分高興,當即派周瑜、魯肅跟諸葛亮去拜見劉備,協手共同抗擊曹操。
] 【按語】 中國古代多縱橫遊說之士,他們不但有遠見卓識,更是伶牙利齒。
即使是做一名普通臣子,假如沒有一副三寸不爛之舌便難以立足于朝堂之上。
周瑜的此番進谏便是《三國志》中有名的一篇宏論。
他通過分析當前形勢、敵我利弊,堅決地提出了抗曹的主張。
周瑜的觀點沒有随波逐流,加之論證嚴密、氣勢滔滔,自然增強了說服力。
供職于商場政界的人士如果具備了好的口才及應變能力無疑是如虎添翼,競争實力大增。
而做為上級的孫權亦有自己的領導藝術,他有自己的主張卻不獨斷專行,而是廣泛征求屬下意見,聽到周瑜的見解合乎自己的心意便随即表明态度,并對他大加贊賞,既給了别人表現的機會,使其自尊心得到滿足,又顯示出自己絕非庸碌之輩,真是一舉兩得。
看來領導者把握了人的心理也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瑜等水軍三萬,與劉備并力距曹公,用黃蓋火攻策,遂敗曹公于赤壁。
[初一日交戰,曹公軍破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黃蓋曰:“今寇狀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蓋又預備走舸,各系火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至如箭,飛埃絕焰,燒盡北船。
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焰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瑜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
曹操留曹仁等守江陵,徑自北歸。
瑜又進南郡,與曹仁相對,仁遂退。
] 曹公敗,徑北還,權遂虎視江表。
[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
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衄,方憂腹心,未能與将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與将軍據襄陽以蹙曹,北方可圖也。
”權許之。
會瑜卒,不果。
] 【譯文】 周瑜等統率水軍三萬和劉備合力對付曹操,他們采用了黃蓋的火攻之計在赤壁戰勝了曹操。
[第一天交戰,曹操的軍隊敗退回到江北紮營。
周瑜的軍隊在長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黃蓋說:“現在敵兵衆多,我軍人少,很難長久與他們打下去。
但我看曹操的軍隊正連接戰船,船與船首尾相連,可以用火燒它讓他們逃跑。
”周瑜于是抽調幾十艘戰船,載滿柴單,在裡面澆上油,用帷幕裹上,上邊懸挂牙旗。
黃蓋先寫信給曹操,騙他說要來投降,黃蓋又準備了快船,分别系在火船之後。
于是艦船一個接一個地向江中駛來。
曹操的官兵都在伸長脖子觀望,指指點點地說黃蓋前來投降。
船隊距離北方曹軍戰船二裡多,一起點火。
火勢猛烈,風勢強勁,戰船如飛,塵土飛揚,烈焰滾液。
曹軍戰船全部燒毀,大火燒到了江岸上的營盤,一時間,濃煙大火四處漫延。
曹軍人馬被燒死、淹死無數。
周瑜率輕騎、精兵馬上緊随其後,擂鼓助威,大舉進兵。
曹操留下曹仁據守江陵,自己沿小路向北方潰逃。
周瑜又進軍南邵與曹仁交戰,曹仁于是棄城而退。
] 他們采用了黃蓋的火攻之計在赤壁戰勝了曹操。
曹操失敗之後回到北方,孫權便稱霸于長江一帶。
[當時,劉璋作益州牧,正遇到境外張魯的侵略,周瑜便去京口拜見孫權說:“現在曹操剛遭到失敗,正擔心自己内部不穩,無力與将軍交戰。
我請求和奮威将軍孫瑜一起發兵襲取蜀地,奪得蜀地後再吞并張魯,然後留下奮威将軍堅守其他,以便與馬超互為外援。
我回來和将軍占據襄陽,窘迫曹操,這樣北方就可以圖謀了。
”孫權表示同意。
可是周瑜不幸去世,這個理想未能實現。
] 初,周瑜薦魯肅才宜佐時,權即引肅對飲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
孤承父兄遺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猶曹操不可卒除。
将軍為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及是平一江浒,稱尊号,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于事勢矣。
” [議曰:陸士衡稱孫權: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謀士之算;屏氣局促,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味,以育淩統之孤。
是以忠臣盡竟其能,志士鹹得肆力,而帝業固矣。
”黃石公曰:“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逐降人以心。
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
降體以體,降心以心。
”由此觀之,孫權“執鞭鞠躬”,降體者也;“披懷虛已”,心降者也。
善始,令終不亦宜乎!] 【譯文】 當初周瑜大力推薦魯肅,認為他的才能可以擔當輔佐君王之任。
孫權當即召見魯肅并與他對飲。
孫權說:“現在漢朝衰弱,天下大亂,我繼承父兄的遺業,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績。
你既然屈駕來到我這裡,将怎樣幫助實現這個願望呢?”魯肅回答說:“從前漢高祖一心想擁戴義帝而不能如願,原因在于項羽從中破壞。
現在曹操就象從前的項羽,将軍怎麼能成為當世的齊桓公、晉文公呢?我私下認為,漢朝不會再複興,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
我覺得對于将軍,隻可占據江東,靜觀天下的形勢變化,先保持住這塊地盤也就不錯了。
然後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謀取天下,這是漢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