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是非十四

關燈
本章從唐以前經史典籍中撷取、列舉的這53對正反命題,看上去水火不容,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作者仿佛在這裡為我們組辦了一次現場直播的辯論比賽,參賽的雙方都是自充舜至隋唐的名流大家、帝王将相。

    唇槍舌箭,雄辯滔滔,既熱鬧非凡,又益人心智,不可不看。

     夫損益殊途,質文異政。

    或尚權以經緯,或敦道以鎮俗。

    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違。

    何以明之? [是曰:]《大雅》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非曰:]《語》曰:“士見危授命。

    ”又曰:“君子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 [是曰:]管子曰:“疑令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古語曰:“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

    ” [非曰:]《呂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固兵喪其國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杜怒曰:“夫奸臣賊子,自古及今,未嘗不有。

    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裡一人,是 為比肩。

    而舉以為戒,是猶一噎而禁人食也。

    噎者雖少,餓者必多。

    ” [是曰:]孔子曰:“惡讦惡以為直。

    ” [非曰:]管子曰:“惡隐惡以為仁者。

    ”魏曹羲曰:“夫世人所謂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大義;保明同奸者,朋友之至交。

    斯言之作,蓋闾閻之臼談。

     所以收愛憎之相謗,非笃正之至理,折中之公議也。

    世士不料其數而系其言,故善惡不分,亂實由之,朋友雷同,敗必從焉。

    談論以當實為情,不以過難為貴;相知以等分為交,不以雷同為固。

    是以達者存其義,不察于文,識其心,不求于言。

    ” 【譯文】 廢除和增加是變革法令制度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而仁義和禮樂是推行政治統治的兩種不同的方針。

    有的人崇尚用權力謀略來治理國家,有的人推崇用道德教化來安定百姓。

    因此,前代衆多思想家、史學家和典籍中留下的方方面面的理論觀念,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出一正一反的論述。

    如何來說明這一現象呢?下面就試以正反對照的方法來一一列舉之。

     [正方:]《詩經·大雅》說:“既能明了善惡,又能辨别是非,才能确保安全。

    ”《周易》說:“天地之間最偉大的德行就是愛惜生命。

    ” [反方:]《論語》說:“有教養的人遇到危險應當舍身赴難,見義勇為。

    ” 又說:“君子隻有勇于犧牲生命以成仁的,而沒有因貪生怕死而害仁的。

    ” [正方:]管子說:“如果現實生活使人困惑,就應看看古人;如果想預知未來,就應讀讀曆史。

    ”古語說:“與死去的人患同樣的病,是不可能活命的;與滅亡的國家執行同樣的政治路線,是不可不亡國的。

    ” [反方:]《呂氏春秋》說:“見有人因吃東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所有人吃東西,荒謬呀;見有人因乘船不小心淹死了,就禁止天下的人都不乘船,荒謬呀;見有人因戰敗而亡國,就取消天下所有的軍隊,荒謬呀。

    ”三國時魏國的名臣杜恕說:“奸臣賊子,從古到今,不是說沒有,可是如果百年出一個,就認為是接踵而來;千裡遇上一個人,就認為是并肩同行,并以此作為舉薦人材的戒條,這就如同因為有人噎死就禁止大家吃東西一樣,噎死的人雖然不多,但是餓死的人就多了。

    ” [正方:]孔子說:“敢憎恨那些揭發别人陰私的人,才是正直無私的人。

    ” [反方:]管子說:“敢憎恨那些隐瞞别人惡行的人,才是有仁愛之心的人。

    ”三國時魏國的大臣曹羲說:“世人所說的替别人掩蓋惡行、宏揚善舉,是君子最高的行為準則;保護、宣傳共同的愛好,是朋友之間最深摯的情誼。

     這種說法,不過是市井俗人的胡說罷了。

    其目的在于把愛憎相同的人互相诋毀對方當作有共同語言。

    所以這類集中起來的街談巷議根本就不是誠實公正的真理。

    世上的讀書人不琢磨其中的道理,隻依據隻言片語來下結論,因此善惡不分,是非不辨,世道人心之混亂往往是這樣造成的。

    朋友之間不分是非,什麼事都一味的随聲附和,這樣一來,失敗的種子就必定會從中萌發。

     當然,對任何事情,不管是發表看法,還是評論得失,都要以求實的精神為準則,大可不必相互苛求,相互指責。

    相知的朋友要以平等不欺的态度作為交往的前提,而不要把是非不分、随聲附和當作是友情牢固。

    因此豁達明志的人,隻要大的原則一緻,并不追求形式的好看。

    隻要心靈相通,并不在乎言語的一緻。

     [是曰:]《趙絕書》曰:“炫女不貞,炫士不信。

    ” [非曰:]《漢書》曰:“大行不細謹,大禮不讓辭。

    ” [是曰:]黃石公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

    殘滅之政,雖成必敗。

    ” [非曰:]司馬錯曰:“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人;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後王業随之。

    ” [是曰:]《傳》曰:“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語》曰:“禮義之不僭,何恤乎人言?” [非曰:]語曰:“積毀銷金,積讒磨骨,衆羽溺舟,群輕拆軸。

    ” [是曰:]孔子曰:“君子不器,聖人智周萬物。

    ” [非曰:]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故天職生覆,地職載形,聖職教化。

    ” [是曰:]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非曰:]孔子曰:“晉重耳之霸心也,生于曹衛;越句踐之有霸心也,生于會稽。

    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覆身而嘗逸者,則志不廣。

    ” [是曰:]韓子曰:“古之人,目短于自現,故以鏡觀面;智疑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 [非曰:]老子曰:“反聽之謂聰,内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 [是曰:]唐且曰:“專諸懷錐刀而天下皆謂之勇,西施被短褐而天下稱美。

    ” [非曰:]慎子曰:“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具,則見者皆走;易之以玄緆,則行者皆止。

    由是觀之,則玄緆色之助也。

    姣者辭之,則色厭矣。

    ” 【譯文】 [正方:]《越絕書》說“賣弄姿色的女子不貞潔,誇耀自我的士子不守信。

    ” [反方:]《漢書》說:“成大事的人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的人無須小心謙讓。

    ” [正方:]黃石公說:“土地貪圖得太多,種不過來就會荒蕪。

    追求仁德廣施于天下,國家才會強大。

    保護好自己擁有的東西,能使人安分守己,貪圖别人有的東西,就會發生殘暴的行為。

    殘暴的政治統治,雖然能成功一時,但終究會失敗。

    ” [反方:]戰國時秦國大将司馬錯說:“要想使國家富強,必須擴充領土;要想軍隊強大,必須使人民富有;要想稱王統治天下,必須推行德政。

    這三個條件具備了,才能成就王業。

    ” [正方:]《左傳》說:“隻要心裡純潔無邪,又何必擔憂沒有歸宿呢?” 《論語》說:“隻要禮義上不出差錯,又何必害怕别人說三道四呢?” [反方:]古語說:“诽謗不實之詞太多了,金子也會被熔化。

    誣谄不實之詞太多了,能把人的骨頭磨垮。

    羽毛數量多了,也能把船壓沉。

    輕的東西多了,同樣能把車軸壓斷。

    ” [正方:]孔子說:“一般的讀書人,不象器皿一樣,什麼東西都能裝下;也隻不過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專長。

    而聖人運用智慧卻可以應付萬事萬物。

    ” [反方:]列子說:“天地不是萬能的,聖人也不是無所不知,世間的萬事萬物也不是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所以天的職能是普育衆生,地的職能是承載萬物,聖人的職責是教育民衆。

    ” [正方:]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 [反方:]同時孔子又說:“晉國公子重耳有稱霸的雄心,是在曹國和衛國流亡時遇到不公正的禮遇和污辱後才萌發的;越國國王勾踐有稱霸的雄心,是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萌生的。

    所以居在屈辱的地位而不憂患的人,說明他沒志氣。

    身在困厄中反而得過且過、苟且偷安的人,說明他心胸不廣。

    ” [正方:]韓非子說:“古人看不到自己的面容,于是發明了鏡子;智慧達到懷疑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确的時候,才會用真理來反省、修正自己。

    ” [反方:]老子說:“善于借助别人的聽覺來聽、别人的視覺來看才是真正的聰明,能自己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 [正方:]戰國時魏人唐且說:“吳國的刺客專諸懷裡藏着錐刀刺殺吳王僚,天下的人都贊許他勇敢;越國的美女西施身穿粗布短衣,天下的人仍然稱贊西施漂亮。

    ” [反方:]慎子說:“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麗的女子,假如讓她們穿上獸皮做的衣服,人們見了也會吓得跑開;假如讓她們換上好看的細麻布衣服,過路的人都會停下來欣賞。

    由此看來,美麗則是好衣服襯托的結果。

    美女不穿漂亮的衣服,也會姿色大減。

    ” [是曰:]項梁曰:“先起者制服于人,後起者受制于人。

    ”《軍志》曰: “先人有奪人之心。

    ” [非曰:]史佚有言曰:“無始禍。

    ”又曰:“始禍者死。

    ”語曰:“不為禍始,不為福先。

    ” [是曰:]慎子曰:“夫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

    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及至南面而王,而令行禁止。

    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物,而勢位足以屈賢矣。

    ” [非曰:]賈子曰:“自古至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耳,而民必勝之矣。

    故纣自謂天王也,而桀自謂天父也,已滅之後,民亦罵之也。

    由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号不足以為榮矣。

    ” [是曰:]漢景帝時,轅固與黃生争論于上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

    ”固曰:“不然。

    夫桀纣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

    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人,弗為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 [非曰:]黃生曰:“冠雖蔽,必加于首;履雖新,必貫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君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固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 [是曰:]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懾,人畏懾則變故出;明賞則人不足,人不足則怨長。

    故明王之理人,不知所好,不知所惡。

    ” [非曰:]文子曰:“罰無度則戮而無威,賞無度則費而無恩。

    ”故諸葛亮曰:“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

    ” [是曰:]文子曰:“人之化上,不從其言,從其行也。

    故人君好勇而國家多難;人君好色,而國家昏亂。

    ” [非曰]秦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

    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

    以遠思虛禦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

    ” 【譯文】 [正方:]秦末的将領項梁說:“先下手的制服别人,後下手的被别人制服。

    ”兵書上說:“先下手的人有奪取人心的優勢。

    ” [反方:]周朝史官史佚曾經說:“不要首先去闖禍,否則必死無疑。

    ” 古語說:“不要做帶頭闖禍的人,也不要做帶頭享福的人。

    ” [正方:]慎子說:“賢能的人屈從于缺德少才之輩,是因為權力太小。

     缺德少才者能甘心服從于有德才的人,是因為後者的地位尊貴。

    唐堯是一介平民的時候,連他的鄰居都指使不動,等到他做了帝王,就能做到令必行,禁必止。

    由此看來,賢德不能服人,而權勢卻能使賢人屈從。

    ” [反方:]西漢政論家賈誼說:“從古到今,與老百姓結仇的帝王,他的滅亡遲早會到來,而老百姓必定會勝利。

    盡管商纣自稱天王,夏桀自稱天父,滅亡之後,老百姓照樣罵。

    由此看來,權勢不是最讓人尊崇的,頭銜也不是最光榮的條件。

    ” [正方:]從前轅固與黃生曾在漢景帝劉啟面前争論。

    黃生說:“成湯和武王是通過殺害夏桀和商纣得到王位的。

    ”轅固說:“不對。

    桀纣荒淫無道,才使民心歸順了湯武。

    湯武順應民心而讨伐桀纣,老百姓反戈而擊,紛紛投入湯武的懷抱,湯武受臣民擁戴,不得已而為王,這難道不是受天命而稱王又是什麼呢?” [反方:]黃生說:“再破舊的帽子也是戴在頭上,再新的鞋子也是穿在腳下。

    為什麼呢?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個上下之分。

    桀纣雖無道,但畢竟是國君,湯武雖英明,畢竟是臣子。

    國君有過失,做臣子的不去勸谏糾正使之尊榮,反而趁機讨伐并取而代之,這不是謀殺又是什麼?” [正方:]姜太公說:“懲罰嚴明,就會使人畏懼,畏懼就會發生變故;獎賞分明,就會誘發人的貪心,貪心得不到滿足就會怨恨。

    所以賢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不讓人看出他喜好什麼,厭惡什麼。

    ” [反方:]文子說:“懲罰沒有尺度,殺人再多也沒有震懾作用;獎賞沒有分寸,花費再多也不領情。

    ”所以諸葛亮說:“用法律樹立威嚴,執法嚴明,人們就會知恩圖報;用爵位鼓勵有功勞的人,區分級别,人們才會感到榮耀。

    ” [正方:]文子說:“人民對待統治者的教化,不是跟着他的号令跑,而是上行下效。

    所以人君好勇,國就逞強鬥狠,社會就多災多難;人君好色、國人就淫亂腐化。

    ” [反方:]秦王說:“我聽說楚國的刀劍銳利無比,但歌舞音樂卻很差勁。

     這說明楚國的兵士英勇,君臣的圖謀久遠。

    用長遠的謀略來駕禦英勇的兵士,我擔心楚國是在打我們秦國的主意呀。

    ” [是曰:]墨子曰:“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

    ” [非曰:]曹子建曰:“舍罪責功者,明君之主也;矜愚愛能者,慈父之恩也。

    ”《三略》曰:“含氣之類,皆願德申其志,是以明君賢臣屈己申人。

    ” [是曰:]《傳》曰:“人心不同,其猶面也。

    ”曹子建曰:“人各有好尚。

    蘭芷荪蕙之芳,衆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鹹池有六英之發,而墨子有非之之論。

    豈可同哉?” [非曰:]語曰:“以心度心,間不容針。

    ”孔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是曰:]管子曰:“倉廪實,知禮節。

    衣食足,知榮辱。

    ” [非曰:]古語曰:“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

    ” [是曰:]語曰:“忠無不報。

    ” [非曰:]《左傳》曰:“亂代則讒勝直。

    ” [是曰:]韓子曰:“凡人之大體,取舍同則相是,取舍異則相非也。

    ” 《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 [非曰:]《易》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

    ”語曰:“一樓不兩雄,一泉無二蛟。

    ”又曰:“凡人情以同相妒。

    ”故曰:“同美相妒,同貴相害,同利相忌。

    ” [是曰:]韓子曰:“釋法術而以心理,堯舜不能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