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适變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上下左右和睦相處,禍亂不生,這就是三王治理國民的辦法。
] 然後建立法規、刑罰來樹立國威,讓人民群衆分清善惡,明白自己前途之所在。
[比如虞舜的時代,就首先命令大禹去治理河流,然後又讓後稷去播種百谷,讓契分管教化,讓臯陶制訂刑法,因而天下太平。
] 由此可見,最偉大的盛世,是通過多種因素,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從而使普天之下一片安樂平和的景象,這就是王者的治國藝術。
[王的職責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調和陰陽,順應四季的變化,使金、木、水、火、土五行合理消長,教養百姓,哺育衆生,所以王的含意就是萬民向往。
總而言之,做為一國之王,他的恩澤浩蕩,惠養四方,天下人民争相投向他的懷抱,因此才稱之為王。
] 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
[夫霸君亦為人除難興利以富國強兵,或承衰亂之後,或興兵征伐。
皆未得,遵法度,申文理,度代而制,因時施宜,以從便善之計,而務在于立功也。
]此霸者之術。
[王道純而任德,霸道駁而任法。
此優劣之差也。
] 【譯文】 成就偉大霸業的國王,能做到君尊臣卑,權力在霸主一人手裡,政策法令由專門的機構制定,賞罰、法令嚴明,百官各司其職,有法必依。
[霸主也能為人民除害謀利以富國強兵,或者是在一個朝代衰亡之後,興兵讨伐叛亂。
如果做不到這兩點的話,也要遵循法度,宣傳文教,根據情況制定有效的制度,因時制宜,從方便、有利出發,目的主要是為了建立功勳,成就霸業。
]這就是霸主的治國之術。
[如果是真正的王道,就會用仁德來統治,而霸道則駁雜無序且以法治為主。
這就是二者優劣和差别之所在。
] 《道德經》曰:“我無為而人自化。
”《文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謂其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
”[故曰:“智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
乘衆人之智,即無不任也;用衆人之力,即無不勝也。
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也。
]故曰:湯武,聖主也,而不能與越人乘舲舟,泛江湖。
伊尹,賢相也,而不能與胡人騎原馬,服騊駼。
孔、墨,博通也,而不能與山居者入棒薄,出險阻。
由是觀之,人智于物,淺矣,而欲以昭海内,存萬物,不因道理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遠。
故智不足以為理,勇不足以為強,明矣,然而君人者,在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
[《呂氏春秋》曰:“是天無形而萬物以成,大聖無事而千宮盡能,此謂不教之教,無言之诏也。
”] 【譯文】 《道德經》說:“我無為,人民就會自我教育。
”《文子》上說:“所謂無為,并不是就叫他不來,推他不走,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坐着不動。
無為就是指按規律辦事,借助一定的條件去奪取成功,也就是說,一切都要順其自然。
”[所以說,既有才智,又善于向人請教就是聖明;既勇敢,又善于向人請教就是優勝。
能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什麼重任都能完成;利用群衆的力量就沒有不可戰勝的困難。
因此聖人辦事,無不發揮各方面的優勢,并善于合理利用它們。
]商湯和周武王雖是聖主,卻不能和越人一起乘遊艇,泛江湖;伊尹是賢相,卻不能和胡人一道騎野馬馳騁;孔、墨雖然都是博學的通人,卻不能象山裡人那樣鑽山入林。
由此可見,人的智能是有限的,如果想眼觀四海,胸懷天下,不掌握真理,僅憑自己有限的本領,就打不破時空的局限。
一人的智慧,不能窮盡全部真理;一人的勇敢,不能無敵于天下。
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然而,作為國家的領袖,坐在高堂之上,就能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其奧妙就在于他能因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别人的優勢變成自己的優勢。
[《呂氏春秋》說:“大沒有固定的形狀,然而有了它萬物才能生成,偉大的聖人不是事事都親自動手,而是使所有的官員各盡其能,發揮作用。
這就叫沒有教導的教導,沒有說出來的聖旨。
”] 夫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
至精之感,弗召自來。
待目而昭見,待言而使令,其于理難矣。
[《文子》曰:“三月嬰兒,未知利害,而慈母之憂喻焉者,情也。
”故曰:言之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
又曰: 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動化者也。
施而信,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誠為之者也。
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也。
] 臯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師曠瞽而為大宰,晉國無亂政。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
”] 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此黃老之術也。
[《文子》曰:“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一調,不可更事,猶琴瑟每調,終而改調。
故法制禮樂者,理之具也,非所以為理也。
” 昔曹參相齊,其治要用黃老術,齊國安集。
及代蕭何為漢相,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少擾也。
”後相曰:“治無大于此者乎?” 參曰:“不然。
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
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
”由是觀之,秦人極刑而天下叛,孝武峻法而獄繁。
此其弊也。
《經》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靜而人自正。
”參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擾其末也。
太史公曰:“參為漢相,清靜寡欲,言合道義。
然百姓離秦之酷擾,參與休息。
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 議曰:黃老之風,蓋帝道也。
] 【譯文】 天下萬物都自覺向往冬天的太陽,夏天的陰涼,并沒有什麼人讓它們這樣做啊!可是在精誠的感召下,萬物都不叫自來。
如果都等目光的示意,号令的指揮,它們才這樣做,這在道理上很難講得通。
[文子說:“剛滿三個月的嬰兒是不懂利害的,然而仁慈的母親對嬰兒還是要唠唠叨叨地說個不停,憂慮之情溢于言表,這是因為至情使然。
”所以說語言的作用是不足稱道的,語言後面的至情才是真正值得贊美的。
文子還說:“不說話就能使人相信,不施惠就仁愛,不發怒就威嚴,這是大自然的自在精神。
施惠才能做到仁愛,說話才能讓人相信,發怒才能讓人感到威嚴,這是内心真實情感的作用。
施惠也做不到仁愛,說話也不能讓人相信,發怒也不能讓人害怕,這是由于裝樣子要人看的緣故。
”] 臯陶雖然是個啞巴,但他作為大禹的最高法官時,天下沒有酷刑;師曠是個瞎子,但他作了宰相後,晉國沒有亂政。
[莊子說:“天地有偉大的美德,四季有嚴格的界線,萬物有各自的規律,但它們都不說話。
聖人無力,更高的聖人寂然不動,他們都在效法大自然的規律啊!”] 象這樣不言語就發出了命令,不觀望就無所不見,就是聖人所要師法的。
這就是黃老治國之術的理論根源。
[文子說:“聖人所師法的是‘道’,按照‘道’去行動叫‘事道’。
就好比金石隻有一個音調,這是永遠不能改變的,遵循‘道’做事,就象琴瑟都各自有調,一曲終了必須改變調韻一樣。
所以說法度和禮樂,都是治國的手段,而不是‘道’的本體。
” 從前曹參在齊國當丞相的時候,他就是運用黃老清靜無為的治國之術,使齊國安定繁榮。
等到代替蕭何當漢相,要離開齊國時,囑咐接任他的齊國宰相說:“我要把齊國的司法大權托附給你,希望你謹慎從事,不要過于頻繁地去騷擾犯人。
”那位接任的齊相說:“治理國家的事難道沒有比這些再大的了嗎?”曹參說:“不能這麼講。
刑律、監獄這類法治工作,幾乎包括其它方面的所有事情。
如果過分頻繁地騷擾犯人,叫那些作奸犯科的人何處容身呢?假如他們真的走投元路,社會的問題隻會更多,更糟糕。
所以我把法治一向放在第一位
] 然後建立法規、刑罰來樹立國威,讓人民群衆分清善惡,明白自己前途之所在。
[比如虞舜的時代,就首先命令大禹去治理河流,然後又讓後稷去播種百谷,讓契分管教化,讓臯陶制訂刑法,因而天下太平。
] 由此可見,最偉大的盛世,是通過多種因素,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從而使普天之下一片安樂平和的景象,這就是王者的治國藝術。
[王的職責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調和陰陽,順應四季的變化,使金、木、水、火、土五行合理消長,教養百姓,哺育衆生,所以王的含意就是萬民向往。
總而言之,做為一國之王,他的恩澤浩蕩,惠養四方,天下人民争相投向他的懷抱,因此才稱之為王。
] 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
[夫霸君亦為人除難興利以富國強兵,或承衰亂之後,或興兵征伐。
皆未得,遵法度,申文理,度代而制,因時施宜,以從便善之計,而務在于立功也。
]此霸者之術。
[王道純而任德,霸道駁而任法。
此優劣之差也。
] 【譯文】 成就偉大霸業的國王,能做到君尊臣卑,權力在霸主一人手裡,政策法令由專門的機構制定,賞罰、法令嚴明,百官各司其職,有法必依。
[霸主也能為人民除害謀利以富國強兵,或者是在一個朝代衰亡之後,興兵讨伐叛亂。
如果做不到這兩點的話,也要遵循法度,宣傳文教,根據情況制定有效的制度,因時制宜,從方便、有利出發,目的主要是為了建立功勳,成就霸業。
]這就是霸主的治國之術。
[如果是真正的王道,就會用仁德來統治,而霸道則駁雜無序且以法治為主。
這就是二者優劣和差别之所在。
] 《道德經》曰:“我無為而人自化。
”《文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謂其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
”[故曰:“智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
乘衆人之智,即無不任也;用衆人之力,即無不勝也。
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也。
]故曰:湯武,聖主也,而不能與越人乘舲舟,泛江湖。
伊尹,賢相也,而不能與胡人騎原馬,服騊駼。
孔、墨,博通也,而不能與山居者入棒薄,出險阻。
由是觀之,人智于物,淺矣,而欲以昭海内,存萬物,不因道理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遠。
故智不足以為理,勇不足以為強,明矣,然而君人者,在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
[《呂氏春秋》曰:“是天無形而萬物以成,大聖無事而千宮盡能,此謂不教之教,無言之诏也。
”] 【譯文】 《道德經》說:“我無為,人民就會自我教育。
”《文子》上說:“所謂無為,并不是就叫他不來,推他不走,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坐着不動。
無為就是指按規律辦事,借助一定的條件去奪取成功,也就是說,一切都要順其自然。
”[所以說,既有才智,又善于向人請教就是聖明;既勇敢,又善于向人請教就是優勝。
能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什麼重任都能完成;利用群衆的力量就沒有不可戰勝的困難。
因此聖人辦事,無不發揮各方面的優勢,并善于合理利用它們。
]商湯和周武王雖是聖主,卻不能和越人一起乘遊艇,泛江湖;伊尹是賢相,卻不能和胡人一道騎野馬馳騁;孔、墨雖然都是博學的通人,卻不能象山裡人那樣鑽山入林。
由此可見,人的智能是有限的,如果想眼觀四海,胸懷天下,不掌握真理,僅憑自己有限的本領,就打不破時空的局限。
一人的智慧,不能窮盡全部真理;一人的勇敢,不能無敵于天下。
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然而,作為國家的領袖,坐在高堂之上,就能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其奧妙就在于他能因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别人的優勢變成自己的優勢。
[《呂氏春秋》說:“大沒有固定的形狀,然而有了它萬物才能生成,偉大的聖人不是事事都親自動手,而是使所有的官員各盡其能,發揮作用。
這就叫沒有教導的教導,沒有說出來的聖旨。
”] 夫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
至精之感,弗召自來。
待目而昭見,待言而使令,其于理難矣。
[《文子》曰:“三月嬰兒,未知利害,而慈母之憂喻焉者,情也。
”故曰:言之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
又曰: 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動化者也。
施而信,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誠為之者也。
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也。
] 臯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師曠瞽而為大宰,晉國無亂政。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
”] 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此黃老之術也。
[《文子》曰:“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一調,不可更事,猶琴瑟每調,終而改調。
故法制禮樂者,理之具也,非所以為理也。
” 昔曹參相齊,其治要用黃老術,齊國安集。
及代蕭何為漢相,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少擾也。
”後相曰:“治無大于此者乎?” 參曰:“不然。
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
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
”由是觀之,秦人極刑而天下叛,孝武峻法而獄繁。
此其弊也。
《經》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靜而人自正。
”參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擾其末也。
太史公曰:“參為漢相,清靜寡欲,言合道義。
然百姓離秦之酷擾,參與休息。
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 議曰:黃老之風,蓋帝道也。
] 【譯文】 天下萬物都自覺向往冬天的太陽,夏天的陰涼,并沒有什麼人讓它們這樣做啊!可是在精誠的感召下,萬物都不叫自來。
如果都等目光的示意,号令的指揮,它們才這樣做,這在道理上很難講得通。
[文子說:“剛滿三個月的嬰兒是不懂利害的,然而仁慈的母親對嬰兒還是要唠唠叨叨地說個不停,憂慮之情溢于言表,這是因為至情使然。
”所以說語言的作用是不足稱道的,語言後面的至情才是真正值得贊美的。
文子還說:“不說話就能使人相信,不施惠就仁愛,不發怒就威嚴,這是大自然的自在精神。
施惠才能做到仁愛,說話才能讓人相信,發怒才能讓人感到威嚴,這是内心真實情感的作用。
施惠也做不到仁愛,說話也不能讓人相信,發怒也不能讓人害怕,這是由于裝樣子要人看的緣故。
”] 臯陶雖然是個啞巴,但他作為大禹的最高法官時,天下沒有酷刑;師曠是個瞎子,但他作了宰相後,晉國沒有亂政。
[莊子說:“天地有偉大的美德,四季有嚴格的界線,萬物有各自的規律,但它們都不說話。
聖人無力,更高的聖人寂然不動,他們都在效法大自然的規律啊!”] 象這樣不言語就發出了命令,不觀望就無所不見,就是聖人所要師法的。
這就是黃老治國之術的理論根源。
[文子說:“聖人所師法的是‘道’,按照‘道’去行動叫‘事道’。
就好比金石隻有一個音調,這是永遠不能改變的,遵循‘道’做事,就象琴瑟都各自有調,一曲終了必須改變調韻一樣。
所以說法度和禮樂,都是治國的手段,而不是‘道’的本體。
” 從前曹參在齊國當丞相的時候,他就是運用黃老清靜無為的治國之術,使齊國安定繁榮。
等到代替蕭何當漢相,要離開齊國時,囑咐接任他的齊國宰相說:“我要把齊國的司法大權托附給你,希望你謹慎從事,不要過于頻繁地去騷擾犯人。
”那位接任的齊相說:“治理國家的事難道沒有比這些再大的了嗎?”曹參說:“不能這麼講。
刑律、監獄這類法治工作,幾乎包括其它方面的所有事情。
如果過分頻繁地騷擾犯人,叫那些作奸犯科的人何處容身呢?假如他們真的走投元路,社會的問題隻會更多,更糟糕。
所以我把法治一向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