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三國權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兵不滿萬,士衆未附,野谷是資,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人,内涪水以西,其倉禀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請戰不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将自走。
走而擊之,則必禽矣。
”璋不用度計。
先主遂長驅,所過必克,而有巴蜀。
[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戬曰:“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必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蜀雖小國,險固四塞,獨守之國,難卒并也。
”征士傅幹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之死力;諸葛亮達理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侯勇而有義,皆萬人敵而為之将。
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以劉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先主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
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将士,還其谷帛。
初攻劉璋,備與士衆約曰:“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豫焉!”及拔成都,士衆皆舍于戈赴諸藏,競取寶物。
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
”備從之。
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先主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侯、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糜竺、簡雍為賓友。
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援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者,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有志之士無不競勸也。
] 【譯文】 龐統勸劉備說:“荊州由于戰亂,土地荒蕪,人口物産匮乏。
在孫權、曹操兩大集團的夾擊之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恐怕難以形成。
現在益州國富民強,老百姓超過百萬,兵馬、财物十分豐富,我們可以暫時借以據守,成就大事。
”劉備說:“當今和我水火不能相容的是曹操,曹操的統治嚴厲,我的統治和緩;曹操對百姓殘暴,我對百姓仁愛;曹操為人狡詐,我為人誠實。
常常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就大事。
現在要讓我因為一點小事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義,這是我不願做的。
”龐統說:“情況不同就需要有靈活的策略,不能被單方面的道義束縛。
兼并小國,吞滅昏主的地盤,這是從前春秋五霸所做過的事情。
奪取之後,以仁義回報,事定之後再把它封為大國,又怎麼能叫失信呢?你現在不奪取益州,将來恐怕要被别人得到。
”劉備于是就派關羽守荊州,決定親自率軍奪取益州。
[這時孫權派使者去告訴劉備,想要和他一起攻取蜀地,說:“米賊張魯在巴漢稱王,是曹操的耳目,計劃謀取益州。
劉璋不能自保。
如果曹操取得蜀地,那麼荊州就危險了。
現在我想先攻取劉璋,進而讨伐張魯,你我首尾相連,一舉統一吳楚,即使有十個曹操,也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
”有人勸劉備應該回信答應孫權,說東吳終究不能越過荊州而占領西蜀,那麼蜀地就可以被我們占有了。
主薄殷觀說:“如果替吳國去打頭陣,前進不能攻克西蜀,返回來又被東吳乘機攻打,那麼就把統一天下的大業給葬送了。
”劉備聽從了殷觀的意見,拒絕孫權說:“益州民富國強,地勢險要,劉璋雖然軟弱,也足以自守了。
張魯是個虛僞的人,未必完全忠于曹操。
現在把軍隊開赴蜀地,轉戰萬裡,想要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是吳起和孫武也沒有辦法做到的事。
現在曹操占領天下的三分之二,蓄意東征滄海,陳兵吳國,而我們同盟之間無故自相攻伐,這隻會給曹操提供可乘之機,攻打我們。
這不是一個好計策。
”孫權明白劉備知道了他的用意,就放棄了攻打劉侄的計劃。
] 這期間,正好劉璋聽說曹操派兵讨伐漢中張魯,心裡十分慌恐。
别駕張松勸劉璋說:“曹操軍兵強盛,天下無人能敵。
如果曹操奪得漢中,然後憑借漢中的物産來攻打益州,誰能抵擋得了?劉備是你的同宗兄弟,和曹操有深仇大恨,如果把他請來讨伐張魯,一定能奪得漢中,從而加強了益州的防禦力量,曹操即使來攻,也無能為力了。
”劉璋同意張松的意見,派法正前去迎接利備。
[當時,黃權勸告劉璋說:“劉備有天下枭雄的名望,你給他一個小職位,不會使他滿意,以禮相待,可是一國又容不下兩位君王。
劉備安如泰山,而你卻處境十分危險,希望你不要接納劉備。
”劉巴也勸劉璋說: “劉備是個英雄豪傑,一旦到來,必然有所圖謀,不能接納。
”劉備進入益州後,劉巴再次勸劉璋說:“如果讓劉備讨伐張魯是把老虎放歸到山林裡去啊!”劉璋都沒有聽從。
] 劉備和劉璋在涪城會面後,劉璋回到成都,劉備就去替劉璋征讨漢中張魯。
龐統後來勸劉備說:“我現在有三條計策奪取益州。
第一,我們秘密派遣精銳部隊,晝夜兼程,直接偷襲成都。
劉璋不習武練兵,毫無防備,我軍到達後,一戰就能奪取成都,這是上策。
第二,我聽說劉璋的名将楊懷、高沛都握有重兵把守要地,在你還沒來之前,就寫信勸告劉璋要把我們拒之門外。
可以派人散布流言說荊州軍情緊急,我們想回救荊州,使軍隊作出回荊州的樣子,這兩人都仰慕你的英名,又想讓我們回荊州,一定會來與你見面送行,那時把他們抓住,奪了他們的兵馬,然後再攻取成都,這是中策。
第三,我軍返回白帝城,與荊州連接策應,再等機會奪取,這是下策。
你如果不果斷行事,将會被困在益州,進退兩難。
”劉備同意了他的中策。
[起初,張松、法正去拜見劉備,劉備極為殷勤地接待了他們,就便詢問蜀中的武器裝備、庫存和人馬衆寡等情況。
張松和法正都一一給他詳述,又畫了地圖,把山川地理指點給他看,于是劉備完全知道了益州的虛實。
劉備向北到葭萌,沒有立刻讨伐張魯,而是廣施恩德以收買人心。
第二年,曹操征讨孫權,孫權肯請劉備去救援,劉備于是向劉璋提出借一萬士兵以及錢财物資,意欲救吳。
劉璋隻答應給四千兵馬,其餘的軍需隻有一半。
劉備于是就激怒衆士兵說:“我為益州抵禦強敵,大家也都辛苦勞累,連個安穩覺都睡不上。
現在劉璋卻把錢财藏在府庫裡,舍不得犒賞有功之人,卻希望士大夫為他拼死作戰,怎麼可能呢?”于是召來劉璋的白水軍都督楊懷,責備他無禮,以此為借口殺了他。
派黃忠等人率軍攻打劉璋,劉備直接進入白水關,把諸将和他們的部卒、妻子兒女扣作人質,然後率軍與黃忠等人進軍并占領了涪城。
劉璋所派遣的部将全部大敗。
]很快設計殺了楊懷等人,從葭萌關南下攻打成都。
這時鄭度勸劉璋說:“劉備率領不到萬人隊伍攻打我們,糧草不充足,軍心不穩定,依我看不如把巴西、梓潼老百姓遷走,把内涪水以西的糧食作物一起燒掉,挖深溝築高牆,堅守不出。
劉備軍隊會在百日内因供給不足,主動退卻,那時我們出擊追趕,一定能活捉劉備。
”劉璋沒有采納鄭度的意見。
劉備于是長驅直入,每戰必勝,很快就占領了益州。
[劉備攻打西蜀,蜀丞相的屬官趙戬說:“劉備是不會成功的,他不善用兵,每戰必敗,逃跑還來不及,怎麼能攻取别人的土地呢?蜀國雖然小,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不會被他兼并的。
”征士傅幹說:“劉備寬厚、仁慈,做事很有分寸,能夠使将士為他效死力,有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的人為丞相,有關羽、張飛這樣忠勇,講信義的人為大将,憑劉備的雄才大略,有這樣三位豪傑輔佐,怎麼能不成功呢?”劉備圍攻成都數十日後,劉璋出城投降。
蜀中富裕,物産豐富,劉備置酒席犒勞将士,把城中的金銀财寶賞賜給他們,把谷物、布帛歸還百姓。
起初攻打劉璋的時候,劉備和衆将士約定:“隻要事情成功,府庫裡的東西我都不要!”等到攻下成都,士兵們都丢掉武器到府庫裡争着拿财寶。
軍中費用不足,劉備為此很憂慮。
劉巴說:“這事很好辦!隻管鑄造以一當百的錢币來平定定物價,讓官吏去官市上作買賣就行了。
”劉備聽從他的建議,幾個月府庫就充實了。
劉備自封為益州牧,由諸葛亮來作他的輔相,法正作他的謀臣,關羽、張飛,馬超做他的手下大将,許靖、糜竺、簡雍作他的賓客。
董和、黃權、李嚴等人本是劉璋的手下,吳壹、費觀等人本與劉璋是兒女親家,彭羕從前是被劉璋排擠的人,劉巴舊日為劉璋所忌恨,他們都被委以重任,以便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
因此有志之士無不競相效力。
] 群臣勸先主稱尊号,先主未許。
諸葛亮曰:“昔吳漢,耿純等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
今曹氏纂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久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名,如純言耳。
”先主于是即帝位。
[谯周等勸進雲:“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璇玑下應之。
此為瑞異。
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
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
’是年,太白、熒惑、鎮星常從歲星相追近。
漢初興,五星從歲星,其歲星主義。
漢位在西,義之上方。
故漢法常以歲星侯人主,當有聖主起于此州,以緻中興。
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
頃者熒惑複追歲星,見在胃昴畢。
昴畢為天綱。
《經》曰:‘帝王處之,衆邪消亡’。
願大王應天順人,速即洪業,以甯海内也。
”] 【譯文】 群臣都勸劉備立号稱帝,劉備不答應。
諸葛亮說:“過去吳漢、耿純等人勸光武帝承繼帝位,光武帝四次推辭謙讓。
耿純說:‘天下的英雄豪傑都希望找到歸依的明君,你如果不聽從我們的意見,大家都回去尋找自己的君主,怎麼還會跟随你呢?’光武帝被群臣的誠意打動,就同意了。
現在曹操篡權,天下沒有君王,你是帝王的後代,繼承帝位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這些人跟随你千辛萬苦,是象耿純說的那樣,為了做一番事業啊!”劉備于是就承繼了帝位。
[谯周等人勸劉備說:“我的父親谯群活着的時候說,西南方有黃氣直立幾丈高,多次出現,幾年中常常有祥雲瑞氣從北鬥中的璇玑星下與它相應,這是祥瑞的異兆。
又過了二十二年,有氣若旌旗一樣多次出現,在中天從西向東橫貫穿行。
谶書稱‘一定有天子從那個方向出現。
’這一年,太白、熒惑、鎮星常常向歲星接近。
漢朝剛立的時候,五星都跟從歲星,這說明歲星執掌天命。
漢室的方位在西邊,是義的上方。
所以,漢朝的占星術通常認為歲星等待人主,該有聖明的君主從這個州郡興起,來中興漢室。
當時許都漢獻帝還在位,所以群臣不敢洩漏這些說法。
不久熒惑星又迫近歲星,出現在胃、昴、畢三宿中間。
昴、畢二宿是天綱。
經書說:‘帝王掌權執政,一切奸邪都會消亡。
’希望大王順天應人,建立帝業,以便安定天下。
”] 時曹公拔漢中。
[初,魏太祖破張魯于漢中,劉晔進計曰:“明公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附,人心震恐,其勢自傾。
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若小緩之,諸葛孔明明于治體;關侯、張飛勇冠三軍,武毅以威之,文德以撫之,據險守要,不可犯矣! 今時不取,必有後憂。
”太祖不從。
居七日,蜀降者言蜀中驚擾,雖斬之猶不禁。
太祖又問晔曰;“蜀可伐否?”對曰:“今已小安,不可動也。
”] 法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遮北還,此非其智不逮,力不足也,将内有憂逼故耳。
今算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将率,舉衆往讨,則必克之。
克之曰,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将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境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将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先主由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定軍興勢作營。
淵将兵來争其地。
正曰:“可擊矣。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遂奄有梁漢。
時魏使夏侯茂鎮長安,蜀将魏延就諸葛亮請兵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以襲長安,亮不許。
[《魏略》曰:“夏侯茂為安西将軍,鎮長安。
諸葛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魏延曰:‘聞夏侯茂,先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唯有禦史、京兆太守、橫門邸阍與散人,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萬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也。
延每從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
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也。
”] 其後吳孫權襲關羽,取荊州。
[範晔曰:“劉備令關侯鎮守荊州。
吳将呂蒙拜漢昌太守與關侯分土接境,知侯枭雄有兼并心,且居上流,其勢難久。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将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
蒙為國家前據襄陽。
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侯?’将圖之,會侯讨樊,留兵将備南郡。
蒙上疏曰:‘某讨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
蒙常有病,乞分衆還建業以治病為名,某聞之必撤備兵。
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驅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某可擒也。
’遂稱病笃,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侯果信之,稍撒兵赴樊。
權遂行,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Z舻中,使白衣搖橹作商賈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侯,盡縛之,是故侯不聞知。
蒙入據城,盡得侯将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不得于曆人家有所求取。
侯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辄厚遇其使。
侯使人還,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遇于平時,故侯吏士無鬥心,皆委侯而降,即父子俱獲。
初,孫權之讨侯也,遣使報魏雲:“欲讨關某自效,乞不漏露。
今某有備,群臣鹹言密之是宜。
”董昭曰:“軍事尚權,期于合宜。
宜露其事。
某聞權上,即當還,護其城,圍得速解,便獲其利。
可使兩賊相持,以待其弊。
若密而不露,使權得計,非計之上也。
”乃使射書于圍中及侯屯内。
侯猶豫未去。
陸遜至,破江陵。
侯走至臨沮,為吳将潘璋所殺也。
] 先主怒吳,伐之敗績。
還蜀,至永安而崩。
[初,魏文帝聞備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栅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日:“備不曉兵機,豈有七百裡營可以距敵乎?包原隰阻險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權破備于夷陵書至。
] 【譯文】 後來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
[曹操攻下漢中後,劉晔向曹操獻策說:“你北面擊敗了袁紹,向南吞滅了劉表,天下已經得到了十分之八,你的威名天下傳揚,現在一舉奪取漢中,蜀地的百姓聞風喪膽,可以馬上發出讨伐的檄文,劉備雖然是豪傑,但占領蜀地時間不長,民心不穩,可以一鼓作氣攻克。
如果稍稍遲疑的話,諸葛亮足智多謀,關羽、張飛勇冠三軍、等他們有所防備,堅守險阻要沖,就沒有辦法攻克了。
現在不火速攻取,一定會留下後患啊!”曹操沒有聽從。
七天之後,蜀國投降的人說,蜀國震動很大,即使嚴明法紀,也沒有辦法禁止騷動。
曹操再次請教劉晔能否攻打蜀國,劉晔說:“現在蜀國已經稍稍安定,不能攻打了。
”] 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鼓作氣平定了漢中,迫使張魯投降,沒有趁機圖謀我國,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自己立即回到北方。
這并不是謀略和兵力不足,而是國内有後顧之憂啊!現在分析夏侯淵、張郃的才能謀略,比不上我國的将帥,如果我們率軍征讨,一定會獲勝。
取得漢中後一邊發展農業,積累财物,一邊等待機會,一旦機會到手就能上可以滅亡魏國,複興漢室,中可以逐漸拓展我們的國土,下可以堅守險要,作為長治久安的根本。
這大概是上天要把它賜給我們,不能錯過好機會啊。
”劉備認為他的話很對,于是率領衆将向漢中進軍。
法正也跟着去了。
劉備從陽平關南邊渡過污水河,繞着山往前走不遠,在定軍山紮下營寨。
夏侯淵領兵來争奪營地,法正說: “可以出擊了。
”劉備命令黃忠憑高呐喊進兵,很快擊敗了對方,夏侯淵在戰鬥中被殺死。
從此,劉備全部占領了梁州、漢中一帶地區。
當時,曹操派夏侯茂鎮守長安,蜀将魏延向諸葛亮請求率軍從褒中出擊,順着秦嶺向東,到子午谷後向北偷襲長安,諸葛亮不同意。
[《魏略》上說:“夏侯茂是安西将軍,鎮守長安。
諸葛亮在南鄭和手下衆人商議,魏延說:‘聽說夏侯茂是曹操的女婿,膽小無謀。
現在給我精兵五千,帶上五千車糧草,直接從褒中出發,沿着秦嶺向東行;到子午谷後折向北,不到十天就可到達長安。
夏候茂聽說我突然到達,一定會乘船逃走。
長安隻剩下禦史、京兆太守、豪門富紳和一些烏合之衆,糧食足夠用度。
等到東邊援軍到來,還有二十天左右,而你已從斜谷帶兵前來,這樣就可以一舉平定鹹陽以西的廣大地區。
”諸葛亮認為這樣做太危險,不如穩妥地從平地攻取隴右,這樣有必勝的把握而沒有危險,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計策。
魏延每次跟随諸葛亮出兵,就想要請兵萬人,與諸葛亮分頭出發在潼關會合,就象當初韓信一樣,諸葛亮制止了他。
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小,感慨自己一身本事卻無處可用。
] 在此之後,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奪取了荊州。
[範晔說:劉備命關羽鎮守荊州,東吳大将呂蒙被封為漢昌(今湖南平江)太守防備關羽。
呂蒙了解關羽的勇武,且素有侵犯東吳的野心,而且關羽的軍隊駐紮在長江上遊,雙方和平相處的形勢難以持久。
呂蒙于是偷偷向孫權獻計說:“現在征虜将軍關羽駐守南郡,潘璋率一萬遊擊軍隊沿江上下活動,随時應敵。
我呂蒙替國家前往據守襄陽。
這樣的話,對曹操還有什麼擔心?又何必要依賴于關羽?”此計将施行的時候,恰逢關羽攻打樊城,并留兵防守南郡。
呂蒙向孫權上書說:“關羽攻打樊城卻留下許多守軍,一定是因為怕我在他的後方打主意的緣故。
我時常生病,人們不以為怪,望揚言說我帶兵回建業養病,關羽得知這個消息,一定會減少南郡的守軍,将他們全部調往襄陽。
到那時,我們出動大軍,晝夜兼程沿江而上,攻擊他的薄弱環節,這樣南郡即可拿下,而關羽也就會束手就擒了。
”于是,呂蒙聲言病重,孫權用一封不加緘封的書信将他召回,悄悄地商議計策。
關羽果然信以為真,陸續把南郡守軍調往樊城。
孫權立即發兵,派呂蒙為先鋒。
在大船中埋伏下精兵,做了一些白色的商人服裝,讓士兵穿上搖橹。
晝夜兼程,沿途遇到關羽設置在江邊的哨兵,統統捆綁、看管起來,因此關羽全然不知。
呂蒙順利地占據了南郡,進駐江陵城,将關羽及其将士的家屬全部俘獲,然後挨家撫慰,并嚴令部衆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錢物。
關羽從樊城班師,途中多次派人來向呂蒙探聽情況,呂蒙總是熱情接待他派來的人。
關羽派的人回去後,大家都得知家人平安,受到的待遇比平時還好,所以将士們都喪失了鬥志,紛紛離開了關羽向呂蒙投誠,呂蒙很快便将關羽父子抓獲。
起初,孫權準備攻打關羽的時候,派人到魏國報信說:“我想讨伐關羽,希望不要把這個消息透露出去。
現在關羽有所提防,群臣都說應該秘密行事。
”董昭說:“用兵重在權變,抓住合适的機會,現在應當把這個消息洩露出去,關羽聽說孫權進兵,就必定回守南郡。
樊城之圍就可迅速瓦解。
我們還可使他們雙方互鬥,以等待他們露出可乘之機。
如果是對這個消息秘而不宣,讓孫權的計策得逞,這種決策對我們可沒什麼好處。
”于是魏國派人把書信射進被圍的樊城之中和關羽的軍營裡。
關羽猶豫不決,沒有撤軍。
陸遜趕到江陵。
關羽逃至臨沮,被東吳大将潘璋所殺。
] 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十分惱怒,親率大軍讨伐東吳,大敗而回,病死在永安。
[當時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在密林中紮下七百裡的連營,對衆大臣說:“劉備不懂用兵策略,怎麼能用七百裡長的營寨抗敵呢?春秋晉國大将包原隰就因為憑險阻布陣而被敵軍打敗,這是用兵的大忌。
孫權的好事現在到手了。
” 果然七天之後,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的書信便到了。
] 後主禅即位。
[下诏曰:“朕聞善積者昌,禍積者喪,古之常數也。
曩者漢祚中微,網漏兇匿,董卓造難,震蕩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
當此之時,天下無主,則我帝命殒越于下。
昭烈皇帝光演文武,存複祖業,誕膺皇綱,不墜于地。
萬國未靖,早世遐殂,朕以幼沖,繼統鴻業,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光載前緒,未有攸濟,朕甚懼惡。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忌身憂國,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衆,董督元戎,龔行天詈,除患甯亂,克複舊都,在此行也。
伐其元帥,吊其殘人,他如诏書律令者也。
”] 先是,吳主孫權請和。
[吳使張溫使蜀,權謂溫曰:“卿不宜遠出,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
故屈卿行,人之義,受命不受辭也。
”對曰: “臣入無腹心之規,出無專對之用,懼無張老延譽之功,又無子産陳事之效,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伸之宜,加受朝延天覆之惠。
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 溫至蜀,詣阙拜章曰:“昔高宗以諒暗昌殷祚于中興,成王以幼沖隆周德于太平。
今陛下以聰明之姿,等契往古,總百揆于良佐,參列精之炳耀,遐迩望風,莫不欣賴,吳國勤任旅力,清澄江浒,願與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協規,有如河水。
使下臣溫通緻情好。
陛下敦崇禮義,不便恥忽。
臣自入遠境,及即近郊,頻蒙勞來,以榮自懼。
”蜀使馬良使吳。
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為良介于孫将軍。
”亮曰:“君試自為文。
”良即草曰: “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
願降心存納,以慰将命。
”權大待之也。
]。
丞相諸葛亮慮權聞先主殂,有異計,乃遣鄧芝修好于權。
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自表請見。
權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
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一時之傑也。
蜀有重關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返可鼎足而立,此理勢之自然也。
大王令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
若其不從,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
如此,江南之地,非複大王之有也。
”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 遂自絕魏,與蜀連和。
【譯文】 後主劉禅繼承帝位。
[劉禅下诏說:“我聽說積累善行就會昌盛,積累禍患就會滅亡,這是自古以來的常理。
先前漢室衰落,法網疏漏,奸邪橫行。
董卓發難,使京城動蕩不安。
曹操趁機竊取大子的權力,其子曹丕大逆不道,竟敢趁天下大亂改朝換代。
當時天下無主,我大漢皇帝命歸西天。
昭烈皇帝[劉備]發揚光大文治武德,繼承複興了祖先的基業,使它不至于滅亡。
可惜天下大亂尚未肅清就不幸故世。
我年紀尚幼就繼承大位,沒有好好接受保傅的訓導,擔負祖先留下的重托,沒有辦成什麼大事,所以心中常感不安。
諸葛丞相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憂國憂民。
現在把國家的大權交給他,讓他統率步兵、騎兵二十萬,監督大軍讨伐兇逆,清除禍患,平定戰亂,光複舊都,就在此一舉了。
讨伐敵軍的統帥,慰問受傷的将士,其它各項事務,均照诏書和律令執行。
” 起先是吳國君主孫權派張溫前往蜀國,表示願意交好。
孫權對張溫說: “你本不該遠行巴蜀,但我擔心諸葛亮不理解我和曹操聯盟的原因,所以才請你屈尊前往。
為人之大義,應該是接受命令不推辭。
”張溫回答說:“我在朝中沒有提出什麼真誠的意見,在外又沒有獨立處理過什麼事情,恐怕不能象張昭一樣建立美名遠播的功勞,也不能象當年齊國的宰相子産那樣陳述事理的利害。
不過諸葛亮見多識廣,神機妙算,一定知道進退、屈伸的分寸。
我國應該給他恩高于天的福惠,考慮他一定不會懷疑。
” 張溫到了蜀國,先去拜見守衛宮門的長官,送上表章,說:“從前殷時的高宗因為能原諒不夠光明正大的昌,所以才使殷商中興發達;周成王年紀雖輕,卻使正處于太平盛世的周王朝更加興旺發達。
如今陛下的英明可與古代的明君相比,總攬朝政有賢良的丞相,又有諸多精英的輝煌業績,遠近之人無不聞風歸順,希望得到陛下的保護。
我們吳國努力奮鬥,國力強大,江東正是清平盛世之際。
我國願與有道之君統一天下,象大河裡的流水一樣同心協力。
為此,特派下臣通緻情好。
陛下你崇尚禮義,待人寬厚,萬望不要輕視這件事。
我從遙遠的邊境直到近郊,多次承蒙款待,受寵不安,深感榮幸。
” 蜀國派馬良出使吳國。
馬良對諸葛亮說:“現在我身負國家的使命,協調吳蜀,使之和悅,希望你能把我好好介紹給将軍。
”諸葛亮說:“你自己試着寫吧。
”馬良就寫道:“我的主公派吏掾馬良出使同你續好,以繼承昆吾、豕韋的功勳。
馬良是個賢能之人,派他擔當出使東吳的使命,雖不善華麗的言辭,卻具有善終的美德。
希望你能屈尊接納,以便讓他完成使命。
” 孫權隆重地接待了他。
]蜀國丞相諸葛亮考慮到孫權聽說劉備死後必然心存猶疑,持觀望态度,就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交好。
鄧芝到了東吳,孫權果然猶豫不定,不及時接見鄧芝,鄧芝便主動上書求見。
孫權對鄧芝說:“我很想和蜀國親善和好,但是恐怕蜀主劉禅年齡小,國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同吞并的可能,所以猶豫不決。
”鄧芝回答說:“吳、蜀兩國,不過隻有四個州的地盤。
大王你是蓋世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代的豪傑。
蜀國有十分穩固的地理條件,東吳有長江天險,把這些有利條件合起來,結為外援,進可以伺機統一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是理所應當的。
大王現在如果把人質送到魏國,魏國必然會要求你去朝見,或者讓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應,魏國就會以此為名興兵讨伐,蜀國看到有機可趁,也會順流東下來攻取,那麼江南就不再是你的了。
”孫權默默地想了很長時間,說:“你的話說得很有道理。
”于是主動和魏國斷絕關系,和蜀國聯合。
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與諸葛亮書,陳天命,欲使舉國稱藩。
亮不答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镬,為後來戒。
魏不審鑒,今次之矣。
免身為幸,滅在子孫。
而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歡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以徒懷文藻,煩勞翰墨,大雅君子所不為也。
又《軍志》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
昔軒轅氏挈卒數萬,制四帝,定海内,況以數十萬之衆,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拟者哉!”亮死後,魏令鄧艾伐蜀,蜀兵敗。
後主用谯周策降魏。
[議曰:國君為社稷死則死,為社稷亡則亡,谯周勸後主降魏,可乎?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辱于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存,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禅雖庸主,實無桀纣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一戰,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收舟楫,保據江州,征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将自然雲從,吳之二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于必亡耶?魏師之來,搴國大舉。
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舊之人以攻驕惰之卒,此昭王所以走阖闾、田單所以摧騎劫也。
何為忿忿遽自囚虜,不堅壁于敵人,緻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雲:‘事不濟即亡耳,安能複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懸鳥竄,終成建功立事,康複社稷。
豈日天助,抑人謀也。
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谯周之言,何頹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禅既暗主,周實驽臣,方之申包胥、田單、範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譯文】 當時魏國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說魏國取代劉氏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讓蜀國向魏主稱臣。
諸葛亮不答應,義正辭嚴地說: “昔日西楚霸王項羽,不以仁德對待百姓,即使力量強大,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成為千古遺恨。
如今魏國不吸取項羽滅亡的教訓,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必然要滅亡的。
你們這些人如同戰國時的蘇秦、張儀,到處搖唇鼓舌,颠倒是非,妄圖抵毀聖明的君主,白白勞心費力,弄墨舞文,這種事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所不恥的。
《軍志》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着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卒,還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
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誰還能夠與我們匹敵呢?”諸葛亮死後、魏國派鄧艾攻打蜀國,蜀兵戰敗,後主劉禅聽從谯周的計策投降了魏國。
[國君應該和國家共存亡,谯周勸後主投降魏國,應當嗎?孫盛說:“春秋時認為國君應當與國同亡,卿大夫應當與君同死是一種義舉。
谯周認為君王不與國同死,應苟且偷生。
這是丢棄禮德以圖小利,追求微榮的作法,太糊塗了!況且,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形勢來講,蜀國照理還不至滅亡。
為什麼呢?後主劉禅雖然無能,但還不至于象夏桀、商纣王一樣殘暴;雖然屢戰屢敗,還不至于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固守,但撤退還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機會。
當時,蜀将羅憲還在率領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還有精兵鎮守夜郎。
加上蜀國地形險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難長驅直入,假如蜀國收集所有的船隻,在堅守不出的同時積極召募士兵,向東吳請求援助,這樣做的話,象姜維、廖化等幾員大将必定會積極響應,吳國水陸二軍也會迅速救援,怎麼會無處投身并擔心一定會亡國呢?魏軍遠道而來大舉進攻,想追擊又缺乏船隻,想常駐又怕軍衆疲憊而生不測。
而且成敗因時而定,形勢也會不斷變化,慢慢地再收取舊部來攻打曹魏的疲憊驕橫之兵,這就同從前楚昭王逃避吳王阖闾的大軍、田單最終打敗騎劫一樣。
何必要滿心不情願地投降,卻不堅守壁壘抗擊敵軍而招至千古遺恨呢?葛生有句話說:‘大事不成,隻有一死,怎麼能再侍奉别人呢?’說得真是悲壯啊!這句話足可以使懦夫增添幾分志氣。
縱觀古時燕國、齊國、楚國、越國戰敗的情況,他們有的國破君死,有的做魚懸鳥散的逃竄狀,卻都能最終建功立業,複興社稷。
難道隻能說是天助,或許也是人謀之功。
由此可見,劉禅是昏庸的君主,誰周是沒有骨氣的大臣,他們和申包胥、田單、範蠡、文種這些賢明的臣子相比,相差太遠了。
”] 晉時,李特複據蜀。
[初,特在蜀暴橫,晉乃募取特兄弟,許以重賞。
未暇,宣聞,遂不藏。
李特弟骧見書,悉改其購雲:“敢斬六郡人頭首李、任、闫、趙等及氏侯王一人,詣官,許以重賞。
”六郡人見之大駭,遂并反歸特。
益州牧羅尚遣隗伯攻李雄于鄲城,疊有勝負。
冬十月,雄與樸泰金,鞭之流血,令泰佯得罪,奔尚,欲為内應。
尚信之,以兵随。
泰、雄内外擊之,大破尚軍。
雄乘勝追蹑,夜至城下,因稱萬歲,诳尚城中雲:“已得郫城。
”尚信之,開少城門,雄軍得入。
尚遂遁走,遂克成都稱王也。
] 晉桓溫滅之。
至宋義熙中,谯縱又殺益州刺史毛璩于成都,稱成都王。
[初,毛璩使任約赴義軍,軍至枝江,會劉毅敗,約奔桓振。
璩聞約奔桓振也,自将兵三千,由外水下。
谯縱為之參軍,使将梁州兵五百人,從内水發。
梁州人不欲東,遂推縱為主,反攻涪城,克之。
璩聞難作,自洛陽步還,至成都。
為縱黨所殺也。
] 宋使朱齡石滅之,此蜀國形也。
[議曰:吳蜀唇齒之國,蜀滅則吳亡,信乎?陸士衡曰:“夫蜀蓋蕃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
”何則?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谷之徑,川隘流汛水,有驚波之難,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舳舻千裡,前弛不過百艦。
故劉氏之伐,陸公譬之長蛇,其勢然也。
故黃權稱曰:“可以往,難以返,此兵之絕地也。
”古雲:“夫道狹路險,譬少兩鼠鬥于穴,将勇者勝也。
”] 【譯文】 晉朝時,又有李特占據了蜀地。
[起初,李特在蜀國橫行霸道,晉廷就緝拿李特兄弟,以重金懸賞。
李特聽說懸賞捉拿自己,就派弟弟李骧偷偷去揭榜,把它改成:“有能斬送流民首領李、任、闫、趙等人和氏候王一人的,送交官府有重賞。
”六郡人見了非常驚駭,于是一起反叛歸順李特。
益州牧羅尚派隗伯在鄲城攻打李雄(李特少子),互有勝負。
寒冬十月,李雄給樸泰黃金,把他鞭打得渾身是血,讓樸泰假裝獲罪,投奔羅尚,做李雄的内應。
羅尚相信了樸泰,派給他軍隊。
樸泰、李雄内外夾擊,大破羅尚的軍隊。
李雄乘勝追擊,夜裡到了成都城下,于是高呼“萬歲”。
哄騙城中的羅尚說:“已經攻下了鄲城。
”羅尚信以為真,打開了小城門,李雄的軍隊進入城中。
于是羅尚逃走,李雄攻克成都稱王。
] 後被晉國的大将桓溫率軍剿滅。
到了
彼請戰不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将自走。
走而擊之,則必禽矣。
”璋不用度計。
先主遂長驅,所過必克,而有巴蜀。
[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戬曰:“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必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蜀雖小國,險固四塞,獨守之國,難卒并也。
”征士傅幹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之死力;諸葛亮達理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侯勇而有義,皆萬人敵而為之将。
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以劉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先主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
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将士,還其谷帛。
初攻劉璋,備與士衆約曰:“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豫焉!”及拔成都,士衆皆舍于戈赴諸藏,競取寶物。
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
”備從之。
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先主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侯、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糜竺、簡雍為賓友。
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援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者,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有志之士無不競勸也。
] 【譯文】 龐統勸劉備說:“荊州由于戰亂,土地荒蕪,人口物産匮乏。
在孫權、曹操兩大集團的夾擊之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恐怕難以形成。
現在益州國富民強,老百姓超過百萬,兵馬、财物十分豐富,我們可以暫時借以據守,成就大事。
”劉備說:“當今和我水火不能相容的是曹操,曹操的統治嚴厲,我的統治和緩;曹操對百姓殘暴,我對百姓仁愛;曹操為人狡詐,我為人誠實。
常常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就大事。
現在要讓我因為一點小事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義,這是我不願做的。
”龐統說:“情況不同就需要有靈活的策略,不能被單方面的道義束縛。
兼并小國,吞滅昏主的地盤,這是從前春秋五霸所做過的事情。
奪取之後,以仁義回報,事定之後再把它封為大國,又怎麼能叫失信呢?你現在不奪取益州,将來恐怕要被别人得到。
”劉備于是就派關羽守荊州,決定親自率軍奪取益州。
[這時孫權派使者去告訴劉備,想要和他一起攻取蜀地,說:“米賊張魯在巴漢稱王,是曹操的耳目,計劃謀取益州。
劉璋不能自保。
如果曹操取得蜀地,那麼荊州就危險了。
現在我想先攻取劉璋,進而讨伐張魯,你我首尾相連,一舉統一吳楚,即使有十個曹操,也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
”有人勸劉備應該回信答應孫權,說東吳終究不能越過荊州而占領西蜀,那麼蜀地就可以被我們占有了。
主薄殷觀說:“如果替吳國去打頭陣,前進不能攻克西蜀,返回來又被東吳乘機攻打,那麼就把統一天下的大業給葬送了。
”劉備聽從了殷觀的意見,拒絕孫權說:“益州民富國強,地勢險要,劉璋雖然軟弱,也足以自守了。
張魯是個虛僞的人,未必完全忠于曹操。
現在把軍隊開赴蜀地,轉戰萬裡,想要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是吳起和孫武也沒有辦法做到的事。
現在曹操占領天下的三分之二,蓄意東征滄海,陳兵吳國,而我們同盟之間無故自相攻伐,這隻會給曹操提供可乘之機,攻打我們。
這不是一個好計策。
”孫權明白劉備知道了他的用意,就放棄了攻打劉侄的計劃。
] 這期間,正好劉璋聽說曹操派兵讨伐漢中張魯,心裡十分慌恐。
别駕張松勸劉璋說:“曹操軍兵強盛,天下無人能敵。
如果曹操奪得漢中,然後憑借漢中的物産來攻打益州,誰能抵擋得了?劉備是你的同宗兄弟,和曹操有深仇大恨,如果把他請來讨伐張魯,一定能奪得漢中,從而加強了益州的防禦力量,曹操即使來攻,也無能為力了。
”劉璋同意張松的意見,派法正前去迎接利備。
[當時,黃權勸告劉璋說:“劉備有天下枭雄的名望,你給他一個小職位,不會使他滿意,以禮相待,可是一國又容不下兩位君王。
劉備安如泰山,而你卻處境十分危險,希望你不要接納劉備。
”劉巴也勸劉璋說: “劉備是個英雄豪傑,一旦到來,必然有所圖謀,不能接納。
”劉備進入益州後,劉巴再次勸劉璋說:“如果讓劉備讨伐張魯是把老虎放歸到山林裡去啊!”劉璋都沒有聽從。
] 劉備和劉璋在涪城會面後,劉璋回到成都,劉備就去替劉璋征讨漢中張魯。
龐統後來勸劉備說:“我現在有三條計策奪取益州。
第一,我們秘密派遣精銳部隊,晝夜兼程,直接偷襲成都。
劉璋不習武練兵,毫無防備,我軍到達後,一戰就能奪取成都,這是上策。
第二,我聽說劉璋的名将楊懷、高沛都握有重兵把守要地,在你還沒來之前,就寫信勸告劉璋要把我們拒之門外。
可以派人散布流言說荊州軍情緊急,我們想回救荊州,使軍隊作出回荊州的樣子,這兩人都仰慕你的英名,又想讓我們回荊州,一定會來與你見面送行,那時把他們抓住,奪了他們的兵馬,然後再攻取成都,這是中策。
第三,我軍返回白帝城,與荊州連接策應,再等機會奪取,這是下策。
你如果不果斷行事,将會被困在益州,進退兩難。
”劉備同意了他的中策。
[起初,張松、法正去拜見劉備,劉備極為殷勤地接待了他們,就便詢問蜀中的武器裝備、庫存和人馬衆寡等情況。
張松和法正都一一給他詳述,又畫了地圖,把山川地理指點給他看,于是劉備完全知道了益州的虛實。
劉備向北到葭萌,沒有立刻讨伐張魯,而是廣施恩德以收買人心。
第二年,曹操征讨孫權,孫權肯請劉備去救援,劉備于是向劉璋提出借一萬士兵以及錢财物資,意欲救吳。
劉璋隻答應給四千兵馬,其餘的軍需隻有一半。
劉備于是就激怒衆士兵說:“我為益州抵禦強敵,大家也都辛苦勞累,連個安穩覺都睡不上。
現在劉璋卻把錢财藏在府庫裡,舍不得犒賞有功之人,卻希望士大夫為他拼死作戰,怎麼可能呢?”于是召來劉璋的白水軍都督楊懷,責備他無禮,以此為借口殺了他。
派黃忠等人率軍攻打劉璋,劉備直接進入白水關,把諸将和他們的部卒、妻子兒女扣作人質,然後率軍與黃忠等人進軍并占領了涪城。
劉璋所派遣的部将全部大敗。
]很快設計殺了楊懷等人,從葭萌關南下攻打成都。
這時鄭度勸劉璋說:“劉備率領不到萬人隊伍攻打我們,糧草不充足,軍心不穩定,依我看不如把巴西、梓潼老百姓遷走,把内涪水以西的糧食作物一起燒掉,挖深溝築高牆,堅守不出。
劉備軍隊會在百日内因供給不足,主動退卻,那時我們出擊追趕,一定能活捉劉備。
”劉璋沒有采納鄭度的意見。
劉備于是長驅直入,每戰必勝,很快就占領了益州。
[劉備攻打西蜀,蜀丞相的屬官趙戬說:“劉備是不會成功的,他不善用兵,每戰必敗,逃跑還來不及,怎麼能攻取别人的土地呢?蜀國雖然小,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不會被他兼并的。
”征士傅幹說:“劉備寬厚、仁慈,做事很有分寸,能夠使将士為他效死力,有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的人為丞相,有關羽、張飛這樣忠勇,講信義的人為大将,憑劉備的雄才大略,有這樣三位豪傑輔佐,怎麼能不成功呢?”劉備圍攻成都數十日後,劉璋出城投降。
蜀中富裕,物産豐富,劉備置酒席犒勞将士,把城中的金銀财寶賞賜給他們,把谷物、布帛歸還百姓。
起初攻打劉璋的時候,劉備和衆将士約定:“隻要事情成功,府庫裡的東西我都不要!”等到攻下成都,士兵們都丢掉武器到府庫裡争着拿财寶。
軍中費用不足,劉備為此很憂慮。
劉巴說:“這事很好辦!隻管鑄造以一當百的錢币來平定定物價,讓官吏去官市上作買賣就行了。
”劉備聽從他的建議,幾個月府庫就充實了。
劉備自封為益州牧,由諸葛亮來作他的輔相,法正作他的謀臣,關羽、張飛,馬超做他的手下大将,許靖、糜竺、簡雍作他的賓客。
董和、黃權、李嚴等人本是劉璋的手下,吳壹、費觀等人本與劉璋是兒女親家,彭羕從前是被劉璋排擠的人,劉巴舊日為劉璋所忌恨,他們都被委以重任,以便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
因此有志之士無不競相效力。
] 群臣勸先主稱尊号,先主未許。
諸葛亮曰:“昔吳漢,耿純等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
今曹氏纂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久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名,如純言耳。
”先主于是即帝位。
[谯周等勸進雲:“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璇玑下應之。
此為瑞異。
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
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
’是年,太白、熒惑、鎮星常從歲星相追近。
漢初興,五星從歲星,其歲星主義。
漢位在西,義之上方。
故漢法常以歲星侯人主,當有聖主起于此州,以緻中興。
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
頃者熒惑複追歲星,見在胃昴畢。
昴畢為天綱。
《經》曰:‘帝王處之,衆邪消亡’。
願大王應天順人,速即洪業,以甯海内也。
”] 【譯文】 群臣都勸劉備立号稱帝,劉備不答應。
諸葛亮說:“過去吳漢、耿純等人勸光武帝承繼帝位,光武帝四次推辭謙讓。
耿純說:‘天下的英雄豪傑都希望找到歸依的明君,你如果不聽從我們的意見,大家都回去尋找自己的君主,怎麼還會跟随你呢?’光武帝被群臣的誠意打動,就同意了。
現在曹操篡權,天下沒有君王,你是帝王的後代,繼承帝位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這些人跟随你千辛萬苦,是象耿純說的那樣,為了做一番事業啊!”劉備于是就承繼了帝位。
[谯周等人勸劉備說:“我的父親谯群活着的時候說,西南方有黃氣直立幾丈高,多次出現,幾年中常常有祥雲瑞氣從北鬥中的璇玑星下與它相應,這是祥瑞的異兆。
又過了二十二年,有氣若旌旗一樣多次出現,在中天從西向東橫貫穿行。
谶書稱‘一定有天子從那個方向出現。
’這一年,太白、熒惑、鎮星常常向歲星接近。
漢朝剛立的時候,五星都跟從歲星,這說明歲星執掌天命。
漢室的方位在西邊,是義的上方。
所以,漢朝的占星術通常認為歲星等待人主,該有聖明的君主從這個州郡興起,來中興漢室。
當時許都漢獻帝還在位,所以群臣不敢洩漏這些說法。
不久熒惑星又迫近歲星,出現在胃、昴、畢三宿中間。
昴、畢二宿是天綱。
經書說:‘帝王掌權執政,一切奸邪都會消亡。
’希望大王順天應人,建立帝業,以便安定天下。
”] 時曹公拔漢中。
[初,魏太祖破張魯于漢中,劉晔進計曰:“明公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附,人心震恐,其勢自傾。
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若小緩之,諸葛孔明明于治體;關侯、張飛勇冠三軍,武毅以威之,文德以撫之,據險守要,不可犯矣! 今時不取,必有後憂。
”太祖不從。
居七日,蜀降者言蜀中驚擾,雖斬之猶不禁。
太祖又問晔曰;“蜀可伐否?”對曰:“今已小安,不可動也。
”] 法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遮北還,此非其智不逮,力不足也,将内有憂逼故耳。
今算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将率,舉衆往讨,則必克之。
克之曰,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将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境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将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先主由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定軍興勢作營。
淵将兵來争其地。
正曰:“可擊矣。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遂奄有梁漢。
時魏使夏侯茂鎮長安,蜀将魏延就諸葛亮請兵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以襲長安,亮不許。
[《魏略》曰:“夏侯茂為安西将軍,鎮長安。
諸葛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魏延曰:‘聞夏侯茂,先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唯有禦史、京兆太守、橫門邸阍與散人,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萬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也。
延每從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
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也。
”] 其後吳孫權襲關羽,取荊州。
[範晔曰:“劉備令關侯鎮守荊州。
吳将呂蒙拜漢昌太守與關侯分土接境,知侯枭雄有兼并心,且居上流,其勢難久。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将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
蒙為國家前據襄陽。
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侯?’将圖之,會侯讨樊,留兵将備南郡。
蒙上疏曰:‘某讨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
蒙常有病,乞分衆還建業以治病為名,某聞之必撤備兵。
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驅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某可擒也。
’遂稱病笃,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侯果信之,稍撒兵赴樊。
權遂行,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Z舻中,使白衣搖橹作商賈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侯,盡縛之,是故侯不聞知。
蒙入據城,盡得侯将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不得于曆人家有所求取。
侯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辄厚遇其使。
侯使人還,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遇于平時,故侯吏士無鬥心,皆委侯而降,即父子俱獲。
初,孫權之讨侯也,遣使報魏雲:“欲讨關某自效,乞不漏露。
今某有備,群臣鹹言密之是宜。
”董昭曰:“軍事尚權,期于合宜。
宜露其事。
某聞權上,即當還,護其城,圍得速解,便獲其利。
可使兩賊相持,以待其弊。
若密而不露,使權得計,非計之上也。
”乃使射書于圍中及侯屯内。
侯猶豫未去。
陸遜至,破江陵。
侯走至臨沮,為吳将潘璋所殺也。
] 先主怒吳,伐之敗績。
還蜀,至永安而崩。
[初,魏文帝聞備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栅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日:“備不曉兵機,豈有七百裡營可以距敵乎?包原隰阻險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權破備于夷陵書至。
] 【譯文】 後來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
[曹操攻下漢中後,劉晔向曹操獻策說:“你北面擊敗了袁紹,向南吞滅了劉表,天下已經得到了十分之八,你的威名天下傳揚,現在一舉奪取漢中,蜀地的百姓聞風喪膽,可以馬上發出讨伐的檄文,劉備雖然是豪傑,但占領蜀地時間不長,民心不穩,可以一鼓作氣攻克。
如果稍稍遲疑的話,諸葛亮足智多謀,關羽、張飛勇冠三軍、等他們有所防備,堅守險阻要沖,就沒有辦法攻克了。
現在不火速攻取,一定會留下後患啊!”曹操沒有聽從。
七天之後,蜀國投降的人說,蜀國震動很大,即使嚴明法紀,也沒有辦法禁止騷動。
曹操再次請教劉晔能否攻打蜀國,劉晔說:“現在蜀國已經稍稍安定,不能攻打了。
”] 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鼓作氣平定了漢中,迫使張魯投降,沒有趁機圖謀我國,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自己立即回到北方。
這并不是謀略和兵力不足,而是國内有後顧之憂啊!現在分析夏侯淵、張郃的才能謀略,比不上我國的将帥,如果我們率軍征讨,一定會獲勝。
取得漢中後一邊發展農業,積累财物,一邊等待機會,一旦機會到手就能上可以滅亡魏國,複興漢室,中可以逐漸拓展我們的國土,下可以堅守險要,作為長治久安的根本。
這大概是上天要把它賜給我們,不能錯過好機會啊。
”劉備認為他的話很對,于是率領衆将向漢中進軍。
法正也跟着去了。
劉備從陽平關南邊渡過污水河,繞着山往前走不遠,在定軍山紮下營寨。
夏侯淵領兵來争奪營地,法正說: “可以出擊了。
”劉備命令黃忠憑高呐喊進兵,很快擊敗了對方,夏侯淵在戰鬥中被殺死。
從此,劉備全部占領了梁州、漢中一帶地區。
當時,曹操派夏侯茂鎮守長安,蜀将魏延向諸葛亮請求率軍從褒中出擊,順着秦嶺向東,到子午谷後向北偷襲長安,諸葛亮不同意。
[《魏略》上說:“夏侯茂是安西将軍,鎮守長安。
諸葛亮在南鄭和手下衆人商議,魏延說:‘聽說夏侯茂是曹操的女婿,膽小無謀。
現在給我精兵五千,帶上五千車糧草,直接從褒中出發,沿着秦嶺向東行;到子午谷後折向北,不到十天就可到達長安。
夏候茂聽說我突然到達,一定會乘船逃走。
長安隻剩下禦史、京兆太守、豪門富紳和一些烏合之衆,糧食足夠用度。
等到東邊援軍到來,還有二十天左右,而你已從斜谷帶兵前來,這樣就可以一舉平定鹹陽以西的廣大地區。
”諸葛亮認為這樣做太危險,不如穩妥地從平地攻取隴右,這樣有必勝的把握而沒有危險,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計策。
魏延每次跟随諸葛亮出兵,就想要請兵萬人,與諸葛亮分頭出發在潼關會合,就象當初韓信一樣,諸葛亮制止了他。
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小,感慨自己一身本事卻無處可用。
] 在此之後,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奪取了荊州。
[範晔說:劉備命關羽鎮守荊州,東吳大将呂蒙被封為漢昌(今湖南平江)太守防備關羽。
呂蒙了解關羽的勇武,且素有侵犯東吳的野心,而且關羽的軍隊駐紮在長江上遊,雙方和平相處的形勢難以持久。
呂蒙于是偷偷向孫權獻計說:“現在征虜将軍關羽駐守南郡,潘璋率一萬遊擊軍隊沿江上下活動,随時應敵。
我呂蒙替國家前往據守襄陽。
這樣的話,對曹操還有什麼擔心?又何必要依賴于關羽?”此計将施行的時候,恰逢關羽攻打樊城,并留兵防守南郡。
呂蒙向孫權上書說:“關羽攻打樊城卻留下許多守軍,一定是因為怕我在他的後方打主意的緣故。
我時常生病,人們不以為怪,望揚言說我帶兵回建業養病,關羽得知這個消息,一定會減少南郡的守軍,将他們全部調往襄陽。
到那時,我們出動大軍,晝夜兼程沿江而上,攻擊他的薄弱環節,這樣南郡即可拿下,而關羽也就會束手就擒了。
”于是,呂蒙聲言病重,孫權用一封不加緘封的書信将他召回,悄悄地商議計策。
關羽果然信以為真,陸續把南郡守軍調往樊城。
孫權立即發兵,派呂蒙為先鋒。
在大船中埋伏下精兵,做了一些白色的商人服裝,讓士兵穿上搖橹。
晝夜兼程,沿途遇到關羽設置在江邊的哨兵,統統捆綁、看管起來,因此關羽全然不知。
呂蒙順利地占據了南郡,進駐江陵城,将關羽及其将士的家屬全部俘獲,然後挨家撫慰,并嚴令部衆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錢物。
關羽從樊城班師,途中多次派人來向呂蒙探聽情況,呂蒙總是熱情接待他派來的人。
關羽派的人回去後,大家都得知家人平安,受到的待遇比平時還好,所以将士們都喪失了鬥志,紛紛離開了關羽向呂蒙投誠,呂蒙很快便将關羽父子抓獲。
起初,孫權準備攻打關羽的時候,派人到魏國報信說:“我想讨伐關羽,希望不要把這個消息透露出去。
現在關羽有所提防,群臣都說應該秘密行事。
”董昭說:“用兵重在權變,抓住合适的機會,現在應當把這個消息洩露出去,關羽聽說孫權進兵,就必定回守南郡。
樊城之圍就可迅速瓦解。
我們還可使他們雙方互鬥,以等待他們露出可乘之機。
如果是對這個消息秘而不宣,讓孫權的計策得逞,這種決策對我們可沒什麼好處。
”于是魏國派人把書信射進被圍的樊城之中和關羽的軍營裡。
關羽猶豫不決,沒有撤軍。
陸遜趕到江陵。
關羽逃至臨沮,被東吳大将潘璋所殺。
] 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十分惱怒,親率大軍讨伐東吳,大敗而回,病死在永安。
[當時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在密林中紮下七百裡的連營,對衆大臣說:“劉備不懂用兵策略,怎麼能用七百裡長的營寨抗敵呢?春秋晉國大将包原隰就因為憑險阻布陣而被敵軍打敗,這是用兵的大忌。
孫權的好事現在到手了。
” 果然七天之後,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的書信便到了。
] 後主禅即位。
[下诏曰:“朕聞善積者昌,禍積者喪,古之常數也。
曩者漢祚中微,網漏兇匿,董卓造難,震蕩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
當此之時,天下無主,則我帝命殒越于下。
昭烈皇帝光演文武,存複祖業,誕膺皇綱,不墜于地。
萬國未靖,早世遐殂,朕以幼沖,繼統鴻業,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光載前緒,未有攸濟,朕甚懼惡。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忌身憂國,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衆,董督元戎,龔行天詈,除患甯亂,克複舊都,在此行也。
伐其元帥,吊其殘人,他如诏書律令者也。
”] 先是,吳主孫權請和。
[吳使張溫使蜀,權謂溫曰:“卿不宜遠出,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
故屈卿行,人之義,受命不受辭也。
”對曰: “臣入無腹心之規,出無專對之用,懼無張老延譽之功,又無子産陳事之效,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伸之宜,加受朝延天覆之惠。
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 溫至蜀,詣阙拜章曰:“昔高宗以諒暗昌殷祚于中興,成王以幼沖隆周德于太平。
今陛下以聰明之姿,等契往古,總百揆于良佐,參列精之炳耀,遐迩望風,莫不欣賴,吳國勤任旅力,清澄江浒,願與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協規,有如河水。
使下臣溫通緻情好。
陛下敦崇禮義,不便恥忽。
臣自入遠境,及即近郊,頻蒙勞來,以榮自懼。
”蜀使馬良使吳。
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為良介于孫将軍。
”亮曰:“君試自為文。
”良即草曰: “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
願降心存納,以慰将命。
”權大待之也。
]。
丞相諸葛亮慮權聞先主殂,有異計,乃遣鄧芝修好于權。
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自表請見。
權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
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一時之傑也。
蜀有重關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返可鼎足而立,此理勢之自然也。
大王令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
若其不從,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
如此,江南之地,非複大王之有也。
”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 遂自絕魏,與蜀連和。
【譯文】 後主劉禅繼承帝位。
[劉禅下诏說:“我聽說積累善行就會昌盛,積累禍患就會滅亡,這是自古以來的常理。
先前漢室衰落,法網疏漏,奸邪橫行。
董卓發難,使京城動蕩不安。
曹操趁機竊取大子的權力,其子曹丕大逆不道,竟敢趁天下大亂改朝換代。
當時天下無主,我大漢皇帝命歸西天。
昭烈皇帝[劉備]發揚光大文治武德,繼承複興了祖先的基業,使它不至于滅亡。
可惜天下大亂尚未肅清就不幸故世。
我年紀尚幼就繼承大位,沒有好好接受保傅的訓導,擔負祖先留下的重托,沒有辦成什麼大事,所以心中常感不安。
諸葛丞相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憂國憂民。
現在把國家的大權交給他,讓他統率步兵、騎兵二十萬,監督大軍讨伐兇逆,清除禍患,平定戰亂,光複舊都,就在此一舉了。
讨伐敵軍的統帥,慰問受傷的将士,其它各項事務,均照诏書和律令執行。
” 起先是吳國君主孫權派張溫前往蜀國,表示願意交好。
孫權對張溫說: “你本不該遠行巴蜀,但我擔心諸葛亮不理解我和曹操聯盟的原因,所以才請你屈尊前往。
為人之大義,應該是接受命令不推辭。
”張溫回答說:“我在朝中沒有提出什麼真誠的意見,在外又沒有獨立處理過什麼事情,恐怕不能象張昭一樣建立美名遠播的功勞,也不能象當年齊國的宰相子産那樣陳述事理的利害。
不過諸葛亮見多識廣,神機妙算,一定知道進退、屈伸的分寸。
我國應該給他恩高于天的福惠,考慮他一定不會懷疑。
” 張溫到了蜀國,先去拜見守衛宮門的長官,送上表章,說:“從前殷時的高宗因為能原諒不夠光明正大的昌,所以才使殷商中興發達;周成王年紀雖輕,卻使正處于太平盛世的周王朝更加興旺發達。
如今陛下的英明可與古代的明君相比,總攬朝政有賢良的丞相,又有諸多精英的輝煌業績,遠近之人無不聞風歸順,希望得到陛下的保護。
我們吳國努力奮鬥,國力強大,江東正是清平盛世之際。
我國願與有道之君統一天下,象大河裡的流水一樣同心協力。
為此,特派下臣通緻情好。
陛下你崇尚禮義,待人寬厚,萬望不要輕視這件事。
我從遙遠的邊境直到近郊,多次承蒙款待,受寵不安,深感榮幸。
” 蜀國派馬良出使吳國。
馬良對諸葛亮說:“現在我身負國家的使命,協調吳蜀,使之和悅,希望你能把我好好介紹給将軍。
”諸葛亮說:“你自己試着寫吧。
”馬良就寫道:“我的主公派吏掾馬良出使同你續好,以繼承昆吾、豕韋的功勳。
馬良是個賢能之人,派他擔當出使東吳的使命,雖不善華麗的言辭,卻具有善終的美德。
希望你能屈尊接納,以便讓他完成使命。
” 孫權隆重地接待了他。
]蜀國丞相諸葛亮考慮到孫權聽說劉備死後必然心存猶疑,持觀望态度,就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交好。
鄧芝到了東吳,孫權果然猶豫不定,不及時接見鄧芝,鄧芝便主動上書求見。
孫權對鄧芝說:“我很想和蜀國親善和好,但是恐怕蜀主劉禅年齡小,國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同吞并的可能,所以猶豫不決。
”鄧芝回答說:“吳、蜀兩國,不過隻有四個州的地盤。
大王你是蓋世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代的豪傑。
蜀國有十分穩固的地理條件,東吳有長江天險,把這些有利條件合起來,結為外援,進可以伺機統一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是理所應當的。
大王現在如果把人質送到魏國,魏國必然會要求你去朝見,或者讓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應,魏國就會以此為名興兵讨伐,蜀國看到有機可趁,也會順流東下來攻取,那麼江南就不再是你的了。
”孫權默默地想了很長時間,說:“你的話說得很有道理。
”于是主動和魏國斷絕關系,和蜀國聯合。
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與諸葛亮書,陳天命,欲使舉國稱藩。
亮不答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镬,為後來戒。
魏不審鑒,今次之矣。
免身為幸,滅在子孫。
而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歡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以徒懷文藻,煩勞翰墨,大雅君子所不為也。
又《軍志》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
昔軒轅氏挈卒數萬,制四帝,定海内,況以數十萬之衆,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拟者哉!”亮死後,魏令鄧艾伐蜀,蜀兵敗。
後主用谯周策降魏。
[議曰:國君為社稷死則死,為社稷亡則亡,谯周勸後主降魏,可乎?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辱于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存,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禅雖庸主,實無桀纣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一戰,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收舟楫,保據江州,征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将自然雲從,吳之二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于必亡耶?魏師之來,搴國大舉。
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舊之人以攻驕惰之卒,此昭王所以走阖闾、田單所以摧騎劫也。
何為忿忿遽自囚虜,不堅壁于敵人,緻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雲:‘事不濟即亡耳,安能複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懸鳥竄,終成建功立事,康複社稷。
豈日天助,抑人謀也。
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谯周之言,何頹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禅既暗主,周實驽臣,方之申包胥、田單、範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譯文】 當時魏國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說魏國取代劉氏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讓蜀國向魏主稱臣。
諸葛亮不答應,義正辭嚴地說: “昔日西楚霸王項羽,不以仁德對待百姓,即使力量強大,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成為千古遺恨。
如今魏國不吸取項羽滅亡的教訓,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必然要滅亡的。
你們這些人如同戰國時的蘇秦、張儀,到處搖唇鼓舌,颠倒是非,妄圖抵毀聖明的君主,白白勞心費力,弄墨舞文,這種事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所不恥的。
《軍志》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着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卒,還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
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誰還能夠與我們匹敵呢?”諸葛亮死後、魏國派鄧艾攻打蜀國,蜀兵戰敗,後主劉禅聽從谯周的計策投降了魏國。
[國君應該和國家共存亡,谯周勸後主投降魏國,應當嗎?孫盛說:“春秋時認為國君應當與國同亡,卿大夫應當與君同死是一種義舉。
谯周認為君王不與國同死,應苟且偷生。
這是丢棄禮德以圖小利,追求微榮的作法,太糊塗了!況且,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形勢來講,蜀國照理還不至滅亡。
為什麼呢?後主劉禅雖然無能,但還不至于象夏桀、商纣王一樣殘暴;雖然屢戰屢敗,還不至于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固守,但撤退還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機會。
當時,蜀将羅憲還在率領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還有精兵鎮守夜郎。
加上蜀國地形險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難長驅直入,假如蜀國收集所有的船隻,在堅守不出的同時積極召募士兵,向東吳請求援助,這樣做的話,象姜維、廖化等幾員大将必定會積極響應,吳國水陸二軍也會迅速救援,怎麼會無處投身并擔心一定會亡國呢?魏軍遠道而來大舉進攻,想追擊又缺乏船隻,想常駐又怕軍衆疲憊而生不測。
而且成敗因時而定,形勢也會不斷變化,慢慢地再收取舊部來攻打曹魏的疲憊驕橫之兵,這就同從前楚昭王逃避吳王阖闾的大軍、田單最終打敗騎劫一樣。
何必要滿心不情願地投降,卻不堅守壁壘抗擊敵軍而招至千古遺恨呢?葛生有句話說:‘大事不成,隻有一死,怎麼能再侍奉别人呢?’說得真是悲壯啊!這句話足可以使懦夫增添幾分志氣。
縱觀古時燕國、齊國、楚國、越國戰敗的情況,他們有的國破君死,有的做魚懸鳥散的逃竄狀,卻都能最終建功立業,複興社稷。
難道隻能說是天助,或許也是人謀之功。
由此可見,劉禅是昏庸的君主,誰周是沒有骨氣的大臣,他們和申包胥、田單、範蠡、文種這些賢明的臣子相比,相差太遠了。
”] 晉時,李特複據蜀。
[初,特在蜀暴橫,晉乃募取特兄弟,許以重賞。
未暇,宣聞,遂不藏。
李特弟骧見書,悉改其購雲:“敢斬六郡人頭首李、任、闫、趙等及氏侯王一人,詣官,許以重賞。
”六郡人見之大駭,遂并反歸特。
益州牧羅尚遣隗伯攻李雄于鄲城,疊有勝負。
冬十月,雄與樸泰金,鞭之流血,令泰佯得罪,奔尚,欲為内應。
尚信之,以兵随。
泰、雄内外擊之,大破尚軍。
雄乘勝追蹑,夜至城下,因稱萬歲,诳尚城中雲:“已得郫城。
”尚信之,開少城門,雄軍得入。
尚遂遁走,遂克成都稱王也。
] 晉桓溫滅之。
至宋義熙中,谯縱又殺益州刺史毛璩于成都,稱成都王。
[初,毛璩使任約赴義軍,軍至枝江,會劉毅敗,約奔桓振。
璩聞約奔桓振也,自将兵三千,由外水下。
谯縱為之參軍,使将梁州兵五百人,從内水發。
梁州人不欲東,遂推縱為主,反攻涪城,克之。
璩聞難作,自洛陽步還,至成都。
為縱黨所殺也。
] 宋使朱齡石滅之,此蜀國形也。
[議曰:吳蜀唇齒之國,蜀滅則吳亡,信乎?陸士衡曰:“夫蜀蓋蕃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
”何則?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谷之徑,川隘流汛水,有驚波之難,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舳舻千裡,前弛不過百艦。
故劉氏之伐,陸公譬之長蛇,其勢然也。
故黃權稱曰:“可以往,難以返,此兵之絕地也。
”古雲:“夫道狹路險,譬少兩鼠鬥于穴,将勇者勝也。
”] 【譯文】 晉朝時,又有李特占據了蜀地。
[起初,李特在蜀國橫行霸道,晉廷就緝拿李特兄弟,以重金懸賞。
李特聽說懸賞捉拿自己,就派弟弟李骧偷偷去揭榜,把它改成:“有能斬送流民首領李、任、闫、趙等人和氏候王一人的,送交官府有重賞。
”六郡人見了非常驚駭,于是一起反叛歸順李特。
益州牧羅尚派隗伯在鄲城攻打李雄(李特少子),互有勝負。
寒冬十月,李雄給樸泰黃金,把他鞭打得渾身是血,讓樸泰假裝獲罪,投奔羅尚,做李雄的内應。
羅尚相信了樸泰,派給他軍隊。
樸泰、李雄内外夾擊,大破羅尚的軍隊。
李雄乘勝追擊,夜裡到了成都城下,于是高呼“萬歲”。
哄騙城中的羅尚說:“已經攻下了鄲城。
”羅尚信以為真,打開了小城門,李雄的軍隊進入城中。
于是羅尚逃走,李雄攻克成都稱王。
] 後被晉國的大将桓溫率軍剿滅。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