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理亂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國家處在混亂、危亡的時期,都會有些什麼現象發生呢?又怎樣才能得到治理呢?或者說還能不能治理呢?讀了本篇,你就會明白。
失明察“六主”,以觀君德。
審惟“九風”,以定國常。
探其“四亂”,核其“四危”,則理亂可知矣。
何謂“六主”? 荀悅曰;“體正性仁,心明志同,動以為人,不以為己,是謂‘王主’[議曰:王主者,謂天姿地德];克己恕躬,好問力行,動以從義,不以從情,是謂‘治主’[議曰:治主者,謂抑情割欲];勤事守業,不敢怠荒,動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謂‘存主’[議曰:存主者,謂拘法守律];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純道度,是謂‘衰主’;情過于義,私多于公,制度逾限,政教的失常,是謂‘危主’;親用讒邪,放逐忠賢,縱情逞欲,不顧禮度,出入遊放,不拘儀禁,賞賜行私,以越公用,忿怒施罰,以逾法理,遂非文過,而不知改,忠言壅塞,直谏誅戮,是謂‘亡主’[故王主能緻興平;治主能修其政;存主能保其國;衰主遭無難則庶幾能全,有難則殆;危主遭無難則幸而免,有難則亡;亡主必亡而已矣]。
【譯文】 分辨清楚六種類型的君主,就可以用來考核每一位皇帝的功過得失;總結出九種類型的國家風氣,就能鑒定一個國家興盛還是衰敗;探讨四種亂國的表現,核定四種危國的征兆,那麼治國安邦、撥亂反正的方針也就清楚了。
東漢末史學家苟悅說:“天性仁慈,頭腦清醒,志在天下大同,所有的舉措都是為了人民,而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是‘王主’——可作帝王的君主[王主具有先天的仁慈美德];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性格寬厚,能身體力行,勤學好問,辦事遵循仁義的原則,不感情用事,這是‘治主’——能帶來一個清明盛世的君主[治主的主要表現是克制情欲,忍痛割愛];勤政愛民,兢兢業業地保護先烈開創的基業,絲毫不敢荒淫懈怠,處理國家大事能做到先公後私,這是‘存主’——能坐江山的君主[存主關鍵是奉行先主的傳統法規];性情狂悖,叛逆倫常,朝廷裡的奸邪争權奪利,公私并行,政策的得失沒有什麼真正的理論标準做依據,這是‘衰主’——走上窮途未路的君主;情欲壓倒了禮義,私利重于公益,國家制度超過了界限,政治文化失去了常規,這是‘危主’——危在旦夕的君主;親信、重用誣陷忠良的邪惡小人,排擠、打擊德才兼備的忠臣,放縱情欲,貪得元厭,不顧忌禮教法規,出入遊幸放蕩,不受規章制度的約束,拿着國家的财物賞賜親信,超過了用在公共事業上的開支,一不高興就亂加刑罰,從不依據法律,文過飾非,有錯不改,忠誠的意見聽不到,敢于冒死直谏的大臣都要被殺掉,這是‘亡主’——亡國的君主。
” [所以說,“王主”可以統一四海,使天下興盛太平;“治主”可以鞏固這種局面;“存主”可以保住江山;“衰主”如果國家不發生災難可以勉強保住安全,有難就危險了;“危主”沒有國難就謝天謝地了,有難必是亡國;“亡主”則必亡無疑了。
] 何謂“九風”? 君臣親而有禮,百察和而不同,讓而不争,勤而不怨,唯職是司。
此“理國之風”也[尹文子曰:“上不勝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禮俗不一,職位不重,小臣讒疾,庶人作議。
此“衰國之風”也[尹文子曰:“君年長多妾媵,少子孫,疏強宗,衰國也”]。
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大夫争名,庶人争利。
此“乖國之風”也。
上多欲,下多瑞,法不定,政多門。
此“亂國之風”也[尹文子曰:“君寵臣,臣愛君,公法廢,私欲行,亂國也”]。
以侈為博,以伉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拘,守法謂之固。
此“荒國之風”也[議曰:夫晉家尚于浮虛,所以敗也。
此之謂也]。
以苛為察,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
此“叛國之風”也[叔向曰:“大臣重祿而不極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寵,大臣争權。
此“危國之風”也。
上不訪下,下不谏上,婦言用,私政行。
此“亡國之風”也[尹文子曰: “國貧小,家富大,君權輕,臣勢重,亡國也。
内無專寵,外無近習,支庶繁息,長幼不亂,昌國也。
農桑以時,倉廪充實,兵甲勁利,封疆修理,強國也。
” 文子曰:“夫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足,存國若有餘。
虛者,非無人,各守其職也;盛者,非多人,皆邀于未也;有餘,非多财,節欲事寡也;不足者,非無貨,人鮮而費多也。
”] (原文似有誤,上列共“八風”,與九之數不合。
——譯注) 【譯文】 “九風”是什麼意思呢? 君臣之間親近有禮,文武百官雖有不同政見但仍然和睦相處,互相謙讓,不争名奪利,勤
失明察“六主”,以觀君德。
審惟“九風”,以定國常。
探其“四亂”,核其“四危”,則理亂可知矣。
何謂“六主”? 荀悅曰;“體正性仁,心明志同,動以為人,不以為己,是謂‘王主’[議曰:王主者,謂天姿地德];克己恕躬,好問力行,動以從義,不以從情,是謂‘治主’[議曰:治主者,謂抑情割欲];勤事守業,不敢怠荒,動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謂‘存主’[議曰:存主者,謂拘法守律];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純道度,是謂‘衰主’;情過于義,私多于公,制度逾限,政教的失常,是謂‘危主’;親用讒邪,放逐忠賢,縱情逞欲,不顧禮度,出入遊放,不拘儀禁,賞賜行私,以越公用,忿怒施罰,以逾法理,遂非文過,而不知改,忠言壅塞,直谏誅戮,是謂‘亡主’[故王主能緻興平;治主能修其政;存主能保其國;衰主遭無難則庶幾能全,有難則殆;危主遭無難則幸而免,有難則亡;亡主必亡而已矣]。
【譯文】 分辨清楚六種類型的君主,就可以用來考核每一位皇帝的功過得失;總結出九種類型的國家風氣,就能鑒定一個國家興盛還是衰敗;探讨四種亂國的表現,核定四種危國的征兆,那麼治國安邦、撥亂反正的方針也就清楚了。
東漢末史學家苟悅說:“天性仁慈,頭腦清醒,志在天下大同,所有的舉措都是為了人民,而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是‘王主’——可作帝王的君主[王主具有先天的仁慈美德];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性格寬厚,能身體力行,勤學好問,辦事遵循仁義的原則,不感情用事,這是‘治主’——能帶來一個清明盛世的君主[治主的主要表現是克制情欲,忍痛割愛];勤政愛民,兢兢業業地保護先烈開創的基業,絲毫不敢荒淫懈怠,處理國家大事能做到先公後私,這是‘存主’——能坐江山的君主[存主關鍵是奉行先主的傳統法規];性情狂悖,叛逆倫常,朝廷裡的奸邪争權奪利,公私并行,政策的得失沒有什麼真正的理論标準做依據,這是‘衰主’——走上窮途未路的君主;情欲壓倒了禮義,私利重于公益,國家制度超過了界限,政治文化失去了常規,這是‘危主’——危在旦夕的君主;親信、重用誣陷忠良的邪惡小人,排擠、打擊德才兼備的忠臣,放縱情欲,貪得元厭,不顧忌禮教法規,出入遊幸放蕩,不受規章制度的約束,拿着國家的财物賞賜親信,超過了用在公共事業上的開支,一不高興就亂加刑罰,從不依據法律,文過飾非,有錯不改,忠誠的意見聽不到,敢于冒死直谏的大臣都要被殺掉,這是‘亡主’——亡國的君主。
” [所以說,“王主”可以統一四海,使天下興盛太平;“治主”可以鞏固這種局面;“存主”可以保住江山;“衰主”如果國家不發生災難可以勉強保住安全,有難就危險了;“危主”沒有國難就謝天謝地了,有難必是亡國;“亡主”則必亡無疑了。
] 何謂“九風”? 君臣親而有禮,百察和而不同,讓而不争,勤而不怨,唯職是司。
此“理國之風”也[尹文子曰:“上不勝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禮俗不一,職位不重,小臣讒疾,庶人作議。
此“衰國之風”也[尹文子曰:“君年長多妾媵,少子孫,疏強宗,衰國也”]。
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大夫争名,庶人争利。
此“乖國之風”也。
上多欲,下多瑞,法不定,政多門。
此“亂國之風”也[尹文子曰:“君寵臣,臣愛君,公法廢,私欲行,亂國也”]。
以侈為博,以伉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拘,守法謂之固。
此“荒國之風”也[議曰:夫晉家尚于浮虛,所以敗也。
此之謂也]。
以苛為察,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
此“叛國之風”也[叔向曰:“大臣重祿而不極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寵,大臣争權。
此“危國之風”也。
上不訪下,下不谏上,婦言用,私政行。
此“亡國之風”也[尹文子曰: “國貧小,家富大,君權輕,臣勢重,亡國也。
内無專寵,外無近習,支庶繁息,長幼不亂,昌國也。
農桑以時,倉廪充實,兵甲勁利,封疆修理,強國也。
” 文子曰:“夫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足,存國若有餘。
虛者,非無人,各守其職也;盛者,非多人,皆邀于未也;有餘,非多财,節欲事寡也;不足者,非無貨,人鮮而費多也。
”] (原文似有誤,上列共“八風”,與九之數不合。
——譯注) 【譯文】 “九風”是什麼意思呢? 君臣之間親近有禮,文武百官雖有不同政見但仍然和睦相處,互相謙讓,不争名奪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