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七雄略十八

關燈
陣轸說:“此外還有比這更高的官爵嗎?”昭陽說:“隻有令尹了。

    ” 陳轸說:“令尹是最尊貴的官了,楚王該不會設置兩個令尹吧。

    我替你打個比方,可以嗎?楚國有個舉行祭祀的人,賞給他手下的人一壺酒。

    這些人商議說:‘幾個人喝不夠,一個人喝還有餘,讓我們在地上畫條蛇,誰先畫成,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畫好了,拿過酒壺準備喝。

    他左手端着酒壺,右手繼續畫着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

    ’腳還沒畫好,另外有個人已經畫完蛇,把酒奪了過去,說‘蛇本來沒有腳,你哪能替它畫上腳呢?’說着就把酒喝了。

    給蛇添上腳的人,終于沒有喝上酒。

    如今将軍領兵攻打魏國,擊潰魏軍,殺死魏将,奪取了八座城池,現在又調兵想攻打齊國,齊國很怕你。

     你因此取得了威名,也就夠了。

    官爵也不能有所增加了。

    雖然每戰必勝,但不知适可而止的人,自己将會死于戰事,官爵也要歸于他人,就象畫蛇添足一樣啊!”昭陽認為這話有道理,便收兵而去。

    ] 蘇秦如楚。

    [楚之先,出自帝颛顼,帝喾、高辛時為火正,命曰祝融。

    其後苗裔事周文王。

    當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以子男之田,姓芊氏,甚得江漢間人和。

    至熊通,使使随人之周,請尊其号。

    周不聽,熊通怒,乃自立為武王。

    ]說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主也。

    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陉塞、郇陽。

    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

    今乃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莫如楚。

    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

    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

    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

    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也,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也!故願大王早熟計之。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廟,陳士勵兵,在大王所用之。

     故縱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

    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竊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仇也,衡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仇,大逆不忠,無過此者。

    故從親則諸候割地以事楚,衡合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二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之诏诏之。

    ”楚王曰:“善,謹奉社稷以從。

    ” [楚襄王既與秦和,慮無秦患,乃與四子專為淫侈。

    莊辛谏不聽,辛乃去之趙。

    後秦果舉鄢郢,襄王乃征辛而謝之。

    莊辛曰:“臣聞鄙彥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臣聞昔湯、武以百裡王,桀、纣以天下亡。

    令楚國雖小,絕長補短,猶以千裡,豈特百裡哉!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蚊虻而食之,承白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調饴膠絲,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蝼蟻之食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争。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以其類為招。

    晝栖乎茂樹,夕調乎酸鹹。

    黃雀其小者也,蔡靈侯因是以!南遊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

    不助夫子發方受命乎靈王,系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蔡靈侯事其小者也,君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飯封祿之粟,而載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

    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于黾塞之外。

    ”襄王聞之,身體戰栗,乃執圭而授莊辛與之謀秦,複取淮北之地。

    楚人有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

    楚襄王召問之,乃對以秦、燕、趙、衛為鳥,以激怒王,曰:“夫先王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尚有報萬乘,子胥、白公是也。

    今以楚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于中野。

    而坐受伏焉,臣竊為大王弗取。

    ” 襄王遂複為縱約伐秦。

    ] 六國既合縱,蘇秦為縱約長。

    北報趙,趙肅侯封蘇秦為武安君。

    乃投縱約書于秦,秦不敢窺兵函谷十五餘年。

     【譯文】 蘇秦又來到了楚國。

    [楚國的祖先,出自颛顼,到帝喾、高辛時做火神,名為祝融。

    後來,楚國的後裔侍奉周文王。

    到周武王時,熊繹被封到南方楚之蠻地,賜給他子爵應得的土地,姓芊氏,在江漢間很得民心。

    到熊通這一代,他派使者到周朝去,請求周朝封他尊号。

    周天子沒有答應他的要求,熊通大怒,竟自立為楚武王。

    ]勸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你是天下的賢君。

    楚國西面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陉塞、郇陽,國上方圓五千裡,擁兵百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用,這是建立霸業的資本啊。

    憑着楚國的強大,加上大王的賢明,就能無敵于天下。

    如今卻打算向西侍奉秦國,這樣各諸侯國就不再朝拜楚國,而要去章台朝拜秦國了。

    秦國對諸侯國中最擔憂的就是楚國,楚國強大,秦國就弱小,楚國弱小,秦國就強大,二者勢不兩立。

    所以替大王考慮,不如實行合縱以孤立秦國。

    大王如不實行合縱,秦國一定會兵發兩路:一路出武關,一路下黔中。

    這樣,楚國國都鄢郢就要震動了。

    我聽說:‘未亂之時就要治理,事發之前就要預防。

    ’等禍患發生了再為之憂慮,就來不及了。

    因此希望大王對此及早加以考慮。

    大王如真的能聽從我的勸告,那我就能讓山東各國按一年四季奉獻禮物,遵守大王發布的诏令,把國家與宗廟委托給大王,并訓練軍隊,任憑大王使用。

    所以說合縱成功,楚國就能稱王;連橫成功,秦國就能稱帝。

    如今楚國放棄了霸主的大業,卻有了侍奉他人的名聲,我認為這是大王所不足取的。

    秦國,是貪婪暴戾如虎狼的國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秦國,又是天下的仇敵,主張連橫的人都想割取諸侯之地來侍奉秦國,這就是所謂的奉養仇敵呀。

    大逆不道的行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

    所以合縱成功,諸候就會割地來侍奉楚國;連橫成功,楚國就要割地來侍奉秦國。

    這兩種策略之間的距離很遠,對這兩種策略,大王選擇哪一個呢?所以敝國趙王派我向你獻上合縱之計,奉上合縱盟約,以聽憑大王的吩咐。

    ”楚王說:“好,請讓我以國家的名義聽從你的意見。

    ” [楚襄王在與秦國議和後,不再憂慮秦國的禍患,卻和四個寵臣一起一味地貪圖享樂,奢侈浪費。

    莊辛勸谏他不聽,隻好離開楚國去了趙國。

    不久秦軍果然攻打鄢郢,楚襄王隻好征召莊辛回國并向他謝罪。

    莊辛說:“我聽俗話說:‘看到兔子,再回頭招呼狗,并不算晚;羊兒丢失,再補栅欄,還不算遲。

    ’我聽說從前商湯和周武王憑那百裡的地方興旺起來;夏染和商纣擁有整個天下,結果反而滅亡了。

    如今楚國雖小,截長補短,方圓還有幾千裡,可不止百裡啊!大王難道不曾見過蜻蜒嗎?它六隻腳,四個翅膀,在空中飛來飛去。

    啄着蚊子和蒼蠅吃,吸着甜美的露水喝,自以為不會有什麼災難了,跟誰也沒有競争了。

    哪裡知道五尺來高的小孩,正在調膠液抹絲網,把它從兩丈高的地方粘下來,丢在地上給螞蟻吃了。

    晴蜒還算小的呢,那黃雀也是這樣。

    它低下頭來啄食谷米,仰着身子在樹叢裡栖息,撲起翅膀,随意飛翔,自以為沒有災難,跟誰也沒有競争了。

    哪裡知道,公子王孫左手挾弓,右手取丸,正瞄着它當靶子打呢。

    白天還在樹叢裡飛,晚上已經給拌上油鹽醬醋了。

    黃雀還算小的呢,蔡靈侯也是這樣。

    他南遊高陂,北登巫山,喝茹溪的清水,吃湘江的鮮魚,左抱年輕的妃子,右擁妖豔的侍女,跟他們驅車躍馬,到高蔡去遊樂,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哪裡知道,子發正接受楚靈王的命令,用紅繩捆綁他去見靈王呢?蔡靈侯的事還算小的呢,大王的情況也是這樣。

    你左邊有州候,右邊有夏侯,浪費倉庫中的糧食,揮霍國庫中的錢财,跟他們放馬奔馳,到洞庭湖去遊樂,而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哪裡知道穰侯正接受秦王的命令,在黾塞之内布滿秦兵,要把大王趕出龜塞之外。

    ”楚襄王聽了這番話,渾身發抖。

    于是委重任于莊辛,和他一起謀劃對付秦國,随後就把淮北之地奪了回來。

     有個人用劣弓輕輕一拉弓弦,就把南飛的大雁射了下來。

    楚襄王聽說這件事,就把這個人召來詢問。

    他就把秦、燕、趙、衛比作鳥來回答,從而激勵楚王,說:“先王(楚懷王)被秦國欺淩,客死在外國,沒有比這更大的怨仇了!現在有人身為一介草民尚且敢于向萬乘之君報仇,伍子胥和白公就是這樣的人。

    憑着楚國方圓五千裡的國土,百萬軍隊,仍然能夠在廣闊的戰場上大戰一番,卻坐等着受人壓制,我為大王所不取啊。

    ”于是楚襄王又與其它國家合縱,訂立盟約,共同讨伐秦國。

    ] 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組成合縱聯盟,蘇秦被任命為縱約長,統一指揮六國的行動。

    把這一情況通報給趙國,趙肅侯封蘇秦為武安君。

    然後六國把縱約書投給秦國,從此,秦國十五年不敢派兵出函谷關侵犯山東六國。

     【按語】 蜻蜒,黃雀無憂無慮地飛翔,與世無争,卻不知有人在算計自己。

    我們常說“害人之心為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極有道理的。

    表面的平安下可能潛伏着絕大的危機。

    所以,必須清醒地分析形勢,早早設法保護自己。

    在商品經濟活動中,為了謀取各自的利益,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為競争要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不管是正當的,還是卑鄙的。

    因此,必須料事于先,防患于未然,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合縱六國”最後終于成功,這是蘇秦的一大策劃。

    蘇秦當上了“合縱長”一即“聯合國秘書長”,總佩六國相印,總轄六國之民。

    他“伏轼撙銜,橫曆天下,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

    于是”天下之大,百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于蘇秦之策”。

    這是何等的權勢、何等的威風。

    今天的加利、安南也不能達到這種地步吧! 後張儀為秦連衡。

    [秦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而儀乃來說魏王。

    ]說魏王曰:[秦孝公時,公孫鞅請伐魏,曰:“魏國居領厄之間,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

    利則西侵秦,病即東收地。

    今以君賢聖,國賴以盛,宜及此時伐魏。

    魏不支,秦必東徙。

    東徙則據山河之固,東向以制諸侯。

    此帝業也。

    ”自是之後,魏果去安邑,徙都大梁。

    ] “魏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

    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名山大川之阻。

    從鄭至梁,二百餘裡;車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不下十萬,魏之地勢,固戰場也。

    梁南與楚、不與齊,齊攻其東;東與齊,不與趙,趙攻其北;不合于韓,則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

    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諸侯之為縱者,将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

    今為縱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堅也。

    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錢财。

    而欲恃詐僞反覆蘇秦之謀,其不可成亦以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去衛取晉陽,則趙不南;趙不南則梁不北;梁不北則縱道絕;縱道絕則大王之國越無危,不可得也。

    秦折韓而攻梁,韓怯于秦,秦韓為一,梁之亡,立可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大王不聽秦,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說一諸湖而成封侯之業。

    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扼腕瞪目切齒以言縱之便,以說人主。

    人主賢其辨而牽其說,豈得無眩哉?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衆口铄金,故願大王審計定議。

    ”魏王于是倍縱約,而請成于秦。

     [範睢說秦昭王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剛壽,非計也。

    少出師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也,其于計疏矣。

    且齊闵王南攻楚,破軍殺将,再辟地千裡,而齊尺寸之地無得得,豈齊不欲得地哉?形所不能有也。

    諸侯見齊之疲弊,興師伐之,士辱兵頓。

    故齊所以大破者,以其破楚肥韓魏也。

    此所謂借賊兵而資盜糧也。

    王不若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

     今釋近而攻遠,不亦謬乎?昔者,中山之國五百地,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争。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王若欲霸中國而為天下樞,以威楚、趙。

    楚強則附趙,趙強則附楚。

    楚趙皆附,齊亦懼矣。

     齊懼必卑辭撞币以事秦。

    齊已附,則韓魏因可慮也。

    ”王日:“善。

    ”乃拜睢為客卿,謀兵事伐魏,撥懷及邢丘。

     齊、楚來伐魏,魏王使人求救于秦,冠蓋相望而秦救不至。

    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餘矣,謂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

    ”王再拜遣之。

     唐睢到秦,入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茫然而遠至此,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也。

    ”唐睢曰:“大王知魏之急而救兵不發,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

    夫魏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為秦之強足以與也。

    令齊、楚之兵已合于魏郊,而秦救不發,亦将賴其未急也。

    使之而急,彼且割地而約縱,王當奚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強三勁之齊、楚,則王何利焉?”于是秦王遽發兵救魏。

    ] 【譯文】 後來張儀為秦國組織連橫,與秦國聯合打擊他國。

    [秦國準備攻打魏國,先打敗韓國将軍申差的部隊,殺死八萬人。

    諸侯大受震動,害怕極了。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張儀來勸說魏王連橫。

    ]他勸魏王說:[秦孝公時,公孫鞅就提出攻打魏國,他說:“魏國處于險要的地勢之間,把都城定在西邊的安邑,與秦國僅僅隔着黃河為界,獨自占據山東的有利地勢。

    它占據了有利地勢,就會向西發展勢力,一旦秦國衰弱就會趁機占領土地。

    如今大王賢明聖德,國家因此強盛,應該趁此時機攻打魏國,魏國支持不住,秦國就可以向東發展地盤,向東遷移。

    這樣就據有了堅固的山河地勢,控制東面的各諸候國。

    這是稱帝天下的事業。

    ”自此之後,魏國果然離開安邑,遷都大梁。

    ] “魏國的土地縱橫不到一千裡,士兵不過三十萬人,土地平曠,四方諸侯都能通過,猶如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樣,更、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

    從鄭國到魏國,隻有二百餘裡,人奔馬跑,不等到疲倦就已到達。

    魏國南與楚、西與韓、北與趙、東與齊接壤。

    這樣魏國士兵隻好把守四方,守衛邊界上的守望台和城堡的兵力就得不下十萬人。

    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魏國結交楚國而不結交齊國,齊國就要攻打魏國的東面;如果結交齊國而不結交趙國,趙國就要攻掃魏國的北面;不和韓國聯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和楚國親善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

    這就是所說的四分五裂的地方啊!再說主張合縱的諸候,說是為了使國家安定,君主尊貴,兵盛國強,這是誘人的美名。

    現在主張合縱的人,統一天下諸侯的行動,相約結為兄弟之邦,在洹水上殺白馬立盟誓,目的是為了相互安定團結。

    可是即使是同父母的親兄弟,還要争奪錢财,何況這些諸侯?而你卻要靠狡詐虛僞、反複無常的蘇秦所獻的計謀來保全國家,很明顯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大王不去侍奉秦國,秦國就會發兵進攻河外,占領卷、衍、酸棗等地,控制衛國,奪取晉陽,這樣趙國就不能南下;趙國不能南下,魏國就不能北上;魏國不能北上,那麼合縱的道路就斷了。

    合縱道路一斷,那大王想不遇危險是不可能的。

    再有,秦國若是脅迫韓國去進攻魏國,韓國迫于秦國的壓力,不敢不聽。

    秦韓聯合為一個國家,魏國就會馬上滅亡,這是我為大王憂慮的原因。

    為大王盤算,不如恃奉秦國,隻要侍奉秦國,那麼楚、韓一定不敢妄動;沒有楚韓的侵擾,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國家也必定沒有憂患了。

    再說如果大王不聽從我的意見、秦兵出動,攻向東方,那時即使想去侍奉秦國也不可能了。

    況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多是誇大其辭,很少有可以信任的。

    而聯合一個諸候反對秦國,就成為他封候的基礎。

    所以天下的遊說之士,沒有不是每天都費盡心機地高談合縱的好處,去勸說各國君主。

    做君主的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打動,怎麼能不被搞得暈頭轉向呢?我聽說:羽毛雖輕,堆積多了,也可使船沉掉;東西雖輕,裝得過多,也可以壓斷車軸;衆口一詞,可以熔金。

    因此希望大王仔細考慮這事。

    ”魏王于是違棄了六國的合縱盟約,而向秦求和。

     [範睢勸秦昭王說:“穰侯魏冉隔着韓國、魏國去攻打齊國的剛壽,這不是正确的策略。

    ,如果出兵少了,不足以傷害齊國,出兵多了又損害秦國的國力,這種計謀是不周密的。

    當年齊闵王向南攻打楚國,打敗楚軍殺死楚将,又開辟了千裡土地,而齊國最終卻連尺寸土地也沒得到,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是因為形勢變化它不能擁有啊。

    諸侯見齊國疲弊不堪,就發兵讨伐它,使齊國受到損兵折将的恥辱。

    齊國之所以大受損害,是因為它雖然打敗了楚國卻使韓、魏兩國得利的緣故。

    這就是所說的借兵給賊,向強盜資助糧食啊。

    大王不如與遠處的國家結交而攻打鄰近的國家,每得到一寸土地都是大王的。

    如今卻放棄鄰近的而去攻打遠處的國家,不是大錯而特錯嗎?從前,中山國方圓五百裡的地方,趙國全部吞并,既成功業又立威名,獲利不少,天下各國不能和它争奪。

    現在的韓國、魏國,處于中原而為天下的樞紐。

     大王如果想占有中原成為天下的樞紐,必須運用對楚國、趙國施加壓力的策略。

    楚國強大了就讓趙國依附自己。

    趙國強大了就讓楚國依附自己。

    趙、楚兩國都歸附了,齊國必定害怕。

    齊國一害怕就必定會說着謙卑的話,帶着重禮來侍奉秦國。

    齊國歸附了,那韓國、魏國就更不用說了。

    ”秦王說:“很好。

    ”于是任命範睢為客卿,謀劃出兵讨伐魏國,攻占了懷地和邢丘。

     齊國、楚國一齊來攻打魏國。

    魏王派人向秦國求救,使者的衣冠車傘相望于道,派出的使者一批接着一批,可秦國的救兵還是不到。

    魏國有個叫唐睢的人,年紀有九十多歲了。

    他對魏王說:“請讓老臣出使西方遊說秦王,讓秦兵在我回國前出發。

    ”魏王于是又派遣他出使秦國。

    唐睢來到秦國,見到了秦王。

    秦王說:“老先生大老遠地來到這裡,太辛苦了!魏國多次派人來求救,我知道魏國的形勢已經很緊急了。

    ”唐睢回答說:“大王既已知道魏國緊急而不派出救兵,這是為大王出謀劃策的大臣失職。

    魏國做為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之所以向西來侍奉秦國,自稱為秦國的東方屬國,修建皇帝的宮室,接受秦制衣帽,每年春秋送來祭祀供品,是以為秦國的強大可以幫助魏國。

    然而今天齊、楚的軍隊已經打到魏國的郊外了,可秦國的救兵還沒有出發,是認為魏國還沒到危急時刻。

    假如魏國情況緊急,就将割讓土地而聯合齊、楚,大王即使想去救魏國,哪裡還來得及呢?一定要等魏國危急了才去援救,那不但會失去了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魏國,而且增強了齊、楚商個強國,對大王又有什麼好處?”于是秦王悔悟,立即發兵援救魏國。

    ] 張儀說楚懷王曰:“秦地半天下,兵亂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範睢說秦昭王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

     民怯于私鬥,勇于公戰,此王者之人。

    王并此二者而有之,以當諸侯,譬如放韓廬而捕蹇兔也。

    ]虎贲之士百有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粟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樂。

    主明以嚴,将智以武。

    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矣!且夫為縱者,無以異驅群羊而攻猛虎。

    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令王不與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

    兩國交争,其勢不兩立。

    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兵河東、成臯,韓必入臣。

    則梁亦從風而動。

    秦攻楚之西,韓攻其北,社稷安得無危?臣聞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于汶山,浮江而下,至楚三千餘裡。

    舫舟載卒,一舫載五十人,日行三百裡;裡數雖多,然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拒捍關矣;捍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也。

    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

    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内。

    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

    此其勢不相及也。

    夫待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為大王患也。

     大王嘗與吳人戰,五戰而三勝,陳卒盡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

    臣聞功大者易危,而人弊者怨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

    凡天下而信約縱親者,蘇秦封為武安君也。

    蘇秦相燕,即陰與燕王謀伐齊,破齊而分其地。

    乃佯為有罪,出走入齊,齊王因受而相之。

    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于市。

    夫以一詐僞之蘇秦,而欲經營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今秦與楚接境壤界,固形親之國也。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使秦太子入質于楚,楚太子入質于秦,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

    臣以為計無便于此者。

    ” 楚王乃與秦從親。

     [白起将兵來伐楚,楚襄王使黃歇說秦昭王曰:“天下莫強于秦、楚,今則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之,物至則反,冬夏是也;智至則危,累棋是也。

    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三垂,此從生人已來,萬世之地未嘗有也。

    王若能持公守威,罷攻伐之心,肥仁義之德,則三王不足四,五霸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衆,挾兵革之強欲以力臣天下之士,臣恐其有患也。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而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耶?智伯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吳王知伐齊之便而不知于遂之敗。

    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于前而易患于後也。

    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

    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王無重世之德于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韓魏父兄子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

    身首分離暴骸草澤者,相望于境;擊頸束手為群虜者,相望于路。

    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

    令王信之,與兵攻楚,不亦過乎?臣為王慮,莫若善楚。

     楚秦合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

    王施以山東之險,帶以河曲之利,韓必為關内侯。

    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之人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是魏亦為關内侯矣。

    王善楚,而關内侯兩,萬世之主注地于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然後危動燕趙,搖蕩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也。

    ”秦王曰:“善。

    ”止不伐楚。

     楚頃襄王謀與齊韓連和,因欲圖周。

    周赧王使臣武公說楚相昭子。

    昭子曰:“乃圖周則無之,雖然周何故不可圖。

    ”對曰:“夫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裡。

    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衆不足以勁兵,雖攻之不足以尊名。

    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發号用兵未嘗不以周為終始,是何也?則祭器在焉。

    欲器之至而忘弑君之亂。

    今韓以器之楚,臣恐天下以器仇楚。

    ”于是,楚計辍不行。

     秦武王使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甚敬。

    楚王讓周,以其重秦客也。

    遊勝為周謂楚王曰:“昔者智伯欲伐仇猶,遺大鐘載以廣車,因随之以兵。

    仇猶卒亡,無備故也。

    齊桓公之伐蔡也,号曰“誅楚”,其實襲蔡。

    今秦者,虎狼之國,有吞天下之心,使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

    以蔡、仇猶為戒故,使長兵居前,強弩居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

    周君豈能無愛國載?恐一旦國亡而憂大王也。

    ”楚王乃悅。

     楚襄王有疾,太子質于秦不得歸。

    黃歇說秦相應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

    秦不如歸太子。

    太子即位。

    其事秦必謹;若不歸,則鹹陽一布衣耳。

     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失一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願相國慮之。

    ”應侯為言于秦王,王不肯。

    乃遁也。

     【譯文】 張儀又去遊說楚懷王:“秦國土地廣闊,占有天下之半;武力強大,可與諸候對抗;四境有險山阻隔,東邊又繞着黃河,四邊都有險要的屏障,國防鞏固如同鐵壁銅壁。

    [範睢遊說秦昭王說:“大王的國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繞泾水、渭水,右有隴坻、蜀山的險塞,左有函谷、崤山的阻隔,有戰車千輛,勇士百萬,時機成熟就進攻諸侯,時機不到則退守關隘。

    這是統一天下所需要的根據地啊。

    百姓不敢尋釁毆鬥,而在戰場上卻能英勇殺敵,這是統一天下所需要的人民啊。

    現在,這兩樣你都具備了,用它們來對抗諸侯,猶如驅使良犬追遂跛足的兔子一樣。

    ]還有戰士百多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堆積如山,法令嚴明,将帥足智多謀而又勇武,假如秦國一旦出兵,奪得恒山的險隘就象卷席那樣地輕而易舉。

    這樣,就控制了諸侯要害之地,天下後來臣服的人必然遭到滅亡。

    再說,搞合縱聯盟的人,無異于驅趕群羊去進攻猛虎,弱羊敵不過猛虎,這是明擺着的,現在大王不與猛虎友好,卻與群羊為伍,我認為大王的主意完全打錯了。

     大凡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

    兩國不相上下,互相争奪,勢不兩立。

    如果大王不與秦國聯合,秦國出兵來攻,占據宜陽,韓國的上黨要道就被切斷;他們進而出兵河東,占據成臯,韓國必然投降秦國。

    韓國投降秦國,魏國也必然跟着歸順秦國。

    這樣,秦國進攻楚國的西邊,韓、魏又進攻楚國的北邊,楚國怎能沒有危險呢?我曾聽兵法上說過:兵力不強,切勿挑戰;糧食不足,切勿持久。

     秦國西有巴、蜀,用船運糧,自汶山起錨,并船而行,順長江而下,到楚都有三千多裡。

    并船運兵,一船載五千餘人,和運三月糧食的運糧船同行,浮水而下,一日行三百多裡。

    路程雖長,卻不費車馬之勞,不到十天,就到達捍關,與楚軍對峙;捍關為之驚動,因而自竟陵以東,隻有守衛之力,黔中、巫郡都會不為大王所有了。

    秦國又出兵武關,向南進攻,則楚國的北部交通被切斷,秦軍攻楚,三月之内形勢将十分危急,而楚國等待諸侯的援軍,要在半年之後,這将無濟于事,依靠弱國的救援,忘記強秦的禍患,這就是我為大王所擔憂的。

     再說,大王曾與吳國交戰,五戰三勝,你的兵卒已盡,又遠守新得之城,居民深受其苦。

    我聽說:‘進攻強大的敵人,則易遭危險;人民疲憊窮困,則易抱怨君上。

    ’追求易受危難的功業,而違背強秦的意願,我暗自為大王擔心。

    在諸侯中堅持合縱聯盟的蘇秦,被封為武安君而出任燕相,暗地裡與燕王合謀進攻齊國,瓜分齊國。

    他假裝在燕國獲罪,逃到齊國。

    齊王接待了他,并又任命他為相國。

    過了兩年,齊王發覺他的陰謀,非常氣憤,便車裂了蘇秦。

    一貫靠着诳騙欺詐,反覆無常來求榮的蘇秦,想要圖謀左右天下,統一諸侯,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顯的了。

    現在,秦、楚兩國接壤,本來是友好國家。

    大王果真聽從我的勸告,我可以讓秦太子做楚國的人質,讓楚太子做秦國的人質,讓秦女做大王侍奉灑掃之妾,并獻出萬戶大邑,作為大王的湯沐邑,從此秦、楚兩國永遠結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認為沒有比這更有利于楚國的了。

    ”楚王于是與秦國建立了友好關系。

     [秦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國。

    楚襄王派黃歇去遊說秦昭王說:“天下沒有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的了,現在,聽說你要攻打楚國,這好比兩虎相争,而讓駕犬從中獲益,不如與楚國友好相處。

    請讓我言說其中的利害,我聽說,事情發展到極點,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冬去夏來就是這樣。

    智力用到極點,情況就很危險,累棋子就是這樣。

    現在貴國土地廣博,幾乎擁有天下之半,又把守着周天下的三面邊陲,這是自有人類以來萬乘之國的領地從來沒有過的。

     你如果能保持既得的功績,守住已有的威勢,收斂攻伐之心,擴大仁義之道,使國家再沒有後顧之憂,這樣,你就不難建立稱霸的大業。

    大王如果仗恃人力衆多,想依靠武力強大,想要用武力屈服天下諸侯,我擔心必将會有後患。

     《詩經》上說:‘萬事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夠有始有終。

    ’《易經》上說: ‘小狐渡河,水漫其尾。

    ’這就是說,開始容易而終結很難啊!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智伯隻看到最初攻伐趙國之利,而沒有預見到在榆次有殺身之禍;吳國隻看到最初攻伐齊國之利,而沒有預見到在幹隧有殺身亡國的失敗。

    這兩個國家并不是沒有大功績,因為他們都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以後的禍患。

    現在大王擔心楚國不滅,卻不想想滅楚反會加強韓、魏的勢力。

    我為大王考慮,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大王曆來于韓、魏無恩德,卻世代和他們結有怨仇。

    韓、魏的宗室貴族接連死于秦國的快有十代了,身首異處,白骨遍野,屍體枕藉,滿目皆是;父子老弱成為俘虜,牽繩系索,相随于道。

    所以,韓、魏如果不滅亡,終究是秦國安危的一大憂患。

     現在,大王雖相信韓、魏,和他們共同發兵功打楚國,難道我替你擔心還過分嗎?不如與楚國友好。

     如果秦、楚聯合,團結一緻,威脅弱韓,弱韓就必然降服。

    秦國以山東險要做為屏障,擁有河曲之利,韓國就失去了獨立,隻不過相當于秦國所封的一個‘關内候’而已。

    如此,大王以十萬之衆進駐韓國,魏國就會不寒而栗,如果許、鄢陵、嬰城圍城固守,楚國的上蔡、召陵就會與魏國隔絕,魏國也會成為秦國的‘關内侯’。

    大王一旦與楚國結為聯盟,擁有那麼兩個‘關内侯’的萬乘大國就與齊國接壤了,這時大王奪取齊國的西部領土,将易如反掌。

    這麼一來,秦國與齊國互相連接,就隔絕了諸候的合縱聯盟。

    燕、趙無齊、趙的援助,齊、楚無燕、趙的幫助,這也就使得燕趙驚懼,從而挾持了齊、楚,因此燕、趙、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