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臣行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從中央到地方,以金字塔結構組成的官吏是一個特殊的階層。
它象樞紐,象門閥,最精彩的悲喜劇都在這裡上演,國家的興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階層。
夫人臣蔭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聖臣也。
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谕主以長策,将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大臣也。
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或問袁子曰:“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對曰:“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
何者?夫為人臣,見主失道,指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也。
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語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不知,君子謂陳群于是乎長者。
此為忠矣。
] 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君終已無憂,如此者,智臣也。
依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食飲節儉,如此者,貞臣也。
國家昏亂,所為不谀,敢犯主之嚴顔,面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
是謂六正。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辭拙而意工,言逆而事順,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樸呆而辭讷,外疏而内敏,可不恕之以質乎? 臣有犯難以為上,離謗以為國,可不恕以忠乎? 臣有守正以逆衆意,執法而違私欲,可不恕之以公乎? 臣有不屈己以求合,不禍世以取名,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從仄陋而進顯言,由卑賤而陳國事,可不恕之以難乎? 臣有孤特而執節,介立而見毀,可不恕之以勁乎? 此七恕者,皆所以進善也。
”] 【譯文】 當官的,如果能在天下大事還處在萌芽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的時候,局勢的兆頭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就已經洞燭機先,獨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得失的關鍵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
在大大燃燒起來之前就能預先防止,使他的主子超然獨立,永遠站在光榮偉大的一面。
能夠具有這種才具、境界的大臣,堪稱第一流的官吏,王者之師。
這種大臣便是聖臣。
其次可稱作好官的是謙虛謹慎、盡心竭力為人主辦事,經常思索好的治國之道向人主建議,勉勵君王恪守禮儀、勤政愛民;勸說君王眼光遠大,胸懷大志,使其英明正确的地方更英明、更正确;對其不良的作風,有害的習慣千方百計加以糾正、挽救,能做到這些的,就是大臣。
能稱得上忠臣的,必須做到為國家辦事早起晚睡,廢寝忘食,同時要終生不懈地舉賢薦能,為國家推薦、選拔人才,還要博學多識,精通曆史,經常引證曆史經驗啟發激勵人主。
能做到這些的才是忠臣。
[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務大臣楊阜,難道不是忠臣嗎?”袁安回答道:“象楊阜這樣的臣子隻能稱‘直士’,算不得忠臣。
為什麼說他隻是一‘直士’呢?因為作為臣子,如果發現人主的行為有不合規矩的地方,當着衆人的面指出他的錯誤,使君王的過失傳揚天下,隻不過給自己撈了個梗直之士的名聲,但這不是忠臣的應有的做法。
已故的司空陳群就不是這樣,他的學問、人品樣樣都好,他和中央機關的高級官員們在一起的時候,從來不講人主的錯誤,隻是幾十次地送奏章給皇帝,指出哪些事做錯了,哪個缺點必須改,有批評,有建議,而同僚們卻都不知道他寫過奏折。
陳群向人主提了意見而不自我标榜,所以後世的人都尊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 深謀遠慮,明察秋毫,清楚成功、失敗的機樞在哪裡,并能事先預防,采取補救的辦法,堵塞某一國策實施的漏洞,把可能導緻失敗、動亂的因素提前消滅了,轉禍為福,轉危為安,使人主自始至終不必憂慮。
能這樣做的是智臣。
奉公守法,以身作則,忠于職守,勇于負責,為民衆出了力、辦了事不接受賀禮,清正廉潔,勤儉樸素。
能這樣做的是貞臣。
當皇帝昏庸、國家離亂的時候,對上不拍馬屁,不阿谀逢承,而且敢冒犯昏君的龍顔,在群臣唯唯喏喏的時候,敢當面指出昏君的過錯。
能這樣做的,就叫做直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正面官員——“正臣”。
[南北朝的桓範在他寫的《世要論》中說:“有些官員不善言辭,說出來的話不好聽,而當領導的卻要注意,這個官吏雖然嘴笨,但他是個内秀的人,有一肚子錦囊妙計。
如果當領導的隻因他秃嘴笨舌,說話刺耳,就處處看不順眼,冷落疏遠他,他的才幹就得不到發揮了。
對這樣的官吏,能不體察到他的心直口讷,而不加以寬容嗎? “有的官員相貌憨厚土氣,說話吭吭巴巴,其貌不揚,不修邊幅,可是腦子好使得很,聰慧敏銳,能發現、想到被别人忽略的問題。
對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應當為了他本質上淳樸、聰敏的優點而寬容他外表鄙陋的不足嗎? “有的官員是臨危授命,冒險犯難,是能擔當撥亂反正大任的天才,為了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可以忍受一切诽謗屈辱。
對于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為了他的忠心為國而信任、重用他,原諒他的小節嗎? “有的官員公正廉明,為了長遠利益,為了國家大局與大多數人的意見、利益發生了沖突;或者為了捍衛法律的威嚴而大義滅親,犧牲個人和家族的利益。
對于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應當看到其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可貴,給予支持保護。
“有的官員個性倔強,道德标準很高,要想讓他委屈求全,違反他的人格标準去迎合某一種意見,屈從某一種局勢,他死也不幹。
可是在現實中,這種人往往被當作傻子。
還有的官員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果讓他阿谀世俗做一件事,個人可以名利雙收,但這件事将給社會帶來禍患,那他甯可不要這個名,也不做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也往往被當作傻子。
對于這些高風亮節,品格高尚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特别加以理解、重用嗎? “有些官員在基層工作,地位不高,沒有名氣,路子也窄,但是愛動腦筋,有見地,能向上級領導提出很好的意見。
雖然位卑人微,但敢越級反映情況,讨論國事。
對于這種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體察到他們忠心為國之難能可貴嗎? “有的官員個性孤僻,作風特殊,但他保持着與衆不同、超然獨立的節操,這就很容易招來诽謗。
當領導的應當明白這種人有着特殊的品操、才能,并加以原諒、寬容。
“這七種善于理解、體諒、保護官吏的做法,是當領導必須具備的,否則就得不到前面所說的六種好官員。
”] 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
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
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後害,如此者,谀臣也。
中實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
所欲進則明其美,隐其惡;所欲退則彰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内離骨肉之親,外妒亂于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
谄主以佞邪,墜主于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别,是非無聞;使主惡布于境内,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是謂六邪。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慮之以詐乎? 臣有貌厲而内荏,色取仁而行違,可不慮之以虛乎? 臣有害同侪以專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慮之以嫉乎? 臣有進邪說以亂是,因似然以傷賢,可不慮之以讒乎? 臣有因賞以償恩,因罰以作威,可不慮之以奸乎? 臣有外顯相薦,内陰相除,謀事托公而實挾私,可不慮之以欺乎? 臣有事左右以求進,托重臣以自結,可不慮之以僞乎? 臣有和同以取悅,苟合以求進,可不慮之以禍乎? 臣有悅主意以求親,悅主言以取容,可不慮之以佞乎? 此九慮者,所以防惡也。
”] 【譯文】 有的人當官隻是為了拿薪水,對工作敷衍應付,不當回事,随大流,跟着走,見風使航,八面滑溜,瞻前顧後,左顧右盼,就怕得罪人,就怕負責任,這種當官的,可名之曰“具臣”——濫竽充數而已。
隻要是領導講的,就說“講得好,非常正确,非常重要”;隻要是領導做的,就說“做得對,帶了個好頭”。
嘴上這麼說,肚子裡卻在暗暗揣摸主子的愛好,凡有所愛就投其所好,及時上貢,來滿足主子的聲色之樂,把主子巴結得渾身通泰。
漸漸的,當領導的不把這類專事拍馬屁的官員當外人了,互相包庇縱容,一起吃喝玩樂,不計後果,不考慮影響。
這種官員就叫做“谀臣”。
内心陰險奸詐,外貌謙恭謹慎,能說會道,讨人喜歡,實際上嫉賢妒能,想提拔誰,就在上級領導面前盡說他的好話,隐瞞他的缺點;對真正的人才,就在上峰面前誇大、突出他的過失,隐瞞他的優點,結果使上級賞罰不當,号令不行,政策、法規不能貫徹,這類官吏就是“奸臣”。
有才智,有學識,幹起壞事來更有能耐。
掩飾他的過錯道理講的振振有詞,叫人們聽了不由得不信服;辯論起來足以形成一家學說,小則可以挑撥離間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大則可以在中央政府煽風點火,制造混亂。
這種官員就是“讒臣”。
篡奪權力,造成自己的勢力,颠倒黑白,無限上綱,整倒别人,排斥異己,培植私人勢力結成死黨,形成自己的社會勢力;假傳聖旨,到處以全權代表的身份出現,使自己顯得無比尊貴。
這類官吏就是“賊臣”。
在人主面前阿谀奉承,鼓動、促使國王往邪路上走,背後又把錯誤都推到國王一個人身上;結黨營私,互相包庇,欺上瞞下,不讓領導人了解真實情況,使上上下下黑白不分,是非不辯;暗地裡宣揚領導人的過失,使全國老百姓都罵國家領導人,鬧得國際上都知道。
這種官吏就是‘亡國之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反面官員——“邪臣”。
當官的既然有六種類型的“邪臣”——不正派的官員,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他們混入各級機關呢?這就要講究防邪之道。
[桓範說:“有的官員在小事情上忠心耿耿,工作幹得不錯,但其險惡用心在于一旦手握大權,以便實現他的大野心,達到大不忠的目的;有的在小事上,在平時很講信用,但其目的是為了沽名釣譽,在大事上搞陰謀詭計,達到反叛的目的。
對這類官員不是應該預防其欺詐嗎? “有的官員表面上很有魄力,幹勁沖天,實際上沒有真膽識;而有的表面上非常仁義,可在實際行動上卻與仁義相違背。
這就要考慮,這些官員是不是在弄虛作假? “有的官員專搞打擊同事、貶低同僚的小動作,以達到自己被信任、重用的目的,一旦委以重用,就使下情不能上達,上面的計劃、政令也不能向下傳達。
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呢? “有的官員發表似是而非的意見,雖然很中聽,但是中了他的邪說就會亂了真理;或者發表貌似合情合理的意見,一旦實行,就會傷害真正的賢能之士。
對于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在進讒言? “有些官員手中有一定的權力,就用不公正的賞賜鼓勵自己滿意的部下,盡管這些人沒有什麼業績;或者用獎賞的辦法收買人心,預支恩德;或者用不公正的處罰對待自己不喜歡的屬下,以此樹立權威,盡管這些人有能力、有業績。
對出于私心擅自賞罰的負責人,當領導的就得想想他是不是奸佞之人? “有的官員居心不良,存心要陷害某人,就采用明場上擡舉他,說好話,而暗地裡卻用陰謀詭計把他搞垮的手法;或者要謀略什麼事情,總是冠冕堂皇地打着公事公辦、一心為公的旗号,實際上暗中卻塞進了私貨,假公濟私,但手段非常高明,做得不留痕迹。
當領導的,就要警覺這類官員是不是欺世盜名、欺君罔上之輩? “有的官員專走上層路線,結交領導人左右的辦事人員,從而找機會向執政者說項推薦,以達到進身的目的;或者借助領導人重用的、言聽計從的人,巴結他們,依靠他們,以此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當領導的就應當考慮,這類官員是不是有作僞的動機? “有的官員永遠随聲附和,八面玲珑,有時甚至違心地苟合别人,為的是不得罪任何人,一步步順利地往上爬。
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将來的禍患:關鍵時刻,利害關頭,他是不是也會這樣呢? “有的官員一門心思順着上級領導的意志,專做上面喜歡搞的事,專說上面喜歡聽的話,為的是求得上級的歡心,取得上級的親信,而這些事、這些話對老百姓、對社會是好是壞,他一概不去多想。
這種官員,就得想想他是不是佞臣?” 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于朝,洩冶谏而殺之,是與比幹同也,可謂仁乎?” 子曰:“比幹于纣,親則叔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于存宗廟而已,故以必死争之,冀身死之後而纣悔悟。
其本情在乎仁也。
洩冶位為下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 去,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懷矣!詩雲:‘民之多僻,無自立辟。
’其洩冶之謂乎?” 【譯文】 春秋時鄭穆公的女兒夏姬,後世稱她為“一代妖姬”,是當時的名女人,陳、鄭等好幾個國家都亡在她手裡。
據說她好幾十歲了還不顯老,許多諸候都被她迷住了。
最初她嫁給陳國的大夫禦叔,丈夫死後,她和陳靈公及朝中大夫孔甯、儀行父私通,搞得朝廷烏煙瘴氣。
陳國的大夫洩冶看不下去,就向他們提出規谏。
陳靈公自知理虧,無顔面對洩冶,就買通一個刺客,把洩冶殺了。
就這件事子貢問孔子:“陳靈公君臣與夏姬淫亂朝綱,洩冶規勸,招來殺身之禍。
洩冶的行為與纣王時代的比幹相同,能不能說洩冶的做法合乎仁道呢?” 孔子說:“不能這樣說,因為比幹之于纣王,從私人關系方面講,他們是皇親,比幹是纣王的叔父;從公的方面講,比于是皇帝的老師。
比于是為保住殷商的宗廟社稷,所以他下決心犧牲自己,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使纣王悔悟,所以比幹當時的心理狀态,是真正的仁愛之心。
洩冶就不同了,他隻是陳靈公的部屬,地位不過是個下大夫,并沒有血緣上的親密關系,在陳國這樣一個政亂君昏的國家,正人君子本應挂冠而去,可是洩冶沒有這樣做。
他以如此低微的地位,抱着不切實際的幻想,想用區區一身,糾正國家領導人的淫亂昏庸,死了也是白死,一點用處都沒有。
象他這種作法,愛國之心還是有的,至于說到忠、仁,卻毫不相幹。
《詩經》中有兩句話:‘民之多僻,無自立辟。
’意思是說,尋常百姓一旦走到偏激的邪路上去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把他們拉回來的。
洩冶就是這種人。
” 或曰:“叔孫通阿二世意,可乎?” 司馬遷曰:“夫量主而進,前哲所韪。
叔孫生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古之君之,直而不挺,曲而不撓,大直若诎,道同委蛇,蓋謂是也。
” [議曰:太公雲:“吏不志谏,非吾吏也。
”朱雲庭诘張禹曰:“屍祿保位,無能往來,可斬也。
” 班固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
”由此言之,存與死,其義雲何? 對曰:範晔稱:“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塞義。
若義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義,全生可也。
”] 【譯文】 有人問:“叔孫通順着秦二世的心事拍馬屁,這是應該的嗎?” 司馬遷回答道:“叔孫通先生考較做君王的是不是英明,以便決定自己的進退,這個原則是前代哲人所認可的。
他為了繼承文化道統,期待着太平盛世,希望理想的時代一來,好做一番事業,制定富有文化精神的體制。
進退韬諱,他看得很清楚。
在秦始皇那個時代,他沒有辦法,隻好遷就當時的時代環境。
他非常懂得适應時代的變化,以最強的應變能力達到最終目的,最後終于成了漢王朝的儒學宗師,開創了幾千年的儒家禮儀制度。
古代的君子,挺拔有如大樹,所有的樹都被彎曲折斷的時候,隻有它還直立着,但是太挺拔了也很危險,容易折斷,所以雖然直立,卻很柔韌。
保全自身以後,在那樣的亂世是很難生存的,不來點随波逐流,就顯得與衆不同,太特别了也要吃虧,隻好遷就世俗。
但完全同流合污也不行,必須‘曲而不撓’,心中始終堅持一貫的思想原則。
所以在亂世中行直道的人,就有種‘大直若诎’的樣子,看上去好象不會說話,畏畏縮縮的,曲裡拐彎的,但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就是叔孫通的處世哲學。
” 有這樣一個觀點:司馬遷在談到官員的标準時說:“在朝為官而不給領導提意見,這
它象樞紐,象門閥,最精彩的悲喜劇都在這裡上演,國家的興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階層。
夫人臣蔭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聖臣也。
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谕主以長策,将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大臣也。
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或問袁子曰:“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對曰:“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
何者?夫為人臣,見主失道,指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也。
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語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不知,君子謂陳群于是乎長者。
此為忠矣。
] 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君終已無憂,如此者,智臣也。
依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食飲節儉,如此者,貞臣也。
國家昏亂,所為不谀,敢犯主之嚴顔,面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
是謂六正。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辭拙而意工,言逆而事順,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樸呆而辭讷,外疏而内敏,可不恕之以質乎? 臣有犯難以為上,離謗以為國,可不恕以忠乎? 臣有守正以逆衆意,執法而違私欲,可不恕之以公乎? 臣有不屈己以求合,不禍世以取名,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從仄陋而進顯言,由卑賤而陳國事,可不恕之以難乎? 臣有孤特而執節,介立而見毀,可不恕之以勁乎? 此七恕者,皆所以進善也。
”] 【譯文】 當官的,如果能在天下大事還處在萌芽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的時候,局勢的兆頭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就已經洞燭機先,獨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得失的關鍵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
在大大燃燒起來之前就能預先防止,使他的主子超然獨立,永遠站在光榮偉大的一面。
能夠具有這種才具、境界的大臣,堪稱第一流的官吏,王者之師。
這種大臣便是聖臣。
其次可稱作好官的是謙虛謹慎、盡心竭力為人主辦事,經常思索好的治國之道向人主建議,勉勵君王恪守禮儀、勤政愛民;勸說君王眼光遠大,胸懷大志,使其英明正确的地方更英明、更正确;對其不良的作風,有害的習慣千方百計加以糾正、挽救,能做到這些的,就是大臣。
能稱得上忠臣的,必須做到為國家辦事早起晚睡,廢寝忘食,同時要終生不懈地舉賢薦能,為國家推薦、選拔人才,還要博學多識,精通曆史,經常引證曆史經驗啟發激勵人主。
能做到這些的才是忠臣。
[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務大臣楊阜,難道不是忠臣嗎?”袁安回答道:“象楊阜這樣的臣子隻能稱‘直士’,算不得忠臣。
為什麼說他隻是一‘直士’呢?因為作為臣子,如果發現人主的行為有不合規矩的地方,當着衆人的面指出他的錯誤,使君王的過失傳揚天下,隻不過給自己撈了個梗直之士的名聲,但這不是忠臣的應有的做法。
已故的司空陳群就不是這樣,他的學問、人品樣樣都好,他和中央機關的高級官員們在一起的時候,從來不講人主的錯誤,隻是幾十次地送奏章給皇帝,指出哪些事做錯了,哪個缺點必須改,有批評,有建議,而同僚們卻都不知道他寫過奏折。
陳群向人主提了意見而不自我标榜,所以後世的人都尊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 深謀遠慮,明察秋毫,清楚成功、失敗的機樞在哪裡,并能事先預防,采取補救的辦法,堵塞某一國策實施的漏洞,把可能導緻失敗、動亂的因素提前消滅了,轉禍為福,轉危為安,使人主自始至終不必憂慮。
能這樣做的是智臣。
奉公守法,以身作則,忠于職守,勇于負責,為民衆出了力、辦了事不接受賀禮,清正廉潔,勤儉樸素。
能這樣做的是貞臣。
當皇帝昏庸、國家離亂的時候,對上不拍馬屁,不阿谀逢承,而且敢冒犯昏君的龍顔,在群臣唯唯喏喏的時候,敢當面指出昏君的過錯。
能這樣做的,就叫做直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正面官員——“正臣”。
[南北朝的桓範在他寫的《世要論》中說:“有些官員不善言辭,說出來的話不好聽,而當領導的卻要注意,這個官吏雖然嘴笨,但他是個内秀的人,有一肚子錦囊妙計。
如果當領導的隻因他秃嘴笨舌,說話刺耳,就處處看不順眼,冷落疏遠他,他的才幹就得不到發揮了。
對這樣的官吏,能不體察到他的心直口讷,而不加以寬容嗎? “有的官員相貌憨厚土氣,說話吭吭巴巴,其貌不揚,不修邊幅,可是腦子好使得很,聰慧敏銳,能發現、想到被别人忽略的問題。
對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應當為了他本質上淳樸、聰敏的優點而寬容他外表鄙陋的不足嗎? “有的官員是臨危授命,冒險犯難,是能擔當撥亂反正大任的天才,為了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可以忍受一切诽謗屈辱。
對于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為了他的忠心為國而信任、重用他,原諒他的小節嗎? “有的官員公正廉明,為了長遠利益,為了國家大局與大多數人的意見、利益發生了沖突;或者為了捍衛法律的威嚴而大義滅親,犧牲個人和家族的利益。
對于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應當看到其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可貴,給予支持保護。
“有的官員個性倔強,道德标準很高,要想讓他委屈求全,違反他的人格标準去迎合某一種意見,屈從某一種局勢,他死也不幹。
可是在現實中,這種人往往被當作傻子。
還有的官員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果讓他阿谀世俗做一件事,個人可以名利雙收,但這件事将給社會帶來禍患,那他甯可不要這個名,也不做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也往往被當作傻子。
對于這些高風亮節,品格高尚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特别加以理解、重用嗎? “有些官員在基層工作,地位不高,沒有名氣,路子也窄,但是愛動腦筋,有見地,能向上級領導提出很好的意見。
雖然位卑人微,但敢越級反映情況,讨論國事。
對于這種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體察到他們忠心為國之難能可貴嗎? “有的官員個性孤僻,作風特殊,但他保持着與衆不同、超然獨立的節操,這就很容易招來诽謗。
當領導的應當明白這種人有着特殊的品操、才能,并加以原諒、寬容。
“這七種善于理解、體諒、保護官吏的做法,是當領導必須具備的,否則就得不到前面所說的六種好官員。
”] 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
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
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後害,如此者,谀臣也。
中實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
所欲進則明其美,隐其惡;所欲退則彰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内離骨肉之親,外妒亂于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
谄主以佞邪,墜主于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别,是非無聞;使主惡布于境内,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是謂六邪。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慮之以詐乎? 臣有貌厲而内荏,色取仁而行違,可不慮之以虛乎? 臣有害同侪以專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慮之以嫉乎? 臣有進邪說以亂是,因似然以傷賢,可不慮之以讒乎? 臣有因賞以償恩,因罰以作威,可不慮之以奸乎? 臣有外顯相薦,内陰相除,謀事托公而實挾私,可不慮之以欺乎? 臣有事左右以求進,托重臣以自結,可不慮之以僞乎? 臣有和同以取悅,苟合以求進,可不慮之以禍乎? 臣有悅主意以求親,悅主言以取容,可不慮之以佞乎? 此九慮者,所以防惡也。
”] 【譯文】 有的人當官隻是為了拿薪水,對工作敷衍應付,不當回事,随大流,跟着走,見風使航,八面滑溜,瞻前顧後,左顧右盼,就怕得罪人,就怕負責任,這種當官的,可名之曰“具臣”——濫竽充數而已。
隻要是領導講的,就說“講得好,非常正确,非常重要”;隻要是領導做的,就說“做得對,帶了個好頭”。
嘴上這麼說,肚子裡卻在暗暗揣摸主子的愛好,凡有所愛就投其所好,及時上貢,來滿足主子的聲色之樂,把主子巴結得渾身通泰。
漸漸的,當領導的不把這類專事拍馬屁的官員當外人了,互相包庇縱容,一起吃喝玩樂,不計後果,不考慮影響。
這種官員就叫做“谀臣”。
内心陰險奸詐,外貌謙恭謹慎,能說會道,讨人喜歡,實際上嫉賢妒能,想提拔誰,就在上級領導面前盡說他的好話,隐瞞他的缺點;對真正的人才,就在上峰面前誇大、突出他的過失,隐瞞他的優點,結果使上級賞罰不當,号令不行,政策、法規不能貫徹,這類官吏就是“奸臣”。
有才智,有學識,幹起壞事來更有能耐。
掩飾他的過錯道理講的振振有詞,叫人們聽了不由得不信服;辯論起來足以形成一家學說,小則可以挑撥離間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大則可以在中央政府煽風點火,制造混亂。
這種官員就是“讒臣”。
篡奪權力,造成自己的勢力,颠倒黑白,無限上綱,整倒别人,排斥異己,培植私人勢力結成死黨,形成自己的社會勢力;假傳聖旨,到處以全權代表的身份出現,使自己顯得無比尊貴。
這類官吏就是“賊臣”。
在人主面前阿谀奉承,鼓動、促使國王往邪路上走,背後又把錯誤都推到國王一個人身上;結黨營私,互相包庇,欺上瞞下,不讓領導人了解真實情況,使上上下下黑白不分,是非不辯;暗地裡宣揚領導人的過失,使全國老百姓都罵國家領導人,鬧得國際上都知道。
這種官吏就是‘亡國之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反面官員——“邪臣”。
當官的既然有六種類型的“邪臣”——不正派的官員,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他們混入各級機關呢?這就要講究防邪之道。
[桓範說:“有的官員在小事情上忠心耿耿,工作幹得不錯,但其險惡用心在于一旦手握大權,以便實現他的大野心,達到大不忠的目的;有的在小事上,在平時很講信用,但其目的是為了沽名釣譽,在大事上搞陰謀詭計,達到反叛的目的。
對這類官員不是應該預防其欺詐嗎? “有的官員表面上很有魄力,幹勁沖天,實際上沒有真膽識;而有的表面上非常仁義,可在實際行動上卻與仁義相違背。
這就要考慮,這些官員是不是在弄虛作假? “有的官員專搞打擊同事、貶低同僚的小動作,以達到自己被信任、重用的目的,一旦委以重用,就使下情不能上達,上面的計劃、政令也不能向下傳達。
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呢? “有的官員發表似是而非的意見,雖然很中聽,但是中了他的邪說就會亂了真理;或者發表貌似合情合理的意見,一旦實行,就會傷害真正的賢能之士。
對于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在進讒言? “有些官員手中有一定的權力,就用不公正的賞賜鼓勵自己滿意的部下,盡管這些人沒有什麼業績;或者用獎賞的辦法收買人心,預支恩德;或者用不公正的處罰對待自己不喜歡的屬下,以此樹立權威,盡管這些人有能力、有業績。
對出于私心擅自賞罰的負責人,當領導的就得想想他是不是奸佞之人? “有的官員居心不良,存心要陷害某人,就采用明場上擡舉他,說好話,而暗地裡卻用陰謀詭計把他搞垮的手法;或者要謀略什麼事情,總是冠冕堂皇地打着公事公辦、一心為公的旗号,實際上暗中卻塞進了私貨,假公濟私,但手段非常高明,做得不留痕迹。
當領導的,就要警覺這類官員是不是欺世盜名、欺君罔上之輩? “有的官員專走上層路線,結交領導人左右的辦事人員,從而找機會向執政者說項推薦,以達到進身的目的;或者借助領導人重用的、言聽計從的人,巴結他們,依靠他們,以此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當領導的就應當考慮,這類官員是不是有作僞的動機? “有的官員永遠随聲附和,八面玲珑,有時甚至違心地苟合别人,為的是不得罪任何人,一步步順利地往上爬。
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将來的禍患:關鍵時刻,利害關頭,他是不是也會這樣呢? “有的官員一門心思順着上級領導的意志,專做上面喜歡搞的事,專說上面喜歡聽的話,為的是求得上級的歡心,取得上級的親信,而這些事、這些話對老百姓、對社會是好是壞,他一概不去多想。
這種官員,就得想想他是不是佞臣?” 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于朝,洩冶谏而殺之,是與比幹同也,可謂仁乎?” 子曰:“比幹于纣,親則叔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于存宗廟而已,故以必死争之,冀身死之後而纣悔悟。
其本情在乎仁也。
洩冶位為下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 去,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懷矣!詩雲:‘民之多僻,無自立辟。
’其洩冶之謂乎?” 【譯文】 春秋時鄭穆公的女兒夏姬,後世稱她為“一代妖姬”,是當時的名女人,陳、鄭等好幾個國家都亡在她手裡。
據說她好幾十歲了還不顯老,許多諸候都被她迷住了。
最初她嫁給陳國的大夫禦叔,丈夫死後,她和陳靈公及朝中大夫孔甯、儀行父私通,搞得朝廷烏煙瘴氣。
陳國的大夫洩冶看不下去,就向他們提出規谏。
陳靈公自知理虧,無顔面對洩冶,就買通一個刺客,把洩冶殺了。
就這件事子貢問孔子:“陳靈公君臣與夏姬淫亂朝綱,洩冶規勸,招來殺身之禍。
洩冶的行為與纣王時代的比幹相同,能不能說洩冶的做法合乎仁道呢?” 孔子說:“不能這樣說,因為比幹之于纣王,從私人關系方面講,他們是皇親,比幹是纣王的叔父;從公的方面講,比于是皇帝的老師。
比于是為保住殷商的宗廟社稷,所以他下決心犧牲自己,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使纣王悔悟,所以比幹當時的心理狀态,是真正的仁愛之心。
洩冶就不同了,他隻是陳靈公的部屬,地位不過是個下大夫,并沒有血緣上的親密關系,在陳國這樣一個政亂君昏的國家,正人君子本應挂冠而去,可是洩冶沒有這樣做。
他以如此低微的地位,抱着不切實際的幻想,想用區區一身,糾正國家領導人的淫亂昏庸,死了也是白死,一點用處都沒有。
象他這種作法,愛國之心還是有的,至于說到忠、仁,卻毫不相幹。
《詩經》中有兩句話:‘民之多僻,無自立辟。
’意思是說,尋常百姓一旦走到偏激的邪路上去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把他們拉回來的。
洩冶就是這種人。
” 或曰:“叔孫通阿二世意,可乎?” 司馬遷曰:“夫量主而進,前哲所韪。
叔孫生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古之君之,直而不挺,曲而不撓,大直若诎,道同委蛇,蓋謂是也。
” [議曰:太公雲:“吏不志谏,非吾吏也。
”朱雲庭诘張禹曰:“屍祿保位,無能往來,可斬也。
” 班固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
”由此言之,存與死,其義雲何? 對曰:範晔稱:“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塞義。
若義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義,全生可也。
”] 【譯文】 有人問:“叔孫通順着秦二世的心事拍馬屁,這是應該的嗎?” 司馬遷回答道:“叔孫通先生考較做君王的是不是英明,以便決定自己的進退,這個原則是前代哲人所認可的。
他為了繼承文化道統,期待着太平盛世,希望理想的時代一來,好做一番事業,制定富有文化精神的體制。
進退韬諱,他看得很清楚。
在秦始皇那個時代,他沒有辦法,隻好遷就當時的時代環境。
他非常懂得适應時代的變化,以最強的應變能力達到最終目的,最後終于成了漢王朝的儒學宗師,開創了幾千年的儒家禮儀制度。
古代的君子,挺拔有如大樹,所有的樹都被彎曲折斷的時候,隻有它還直立着,但是太挺拔了也很危險,容易折斷,所以雖然直立,卻很柔韌。
保全自身以後,在那樣的亂世是很難生存的,不來點随波逐流,就顯得與衆不同,太特别了也要吃虧,隻好遷就世俗。
但完全同流合污也不行,必須‘曲而不撓’,心中始終堅持一貫的思想原則。
所以在亂世中行直道的人,就有種‘大直若诎’的樣子,看上去好象不會說話,畏畏縮縮的,曲裡拐彎的,但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就是叔孫通的處世哲學。
” 有這樣一個觀點:司馬遷在談到官員的标準時說:“在朝為官而不給領導提意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