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是非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主乎?獨不知假天下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豈不痛哉?”
[非曰:]狐卷子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兄賢不過周公而管蔡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纣伐。
況君之欲治,亦須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是曰:]孔子曰:“不患無位,患已不立。
” [非曰:]孔子厄于陳蔡,子路愠,見曰:“昔聞諸夫子,積善者,天報以福。
今夫子積義懷仁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來之識也。
吾語汝。
汝以仁者為必信耶?則伯夷、叔齊為不餓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耶?則王子比幹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耶?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谏者為必聽耶?則伍子骨不見殺。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
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衆矣!何獨丘哉?” 【譯文】 [正方:]《淮南子》說:“東海有一種魚叫鲽,總是雙雙并排而遊;北方有一種獸叫婁,總是輪流地一個捕食,一個在旁守候;南方有一種鳥叫鹣,永遠比翼雙飛。
連這些鳥獸魚類,都知道互相扶助,更何況萬乘之主呢?假如萬乘之主不懂得借助天下英雄豪傑的力量,并與他們同心協力來治理天下,這豈不令人痛心?” [反方:]狐卷子說:“父親再沒有比堯更賢明的了,然而他的兒子丹未卻被流放;兄長再沒有比周公賢明的了,然而他的兩個弟弟管和蔡卻被殺戮;臣子再沒有比成湯和武王更賢明的了,然而夏桀和纣王卻遭到他們的讨伐。
何況當皇帝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須從身邊的人開始推行他的統治路線,這樣一來,哪個又是能靠得住的呢?” [正方:]孔子說:“别擔心自己沒有地位,就怕自己品行不端正,立不起來。
” [反方:]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子路很不高興,去見孔子說:“從前老是聽先生說,為人隻要多做好事,上天一定會用幸福來報答你。
仁義道德的事先生已經做了好久了,影響深遠,天下聞名,今天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境地呢?”孔子回答說:“子路,這你就不明白了。
來,讓我來告訴你。
你以為仁義的人都必定會有人相信嗎?如果真是這樣,伯夷和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你以為智慧的人就部會被任用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王子比幹就不會被纣王剖心驗證了;你認為忠實的人都會得到回報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夏桀的忠臣關龍逢就不會被斬首了;你以為是忠告就一定會有人聽嗎?如果真是這樣,伍子胥就不會被吳王殺害了。
因此說,賢者能不能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是個時間問題;賢明不賢明,是個人的才能問題。
學識淵博又有深謀遠慮的君子,因沒有機遇而被終生埋沒的太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 [是曰:]神農形悴,唐堯瘦癯,舜黎黑,禹胼胝,伊尹負鼎而幹湯,呂望鼓刀而入周,墨翟無黔突,孔子無暖席。
非以貪祿位,将欲起天下之利,除萬人之害。
[非曰:]李斯以書對秦二世雲:“申子曰:‘有天下者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桎。
’若堯舜然,故謂之‘桎’也。
夫以人徇已,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
故徇人者賤,而所徇者貴,自古及今,未有不然。
夫堯禹以身徇天下,謂之‘桎’者,不亦宜乎?” 【譯文】 [正方:]神農面容憔悴,唐堯瘦弱不堪,虞舜皮膚黝黑,禹手足磨出老繭,背鼎的伊尹輔佐成湯得了天下,屠牛的呂望輔佐武王打了江山,墨翟為了實現自己理想四處奔走,家裡的煙囪都不冒煙,而孔子連席子都坐不暖。
他們這些人,如此心力交瘁,都不是為了貪圖俸祿權位,而是想使天下人都幸福,為天下蒼生消滅禍害。
[反方:]李斯上書給秦二世說:“申不害說過:‘擁有天下而不肆意橫行,這叫做以天下為“桎梏”。
’象唐堯和虞舜那樣,就是使天下成了自己的‘桎梏’了。
如果别人為你犧牲,那麼你就會顯得尊貴而别人顯得低賤;相反就是你賤而人貴。
這種情況,自古皆然。
唐堯和大禹為天下犧牲自己,因此說他們使天下成了自己的‘桎梏’。
這種觀點不是很中肯嗎?” [是曰:]《論語》曰:“舉逸民,天下之人歸心焉。
”魏文候受藝于子夏,敬段幹木,過其廬,未嘗不式。
于是秦欲伐魏,或曰:“魏君賢,國人稱仁,上下和洽,未可圖也。
”秦王乃止。
由此得譽于諸候。
[非曰:]韓子曰:“夫馬似鹿,此馬值千金。
今有千金之馬,而無一金之鹿者,何也?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
今處士不為人用,鹿類也。
所以太公至齊而斬華士,孔子為司寇而誅少正卯。
” 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否,還報曰:“可攻也,其君好見岩穴之士、布衣之人。
”主父曰:“如子之言,是賢君也,安可攻?”李疵曰:“不然。
夫上尊岩穴之士,則戰士殆;上尊學者,則農夫惰。
農夫惰則國貧,戰士怠則兵弱。
兵弱于外,國貧于内,不亡何待?”主父曰:“善。
”遂滅中山。
【譯文】 [正方:]《論語》說:“推舉被遺忘的人才,天下百姓就心悅歸服了。
” 魏文候曾受教于孔子的學生子夏,因為很尊敬孔子的另一個學生段幹木,當他坐車路過段幹木的住所時,沒有一次不下車扶着車把走的。
秦國想讨伐魏國時,有人說:“魏國君主很賢明,大家都稱贊他的仁義,上下級的關系也很融洽,不可打魏國的主意。
”秦王于是取消了這個主意,魏文候因此而在各國諸候中變得很有名氣。
[反方:]韓非子說:“馬的形體如果長得象鹿,那這馬就會價值千金。
如今有千金之馬,而無值一金之鹿,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馬能被人使用,而鹿卻不能。
如果隐居的高士不能被君王使用,他們就象鹿一樣了。
所以姜太公一到齊國,就把那些誇誇其談,隻會講漂亮話的讀書人給斬了;孔子當司冠時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殺了少正卯。
趙武靈王讓李疵去中山國偵察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來報告說:“可以打,中山國的君王喜歡召見住在岩洞中的隐士和平民。
”趙武靈王說:“照你所說,中山君是位賢君,怎麼可以攻打呢?”李疵說:“不然。
君主尊敬隐士,戰士就會減少;君主尊崇學者,農夫就會懶惰。
農夫懶惰,國家就貧困;戰士少了,軍隊力量就削弱。
兵弱于外,國貧于内,不亡國還等什麼呢?” 趙武靈王說:“好。
”于是就把中山國給滅了。
[是曰:]《漢書》曰:陳平雲:“吾多陰謀,道家所禁,吾世即廢亡,已矣,終不能複起,以吾多陰禍也。
”其後玄孫坐酎金失候。
[非曰:]後漢範晔論耿弇曰:“三代為将,道家所忌。
而耿氏累葉以功名自終。
将其用兵,欲以殺止殺乎!何其獨能崇也?” 【譯文】 [正方:]《漢書》記載陳平說:“我有許多陰險的權謀都是道家禁止使用的,這些謀略恐怕在我這一世就要被廢棄埋沒了。
算了吧,如果在我這一生永遠沒有出頭的機會,那是因為我所使用的謀略有損陰德啊。
”後來他的玄孫因為上貢的金子不合皇室宗廟祭祀的要求而被除去了候位。
[反方:]後漢的範晔在說到耿弇時說:“耿弇三代為将,所用的謀略都很陰損,道家所忌,可是耿氏家族卻曆代以功績卓著而善始善終。
帶兵打仗,都是要以暴易暴、以殺制殺的呀!他怎麼就能世世代代獨獨受此尊榮呢?” [是曰:]《易》曰:“崇高莫大于富貴。
”又曰:“聖人之大寶曰位。
” [非曰:]孫子為書謝春申君曰:“鄙諺曰:‘厲人憐王。
’此不恭之言也。
雖然,古無虛謬,不可不審察也。
此為劫殺死亡之主言也。
夫人主年少而矜材,無法術以知奸,則大臣主斷圖私,以禁誅于己也。
敵殺賢長而立幼弱,廢正嫡而立不義,《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圉聘于鄭,未出境,聞王病,反問病,遂以冠纓絞王殺之,因自立也。
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崔杼率其黨而攻莊公,莊公走出,逾于外牆,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
近代李兌用趙,餓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殺之。
淖齒用齊,擢闵王之筋,懸于廟梁,宿昔而死。
’夫厲雖腫胞之疾,上比前代,未至絞纓、射股也;下比近代,未至擢筋、餓死也。
夫劫殺死亡之主,心之憂勞,形之困苦,必甚于厲矣。
由此觀之,厲雖憐王,可也。
” 【譯文】 [正方:]《周易》說:“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沒有比富貴更偉大的了。
” 又說:“聖人最大的法寶就是權位。
” [反方:]孫子上書給春申君說:“民諺有言:‘得了癞疥病的人都可憐做國王的人。
’這話雖然說得很不恭敬,但是自古流傳的這句諺語卻沒有一點虛僞和荒謬的意思,不能不好好想一想啊!這句民諺是專指那些被人殺害的亡國之君而言的。
作為一國之君,年輕曆淺,卻要恃才自傲,到處炫耀,又沒有心術和辦法識别奸人,這時大臣就會專擅大權圖謀私利,怕的是遭受殺身之禍。
為此他們或則殺長立幼,或則廢嫡立不義。
《春秋》曾就此勸誡道:‘楚王子圉要到鄭國訪問,還沒走出國境,聽說楚王病了,于是返回去問候病情,乘機用帽子上的帶子把楚王勒死,自立為楚國國王。
齊國崔杼的妻子很美,齊莊公與她私通,崔杼就率領他的部下攻打齊莊公,莊公翻牆逃跑時讓箭射中大腿,被崔杼追上去殺死,擁立莊公的弟弟為王。
李兌在趙國當政,把靈王圍在沙丘宮,百日後被活活餓死。
淖齒在齊國當政,将齊闵王抽了筋,懸挂在廟梁上,過了一宿就死了。
患癞疥的人雖然得的是皮膚病,還不至于象前代或近代這些人一樣用帽帶勒死、箭矢穿股、抽筋、餓死的辦法殘害國君。
而那些被殘殺的君王,心裡所承受的壓力與勞苦,身體所遭受的摧殘,要比癞病患者所受的痛苦厲害多了。
由此看來,說癞病患者可憐做國王的人,是有道理的。
” [是曰:]《易》曰:“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者,莫大于聖人。
” [非曰:]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玺以信之,則并與符玺而竊之;為之仁義以教之,則并與仁義以竊之。
何以知其然耶?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候。
諸候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智耶?故逐于大盜,揭諸候,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
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 [是曰:]《論語》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非曰:]《易》曰:“窮則變,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太史公曰:“鄙人有言:‘何知仁義?以飨其利者為有德。
’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0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候。
諸候之門,仁義存焉’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代,豈若卑論侪俗,與代沉浮而取榮名哉?” [是曰:]東平王蒼曰:“為善最樂。
” [非曰:]語曰:“時不與善,己獨由之。
”故曰:非妖則妄。
[是曰:] 龐統好人倫,勤于長養,每所稱述,多過于才,時人怪而問之。
統曰:“當今天下大亂,正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談,則聲名不足慕也。
不足慕企,而為善少矣。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代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非曰:]《人物志》曰:“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為損,敵伐一而并失。
由此觀之,則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讓敵者,勝之也。
是故郤至上人,而抑下滋甚。
王叔好争,而終于出奔;蔺相如以回車取勝于廉頗;寇恂以不鬥取賢于賈複。
物勢之反,乃君子所謂道也。
” [是曰:]《孝經》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 [非曰:]郦生落魄,無以為衣食業。
陳蕃雲:“大丈夫當掃天下,誰能掃一室?” 【譯文】 [正方:]《周易》上說:“能夠為人民準備必需的物資,設置完備的器械謀求天下福利的,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
” [反方:]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什麼時候也不會停止。
雖然讓聖人治是天下受到普遍的推崇,其實是給盜跖這種大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發明了鬥斛以便稱量,結果連鬥帶升一起都被偷了;發明了稱錘和稱杆以便稱量,結果連錘帶杆都給偷了;發明兵符和玉玺以便讓人守信用,結果兵符和玉玺一起都給偷了;為教育民衆創造出仁義禮制,結果仁義也被竊取走了。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盜竊簾鈎的人被殺,而竊取國家的人卻成了諸候。
隻要是做了諸候,仁義道德也就有了,這還不是仁義和賢明和智慧一起都被盜竊了嗎? 所以人人争着做大盜,争着當諸候,紛紛去盜竊仁義,以及鬥斛、稱以及符玺這些實際的利益。
為此,雖然有高官厚祿的誘惑,有刀钺斧鋸的危脅,仍舊阻止不了這些竊國大盜。
導緻這種無法制止的後果,實在是聖人的過失呀! 所以老子說:‘國家最厲害的武器是不能讓人看見的。
’真正的聖賢是天下最厲害的武器,是不能把他暴露給天下人的。
” [正方:]《論語》說:“君子再窮也能堅持節操,小人一受窮就會無所不為了。
” [反方:]《易》上說:“窮則思變,變革才能通達,通達就能保持長久。
因此天會自動保佑他們,他們就吉祥而無往不利。
”太史公說:“邊鄙之人有句俗語說:‘怎樣來知曉仁義呢?對自己有利就是有德。
’因此,伯夷反對周王伐纣,餓死在首陽山,但文王、武王并不因此而被貶低;跖、0暴戾無道,但盜徒們對他們卻大唱贊歌。
由此看來,‘竊鈎者誅,竊國者候’,‘諸侯之門,仁義存焉’并不是一句空話。
現在有的人死抱住他的學問不放,固守着自己的小仁小義,長期獨立于世外,落後于時代,哪如與世沉浮,順應時代的變化,求取功名富貴實惠呢?” [正方:]東漢時的東平王劉蒼說:“成就善業是最快樂的事。
” [反方:]古語說:“時代不讓人做好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因此說:不成為妖孽,就會變得狂妄。
[正方:]三國時的龐統喜歡談論人倫道德,善于品鑒人物,但他所稱許的人,多數都名聲超過才能。
當時的人對此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當今天下大亂,正道衰微,善人少惡人多。
我想振興風俗,宏揚道義,如果不大力稱贊他們,那麼人的名聲就不會引起人們羨慕了。
人們再不企慕名聲,為善的人就更少了。
如今我提拔十人,隻有五個夠格的,還能得到一半,他們受人尊重,使之名聲遠揚,世代傳頌,使有志向的人能自己勉勵自己,不也是件好事嗎?” [反方:]《人物志》中說:“有才德的人知道吃虧受損實
況君之欲治,亦須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是曰:]孔子曰:“不患無位,患已不立。
” [非曰:]孔子厄于陳蔡,子路愠,見曰:“昔聞諸夫子,積善者,天報以福。
今夫子積義懷仁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來之識也。
吾語汝。
汝以仁者為必信耶?則伯夷、叔齊為不餓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耶?則王子比幹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耶?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谏者為必聽耶?則伍子骨不見殺。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
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衆矣!何獨丘哉?” 【譯文】 [正方:]《淮南子》說:“東海有一種魚叫鲽,總是雙雙并排而遊;北方有一種獸叫婁,總是輪流地一個捕食,一個在旁守候;南方有一種鳥叫鹣,永遠比翼雙飛。
連這些鳥獸魚類,都知道互相扶助,更何況萬乘之主呢?假如萬乘之主不懂得借助天下英雄豪傑的力量,并與他們同心協力來治理天下,這豈不令人痛心?” [反方:]狐卷子說:“父親再沒有比堯更賢明的了,然而他的兒子丹未卻被流放;兄長再沒有比周公賢明的了,然而他的兩個弟弟管和蔡卻被殺戮;臣子再沒有比成湯和武王更賢明的了,然而夏桀和纣王卻遭到他們的讨伐。
何況當皇帝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須從身邊的人開始推行他的統治路線,這樣一來,哪個又是能靠得住的呢?” [正方:]孔子說:“别擔心自己沒有地位,就怕自己品行不端正,立不起來。
” [反方:]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子路很不高興,去見孔子說:“從前老是聽先生說,為人隻要多做好事,上天一定會用幸福來報答你。
仁義道德的事先生已經做了好久了,影響深遠,天下聞名,今天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境地呢?”孔子回答說:“子路,這你就不明白了。
來,讓我來告訴你。
你以為仁義的人都必定會有人相信嗎?如果真是這樣,伯夷和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你以為智慧的人就部會被任用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王子比幹就不會被纣王剖心驗證了;你認為忠實的人都會得到回報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夏桀的忠臣關龍逢就不會被斬首了;你以為是忠告就一定會有人聽嗎?如果真是這樣,伍子胥就不會被吳王殺害了。
因此說,賢者能不能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是個時間問題;賢明不賢明,是個人的才能問題。
學識淵博又有深謀遠慮的君子,因沒有機遇而被終生埋沒的太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 [是曰:]神農形悴,唐堯瘦癯,舜黎黑,禹胼胝,伊尹負鼎而幹湯,呂望鼓刀而入周,墨翟無黔突,孔子無暖席。
非以貪祿位,将欲起天下之利,除萬人之害。
[非曰:]李斯以書對秦二世雲:“申子曰:‘有天下者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桎。
’若堯舜然,故謂之‘桎’也。
夫以人徇已,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
故徇人者賤,而所徇者貴,自古及今,未有不然。
夫堯禹以身徇天下,謂之‘桎’者,不亦宜乎?” 【譯文】 [正方:]神農面容憔悴,唐堯瘦弱不堪,虞舜皮膚黝黑,禹手足磨出老繭,背鼎的伊尹輔佐成湯得了天下,屠牛的呂望輔佐武王打了江山,墨翟為了實現自己理想四處奔走,家裡的煙囪都不冒煙,而孔子連席子都坐不暖。
他們這些人,如此心力交瘁,都不是為了貪圖俸祿權位,而是想使天下人都幸福,為天下蒼生消滅禍害。
[反方:]李斯上書給秦二世說:“申不害說過:‘擁有天下而不肆意橫行,這叫做以天下為“桎梏”。
’象唐堯和虞舜那樣,就是使天下成了自己的‘桎梏’了。
如果别人為你犧牲,那麼你就會顯得尊貴而别人顯得低賤;相反就是你賤而人貴。
這種情況,自古皆然。
唐堯和大禹為天下犧牲自己,因此說他們使天下成了自己的‘桎梏’。
這種觀點不是很中肯嗎?” [是曰:]《論語》曰:“舉逸民,天下之人歸心焉。
”魏文候受藝于子夏,敬段幹木,過其廬,未嘗不式。
于是秦欲伐魏,或曰:“魏君賢,國人稱仁,上下和洽,未可圖也。
”秦王乃止。
由此得譽于諸候。
[非曰:]韓子曰:“夫馬似鹿,此馬值千金。
今有千金之馬,而無一金之鹿者,何也?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
今處士不為人用,鹿類也。
所以太公至齊而斬華士,孔子為司寇而誅少正卯。
” 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否,還報曰:“可攻也,其君好見岩穴之士、布衣之人。
”主父曰:“如子之言,是賢君也,安可攻?”李疵曰:“不然。
夫上尊岩穴之士,則戰士殆;上尊學者,則農夫惰。
農夫惰則國貧,戰士怠則兵弱。
兵弱于外,國貧于内,不亡何待?”主父曰:“善。
”遂滅中山。
【譯文】 [正方:]《論語》說:“推舉被遺忘的人才,天下百姓就心悅歸服了。
” 魏文候曾受教于孔子的學生子夏,因為很尊敬孔子的另一個學生段幹木,當他坐車路過段幹木的住所時,沒有一次不下車扶着車把走的。
秦國想讨伐魏國時,有人說:“魏國君主很賢明,大家都稱贊他的仁義,上下級的關系也很融洽,不可打魏國的主意。
”秦王于是取消了這個主意,魏文候因此而在各國諸候中變得很有名氣。
[反方:]韓非子說:“馬的形體如果長得象鹿,那這馬就會價值千金。
如今有千金之馬,而無值一金之鹿,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馬能被人使用,而鹿卻不能。
如果隐居的高士不能被君王使用,他們就象鹿一樣了。
所以姜太公一到齊國,就把那些誇誇其談,隻會講漂亮話的讀書人給斬了;孔子當司冠時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殺了少正卯。
趙武靈王讓李疵去中山國偵察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來報告說:“可以打,中山國的君王喜歡召見住在岩洞中的隐士和平民。
”趙武靈王說:“照你所說,中山君是位賢君,怎麼可以攻打呢?”李疵說:“不然。
君主尊敬隐士,戰士就會減少;君主尊崇學者,農夫就會懶惰。
農夫懶惰,國家就貧困;戰士少了,軍隊力量就削弱。
兵弱于外,國貧于内,不亡國還等什麼呢?” 趙武靈王說:“好。
”于是就把中山國給滅了。
[是曰:]《漢書》曰:陳平雲:“吾多陰謀,道家所禁,吾世即廢亡,已矣,終不能複起,以吾多陰禍也。
”其後玄孫坐酎金失候。
[非曰:]後漢範晔論耿弇曰:“三代為将,道家所忌。
而耿氏累葉以功名自終。
将其用兵,欲以殺止殺乎!何其獨能崇也?” 【譯文】 [正方:]《漢書》記載陳平說:“我有許多陰險的權謀都是道家禁止使用的,這些謀略恐怕在我這一世就要被廢棄埋沒了。
算了吧,如果在我這一生永遠沒有出頭的機會,那是因為我所使用的謀略有損陰德啊。
”後來他的玄孫因為上貢的金子不合皇室宗廟祭祀的要求而被除去了候位。
[反方:]後漢的範晔在說到耿弇時說:“耿弇三代為将,所用的謀略都很陰損,道家所忌,可是耿氏家族卻曆代以功績卓著而善始善終。
帶兵打仗,都是要以暴易暴、以殺制殺的呀!他怎麼就能世世代代獨獨受此尊榮呢?” [是曰:]《易》曰:“崇高莫大于富貴。
”又曰:“聖人之大寶曰位。
” [非曰:]孫子為書謝春申君曰:“鄙諺曰:‘厲人憐王。
’此不恭之言也。
雖然,古無虛謬,不可不審察也。
此為劫殺死亡之主言也。
夫人主年少而矜材,無法術以知奸,則大臣主斷圖私,以禁誅于己也。
敵殺賢長而立幼弱,廢正嫡而立不義,《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圉聘于鄭,未出境,聞王病,反問病,遂以冠纓絞王殺之,因自立也。
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崔杼率其黨而攻莊公,莊公走出,逾于外牆,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
近代李兌用趙,餓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殺之。
淖齒用齊,擢闵王之筋,懸于廟梁,宿昔而死。
’夫厲雖腫胞之疾,上比前代,未至絞纓、射股也;下比近代,未至擢筋、餓死也。
夫劫殺死亡之主,心之憂勞,形之困苦,必甚于厲矣。
由此觀之,厲雖憐王,可也。
” 【譯文】 [正方:]《周易》說:“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沒有比富貴更偉大的了。
” 又說:“聖人最大的法寶就是權位。
” [反方:]孫子上書給春申君說:“民諺有言:‘得了癞疥病的人都可憐做國王的人。
’這話雖然說得很不恭敬,但是自古流傳的這句諺語卻沒有一點虛僞和荒謬的意思,不能不好好想一想啊!這句民諺是專指那些被人殺害的亡國之君而言的。
作為一國之君,年輕曆淺,卻要恃才自傲,到處炫耀,又沒有心術和辦法識别奸人,這時大臣就會專擅大權圖謀私利,怕的是遭受殺身之禍。
為此他們或則殺長立幼,或則廢嫡立不義。
《春秋》曾就此勸誡道:‘楚王子圉要到鄭國訪問,還沒走出國境,聽說楚王病了,于是返回去問候病情,乘機用帽子上的帶子把楚王勒死,自立為楚國國王。
齊國崔杼的妻子很美,齊莊公與她私通,崔杼就率領他的部下攻打齊莊公,莊公翻牆逃跑時讓箭射中大腿,被崔杼追上去殺死,擁立莊公的弟弟為王。
李兌在趙國當政,把靈王圍在沙丘宮,百日後被活活餓死。
淖齒在齊國當政,将齊闵王抽了筋,懸挂在廟梁上,過了一宿就死了。
患癞疥的人雖然得的是皮膚病,還不至于象前代或近代這些人一樣用帽帶勒死、箭矢穿股、抽筋、餓死的辦法殘害國君。
而那些被殘殺的君王,心裡所承受的壓力與勞苦,身體所遭受的摧殘,要比癞病患者所受的痛苦厲害多了。
由此看來,說癞病患者可憐做國王的人,是有道理的。
” [是曰:]《易》曰:“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者,莫大于聖人。
” [非曰:]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玺以信之,則并與符玺而竊之;為之仁義以教之,則并與仁義以竊之。
何以知其然耶?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候。
諸候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智耶?故逐于大盜,揭諸候,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
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 [是曰:]《論語》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非曰:]《易》曰:“窮則變,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太史公曰:“鄙人有言:‘何知仁義?以飨其利者為有德。
’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0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候。
諸候之門,仁義存焉’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代,豈若卑論侪俗,與代沉浮而取榮名哉?” [是曰:]東平王蒼曰:“為善最樂。
” [非曰:]語曰:“時不與善,己獨由之。
”故曰:非妖則妄。
[是曰:] 龐統好人倫,勤于長養,每所稱述,多過于才,時人怪而問之。
統曰:“當今天下大亂,正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談,則聲名不足慕也。
不足慕企,而為善少矣。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代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非曰:]《人物志》曰:“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為損,敵伐一而并失。
由此觀之,則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讓敵者,勝之也。
是故郤至上人,而抑下滋甚。
王叔好争,而終于出奔;蔺相如以回車取勝于廉頗;寇恂以不鬥取賢于賈複。
物勢之反,乃君子所謂道也。
” [是曰:]《孝經》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 [非曰:]郦生落魄,無以為衣食業。
陳蕃雲:“大丈夫當掃天下,誰能掃一室?” 【譯文】 [正方:]《周易》上說:“能夠為人民準備必需的物資,設置完備的器械謀求天下福利的,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
” [反方:]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什麼時候也不會停止。
雖然讓聖人治是天下受到普遍的推崇,其實是給盜跖這種大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發明了鬥斛以便稱量,結果連鬥帶升一起都被偷了;發明了稱錘和稱杆以便稱量,結果連錘帶杆都給偷了;發明兵符和玉玺以便讓人守信用,結果兵符和玉玺一起都給偷了;為教育民衆創造出仁義禮制,結果仁義也被竊取走了。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盜竊簾鈎的人被殺,而竊取國家的人卻成了諸候。
隻要是做了諸候,仁義道德也就有了,這還不是仁義和賢明和智慧一起都被盜竊了嗎? 所以人人争着做大盜,争着當諸候,紛紛去盜竊仁義,以及鬥斛、稱以及符玺這些實際的利益。
為此,雖然有高官厚祿的誘惑,有刀钺斧鋸的危脅,仍舊阻止不了這些竊國大盜。
導緻這種無法制止的後果,實在是聖人的過失呀! 所以老子說:‘國家最厲害的武器是不能讓人看見的。
’真正的聖賢是天下最厲害的武器,是不能把他暴露給天下人的。
” [正方:]《論語》說:“君子再窮也能堅持節操,小人一受窮就會無所不為了。
” [反方:]《易》上說:“窮則思變,變革才能通達,通達就能保持長久。
因此天會自動保佑他們,他們就吉祥而無往不利。
”太史公說:“邊鄙之人有句俗語說:‘怎樣來知曉仁義呢?對自己有利就是有德。
’因此,伯夷反對周王伐纣,餓死在首陽山,但文王、武王并不因此而被貶低;跖、0暴戾無道,但盜徒們對他們卻大唱贊歌。
由此看來,‘竊鈎者誅,竊國者候’,‘諸侯之門,仁義存焉’并不是一句空話。
現在有的人死抱住他的學問不放,固守着自己的小仁小義,長期獨立于世外,落後于時代,哪如與世沉浮,順應時代的變化,求取功名富貴實惠呢?” [正方:]東漢時的東平王劉蒼說:“成就善業是最快樂的事。
” [反方:]古語說:“時代不讓人做好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因此說:不成為妖孽,就會變得狂妄。
[正方:]三國時的龐統喜歡談論人倫道德,善于品鑒人物,但他所稱許的人,多數都名聲超過才能。
當時的人對此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當今天下大亂,正道衰微,善人少惡人多。
我想振興風俗,宏揚道義,如果不大力稱贊他們,那麼人的名聲就不會引起人們羨慕了。
人們再不企慕名聲,為善的人就更少了。
如今我提拔十人,隻有五個夠格的,還能得到一半,他們受人尊重,使之名聲遠揚,世代傳頌,使有志向的人能自己勉勵自己,不也是件好事嗎?” [反方:]《人物志》中說:“有才德的人知道吃虧受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