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适變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 由此看來,秦國的法律過于嚴酷,才導緻了全國人民的奮起反抗。
漢武帝刑法森嚴,因此制造了許多冤案。
這就是法治的蔽端。
《道德經》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教育;我甯靜,人民就自覺自願的走正道。
”曹參想用黃老之道作為他治國的根本,而不動用其它舉措來幹擾根本大法。
太史公說,“曹參作為漢朝的宰相,清靜寡欲,為政合乎黃老之道。
當老百姓終于擺脫離了秦國的殘暴統治後,曹參給了他們修養生息的機會。
做到了無為而,所以人民大衆才都稱贊他的美德。
” 黃老的無為而治,實際上就是五帝的治國之道。
] 孔子閑居,謂曾參曰:“昔者明王年修七教,外行三王。
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
明王之守也,則必折沖千裡之外;其征也,還師衽席之上。
” 曾子曰:“敢問‘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敬齒則上益悌,上樂施則下益亮,上親賢則下擇交,上好德則下無隐,上惡貪則下恥争,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
”[七教者,治之本也。
教定則本正矣。
凡上者,人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也?] 昔明王之治人也,必裂土而封之,分屬而理之。
使有司月省而時考之,進賢,退不肖。
[然則賢良者悅,不肖者懼矣。
]哀鳏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弟,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内無刑人矣。
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
其于信也,如四時,而人信之也,如寒暑之必驗。
故視遠若迩,非道迩也,見明德也。
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王之守,折沖千裡之外者也”。
[議雲:昔管子謂齊桓公曰:“君欲霸,舉大事,則必從其本矣。
夫齊國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
公輕其稅,緩其刑,舉事以時,則人安矣。
”此謂修本而霸王也。
] 曾子曰:“何謂‘三至’?”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理;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人和。
”何則?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
既知其名,又知其實,既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
此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固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
如此,則天下之明譽興焉,此謂之“至樂無聲而天下之人和”。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所謂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也。
]故仁者莫大于愛人,智者莫大于知賢,政者莫大于能官。
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
此之謂“折沖千裡之外”。
[夫明王之征,必以道之所廢,誅其君,改其政,吊其人,而不奪其财矣。
] 故曰:明王之征,猶時雨之降,至則悅矣。
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言安而無憂也。
]故揚雄曰:“六經之埋,貴于未亂;兵家之勝,貴于未戰。
” 此孔氏之術也。
[議曰:孔氏之訓,務德行義,蓋王道也。
] 【譯文】 孔子閑居,對曾參說:“從前,英明的帝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做到了,就可以使内政得以鞏固,有備無患;三至做到了,才可對外征伐。
明主的防守,對千裡之外的敵軍都有沖擊力量;一旦率軍出擊,必将心定理得地凱旋而歸。
” 曾子問:“先生,什麼是‘七教’啊?” 孔子說:“‘七教’是指執政的人要做好以下七點:一是尊敬老人,臣民才會對老人更加孝順;二是尊重年長的人,臣民才會對年長的人更加敬愛;三是樂善好施,臣民才會光明磊落;四是親近賢人,全國人民才會選擇有道德的人接交;五是好德,臣民就沒有隐瞞;六是厭惡貪婪,民衆才會恥于争名奪利;七是提倡謙讓,臣民才會有節操。
”[七教是執政的根本原則。
教育路線明确,根本路線才能走上正道。
執政者是人民的表率,表率正還有什麼事不能糾正呢?] 從前英明的帝王治理天下,必須劃分土地給諸候,讓他們分别有所歸屬,分别治理。
然後讓有關主管部門按月檢查,按時考核,推存賢德之人;辭退掉不良之輩[這樣做,能人就會高興,不良之輩就會感到畏懼];同情撫恤鳏寡;撫養孤兒;救濟貧窮;獎勉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行為;選拔人才—— 這七項工作做好了,四海之内就不會有犯法的人了,君王愛臣民如同腹心,臣民愛君王才會象幼兒愛慈母;君王守信如同一年四季一樣準确無誤,人民之守信才會如同寒署一樣靈驗,所以君王能視遠若近,并非是事物就在近處,而是因為英明的德性。
所以兵革未動就顯出威力,不施利害就使人親近,這就是明君防禦可以對‘千裡之外的敵軍具有沖擊力量’的原因。
[從前管子對齊桓公說:“你想稱霸,成就大業,那就必須從根本上做起。
齊國的老百姓就是你的根本。
人民擔心挨餓,也怕賦稅太重,死亡和刑法過于嚴酷,人們非常擔心國家動不動舉辦各種活動而勞民傷财。
你要減輕賦稅,放寬刑律,隻在必要的時候舉辦活動,隻有這樣才會人心安定。
這就是從根本上成就霸業的意思。
”] 曾子又問:“什麼是‘二至’呢?” 孔子說:“至禮而不廉讓,則天下大治;至賞而不浪費,則士人喜悅;至樂而無聲息,則舉國相和。
”為什麼這樣說呢?以前英明的帝王對全國的名士全都知道。
既知其名,也知其實。
然後才把權力和地位授予他們,使他們受到世人的尊敬,這就叫“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用利益和奉祿使天下的士人富有,這就叫“至賞不費而士人悅”。
這樣一來,光榮的美譽就因此而得以宏揚,這就叫“至樂無聲而天下和”。
[因此說,所謂天下最偉大的仁者,就是能夠用天下人民至親至愛的情感團結全國人民的人;所謂天下最偉大的英明,就是能夠起用全國最有德才的人。
]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仁者的最高原則是愛人,智者的最高原則是知賢,執政者的最高原則就是善于使用官吏。
有德之君如果能搞好這三項工作,那麼舉國上下都會服從指揮命令,人人奮勇向前。
這就是“對千裡之外的敵軍具有沖擊力量”的意思。
[明君之所以要發動征讨,是因為天道要廢棄昏君,借他之手鏟除之,變更其政權,但對其滅亡要表示哀悼。
也不剝奪其家産。
]所以明君的征讨就好象及時雨,在哪裡降落,無不受到歡迎。
這就叫心安理得地凱旋而歸。
所以楊雄說:“六經的道理,貴在社會尚未動亂就及時加以治理;軍隊還沒有出動就已經取得了勝利。
” 這就是儒家的治國之術。
[孔子追求仁義道德,所推崇的實際上是三王的治國之道。
]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為宮室,就陵阜而居,穴而處,故聖王作為宮室。
為宮室之法,高足以避潤濕,邊足以圉風寒。
宮牆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禮。
謹此則止,不以為觀樂也。
故天下之人,财用可得而足也。
當今之王為宮室則與此異矣。
必厚斂于百姓以為宮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镂之飾,為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而象之。
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兇饑,振孤寡,故國貧而難理也。
為宮室不可不節。
[議曰:此節宮室者。
] 古之人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暖,夏則不輕而清。
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聖人作,誨婦人。
以為人衣。
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足以為輕暖,夏則絺绤,足以為輕清,謹此則止,非以榮耳目,觀于人也。
是以其人用儉約而易治,其君用财節而易贍也。
當今之王,其為衣服,則與此異矣。
必厚斂于百姓,以為文彩靡曼之衣,鑄金以為鈎,珠玉以為佩。
由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也。
是以其人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谏。
夫以奢侈之君,禦淫僻之人,欲國無亂,不可得也。
為衣服不可不節。
”[議曰:此節衣服也。
] 此墨翟之術也。
[議曰:墨家之議,去奢節用,蓋強本道。
] 【譯文】 墨子說:“古人還不知道建造
” 由此看來,秦國的法律過于嚴酷,才導緻了全國人民的奮起反抗。
漢武帝刑法森嚴,因此制造了許多冤案。
這就是法治的蔽端。
《道德經》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教育;我甯靜,人民就自覺自願的走正道。
”曹參想用黃老之道作為他治國的根本,而不動用其它舉措來幹擾根本大法。
太史公說,“曹參作為漢朝的宰相,清靜寡欲,為政合乎黃老之道。
當老百姓終于擺脫離了秦國的殘暴統治後,曹參給了他們修養生息的機會。
做到了無為而,所以人民大衆才都稱贊他的美德。
” 黃老的無為而治,實際上就是五帝的治國之道。
] 孔子閑居,謂曾參曰:“昔者明王年修七教,外行三王。
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
明王之守也,則必折沖千裡之外;其征也,還師衽席之上。
” 曾子曰:“敢問‘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敬齒則上益悌,上樂施則下益亮,上親賢則下擇交,上好德則下無隐,上惡貪則下恥争,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
”[七教者,治之本也。
教定則本正矣。
凡上者,人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也?] 昔明王之治人也,必裂土而封之,分屬而理之。
使有司月省而時考之,進賢,退不肖。
[然則賢良者悅,不肖者懼矣。
]哀鳏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弟,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内無刑人矣。
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
其于信也,如四時,而人信之也,如寒暑之必驗。
故視遠若迩,非道迩也,見明德也。
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王之守,折沖千裡之外者也”。
[議雲:昔管子謂齊桓公曰:“君欲霸,舉大事,則必從其本矣。
夫齊國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
公輕其稅,緩其刑,舉事以時,則人安矣。
”此謂修本而霸王也。
] 曾子曰:“何謂‘三至’?”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理;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人和。
”何則?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
既知其名,又知其實,既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
此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固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
如此,則天下之明譽興焉,此謂之“至樂無聲而天下之人和”。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所謂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也。
]故仁者莫大于愛人,智者莫大于知賢,政者莫大于能官。
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
此之謂“折沖千裡之外”。
[夫明王之征,必以道之所廢,誅其君,改其政,吊其人,而不奪其财矣。
] 故曰:明王之征,猶時雨之降,至則悅矣。
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言安而無憂也。
]故揚雄曰:“六經之埋,貴于未亂;兵家之勝,貴于未戰。
” 此孔氏之術也。
[議曰:孔氏之訓,務德行義,蓋王道也。
] 【譯文】 孔子閑居,對曾參說:“從前,英明的帝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做到了,就可以使内政得以鞏固,有備無患;三至做到了,才可對外征伐。
明主的防守,對千裡之外的敵軍都有沖擊力量;一旦率軍出擊,必将心定理得地凱旋而歸。
” 曾子問:“先生,什麼是‘七教’啊?” 孔子說:“‘七教’是指執政的人要做好以下七點:一是尊敬老人,臣民才會對老人更加孝順;二是尊重年長的人,臣民才會對年長的人更加敬愛;三是樂善好施,臣民才會光明磊落;四是親近賢人,全國人民才會選擇有道德的人接交;五是好德,臣民就沒有隐瞞;六是厭惡貪婪,民衆才會恥于争名奪利;七是提倡謙讓,臣民才會有節操。
”[七教是執政的根本原則。
教育路線明确,根本路線才能走上正道。
執政者是人民的表率,表率正還有什麼事不能糾正呢?] 從前英明的帝王治理天下,必須劃分土地給諸候,讓他們分别有所歸屬,分别治理。
然後讓有關主管部門按月檢查,按時考核,推存賢德之人;辭退掉不良之輩[這樣做,能人就會高興,不良之輩就會感到畏懼];同情撫恤鳏寡;撫養孤兒;救濟貧窮;獎勉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行為;選拔人才—— 這七項工作做好了,四海之内就不會有犯法的人了,君王愛臣民如同腹心,臣民愛君王才會象幼兒愛慈母;君王守信如同一年四季一樣準确無誤,人民之守信才會如同寒署一樣靈驗,所以君王能視遠若近,并非是事物就在近處,而是因為英明的德性。
所以兵革未動就顯出威力,不施利害就使人親近,這就是明君防禦可以對‘千裡之外的敵軍具有沖擊力量’的原因。
[從前管子對齊桓公說:“你想稱霸,成就大業,那就必須從根本上做起。
齊國的老百姓就是你的根本。
人民擔心挨餓,也怕賦稅太重,死亡和刑法過于嚴酷,人們非常擔心國家動不動舉辦各種活動而勞民傷财。
你要減輕賦稅,放寬刑律,隻在必要的時候舉辦活動,隻有這樣才會人心安定。
這就是從根本上成就霸業的意思。
”] 曾子又問:“什麼是‘二至’呢?” 孔子說:“至禮而不廉讓,則天下大治;至賞而不浪費,則士人喜悅;至樂而無聲息,則舉國相和。
”為什麼這樣說呢?以前英明的帝王對全國的名士全都知道。
既知其名,也知其實。
然後才把權力和地位授予他們,使他們受到世人的尊敬,這就叫“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用利益和奉祿使天下的士人富有,這就叫“至賞不費而士人悅”。
這樣一來,光榮的美譽就因此而得以宏揚,這就叫“至樂無聲而天下和”。
[因此說,所謂天下最偉大的仁者,就是能夠用天下人民至親至愛的情感團結全國人民的人;所謂天下最偉大的英明,就是能夠起用全國最有德才的人。
]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仁者的最高原則是愛人,智者的最高原則是知賢,執政者的最高原則就是善于使用官吏。
有德之君如果能搞好這三項工作,那麼舉國上下都會服從指揮命令,人人奮勇向前。
這就是“對千裡之外的敵軍具有沖擊力量”的意思。
[明君之所以要發動征讨,是因為天道要廢棄昏君,借他之手鏟除之,變更其政權,但對其滅亡要表示哀悼。
也不剝奪其家産。
]所以明君的征讨就好象及時雨,在哪裡降落,無不受到歡迎。
這就叫心安理得地凱旋而歸。
所以楊雄說:“六經的道理,貴在社會尚未動亂就及時加以治理;軍隊還沒有出動就已經取得了勝利。
” 這就是儒家的治國之術。
[孔子追求仁義道德,所推崇的實際上是三王的治國之道。
]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為宮室,就陵阜而居,穴而處,故聖王作為宮室。
為宮室之法,高足以避潤濕,邊足以圉風寒。
宮牆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禮。
謹此則止,不以為觀樂也。
故天下之人,财用可得而足也。
當今之王為宮室則與此異矣。
必厚斂于百姓以為宮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镂之飾,為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而象之。
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兇饑,振孤寡,故國貧而難理也。
為宮室不可不節。
[議曰:此節宮室者。
] 古之人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暖,夏則不輕而清。
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聖人作,誨婦人。
以為人衣。
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足以為輕暖,夏則絺绤,足以為輕清,謹此則止,非以榮耳目,觀于人也。
是以其人用儉約而易治,其君用财節而易贍也。
當今之王,其為衣服,則與此異矣。
必厚斂于百姓,以為文彩靡曼之衣,鑄金以為鈎,珠玉以為佩。
由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也。
是以其人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谏。
夫以奢侈之君,禦淫僻之人,欲國無亂,不可得也。
為衣服不可不節。
”[議曰:此節衣服也。
] 此墨翟之術也。
[議曰:墨家之議,去奢節用,蓋強本道。
] 【譯文】 墨子說:“古人還不知道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