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是非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國;去規矩而忘善度,奚仲不能成一輪。
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執規矩而萬不失矣。
” [非曰:]《淮南子》曰:“夫矢之所以射遠貫堅者,弓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人心也。
賞善罰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行者,精誠也。
故驽雖強,不能獨中;令雖明,不能獨行。
”杜怒曰:“世有亂人,而無亂法。
若使法可專任,則唐、虞不須稷、契之佐,殷、周無貴伊、呂之輔矣。
” 【譯文】 [正方:]墨子說:“國君即使很賢明,也不喜歡沒有建立功勳的大臣;父親即使很慈祥,也不喜歡沒用的兒子。
” [反方:]曹植說:“寬恕有罪的人,嚴格要求有功的人,才是賢明的君主;可憐愚笨的兒子,也喜歡聰明的兒子,才是仁慈的父親。
”《三略》說: “胸懷大志的人,都希望能有一展宏圖的機會,因此,明君和賢臣都能犧牲自己成全别人,為他們創造發展的機會。
” [正方:]《左傳》說:“人心之不同,有如人的面孔。
”曹植說:“人各有所好。
象蘭芒荪蕙的芳香,人人都喜歡,可是海邊的漁夫,偏偏愛聞魚腥味;《鹹池》、《六英》這樣的樂曲,人人都愛聽,然而墨子卻否定它們。
怎麼能夠讓天下人都喜好相同的東西呢?” [反方:]古語說:“将心比心,人們就會融洽無間。
”孔子說:“恕是什麼意思呢?恕就是自己所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于人。
” [正方:]管子說:“物資豐富,人民才知道講究文明;豐衣足食,人民才懂得榮譽和廉恥。
” [反方:]古語說:“人一旦成了權貴之後,雖然事先并不想驕傲,但驕傲會不請自到;人一旦發财之後,雖然事先并不想奢侈,但奢侈會不請自到。
” [正方:]古語說:“忠誠沒有不得到酬報的。
” [反方:]《左傳》說:“生逢亂世,讒言诽謗、邪惡奸詐就會壓到忠誠正直。
” [正方:]韓非子說:“人大體說來,凡是取舍相同,觀點一緻,就能互相認可;取舍不同,觀點矛盾,就往往互相排斥。
”《周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向潮濕的窪處流,火向幹燥的東西跑,雲跟着龍湧動,風伴着虎咆哮。
” [反方:]可是《周易》又說:“二個女子生活在一起,志向也不會相同。
” 古語說:“一個窩容不下兩個雄性動物,一眼泉水容不下兩條蛟龍。
”又說: “人之常情往往是相同才相妒。
”所以說:“兩個人同樣美就會相互嫉妒,同樣尊貴就會彼此謀害,同樣得利就會相互忌恨。
” [正方:]韓非子說:“讓衆人各依自己的主觀想法去解釋法術,即使堯舜再世也不可能讓全國的看法統一;舍棄圓規和直尺,忘記标準的度量,即使奚仲這樣有名的工匠也造不出一個車輪。
可是如果讓一個隻有中等才具的國君墨守法規治國,讓拙笨的工匠用圓規和直尺造車輪,都會萬無一失地成功。
” [反方:]《淮南子》說:“箭頭之所以能射往遠處并穿透堅硬的目标,是因為它借助了弓弩的力量,但是它之所以能夠射中目标并使之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人的心念。
獎善罰惡,這是政令的職能,而政令之所以能得以貫徹執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精誠。
所以,弓弩雖然強大有力,沒有人的參與,也不可能單獨射中目标;政令雖然嚴明,沒有人的參與,也不可能自行生效。
”杜恕說:“世上有犯上作亂的人,但沒有雜亂無序的法律。
假如法律單靠某一個人就能貫徹執行,那麼唐堯和虞舜就不需要後稷和契,商王和周王也不需要伊尹和呂尚的輔佐了。
” [是曰:]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辦,不可以應敵。
《左傳》曰: “豫奮不虞,古之善政。
” [非曰:]《左傳》曰:“士■謂晉候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
”《春秋外傳》曰:“周景王将鑄錢。
單穆公曰: ‘不可。
古者天災降戾,于是乎量資币,權輕重,以振救人。
夫備預,有來至而設之[修國備也。
預備不虞,安不忘危],有至而後救之[若救火、療疾,量資币之屬],是不相入也[二者先後各有宜,不相入]。
可先而不備,謂之怠;可後而先之,謂之召災[謂人未有患,輕而重之,離人,召匮财,是以召災也。
] 周固赢國也,天未厭禍焉,而又離人以佐災,無乃不可乎!’” [是曰:]《左傳》曰:“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 [非曰:]晉楚遇于鄢。
範文子不欲戰,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
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将弱。
今三強服矣[齊、秦、狄],敵,楚而已。
唯聖人能内外無患。
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驕而亢,則憂患生]。
盍釋楚以為外懼乎?” [是曰:]《三略》曰:“無使仁者主财,為其多恩施而附于下。
” [非曰:]陶朱公中男殺人,囚于楚。
朱公欲使其少子裝黃金千镒往視之。
其長男固請,乃使行。
楚殺其弟。
朱公曰:“吾固知必殺其弟。
是長與我俱見苦為生之難,故重其财。
如少弟生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其财所從來,固輕棄之。
今長者果殺其弟,事理然也,無足悲。
” [是曰:]《語》曰:“祿薄者不可與入亂,賞輕者不可與入難。
”慎子曰:“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
” [非曰:]田單将攻狄,見魯仲子。
仲子曰:“将軍攻狄,弗能下也。
何者?昔将軍之在即墨,坐而織篑,立而杖插,為士卒倡。
此所以破燕。
今将軍東有掖邑之奉,西有蒉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渑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也。
”後果然。
【譯文】 [正方:]事先沒有充分準備,就不可能應付突發事件;軍隊不預先武裝起來,不可以應戰。
《左傳》說:“上古時代好的政府,都善于防患于未然。
” [反方:]《左傳》說:“晉國大夫士■對晉侯說:‘我聽說沒有喪事而悲傷,憂愁一定随着到來;沒有兵患而築城,國内一旦有動亂,内敵必然據此頑抗。
’”《春秋外傳》(即《國語》)記載:“周景王打算鑄造錢币。
單穆公說:‘不可以。
在古代,天災降臨時,政府才根據災情增加貨币發行量,權衡輕重,用以救災。
儲備貨币,有時是在災禍還未出現就鑄造好了儲備起來(增加貨币儲備,預防不測,是為做到居安思危);有時是等到災禍已經發生,然後根據需求量鑄造,投入救災(如救火、防治疾病等,就是這樣)。
不能把這兩種情況下的貨币鑄造混為一談(二者有先有後,不能混淆)。
可以預先儲備卻不去做,這就叫懈怠;可以事後進行籌備而提前做了的,這叫招災(意思是說在民衆還沒有遭受災害時,就把救災工作放在第一位,會使民衆産生離心力,從而引起國家資财的匮乏,因此帶來雙重的災難)。
周本來是弱國,老天降災沒有窮盡,現在又要使老百姓離心離德來加重災禍,恐怕不行吧?’” [正方:]《左傳》引用了古人這樣一句話:“一旦放過了敵人,就會造成數代人的禍患。
” [反方:]晉軍和楚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相遇。
範文子不想作戰,便說:“我們的先君急于作戰,是有原因的。
秦、狄、齊、楚都很強大,不全力拼搏,子孫将會被削弱。
現在齊、秦和狄這三個強敵已經降服,我們的敵人隻剩下楚國了。
隻有聖人才能做到既無内患又無外患。
我們不是聖人,外部一安定,内部必然要産生隐患(太高傲,太強硬,必然會有禍患發生)。
我們何不放走楚國,把它作為轉移内部矛盾的外患呢?” [正方:]《三略》說:“不要讓仁義的人管理資财,因為他會過多向老百姓施舍,從而收買人心。
” [反方:]範蠡次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
範蠡本想讓小兒子帶上一千镒黃金去楚國營救二子,可是長子堅決要去救他弟弟,範蠡隻好答應。
長子到了楚國後,不但沒有救出他弟弟,反而連金子都沒有花出去。
最後楚國還是把他弟弟給處決了。
範蠡說:“我事先就知道他會坑害二子的,因為他與我一起經曆過生活的磨難,太看重錢财了,舍不得花。
我所以想讓小兒子去,是因為他一生下來就見我如此富有,乘好車,駕駿馬,馳騁捕獵,好不威風,怎麼會知道錢财是從哪裡來的呢?他要是去了楚國,一定仗義疏财,流水花錢,救出他哥哥的。
如今大兒子事情沒辦成,弟弟果然給殺了,人情事理就是這樣,也不值得為之悲傷。
” [正方:]《論語》說:“不能讓薪水少的人去發生暴亂的地方辦事,也不能讓賞賜不厚的去完成艱巨的任務。
”慎子說:“古代帝王不起用不肯接受俸祿的人,對于俸祿不優厚的人,也不用他處理艱難繁雜事務。
” [反方:]田單将攻打狄人,去拜見魯仲子。
仲子說:“将軍這次去攻打狄人是不可能勝利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前将軍在即墨,坐下編筐,站起鏟土,以身作則,帶動士兵,所以才打敗了燕國。
而現在将軍東有掖邑的封地,西有賦稅供你玩樂,黃金腰帶橫挂,高車大馬馳騁在淄渑之間,隻想享受人生的歡樂,卻沒有拼死的決心。
所以說你不會取勝。
”後來果如其言。
[是曰:]語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非曰:]語曰:“交接廣而信衰于友,爵祿厚而忠衰于君。
” [是曰:]《春秋後語》曰:“楚春申君使孫子為宰。
客有說春申君曰: ‘湯以毫,武王以鎬,皆不過百裡,以有天下。
今孫子賢人也,而君藉之百裡之勢,臣竊為君危之。
’春申君曰:‘善。
’于是使人謝孫子。
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
” [非曰:]客又說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強。
夫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其國未嘗不榮也。
今孫子賢人也,君何為辭之?”春申君又曰:“善。
”複使人請孫子。
” [是曰:]韓宣王謂摎留曰:“吾兩欲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對曰: “不可。
晉用六卿而國分,簡公用田成、阚止而簡公弑,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
今王兩用之,其多力者,内樹其黨;其力寡者,叉藉于外權。
或内樹其黨,以擅主命;或外為勢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國危矣。
”又曰:公孫衍為魏将,與其相田儒不善。
季文子為衍說魏王曰:“不獨不見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
令王以衍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聽相之計,是服牛骖骥之道。
牛馬俱死而不成其功,則王之國傷矣。
願王察之。
” [非曰:]傅子曰:“天地王神,不能同道而生萬物;聖人至明,不能一撿而治百姓。
故以異緻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緻宜者,聖人之治也。
既得其道,雖有相害之物,不傷乎治體矣。
水火之性,相滅也,善用之者,陳鼎釜乎其間,爨之煮之,而能兩盡其用,不相害也。
天下之物,為水火者靈矣。
何憂乎相害?何患乎不盡其用耶?”《易》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 【譯文】 [正方:]古語說:“貧賤之交不能忘,糟糖之妻不下堂。
” [反方:]古語又說:“一個人交往太廣泛,對朋友的信用就會逐斷喪失;拿的薪水太優厚,對國君的忠誠就會逐漸衰退。
” [正方:]《春秋後語》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國的春申君讓孫子當邑宰。
他的門客中有人勸他說:“成湯以毫為根據地,周武王以鎬為根據地,方圓都沒有超過一百裡,可是後來都得了天下。
孫子是個很賢明的人,你把方圓一百裡地方給他管理,我私下為你擔心,你這樣做很危險啊!”春申君說: “說得對。
”于是派人辭退了孫子。
孫子離開楚國去了趙國,趙王任命他為上卿。
[反方:]過了不久,另一個門客卻對春申君說:“從前,伊尹離開夏國去殷商任職,結果殷有天下而夏滅亡;管仲離魯去齊,結果魯國因此衰弱而齊國稱霸。
可見賢明的人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國君在國際上就受尊重,那個國家也因此而光榮。
孫子這樣賢明的人,你為什麼要辭退他呢?”春申君又說:“說得對。
”于是又派人把孫子請了回來。
[正方:]韓宣王問摎留:“我想同時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說可以嗎?” 摎留回答說:“不可以。
從前晉國由于同時重用六卿,因而導緻國家分裂;齊簡公同時重用田成子和阚止,結果自己被殺;魏王同時重用犀首和張儀,西河外的領土全部喪失。
現在你要是同時重用了這兩人,那麼兩人之中,勢力大的必然會在國内培植私黨;勢力小的必定要借助敵國的勢力來支持他。
許多大臣,有的會在内樹立黨羽,以國王的名義号令臣民;有的則會與别的國家私下結交,以便分裂國土。
這樣一來,你的國家就危險了。
” 摎留還對他說:“公孫衍當魏國大将的時候,和宰相田儒關系不好。
季文子替公孫衍高魏王說情:‘大王你沒見過把牛和馬套在一起拉車的情形嗎? 牛和馬同駕一車就連百步也走不了。
現在大王把任公孫衍為大将,本應放手使用他,可你偏要聽從宰相田儒的計策,這就和用牛駕轅用馬拉車的道理一樣。
牛和馬都累死了,事情也辦不成。
這樣使用人才,國家就會遭受損失。
希望大王明察。
” [反方:]傅玄說:“天和地最神妙了,但是不能通過同樣的規律生育萬物;聖人是最英明的,但也不能用同一種方法去管理普天下的百姓。
所以殊途同歸是大自然的普遍規律;因地制宜是聖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則。
隻要懂得這一道理,即使有互不相容甚至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防礙從大局上統籌治理。
比如說吧,水與火在本質是互滅的,可是善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水與火之間,用火來煮水做飯,使水與火各盡其用,這樣做,還怕水火互相傷害嗎?天底下的事物當中水和火是最奇妙的東西,隻要善于運用它們,根本用不着擔心它們會互相危害,用不着憂慮它們不能各盡其用。
”《周易》說:“天高地卑,形象不同,可是它們化育萬物的功能是相同的;男女的體質不同,可是彼此的情志可以溝通;萬事萬物的形體、性質各各不同,可它們恰恰是以異相從的。
” [是曰:]陳登為呂布說曹公曰:“養呂布,譬如養虎,常須飽其肉,不飽則噬人。
” [非曰:]曹公曰:“不似卿言。
譬如養鷹,饑則為人用,飽則揚去。
” [是曰:]劉備來奔曹公,曹公以之為豫州牧。
或謂曹公曰:“備有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
”曹公以問郭嘉。
嘉曰:“有是。
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召俊傑,猶懼其未來也。
今備有英雄之名,以窮歸已而害之,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将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者?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公曰:“善!” [非曰:]傅子稱:郭嘉言于太祖曰:
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執規矩而萬不失矣。
” [非曰:]《淮南子》曰:“夫矢之所以射遠貫堅者,弓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人心也。
賞善罰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行者,精誠也。
故驽雖強,不能獨中;令雖明,不能獨行。
”杜怒曰:“世有亂人,而無亂法。
若使法可專任,則唐、虞不須稷、契之佐,殷、周無貴伊、呂之輔矣。
” 【譯文】 [正方:]墨子說:“國君即使很賢明,也不喜歡沒有建立功勳的大臣;父親即使很慈祥,也不喜歡沒用的兒子。
” [反方:]曹植說:“寬恕有罪的人,嚴格要求有功的人,才是賢明的君主;可憐愚笨的兒子,也喜歡聰明的兒子,才是仁慈的父親。
”《三略》說: “胸懷大志的人,都希望能有一展宏圖的機會,因此,明君和賢臣都能犧牲自己成全别人,為他們創造發展的機會。
” [正方:]《左傳》說:“人心之不同,有如人的面孔。
”曹植說:“人各有所好。
象蘭芒荪蕙的芳香,人人都喜歡,可是海邊的漁夫,偏偏愛聞魚腥味;《鹹池》、《六英》這樣的樂曲,人人都愛聽,然而墨子卻否定它們。
怎麼能夠讓天下人都喜好相同的東西呢?” [反方:]古語說:“将心比心,人們就會融洽無間。
”孔子說:“恕是什麼意思呢?恕就是自己所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于人。
” [正方:]管子說:“物資豐富,人民才知道講究文明;豐衣足食,人民才懂得榮譽和廉恥。
” [反方:]古語說:“人一旦成了權貴之後,雖然事先并不想驕傲,但驕傲會不請自到;人一旦發财之後,雖然事先并不想奢侈,但奢侈會不請自到。
” [正方:]古語說:“忠誠沒有不得到酬報的。
” [反方:]《左傳》說:“生逢亂世,讒言诽謗、邪惡奸詐就會壓到忠誠正直。
” [正方:]韓非子說:“人大體說來,凡是取舍相同,觀點一緻,就能互相認可;取舍不同,觀點矛盾,就往往互相排斥。
”《周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向潮濕的窪處流,火向幹燥的東西跑,雲跟着龍湧動,風伴着虎咆哮。
” [反方:]可是《周易》又說:“二個女子生活在一起,志向也不會相同。
” 古語說:“一個窩容不下兩個雄性動物,一眼泉水容不下兩條蛟龍。
”又說: “人之常情往往是相同才相妒。
”所以說:“兩個人同樣美就會相互嫉妒,同樣尊貴就會彼此謀害,同樣得利就會相互忌恨。
” [正方:]韓非子說:“讓衆人各依自己的主觀想法去解釋法術,即使堯舜再世也不可能讓全國的看法統一;舍棄圓規和直尺,忘記标準的度量,即使奚仲這樣有名的工匠也造不出一個車輪。
可是如果讓一個隻有中等才具的國君墨守法規治國,讓拙笨的工匠用圓規和直尺造車輪,都會萬無一失地成功。
” [反方:]《淮南子》說:“箭頭之所以能射往遠處并穿透堅硬的目标,是因為它借助了弓弩的力量,但是它之所以能夠射中目标并使之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人的心念。
獎善罰惡,這是政令的職能,而政令之所以能得以貫徹執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精誠。
所以,弓弩雖然強大有力,沒有人的參與,也不可能單獨射中目标;政令雖然嚴明,沒有人的參與,也不可能自行生效。
”杜恕說:“世上有犯上作亂的人,但沒有雜亂無序的法律。
假如法律單靠某一個人就能貫徹執行,那麼唐堯和虞舜就不需要後稷和契,商王和周王也不需要伊尹和呂尚的輔佐了。
” [是曰:]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辦,不可以應敵。
《左傳》曰: “豫奮不虞,古之善政。
” [非曰:]《左傳》曰:“士■謂晉候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
”《春秋外傳》曰:“周景王将鑄錢。
單穆公曰: ‘不可。
古者天災降戾,于是乎量資币,權輕重,以振救人。
夫備預,有來至而設之[修國備也。
預備不虞,安不忘危],有至而後救之[若救火、療疾,量資币之屬],是不相入也[二者先後各有宜,不相入]。
可先而不備,謂之怠;可後而先之,謂之召災[謂人未有患,輕而重之,離人,召匮财,是以召災也。
] 周固赢國也,天未厭禍焉,而又離人以佐災,無乃不可乎!’” [是曰:]《左傳》曰:“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 [非曰:]晉楚遇于鄢。
範文子不欲戰,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
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将弱。
今三強服矣[齊、秦、狄],敵,楚而已。
唯聖人能内外無患。
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驕而亢,則憂患生]。
盍釋楚以為外懼乎?” [是曰:]《三略》曰:“無使仁者主财,為其多恩施而附于下。
” [非曰:]陶朱公中男殺人,囚于楚。
朱公欲使其少子裝黃金千镒往視之。
其長男固請,乃使行。
楚殺其弟。
朱公曰:“吾固知必殺其弟。
是長與我俱見苦為生之難,故重其财。
如少弟生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其财所從來,固輕棄之。
今長者果殺其弟,事理然也,無足悲。
” [是曰:]《語》曰:“祿薄者不可與入亂,賞輕者不可與入難。
”慎子曰:“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
” [非曰:]田單将攻狄,見魯仲子。
仲子曰:“将軍攻狄,弗能下也。
何者?昔将軍之在即墨,坐而織篑,立而杖插,為士卒倡。
此所以破燕。
今将軍東有掖邑之奉,西有蒉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渑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也。
”後果然。
【譯文】 [正方:]事先沒有充分準備,就不可能應付突發事件;軍隊不預先武裝起來,不可以應戰。
《左傳》說:“上古時代好的政府,都善于防患于未然。
” [反方:]《左傳》說:“晉國大夫士■對晉侯說:‘我聽說沒有喪事而悲傷,憂愁一定随着到來;沒有兵患而築城,國内一旦有動亂,内敵必然據此頑抗。
’”《春秋外傳》(即《國語》)記載:“周景王打算鑄造錢币。
單穆公說:‘不可以。
在古代,天災降臨時,政府才根據災情增加貨币發行量,權衡輕重,用以救災。
儲備貨币,有時是在災禍還未出現就鑄造好了儲備起來(增加貨币儲備,預防不測,是為做到居安思危);有時是等到災禍已經發生,然後根據需求量鑄造,投入救災(如救火、防治疾病等,就是這樣)。
不能把這兩種情況下的貨币鑄造混為一談(二者有先有後,不能混淆)。
可以預先儲備卻不去做,這就叫懈怠;可以事後進行籌備而提前做了的,這叫招災(意思是說在民衆還沒有遭受災害時,就把救災工作放在第一位,會使民衆産生離心力,從而引起國家資财的匮乏,因此帶來雙重的災難)。
周本來是弱國,老天降災沒有窮盡,現在又要使老百姓離心離德來加重災禍,恐怕不行吧?’” [正方:]《左傳》引用了古人這樣一句話:“一旦放過了敵人,就會造成數代人的禍患。
” [反方:]晉軍和楚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相遇。
範文子不想作戰,便說:“我們的先君急于作戰,是有原因的。
秦、狄、齊、楚都很強大,不全力拼搏,子孫将會被削弱。
現在齊、秦和狄這三個強敵已經降服,我們的敵人隻剩下楚國了。
隻有聖人才能做到既無内患又無外患。
我們不是聖人,外部一安定,内部必然要産生隐患(太高傲,太強硬,必然會有禍患發生)。
我們何不放走楚國,把它作為轉移内部矛盾的外患呢?” [正方:]《三略》說:“不要讓仁義的人管理資财,因為他會過多向老百姓施舍,從而收買人心。
” [反方:]範蠡次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
範蠡本想讓小兒子帶上一千镒黃金去楚國營救二子,可是長子堅決要去救他弟弟,範蠡隻好答應。
長子到了楚國後,不但沒有救出他弟弟,反而連金子都沒有花出去。
最後楚國還是把他弟弟給處決了。
範蠡說:“我事先就知道他會坑害二子的,因為他與我一起經曆過生活的磨難,太看重錢财了,舍不得花。
我所以想讓小兒子去,是因為他一生下來就見我如此富有,乘好車,駕駿馬,馳騁捕獵,好不威風,怎麼會知道錢财是從哪裡來的呢?他要是去了楚國,一定仗義疏财,流水花錢,救出他哥哥的。
如今大兒子事情沒辦成,弟弟果然給殺了,人情事理就是這樣,也不值得為之悲傷。
” [正方:]《論語》說:“不能讓薪水少的人去發生暴亂的地方辦事,也不能讓賞賜不厚的去完成艱巨的任務。
”慎子說:“古代帝王不起用不肯接受俸祿的人,對于俸祿不優厚的人,也不用他處理艱難繁雜事務。
” [反方:]田單将攻打狄人,去拜見魯仲子。
仲子說:“将軍這次去攻打狄人是不可能勝利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前将軍在即墨,坐下編筐,站起鏟土,以身作則,帶動士兵,所以才打敗了燕國。
而現在将軍東有掖邑的封地,西有賦稅供你玩樂,黃金腰帶橫挂,高車大馬馳騁在淄渑之間,隻想享受人生的歡樂,卻沒有拼死的決心。
所以說你不會取勝。
”後來果如其言。
[是曰:]語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非曰:]語曰:“交接廣而信衰于友,爵祿厚而忠衰于君。
” [是曰:]《春秋後語》曰:“楚春申君使孫子為宰。
客有說春申君曰: ‘湯以毫,武王以鎬,皆不過百裡,以有天下。
今孫子賢人也,而君藉之百裡之勢,臣竊為君危之。
’春申君曰:‘善。
’于是使人謝孫子。
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
” [非曰:]客又說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強。
夫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其國未嘗不榮也。
今孫子賢人也,君何為辭之?”春申君又曰:“善。
”複使人請孫子。
” [是曰:]韓宣王謂摎留曰:“吾兩欲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對曰: “不可。
晉用六卿而國分,簡公用田成、阚止而簡公弑,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
今王兩用之,其多力者,内樹其黨;其力寡者,叉藉于外權。
或内樹其黨,以擅主命;或外為勢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國危矣。
”又曰:公孫衍為魏将,與其相田儒不善。
季文子為衍說魏王曰:“不獨不見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
令王以衍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聽相之計,是服牛骖骥之道。
牛馬俱死而不成其功,則王之國傷矣。
願王察之。
” [非曰:]傅子曰:“天地王神,不能同道而生萬物;聖人至明,不能一撿而治百姓。
故以異緻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緻宜者,聖人之治也。
既得其道,雖有相害之物,不傷乎治體矣。
水火之性,相滅也,善用之者,陳鼎釜乎其間,爨之煮之,而能兩盡其用,不相害也。
天下之物,為水火者靈矣。
何憂乎相害?何患乎不盡其用耶?”《易》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 【譯文】 [正方:]古語說:“貧賤之交不能忘,糟糖之妻不下堂。
” [反方:]古語又說:“一個人交往太廣泛,對朋友的信用就會逐斷喪失;拿的薪水太優厚,對國君的忠誠就會逐漸衰退。
” [正方:]《春秋後語》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國的春申君讓孫子當邑宰。
他的門客中有人勸他說:“成湯以毫為根據地,周武王以鎬為根據地,方圓都沒有超過一百裡,可是後來都得了天下。
孫子是個很賢明的人,你把方圓一百裡地方給他管理,我私下為你擔心,你這樣做很危險啊!”春申君說: “說得對。
”于是派人辭退了孫子。
孫子離開楚國去了趙國,趙王任命他為上卿。
[反方:]過了不久,另一個門客卻對春申君說:“從前,伊尹離開夏國去殷商任職,結果殷有天下而夏滅亡;管仲離魯去齊,結果魯國因此衰弱而齊國稱霸。
可見賢明的人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國君在國際上就受尊重,那個國家也因此而光榮。
孫子這樣賢明的人,你為什麼要辭退他呢?”春申君又說:“說得對。
”于是又派人把孫子請了回來。
[正方:]韓宣王問摎留:“我想同時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說可以嗎?” 摎留回答說:“不可以。
從前晉國由于同時重用六卿,因而導緻國家分裂;齊簡公同時重用田成子和阚止,結果自己被殺;魏王同時重用犀首和張儀,西河外的領土全部喪失。
現在你要是同時重用了這兩人,那麼兩人之中,勢力大的必然會在國内培植私黨;勢力小的必定要借助敵國的勢力來支持他。
許多大臣,有的會在内樹立黨羽,以國王的名義号令臣民;有的則會與别的國家私下結交,以便分裂國土。
這樣一來,你的國家就危險了。
” 摎留還對他說:“公孫衍當魏國大将的時候,和宰相田儒關系不好。
季文子替公孫衍高魏王說情:‘大王你沒見過把牛和馬套在一起拉車的情形嗎? 牛和馬同駕一車就連百步也走不了。
現在大王把任公孫衍為大将,本應放手使用他,可你偏要聽從宰相田儒的計策,這就和用牛駕轅用馬拉車的道理一樣。
牛和馬都累死了,事情也辦不成。
這樣使用人才,國家就會遭受損失。
希望大王明察。
” [反方:]傅玄說:“天和地最神妙了,但是不能通過同樣的規律生育萬物;聖人是最英明的,但也不能用同一種方法去管理普天下的百姓。
所以殊途同歸是大自然的普遍規律;因地制宜是聖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則。
隻要懂得這一道理,即使有互不相容甚至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防礙從大局上統籌治理。
比如說吧,水與火在本質是互滅的,可是善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水與火之間,用火來煮水做飯,使水與火各盡其用,這樣做,還怕水火互相傷害嗎?天底下的事物當中水和火是最奇妙的東西,隻要善于運用它們,根本用不着擔心它們會互相危害,用不着憂慮它們不能各盡其用。
”《周易》說:“天高地卑,形象不同,可是它們化育萬物的功能是相同的;男女的體質不同,可是彼此的情志可以溝通;萬事萬物的形體、性質各各不同,可它們恰恰是以異相從的。
” [是曰:]陳登為呂布說曹公曰:“養呂布,譬如養虎,常須飽其肉,不飽則噬人。
” [非曰:]曹公曰:“不似卿言。
譬如養鷹,饑則為人用,飽則揚去。
” [是曰:]劉備來奔曹公,曹公以之為豫州牧。
或謂曹公曰:“備有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
”曹公以問郭嘉。
嘉曰:“有是。
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召俊傑,猶懼其未來也。
今備有英雄之名,以窮歸已而害之,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将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者?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公曰:“善!” [非曰:]傅子稱:郭嘉言于太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