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臣行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種官員要不的。
”比如朱雲和張禹的事吧,這兩個人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了極點,各地的奏章報到中央,都被張禹壓下來不給皇帝看。
朱雲當着皇帝的面诘問張禹:“下面那麼多奏章你不讓聖上看,象死人一樣占着一塊地方,隻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什麼都不幹,使上下的意見、消息無法勾通,該殺!” 班固對此發表意見說:“為人處世太難了,跟着時代、世俗走吧,就違背了倫理道德,違背了思想信仰;可是如果超凡脫俗,逆潮流而行,人生就馬上變的舉步維艱,危機四伏,至少這輩子沒有飯吃,會把自己給餓死。
因此古代的人給官也不做。
為什麼不願做官?為什麼要清高?因為他既然出來做官,就想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
可是如果估量一下當時的局勢,當官後不但一無所為,甚至還有危險,那又何必出來?這樣一想,就不輕易接收招聘了。
”由這個道理看起來,推論下去,一旦面臨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有時候連命也得搭上,這生與死的取舍,該怎麼講呢? 範晔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回答是:“一個人一天到晚,專門講文化道德、義理之學,那麼就連飯也吃不上,連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了;但是如果隻講求生,為掙錢,為當官,連命都不要,倫理道德的貫徹就被堵死了。
古人在生與義發生沖突時,取舍的标準是這樣:假如死了比活着更有價值,就舍生取義;假如生存下來可以扭轉局面,幹一番更大的事業,雖然是苟且偷生,但比死更有價值,那就舍義求生。
否則,隻能殉難以全節了。
” 【按語】 如果你能對叔孫通的經曆有所了解,對他的内心世界有所體察,那麼你就會明白,處在封建暴君的淫威之下,又生逢亂世的中國知識分子如欲有所建樹,需要經受多麼大的屈辱和酸苦,即便他對人類文化做出了較大貢獻,仍然免不了後人的非議。
叔孫通是被秦始皇征召的文學博士。
奏滅六國後,把六國的文化名人收羅到鹹陽,組成了相當于現代最高決策人身邊的智囊團,但這些人大多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消滅了,不知叔孫通是用什麼辦法逃過這一劫難的。
秦二世接位後,陳勝、吳廣造反,二世召集當時隻剩下三十餘人的博士們問:“聽說有人造反,是真的嗎?”博士們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見了,這時正好借題發揮,唯有叔孫通說:“沒有的事,不過是些小毛賊。
郡守正在捉拿,不足為患。
”二世聽了很高興。
下令讓執法官追查那些說造反是實情的博士,對叔孫通反倒大大嘉獎。
衆博士走回館舍,責問叔孫通:“先生說話怎麼能這樣拍馬屁呀?”叔孫通說:“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他說完後,看見秦王朝沒希望了,趕緊收拾行裝溜之大吉。
叔孫通後來投奔漢王劉邦。
劉邦向來看不起讀書人,拿儒生帽子當便壺,見了讀書人就罵。
叔孫通最初連飯也吃不上,什麼氣都受。
劉邦見叔孫通穿着一身懦生服裝,一看就不順眼。
叔孫通馬上換成楚人的短裝,劉邦才高興了。
叔孫通投靠漢王的時候,跟随他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他誰也沒有推舉,隻撿那些出身群盜的強壯之徒加以推薦,弟子們偷偷罵他:“服侍先生幾年,卻不推薦我們,一味舉薦那些大強盜,這是什麼道理嘛?”叔孫通聽到後對他們說:“漢王現在冒死打天下,你們能打仗嗎?現在還用不着我們讀書人。
你們耐性些,我不會忘記大家的。
” 公元前201年,亦即劉邦一統天下後的第二年,封有大功的武臣二十多人,其餘未封的日夜争功不休。
有一天劉邦從宮殿高樓上望見大小将官坐在宮中的沙地上指手畫腳,情緒激昂。
劉邦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張良說:“陛下難道還不知道?他們在商量造反。
”劉邦說:“現在已天下太平,為什麼還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以一平民率領他們打了天下。
如今你貴為天子,所封的都是與你親近的,所殺的都是平生有仇怨的。
這些人不封賞,他們擔心你計較他們的平生過失,也性命不保,所以要相聚謀反。
”劉邦說:“那該怎麼辦?”張良說:“你看那個将領是你一向憎恨的,群臣也都知道,你馬上封賞他,大家就安心了。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封了功勞最大、他又最不滿意的雍齒,将官們的情緒才平靜下來。
論功封賞的事雖然解決了,但是大臣們議事時沒有秩序,沒有規矩,亂七八糟,喝醉了酒就亂喊亂叫,有的甚至拔出劍來砍柱子。
劉邦為此很擔憂。
叔孫通知道時機到了,就去見劉邦,建議他制定禮法。
漢高祖斥責他:“我的天下是馬上得來的,你們讀書人算什麼?去你的!”這時叔孫通開始頂他了:“陛下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但不可以馬上治之。
”劉邦一聽這話有道理,就問他該怎麼辦?叔孫通于是向他提出制定上朝禮儀的計劃。
漢高祖立刻答應,教他去操辦。
叔孫通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把他所規劃的“朝班”禮制都演習好後,請漢高祖出來坐朝。
那一天,天還沒有大亮,朝拜皇帝的儀式就正式開始了。
準備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職大小,在宮門外排隊等候。
宮門外懸排着五彩缤紛的旗幟。
雄壯威武的衛士手執刀槍斧钺排列兩邊。
傳令官發出号今後,大臣們肅穆恭敬地順序快步上殿,然後跪拜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漢高祖見了這等氣派,這等威嚴,十分高興,情不自禁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也才知道了讀書人的用處。
高興之下,他當即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賞賜黃金五百兩。
追随叔孫通的那些儒生們也都一一受到了賞賜和提拔。
叔孫通為漢高祖建立的“朝班”制度,雖經曆代沿革,但一直到清朝末年,實行了近兩千年,因此,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思想一直受他的影響。
象叔孫通這類知識分子的艱辛經曆和非凡貢獻,也隻有遭遇比他更不幸的司馬遷才能理解,所以太史公在他所寫的《叔孫通傳》中贊歎道:“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蓋謂是乎?” 或曰:“然則窦武、陳蕃,與宦者同朝廷争衡,終為所誅,為非乎?” 範晔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驅馳山■■之中,而與腐夫争衡,終取滅亡者,彼非不能潔情志,違埃霧也。
憫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 倫莫相恤也。
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
以仁心為已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值際會,協策窦武,可謂萬代一時也。
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世心也。
” [議曰:此所謂義重于生,舍生可也。
] 【譯文】 如果有人問:“如此說來,後漢的窦武、陳蕃,與把持朝政的窦後及其親信宦官曹節、王甫抗衡鬥争,最終還是死在這班外戚、宦官手裡,難道他們做錯了嗎?” 《後漢書》的作者範晔對這段曆史是這樣議論的:“漢桓帝、漢靈帝兩朝,象陳蕃這樣的人,都是能夠建樹時代風尚,對當時渾渾噩噩混日子的世俗風氣發出抗議的人。
以他的人品學問,道德情操,在最腐敗的社會風氣中,猶如駿馬馳騁在坎坷崎岖的險途中一樣,敢和那些權勢薰天的宦官抗争,乃至不惜把生命搭上。
以他的聰明才智,并不是做不到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不屑于這樣做 罷了。
因為他堅持自己的人格、道德标準,悲憫當時世俗庸人,象一些知識分子那樣,看到世風日下,盡管反感極了,也隻求遠離五濁惡世,自以為清高,然而這樣一來,人世間就連一些互相同情、憐惜的人情味都沒有了。
所以他反對那些退隐避世的人,認為退隐不合人生的真義,而他自己好幾次有機會退隐避禍,可就是不走,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仁義之心為已任,明知任重道遠,意志更加堅定、激昂。
等到政治形勢一有施展才智的機會,就協同窦武掃除宦官勢力,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助。
這樣的死,以曆史的眼光看,把時間拉長、空間放大了,是把千秋萬代的事業放在一個暫短的時空内做了。
他這生命的價值,在于精神的不死,千秋萬代都要受人景仰。
雖然他失敗了,然而他的精神、正義卻世世代代作為信念的支柱在引導、支持着世道人心。
”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義重于生、舍生取義的道理。
] 或曰:“臧洪死張超之難,可謂義乎?” 範晔曰:“雍丘之圍,臧洪之感憤,壯矣!相其徒跣且号,束甲請舉,誠足憐也。
夫豪雄之所趣舍,其與守義之心異乎?若乃締謀連衡,懷詐算以相尚者,蓋惟勢利所在而已。
況偏城既危,曹、袁方睦,洪徒指外敵之衡,以纾倒懸之會,忿恨之師,兵家所忌,可謂懷哭秦之節,存荊則未聞。
” [昔廣陵太守張超委政臧洪,後袁紹亦與結友。
及曹操圍張超于雍丘,洪聞超被圍,乃徒銑号位,勒兵救超,兼從紹請兵,紹不聽,超城陷,遂族誅超。
洪由是怨紹,與之絕,紹興兵圍之,城陷誅死。
議曰:臧洪當縱橫之時,行平居之義,非立功之士也。
] 【譯文】 [三國交戰的時候,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的太守張超把地方政務委托給臧洪去代理,後來袁紹也和臧洪成了朋友。
等到曹操在雍丘(今河南杞縣) 包圍了張超,臧洪聞訊後,光着腳哭着到處替張超求救兵,自己也出兵去救張超,因與袁紹是朋友,又向袁紹求援,可是袁紹沒答應。
雍丘被曹操攻破後,張超全家被殺。
臧洪因此恨透了袁紹,就和他絕交了。
朋友反目成仇後,袁紹舉兵圍攻臧洪,城破之後,臧洪也被袁紹殺了。
後來人們在談論起這件往事時,不但不同情臧洪,反面認為他頭腦不清,稀裡胡塗。
三國交戰的那個時代,正象春秋戰國縱橫錯節的時代一樣,是個沒有道理好講的時代,說不上哪一方是仁義之師。
臧洪昏頭昏腦,對時代環境看不清,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還妄想象在和平安居時那樣講道義,講友情,豈不可笑!所以說,身處亂世還想象臧洪那樣去立功立業,救苦救難,隻能自取滅亡。
] 也許有人會問:“臧洪雖然不明智,但他為救朋友張超而死,總還夠得上講義氣吧?” 對此範晔也有他的看法。
他說:“曹操兵圍雍丘,張超處境危急,臧洪為救朋友到處求救,當時就臧洪個人感情之悲憤、慷慨來說,是一種壯烈的情操。
看他那副光着腳奔走呼号、帶兵赴難的樣子,确實值得同情。
可是話說回來,英雄豪傑在某種特定的情勢下,對于是非善惡的取舍,與普通人的信守節義,在心态上是否不一樣呢?‘大行不辭小讓’,成大功,立大業,辦大事的人,是顧不到那麼多枝節瑣事的,甚至挨罵都在所不惜。
至于象三國時期,袁紹、曹操、張超這一幫人,和一切亂世中擁兵割據的草頭王一樣,有時候結盟訂約,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實際上都在打自己的算盤,聯合有利就聯合,開戰有利就汗戰,根本沒有什麼信義可講,唯一的出發點是形勢的需要,利害的衡量。
在這種局勢下,看不透這一點,而去和人講道義,隻有送命了。
更何況三國時,在軍閥割劇的戰亂局面下,雍丘是個非常危險的偏城,臧洪出于一時憤慨,隻知道自己的朋友被曹操包圍了,心想袁紹也是朋友,就去請袁出兵,卻不知曹、袁當時出于利害關系的考慮,剛剛講和,正是友好相處的時候。
臧洪昏昏然想借袁紹的兵打敗曹操,來解救朋友的危難,即便成功了也是前門驅狼後門進虎的做法,是很危險的。
再說,按兵法來講,逞一時義憤,率忿恨之師,是兵家之大忌。
臧洪‘徒跣且号,束甲請兵’,和楚國的申包胥因楚國被吳國打敗,到秦國請兵,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一樣,在個人的情感上無可指責,但是對解決問題而言,一點用也沒有。
借助外力解決本國的危難,隻會落個把國家拱手讓給他人的下場,從來沒有聽說這樣能複國圖存的。
” 或曰:“季布壯士,而反摧剛為柔,髡鉗逃匿,為是乎?” 司馬遷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于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
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将。
賢者誠重其死。
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勇也,其計盡,無複之耳。
” [議曰:太史公曰:“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裡,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
懷叛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以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
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此則縱橫之士,務立其功者也。
又《蔺公贊》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不敢發。
相如一厲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廉頗,名重泰山。
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此則忠貞之臣,誠知死所者也。
管子曰:“不恥身在缧绁之中,而恥天下之不理;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申于諸侯。
”此則自負其才,以濟世為度者也。
” 此皆士之行己,死與不死之明效也。
] 【譯文】 有人問:“天下聞名的遊俠季布,當年曾是項羽麾下戰将,一次追擊劉邦,差點殺了劉邦。
後來劉邦得了天下,最恨的就是季布,懸重賞全國通緝他,同時下令,誰敢藏匿他就誅滅九族。
弄得季布無處藏身,剃成了光頭,毀了容,東躲西藏,四處流竄。
一個真正的英雄壯士,窮途末路,一死了之算了。
象季布這樣的壯士,一反昔日剛勇豪邁的氣概,去做窩囊的亡命徒。
這樣對嗎?” 司馬遷在談到季布的行為時說:“在劉、項争雄的時候,以西楚霸王項羽那樣‘力拔山兮’的氣概,季布仍然能在楚軍中以武勇揚名楚國,每次戰役都身先士卒,率領部隊沖鋒陷陣,多少次沖入敵軍奪旗斬将,稱得上是真正的壯士。
可是等到項羽失敗,劉邦下令通緝他,要抓他殺他的時候,他又甘心為奴而不自殺,又顯得多麼下賤,一點志氣都沒有。
季布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肯定是堅信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隻是投錯了胎,走錯了路,所以受盡了屈辱但不以為恥,盼望有機會能施展自己還沒有充分發揮的潛能,所以最終還是成了漢代的名将。
由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窺測出他的志氣、抱負,他覺得為項羽而死太不值得,因此才那樣忍厚負重,委屈求全。
由此看來,一個有見識、有素養、有氣魄的賢者,固然把死看的很重,可并不象愚夫愚婦一樣,心胸狹隘,為了一點兒小事,就氣得尋死上吊,這并不是有勇氣的表現,而是計窮力竭,覺得沒有辦法挽回局面,走到絕路上了,所以才去自殺。
而胸懷大志的人,雖然不怕死,但要看值不值得去死,隻要還有一線東山再起的希望,是絕不會輕生的。
” [對生與義的沖突和取舍,司馬遷還有一種說法:“在楚漢相争的時候,魏豹和彭越這兩個人,有自己的軍隊,能征慣戰,都是一方的霸主,他們投靠哪一方,對局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兩個人雖然出身卑賤,一個是亡命徒,一個是打魚的,然而亂世英雄起四方,一旦聚衆呼嘯,攻城略地,席卷千裡,就有了稱王稱霸的資本,殺人放火,氣焰嚣張,天天都是他們得意的時候。
這種土匪、流氓出身的投機分子,心懷叛逆,唯恐天下不亂,因為在亂世他們才有機可乘,有油水可撈,一旦社會安定,就沒他們的立足之地了。
這種人失敗了是不會自殺的,他們甯願被俘虜,受盡淩辱而死,而且至死也不甘心,這是什麼道理呢?” 司馬遷說:“象這樣的行徑,就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也會覺得羞恥,更何況具有帝王之才的人呢?如項羽失敗了,都因元顔面對江東父老而自殺了。
但這些人失敗之後,甯可被俘也不願自行了斷,落到坐大獄、受刑戮的地步,這是為什麼呢?沒有别的緣故,隻因為他們的智慧、謀略超人,唯一憂懼的是此身不保,隻要‘留得青山在’,一旦抓到哪怕是不大的一點權力,就想實現他的理想,讓天下來個天翻地覆,所以他們甯願做囚犯也不想死。
” 這些縱橫之士,隻想如何建功立業,為此受什麼委屈都在所不惜。
司馬遷在《蔺相如列傳》之後,贊頌蔺相如時說過:“一個人明知幹一件事非死不可,還要決心去做,這是需要大勇的。
死并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處理。
決定死還是生,這不但要有大勇,還要有大智。
當蔺相如捧着和氏壁,眼睛看着柱子,準備人玉俱毀的時候,回過頭來怒斥秦王及其左右,蔺相如已經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一文弱書生,當面折辱威加四海的秦王,多不過被砍頭而已。
可是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這一決定是最難的,就連當時在場的文武百宮,都吓得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出,然而蔺相如卻能氣勢奪人,反而鎮住了秦國上下。
後來他回到趙國,因此舉功勞太大,位比廉頗,老将軍心有不服,處處和他過不去,然而蔺相如總是百般謙讓,後來廉頗負荊請罪,将相和好,名重泰山,千古流芳。
象蔺相如這樣處理生與死、榮與辱的,才算是智勇雙全啊!” 這就是忠貞之士的典型,真正懂的何時、何地、何事上不伯死,
”比如朱雲和張禹的事吧,這兩個人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了極點,各地的奏章報到中央,都被張禹壓下來不給皇帝看。
朱雲當着皇帝的面诘問張禹:“下面那麼多奏章你不讓聖上看,象死人一樣占着一塊地方,隻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什麼都不幹,使上下的意見、消息無法勾通,該殺!” 班固對此發表意見說:“為人處世太難了,跟着時代、世俗走吧,就違背了倫理道德,違背了思想信仰;可是如果超凡脫俗,逆潮流而行,人生就馬上變的舉步維艱,危機四伏,至少這輩子沒有飯吃,會把自己給餓死。
因此古代的人給官也不做。
為什麼不願做官?為什麼要清高?因為他既然出來做官,就想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
可是如果估量一下當時的局勢,當官後不但一無所為,甚至還有危險,那又何必出來?這樣一想,就不輕易接收招聘了。
”由這個道理看起來,推論下去,一旦面臨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有時候連命也得搭上,這生與死的取舍,該怎麼講呢? 範晔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回答是:“一個人一天到晚,專門講文化道德、義理之學,那麼就連飯也吃不上,連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了;但是如果隻講求生,為掙錢,為當官,連命都不要,倫理道德的貫徹就被堵死了。
古人在生與義發生沖突時,取舍的标準是這樣:假如死了比活着更有價值,就舍生取義;假如生存下來可以扭轉局面,幹一番更大的事業,雖然是苟且偷生,但比死更有價值,那就舍義求生。
否則,隻能殉難以全節了。
” 【按語】 如果你能對叔孫通的經曆有所了解,對他的内心世界有所體察,那麼你就會明白,處在封建暴君的淫威之下,又生逢亂世的中國知識分子如欲有所建樹,需要經受多麼大的屈辱和酸苦,即便他對人類文化做出了較大貢獻,仍然免不了後人的非議。
叔孫通是被秦始皇征召的文學博士。
奏滅六國後,把六國的文化名人收羅到鹹陽,組成了相當于現代最高決策人身邊的智囊團,但這些人大多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消滅了,不知叔孫通是用什麼辦法逃過這一劫難的。
秦二世接位後,陳勝、吳廣造反,二世召集當時隻剩下三十餘人的博士們問:“聽說有人造反,是真的嗎?”博士們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見了,這時正好借題發揮,唯有叔孫通說:“沒有的事,不過是些小毛賊。
郡守正在捉拿,不足為患。
”二世聽了很高興。
下令讓執法官追查那些說造反是實情的博士,對叔孫通反倒大大嘉獎。
衆博士走回館舍,責問叔孫通:“先生說話怎麼能這樣拍馬屁呀?”叔孫通說:“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他說完後,看見秦王朝沒希望了,趕緊收拾行裝溜之大吉。
叔孫通後來投奔漢王劉邦。
劉邦向來看不起讀書人,拿儒生帽子當便壺,見了讀書人就罵。
叔孫通最初連飯也吃不上,什麼氣都受。
劉邦見叔孫通穿着一身懦生服裝,一看就不順眼。
叔孫通馬上換成楚人的短裝,劉邦才高興了。
叔孫通投靠漢王的時候,跟随他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他誰也沒有推舉,隻撿那些出身群盜的強壯之徒加以推薦,弟子們偷偷罵他:“服侍先生幾年,卻不推薦我們,一味舉薦那些大強盜,這是什麼道理嘛?”叔孫通聽到後對他們說:“漢王現在冒死打天下,你們能打仗嗎?現在還用不着我們讀書人。
你們耐性些,我不會忘記大家的。
” 公元前201年,亦即劉邦一統天下後的第二年,封有大功的武臣二十多人,其餘未封的日夜争功不休。
有一天劉邦從宮殿高樓上望見大小将官坐在宮中的沙地上指手畫腳,情緒激昂。
劉邦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張良說:“陛下難道還不知道?他們在商量造反。
”劉邦說:“現在已天下太平,為什麼還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以一平民率領他們打了天下。
如今你貴為天子,所封的都是與你親近的,所殺的都是平生有仇怨的。
這些人不封賞,他們擔心你計較他們的平生過失,也性命不保,所以要相聚謀反。
”劉邦說:“那該怎麼辦?”張良說:“你看那個将領是你一向憎恨的,群臣也都知道,你馬上封賞他,大家就安心了。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封了功勞最大、他又最不滿意的雍齒,将官們的情緒才平靜下來。
論功封賞的事雖然解決了,但是大臣們議事時沒有秩序,沒有規矩,亂七八糟,喝醉了酒就亂喊亂叫,有的甚至拔出劍來砍柱子。
劉邦為此很擔憂。
叔孫通知道時機到了,就去見劉邦,建議他制定禮法。
漢高祖斥責他:“我的天下是馬上得來的,你們讀書人算什麼?去你的!”這時叔孫通開始頂他了:“陛下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但不可以馬上治之。
”劉邦一聽這話有道理,就問他該怎麼辦?叔孫通于是向他提出制定上朝禮儀的計劃。
漢高祖立刻答應,教他去操辦。
叔孫通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把他所規劃的“朝班”禮制都演習好後,請漢高祖出來坐朝。
那一天,天還沒有大亮,朝拜皇帝的儀式就正式開始了。
準備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職大小,在宮門外排隊等候。
宮門外懸排着五彩缤紛的旗幟。
雄壯威武的衛士手執刀槍斧钺排列兩邊。
傳令官發出号今後,大臣們肅穆恭敬地順序快步上殿,然後跪拜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漢高祖見了這等氣派,這等威嚴,十分高興,情不自禁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也才知道了讀書人的用處。
高興之下,他當即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賞賜黃金五百兩。
追随叔孫通的那些儒生們也都一一受到了賞賜和提拔。
叔孫通為漢高祖建立的“朝班”制度,雖經曆代沿革,但一直到清朝末年,實行了近兩千年,因此,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思想一直受他的影響。
象叔孫通這類知識分子的艱辛經曆和非凡貢獻,也隻有遭遇比他更不幸的司馬遷才能理解,所以太史公在他所寫的《叔孫通傳》中贊歎道:“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蓋謂是乎?” 或曰:“然則窦武、陳蕃,與宦者同朝廷争衡,終為所誅,為非乎?” 範晔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驅馳山■■之中,而與腐夫争衡,終取滅亡者,彼非不能潔情志,違埃霧也。
憫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 倫莫相恤也。
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
以仁心為已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值際會,協策窦武,可謂萬代一時也。
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世心也。
” [議曰:此所謂義重于生,舍生可也。
] 【譯文】 如果有人問:“如此說來,後漢的窦武、陳蕃,與把持朝政的窦後及其親信宦官曹節、王甫抗衡鬥争,最終還是死在這班外戚、宦官手裡,難道他們做錯了嗎?” 《後漢書》的作者範晔對這段曆史是這樣議論的:“漢桓帝、漢靈帝兩朝,象陳蕃這樣的人,都是能夠建樹時代風尚,對當時渾渾噩噩混日子的世俗風氣發出抗議的人。
以他的人品學問,道德情操,在最腐敗的社會風氣中,猶如駿馬馳騁在坎坷崎岖的險途中一樣,敢和那些權勢薰天的宦官抗争,乃至不惜把生命搭上。
以他的聰明才智,并不是做不到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不屑于這樣做 罷了。
因為他堅持自己的人格、道德标準,悲憫當時世俗庸人,象一些知識分子那樣,看到世風日下,盡管反感極了,也隻求遠離五濁惡世,自以為清高,然而這樣一來,人世間就連一些互相同情、憐惜的人情味都沒有了。
所以他反對那些退隐避世的人,認為退隐不合人生的真義,而他自己好幾次有機會退隐避禍,可就是不走,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仁義之心為已任,明知任重道遠,意志更加堅定、激昂。
等到政治形勢一有施展才智的機會,就協同窦武掃除宦官勢力,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助。
這樣的死,以曆史的眼光看,把時間拉長、空間放大了,是把千秋萬代的事業放在一個暫短的時空内做了。
他這生命的價值,在于精神的不死,千秋萬代都要受人景仰。
雖然他失敗了,然而他的精神、正義卻世世代代作為信念的支柱在引導、支持着世道人心。
”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義重于生、舍生取義的道理。
] 或曰:“臧洪死張超之難,可謂義乎?” 範晔曰:“雍丘之圍,臧洪之感憤,壯矣!相其徒跣且号,束甲請舉,誠足憐也。
夫豪雄之所趣舍,其與守義之心異乎?若乃締謀連衡,懷詐算以相尚者,蓋惟勢利所在而已。
況偏城既危,曹、袁方睦,洪徒指外敵之衡,以纾倒懸之會,忿恨之師,兵家所忌,可謂懷哭秦之節,存荊則未聞。
” [昔廣陵太守張超委政臧洪,後袁紹亦與結友。
及曹操圍張超于雍丘,洪聞超被圍,乃徒銑号位,勒兵救超,兼從紹請兵,紹不聽,超城陷,遂族誅超。
洪由是怨紹,與之絕,紹興兵圍之,城陷誅死。
議曰:臧洪當縱橫之時,行平居之義,非立功之士也。
] 【譯文】 [三國交戰的時候,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的太守張超把地方政務委托給臧洪去代理,後來袁紹也和臧洪成了朋友。
等到曹操在雍丘(今河南杞縣) 包圍了張超,臧洪聞訊後,光着腳哭着到處替張超求救兵,自己也出兵去救張超,因與袁紹是朋友,又向袁紹求援,可是袁紹沒答應。
雍丘被曹操攻破後,張超全家被殺。
臧洪因此恨透了袁紹,就和他絕交了。
朋友反目成仇後,袁紹舉兵圍攻臧洪,城破之後,臧洪也被袁紹殺了。
後來人們在談論起這件往事時,不但不同情臧洪,反面認為他頭腦不清,稀裡胡塗。
三國交戰的那個時代,正象春秋戰國縱橫錯節的時代一樣,是個沒有道理好講的時代,說不上哪一方是仁義之師。
臧洪昏頭昏腦,對時代環境看不清,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還妄想象在和平安居時那樣講道義,講友情,豈不可笑!所以說,身處亂世還想象臧洪那樣去立功立業,救苦救難,隻能自取滅亡。
] 也許有人會問:“臧洪雖然不明智,但他為救朋友張超而死,總還夠得上講義氣吧?” 對此範晔也有他的看法。
他說:“曹操兵圍雍丘,張超處境危急,臧洪為救朋友到處求救,當時就臧洪個人感情之悲憤、慷慨來說,是一種壯烈的情操。
看他那副光着腳奔走呼号、帶兵赴難的樣子,确實值得同情。
可是話說回來,英雄豪傑在某種特定的情勢下,對于是非善惡的取舍,與普通人的信守節義,在心态上是否不一樣呢?‘大行不辭小讓’,成大功,立大業,辦大事的人,是顧不到那麼多枝節瑣事的,甚至挨罵都在所不惜。
至于象三國時期,袁紹、曹操、張超這一幫人,和一切亂世中擁兵割據的草頭王一樣,有時候結盟訂約,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實際上都在打自己的算盤,聯合有利就聯合,開戰有利就汗戰,根本沒有什麼信義可講,唯一的出發點是形勢的需要,利害的衡量。
在這種局勢下,看不透這一點,而去和人講道義,隻有送命了。
更何況三國時,在軍閥割劇的戰亂局面下,雍丘是個非常危險的偏城,臧洪出于一時憤慨,隻知道自己的朋友被曹操包圍了,心想袁紹也是朋友,就去請袁出兵,卻不知曹、袁當時出于利害關系的考慮,剛剛講和,正是友好相處的時候。
臧洪昏昏然想借袁紹的兵打敗曹操,來解救朋友的危難,即便成功了也是前門驅狼後門進虎的做法,是很危險的。
再說,按兵法來講,逞一時義憤,率忿恨之師,是兵家之大忌。
臧洪‘徒跣且号,束甲請兵’,和楚國的申包胥因楚國被吳國打敗,到秦國請兵,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一樣,在個人的情感上無可指責,但是對解決問題而言,一點用也沒有。
借助外力解決本國的危難,隻會落個把國家拱手讓給他人的下場,從來沒有聽說這樣能複國圖存的。
” 或曰:“季布壯士,而反摧剛為柔,髡鉗逃匿,為是乎?” 司馬遷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于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
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将。
賢者誠重其死。
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勇也,其計盡,無複之耳。
” [議曰:太史公曰:“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裡,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
懷叛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以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
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此則縱橫之士,務立其功者也。
又《蔺公贊》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不敢發。
相如一厲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廉頗,名重泰山。
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此則忠貞之臣,誠知死所者也。
管子曰:“不恥身在缧绁之中,而恥天下之不理;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申于諸侯。
”此則自負其才,以濟世為度者也。
” 此皆士之行己,死與不死之明效也。
] 【譯文】 有人問:“天下聞名的遊俠季布,當年曾是項羽麾下戰将,一次追擊劉邦,差點殺了劉邦。
後來劉邦得了天下,最恨的就是季布,懸重賞全國通緝他,同時下令,誰敢藏匿他就誅滅九族。
弄得季布無處藏身,剃成了光頭,毀了容,東躲西藏,四處流竄。
一個真正的英雄壯士,窮途末路,一死了之算了。
象季布這樣的壯士,一反昔日剛勇豪邁的氣概,去做窩囊的亡命徒。
這樣對嗎?” 司馬遷在談到季布的行為時說:“在劉、項争雄的時候,以西楚霸王項羽那樣‘力拔山兮’的氣概,季布仍然能在楚軍中以武勇揚名楚國,每次戰役都身先士卒,率領部隊沖鋒陷陣,多少次沖入敵軍奪旗斬将,稱得上是真正的壯士。
可是等到項羽失敗,劉邦下令通緝他,要抓他殺他的時候,他又甘心為奴而不自殺,又顯得多麼下賤,一點志氣都沒有。
季布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肯定是堅信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隻是投錯了胎,走錯了路,所以受盡了屈辱但不以為恥,盼望有機會能施展自己還沒有充分發揮的潛能,所以最終還是成了漢代的名将。
由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窺測出他的志氣、抱負,他覺得為項羽而死太不值得,因此才那樣忍厚負重,委屈求全。
由此看來,一個有見識、有素養、有氣魄的賢者,固然把死看的很重,可并不象愚夫愚婦一樣,心胸狹隘,為了一點兒小事,就氣得尋死上吊,這并不是有勇氣的表現,而是計窮力竭,覺得沒有辦法挽回局面,走到絕路上了,所以才去自殺。
而胸懷大志的人,雖然不怕死,但要看值不值得去死,隻要還有一線東山再起的希望,是絕不會輕生的。
” [對生與義的沖突和取舍,司馬遷還有一種說法:“在楚漢相争的時候,魏豹和彭越這兩個人,有自己的軍隊,能征慣戰,都是一方的霸主,他們投靠哪一方,對局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兩個人雖然出身卑賤,一個是亡命徒,一個是打魚的,然而亂世英雄起四方,一旦聚衆呼嘯,攻城略地,席卷千裡,就有了稱王稱霸的資本,殺人放火,氣焰嚣張,天天都是他們得意的時候。
這種土匪、流氓出身的投機分子,心懷叛逆,唯恐天下不亂,因為在亂世他們才有機可乘,有油水可撈,一旦社會安定,就沒他們的立足之地了。
這種人失敗了是不會自殺的,他們甯願被俘虜,受盡淩辱而死,而且至死也不甘心,這是什麼道理呢?” 司馬遷說:“象這樣的行徑,就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也會覺得羞恥,更何況具有帝王之才的人呢?如項羽失敗了,都因元顔面對江東父老而自殺了。
但這些人失敗之後,甯可被俘也不願自行了斷,落到坐大獄、受刑戮的地步,這是為什麼呢?沒有别的緣故,隻因為他們的智慧、謀略超人,唯一憂懼的是此身不保,隻要‘留得青山在’,一旦抓到哪怕是不大的一點權力,就想實現他的理想,讓天下來個天翻地覆,所以他們甯願做囚犯也不想死。
” 這些縱橫之士,隻想如何建功立業,為此受什麼委屈都在所不惜。
司馬遷在《蔺相如列傳》之後,贊頌蔺相如時說過:“一個人明知幹一件事非死不可,還要決心去做,這是需要大勇的。
死并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處理。
決定死還是生,這不但要有大勇,還要有大智。
當蔺相如捧着和氏壁,眼睛看着柱子,準備人玉俱毀的時候,回過頭來怒斥秦王及其左右,蔺相如已經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一文弱書生,當面折辱威加四海的秦王,多不過被砍頭而已。
可是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這一決定是最難的,就連當時在場的文武百宮,都吓得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出,然而蔺相如卻能氣勢奪人,反而鎮住了秦國上下。
後來他回到趙國,因此舉功勞太大,位比廉頗,老将軍心有不服,處處和他過不去,然而蔺相如總是百般謙讓,後來廉頗負荊請罪,将相和好,名重泰山,千古流芳。
象蔺相如這樣處理生與死、榮與辱的,才算是智勇雙全啊!” 這就是忠貞之士的典型,真正懂的何時、何地、何事上不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