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臣行第十

關燈
制勝者,用法明也。

    是以楊幹亂法,魏绛戮之。

    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複廢法,何用讨賊耶?” 習鑿齒曰:“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視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

    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

    令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驽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将以成業,不亦難乎?” [晉侯使荀桓子與楚戰于邲,桓子敗歸而請死,晉侯欲許之。

    士貞子曰: “不可。

    城濮之役,晉師三日館谷,文公猶有憂色。

    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

    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曰:‘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

    ’楚是以再世不競。

     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保也。

    君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若日月之蝕,何損于明?”晉侯使之複其位也。

    ] 【譯文】 諸葛亮因馬谡失守街亭,按軍法論斬。

    事後蔣琬對諸葛亮說:“戰國時楚晉交戰,楚國因元師得臣兵敗被逼自刎,晉文公得信後很是高興。

    可見往事不可不引以為戒。

    現在天下未定,處死馬谡這樣有智謀的大将,豈不可惜?”諸葛亮淚流滿面說:“孫武所以能克敵制勝,是因為軍法嚴明,也正因為此,晉悼公伐鄭戰于虎牢時,楊幹仗着是悼公的弟弟,不聽軍令,被司馬魏绛以軍法論處。

    如今四海分裂,戰争剛剛開始,如果廢止了刑法,還怎麼讨伐賊寇呢?” 晉代史學家習鑿齒說:“諸葛亮不能兼并魏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昔日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看到荀林父沒有及時過河,文公沒有按軍法處置他,結果取得了成功;楚成王不理解得臣是為了他才失敗的,殺了得臣後導緻了更大的失敗。

    當時蜀國的疆域狹窄荒僻,人才比不上魏圖興旺,再把馬谡這樣的俊傑殺了,無可奈何收羅起用才德都較差的人,很明顯是把法律看得比人才更重要。

    這種不記取三次北伐失敗之教訓的做法,還想成就大業,不是勉為其難嗎?” [還有一件戰國時的故事可以作為這一觀點的參考。

     公元前597年,晉景公命令荀林父(即桓子)率軍與楚國在邲地(今河南荥陽東北)打了一仗,晉軍大敗。

    荀林父回國後請求處死自己。

    晉景公想答應他,士貞子勸阻說:“不可以。

    晉楚城濮之戰時,晉軍取勝之後,占領了楚軍大寨,寨中屯積着大量的糧草,晉軍整整吃了三天。

    晉文公仍舊神色憂郁。

    左右随從說:“有喜事還憂慮,如果有了憂愁還能高興嗎?”文公說: ‘楚國的元師得臣還活着,總是憂心忡忡,高興不起來。

    困獸猶鬥,何況是一位國相呢!’等到楚國殺了子玉(即得臣),晉文公喜形于色,說:‘這是晉國的再一次勝利,楚國的又一次失敗呀!’從那以後,楚國有兩代之久國力衰弱。

    現在上天或許是要給晉國一個嚴重警告吧!再把林父處死,讓楚國得到雙重的勝利,晉國從此以後大概再不會有與其它國家抗衡的力量了吧?荀林父事奉你大王,處理國務的時候竭盡忠誠,回家休息的時候想着稱補過失。

    他是國家的楝梁啊!這樣的忠臣,為什麼要殺他呢?他這次失敗,如同日月有日蝕、月蝕,怎能損害其光明呢?”晉景公聽從了這一意見,恢複了荀林父的職權。

    ] 漢代以周勃功大。

    霍光何如? 對曰:“勃本高帝大臣,衆所歸向,居太尉位,擁兵百萬,既有陳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虛諸王之援,郦寄遊說,以谲諸呂,因衆之心,易以濟事。

     若霍光者,以倉卒之際,受寄托之任,輔粥幼主,天下晏然。

    遭燕王旦之亂,誅除兇逆,以靖王室。

    廢昌邑,立孝宣,任漢家之重,隆中興之祚,參聲伊周,為漢賢相。

    推驗事效,優劣明矣。

    ” [袁盎問漢文帝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也。

    ” 盎曰:“可謂功臣,非社稷臣。

    社稷臣者,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劉氏不絕如帶,绛侯為太尉,主兵柄不能正。

    呂氏崩,大臣相與誅諸呂,太尉主兵适會其成功。

    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也。

    ”] 【譯文】 漢代的周勃在漢高祖死後,平定了呂後亂政,恢複了劉家的天下,曆來被人們認為功勞很大,霍光比起他來怎麼樣? 對這兩個人應當這樣看。

     周勃是劉邦的老鄉,在劉邦南征北戰打天下的時候,就是劉邦的功臣,衆望所歸,很受群衆擁護。

    後來他官居太尉,手握軍權,統率着百萬大軍,既有陳平、王陵這樣的謀士幫助他,又有朱虛侯劉章等王子的援助,再加上郦寄在呂氏權臣的圈子裡周旋遊說,搞些陰謀詭計為他通消息,放煙霧,由于朝野上下人心所向,所以很容易成功。

     可是霍光呢,是在漢武帝突然病重,事出倉促,将輔助八歲幼主漢昭帝的重任托付給他的。

    在他獨攬朝政,輔佐幼主期間,整個國家被治理得很好,全國一片安定繁榮的景象。

    後來發生了燕王劉旦的叛亂,他将一幫參與策劃叛亂的人全部處死滅族,肅清了朝廷裡的反對勢力。

     昌邑哀王劉賀,是武帝的孫子,漢昭帝在位十三年去世後,因無親生兒子繼位,就推擁劉賀當了皇帝。

    可是這位公子一進長安,登上寶座後就淫亂昏愦,令人不堪。

    霍光與朝中文武百官商量後,廢掉了劉賀,迎立流落民間的皇曾孫劉洵為漢宣帝。

    霍光肩負着漢家劉氏的重任,執掌大權先後二十年,威震朝野,名滿天下,使漢朝中道興隆,皇權延續,名聲與伊尹、周公不相上下。

    作為漢代有賢名的輔相,從他對當時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強盛所做的貢獻看,與周勃相比,其優劣是很明顯的。

     [關于對周勃的評價,袁盎和漢文帝有這樣一段對話。

    袁盎問漢文帝:“陛下認為绛侯周勃是怎樣的一個人?”文帝說:“是社稷之臣。

    ”袁盎說:“可以說是功臣,還算不上社稷之臣。

    能稱得上社稷之臣的,應當做到與主同在,與主同亡。

    在呂後篡權的時候,劉氏的子孫還很多,當時周勃身為大尉,握有兵權,可他采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态度,不去制止。

    等到呂後死了以後,文武大臣一緻要求誅滅呂氏家族,太尉又擁有兵權,正碰上這種機會,所以才能大功告成。

    因此說他是功臣,不是社稷之臣。

    ”] 後漢陳蕃上疏薦徐稚、袁闳、韋著三人。

    帝問蕃曰:“三人誰為先後?” 蕃曰:“闳生公族,聞道漸訓。

    著長于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宜當為先。

    ” 【譯文】 後漢的太尉陳蕃向漢桓帝推徐稚、袁闳、韋著。

    桓帝問他:“這三個人誰更好一些?”陳蕃說:“袁闳出身于權貴大家,通曉了安身立命之道後,潔身修行,品操越來越合乎聖人遺訓;韋著很适于做京官,為人處事很有禮義,這種修養仿佛已經變成了他的生活習慣,他是那種人們常說的‘不扶自直,不镂自雕’的人;至于徐稚,他是南昌人氏,家境清貧,持身恭儉,卓然不群,在當地很有名聲,應當說數他最為傑出。

    ” 或曰:“謝安石為相,可與何人為比?” 虞南曰:“昔顧雍封候之日,而家人不知,前代稱其持重,莫以為偶。

     夫以東晉衰微,疆場日駭,況永固[符堅字也]六夷英主,親率百萬。

    符融俊才名相,執銳先驅,厲虎狼之爪牙,騁長蛇之鋒锷,先築賓館,以待晉君。

     強弱而論,鴻毛太山,不足為喻。

    文靖深拒桓沖之援,不喜謝玄之書,則勝敗之數,固已存子胸中矣。

    夫斯人也,豈以區區萬戶之封,動其方寸者欤? 若論其度量,近古已來,未見其匹。

    ” 【譯文】 東晉時的謝安(字安石)作為晉孝武帝的宰相,可以和誰相比? 虞世南說:“從前東吳的宰相顧雍受封為侯的那一天,連家屬都不讓知道,前代的人們說起來都稱贊他質樸穩重,無人能及。

    在東晉那種整個社會混亂衰敗的時代,王朝日漸沒落,全國戰火四起,百姓常年驚恐不安。

    公元383年,曾經消滅了前涼、前燕等六個少數民族國家的前秦皇帝符堅(字永固)親自統帥百萬大軍,又有符融這樣英姿勃發的丞相指揮精銳部隊為前鋒,一百萬由青壯年組成的大軍水陸并進,如狼似虎,浩浩蕩蕩,直逼江南。

    符堅自恃兵強将猛,還未開戰,就在淝水西岸修建了一處賓館,準備安頓被俘的晉朝皇帝。

    就當時秦、晉兩國的軍事實力的強弱而論,用鴻毛與秦山來比喻也不過分。

    而謝安能在這大軍壓境、旦夕即亡的關頭,依舊泰然自若,悠閑自得,下圍棋,賭别墅。

    五州都督桓沖提出派三千鐵騎支援他,他堅決拒絕;他的侄子謝玄拟定了一份詳盡的作戰方案給他,他閱後不置可否,圍棋如故。

    他的這些行為許多人都不能理解。

    實際上對于如何破敵,如何取勝的整體構思,這時他早已成竹在胸了。

    象謝安這樣的人才,怎麼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萬戶侯的封诰,就能讓方寸大亂呢?就其度量之大、安如秦山的素養而論,自古以來,還沒有哪個人能比得上他。

    ” 【按語】 南北朝時東晉與前秦符堅的淝水之戰,在我國的戰争史上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極其有名的戰役。

    毛澤東在論述中國革命戰争問題時說:“..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走,後法制人,因而戰勝的。

    ”淝水之戰之所以能大獲全勝,全憑“論其度量,近古以來,來見其匹”的軍事謀略家謝安指揮若定的儒将氣量。

     謝安字安石,是東晉王朝最有勢力的士族。

    謝安自幼聰明好學,他和著名的書法家王羨之是好朋友。

    他們倆經常在會稽遊山玩水。

    謝安無意于仕途,屢次謝絕舉薦,但是他的才幹在當時是人所共知的,當時的士大夫中曾流傳着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 直到四十歲時,謝安因為弟弟謝萬被罷官,他考慮到謝家的權勢将要逐漸衰亡,這才應大将軍桓溫之邀,作了桓溫的司馬。

    當時的東晉王朝因為桓溫的獨攬朝政而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簡文帝去世之後,謝安等朝臣乘桓溫不在京都之機,立皇太子司馬曜為皇帝,并請桓溫輔政。

    桓溫見不讓自己做皇帝,十分惱火,認定是謝安等人從中作崇,惱羞成怒,于公元373年2月親率大軍,殺氣騰騰地返回建康。

     桓溫先将大軍駐紮在城外,晉帝無奈命侍中王坦之和吏部尚書謝安前往城外迎接。

    桓溫欲殺二人以洩憤,遂在帳後埋伏下武士。

    謝安進帳後,見營中戒備森嚴,殺氣逼人,他從容就坐,對桓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候為國戍邊,而大司馬你入朝,召見大臣,在帳後布置下人馬,不知為了何故?” 謝安的鎮定自若鎮住了桓溫,他趕緊令人撤走武士,并陪笑說:“我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啊!” 于是,謝安與桓溫談天說地,歡度一天,東晉王朝的政變危機才算幸免。

     由于謝安的極力輔佐與謀劃,東晉王朝的政權鞏固了。

    晉帝加封謝安為中書令,後又加封侍中,總攬東晉的軍政大權。

     公元383年,前秦王符堅以符融為前鋒,親自統率騎兵27萬、步兵60萬南下攻晉。

    這支号稱百萬的大軍,旌旗相望,綿延千裡,大有把東晉搗為粉末之勢。

    消息傳來,東晉朝野震動。

     當時手握軍政大權的謝安可指揮的隻有8萬人馬。

    在這大軍壓境,人心惶惶,勢如危卵的情勢下,謝安在幹什麼呢?誰也沒想到,他正一副悠閑的樣子,每天依舊下棋,遊山玩水。

    謝玄向謝安問計。

    謝安卻象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隻說了一句:“我早已安排好了。

    ”謝玄以為謝安還會囑咐一些什麼,可是謝安卻命謝玄坐下,要和他下一盤棋,謝玄棋藝本來比謝安高,可是由于憂慮戰事而分心,他連輸三局。

    之後,謝安又命備車馬,與謝玄等諸位将領一同去山間的一間别墅,整整玩了一天才返回城裡。

     五州都督桓沖深為戰事憂愁,向謝安提出願派三千精騎入援。

    謝安态度明确地加以拒絕,告訴桓沖:“戰事朝廷已有安排,兵甲無缺,你應該原地留守,加強西線的防禦。

    ” 再說符堅到了壽陽,和先鋒符融登上壽陽城樓,遠望東晉的軍事設施。

     隻見東晉軍隊排列整齊,精神煥發,鬥志昂揚,符堅眼前不知不覺的模糊起來,結果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成了晉兵,回頭對符融說:“沒想到晉朝會有這麼多的勁兵。

    ”但他仍然命令官兵把軍隊拉到淝水岸邊,作好交戰準備。

     謝玄派使者對符融說:“你們遠道而來,利于速戰,但你們逼近水濱妄營紮寨,這是持久戰的陣勢,而不是速決戰的陣勢。

    請你們把陣營向後撤退一下,在水邊騰出一塊空地作為戰場,讓我們晉軍渡過淝水,再與你們決一勝負。

    ”符堅計劃把他的軍隊向後撒退一下,乘東晉軍渡河之際,派騎兵沖殺,心想這樣沒有不勝的。

    符融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于是下令向後撒。

    誰知這一撒,秦軍立刻大亂,謝玄乘機率晉軍渡過淝水,攻上岸來。

    符融來到陣前,想壓住陣腳,坐騎竟被亂兵撞倒,他自己也被攻上來的晉兵所殺。

    秦軍失去主帥,全線潰敗。

    晉軍乘勝追殺,秦軍自相踐踏,屍體蔽野塞川。

     前奏其他各路軍隊,聽說前鋒潰敗,都調頭逃跑,聽到風聲鶴唳,也疑心是追趕的晉軍來了,晝夜不息地逃奔,依附于前秦的各少數民族也紛紛叛離,因此秦軍損失十分之七八。

    符堅身中流矢,單騎落荒而逃。

     淝水一戰,晉軍大獲全勝。

    當捷報傳至謝安手中時,他正在與客人下棋,隻平靜地看了一遍,就将其随手放在了茶幾上。

    客人知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忙問是何消息,謝安隻是淡淡地說:“孩子們終于将秦軍打敗了!” 隋炀帝在東宮,嘗謂賀若粥曰:“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将,其間優劣何如?”對曰:“楊素是猛将,非謀将[議曰:膽氣果敢,猛将也;淵而有謀,謀将也];韓擒虎是鬥将,非領将[議曰:奮捷矯悍,鬥将也;禦軍齊肅,領将也];史萬歲是騎将,非大将[議曰:領一偏師,所向無故,騎将也;包羅英雄,使群才各當其用,大将也]。

    ”太子曰:“善。

    ” 【譯文】 隋炀帝在東宮做太子時,有一次問将軍賀若粥:“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都被譽為良将,該怎麼評價他們的優劣?” 賀若粥回答說:“楊素是猛将,不是謀将[膽量過人,果斷勇敢是猛将;精通兵法,胸有謀略的才是謀将]。

    韓擒虎是鬥将,不是領将[鬥志沖天,行動敏捷,矯健驟悍的是鬥将;統帥軍隊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雄壯肅穆的才是領将]。

    史萬歲是騎将,不是大将[隻能率領一支部隊,作戰所向無敵的是騎将;能聚集英雄豪傑,并使之人盡其才的才是大将。

    ] 隋炀帝心懷叵測地回答道:“說得好!”後來他一即位,對賀若粥非常猜忌,就借故把他殺了。

     故自“六正”至于“問将”,皆人臣得失之效也。

    古語曰:“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纣以殷亡。

    ”阖廬以吳戰勝,無敵于天下,而夫差以見擒于越;穆公以秦顯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

    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異也。

    是以鹹王處襁褓而朝諸候,周公用事也;趙武靈王年五十而餓死于沙丘,任李兌也。

    故魏有公子無忌,削地複得;趙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齊有田單,而襄王得國。

    因斯而談,夫有國者,不能陶冶世俗,甄綜人物,論邪正之得失,撮霸王之餘議,有能立功成名者,未之前聞。

     [故知量能授官,至理之德也。

    ] 【譯文】 我們從六種“正臣”研究到隋炀帝的“問将”,目的在于總結當官的人品、業績對國家興衰之影響的經驗。

    古人說:“大禹使夏朝興旺,桀王卻使之滅亡。

    成湯使商朝興旺,纣王卻使之滅亡。

    ”阖廬使吳國戰無不勝,無敵于天下,而夫差卻被越王勾踐俘虜,國破人亡。

    秦穆公使秦國顯赫于諸侯,得到了周王的封疆,秦二世卻遭受了怨聲載道的難民的洗劫。

    當皇帝的,名号、權勢雖然相同,然而功過、成敗卻各各不同,根本原因就在于用的人各各不同。

    正因為此,周成王即位時雖然還不過是一個襁褓中的孩子,由于有周公的輔佐,各國諸侯照樣要朝拜他;趙武靈王在五十歲上被公子成、太傅李兌圍困在沙丘宮,活活餓死,就是由于任用了李兌這樣的人;魏國因為有了公子魏無忌,被侵削的國土才一一收複;趙惠文王因為任命蔺相如出使秦國,才使秦國不敢再出兵攻打趙國;楚國因為有了申包胥去秦國哭了七天七夜,求到了救兵,才使被吳國打敗流亡他國的楚昭王回國複位;齊國因為有了田單用火牛陣打敗了燕國,才使齊襄王得到王位。

     總結這些曆史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得到了國家權力的君王,如果不能領導國家移風易俗,搞好思想道德的建設,網羅、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辨别正義和邪惡的得失,綜合吸取霸業和王業的經驗教訓,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功成名就,永垂青史的,在曆史上還從未聽說有過這種先例。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根據一個人的才能授于他能勝任的職權,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