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君德第九

關燈
武帝想把皇位傳給兒子司馬衷。

    為此,朝中大巨與皇帝多次發生争執,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支持齊王司馬攸的大臣不是被貶官、免職、下獄,就是被活活氣死。

    連齊王最後也被威逼而死。

     武帝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的所作所為,雖然引起朝臣的擔憂,但居心叵側的人巴不得武帝選白癡當太子,一旦白癡即位,他們就可以獨攬大權,随心所欲了。

    武帝的老丈人楊駿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289年,54歲的晉武帝由于多年的荒淫縱欲,一病不起。

    楊駿乘他病重,把原來宮中的侍從都換成了他的親信。

    皇後楊芷在武帝人事不省的時候請他讓揚駿一人輔政,武帝不知她在說些什麼,随便點了點頭,楊芷立即矯命下達了诏書。

     武帝死後,司馬衷繼位,賈南鳳當上了皇後,楊芷成了皇太後,楊駿大權獨攬,惠帝成了傀儡,而賈南鳳卻沒撈到什麼好處。

    但她生來是一個兇狠毒辣的悍婦,她和幾個另有圖謀的皇族朝臣串通一氣,為争奪最高統治權力,在宮廷中挑起了大規模的、持久的互相殘殺。

    晉武帝的屍骨未寒,在她的策劃下,馬上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聯合汝南王司馬亮等人剿滅了楊駿家族,囚禁、餓死了楊芷。

    死于這場政變的不下萬人。

     在鏟除楊家勢力的行動中,楚王司馬玮起了關鍵作用,但他沒有得到實惠。

    很多無功的反倒加官進爵。

    更主要的是賈南鳳也沒有得到好處。

    于是她又叫白癡皇帝下命給司馬玮進京讨伐司馬亮,事成後又以擅殺之罪将司馬玮和很多朝臣誅殺滅族。

     在這場濫殺濫捕的大混戰中,白癡司馬衷萬事不關心,不是去禦花園聽蛤蟆叫,就是和宮女們嬉戲打鬧。

    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逍遙天子”。

     賈南鳳自己沒有生兒子。

    白癡隻有一個兒子還是和一個才人所生。

    别看老子是白癡,生得這個兒子倒很聰明,有一次宮中失火,武帝要登高觀望,這時才5歲的孫子拉着他的衣襟說:“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

    ”現在賈南鳳怕白癡的這個唯一的兒子繼承皇位,用計殺害了這個孩子。

    她的這種滅絕人性的行徑引起了公憤,被趙王、粱王和齊王(司馬懿的九子、八子和曾孫)率軍攻入後宮殺死。

    從此統治集團的内讧由宮廷擴展到整個社會。

    司馬懿的子孫們互相領兵殺來殺去,曆史上稱之為“八王之亂”。

     在戰亂中喪生的民衆有數十萬。

    曆史上有名的學者、科學家如陸機、陸雲等人也都在戰亂中喪命,真正有頭腦、有節操的如“竹林七賢”等不得不退隐山林,“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皇室的子孫們(司馬的皇子皇孫共約57人,司馬炎的兒子就有25人)在連綿不斷的骨肉相殘中亡滅殆盡。

    司馬家族從司馬懿起到愍帝司馬邺,沒出五代人,平均壽命不足20歲。

     白癡司馬哀有如喪家之犬,随便那個人都可以挾持他東逃西竄,最後被他的堂兄弟用面餅毒殺。

     司馬哀在位16年,大權先是被外戚楊駿掌握,後又被賈南風劫奪,繼而八王争權奪利,戰禍疊起,生靈茶炭,周邊各少數民族趁機深入中原參加内戰。

    本書的作者趙莫把司馬哀的癡愚換了個高雅的說法曰:“蕩蕩之德”。

     妙矣哉! 蠢豬似的皇帝的滅亡是必然的,可悲的是大好河山先被這頭蠢豬糟踏之後,繼之闖入的是五頭猛獸——鮮卑、匈奴、羯、氐、羌,和16頭虎狼(秦、齊、燕、趙等),在中原這塊水肥草美、物阜豐饒的大地上肆無忌憚地橫沖直闖,燒殺洗劫。

     曹操為了劫奪大寶,苦心經營3O多年,誅殺漢室大臣、劉氏宗室多人,其政權維持不到百年;司馬氏慘淡經營也是3O年左右,也将曹氏宗人誅殺殆盡,政權都沒有維持到5O年,加上東晉(東晉皇帝其實姓牛),前後也才共15O年。

    司馬家族自殺加上他殺,最後也宗脈凋零。

    讀史到此,不由不讓人發出“天道好還”、“善惡相因’的浩歎! 東晉自元帝以下,何主為賢? 虞南曰:“晉自遷都江左,強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

    王敦以盤石之宗,居上流之要,負才矜地,志懷問鼎,非肅祖之明斷,王導之忠誠,則晉祚其移于王氏矣。

    若使降年永久,仗任群賢,因瀍、澗之遺黎,乘劉、石之衰運,則克複中原,不難圖也。

    ”[元帝值天下崩離,創立江左,後肅祖即位,大将軍王敦威震内外,将謀為逆。

    帝與王導、溫峤等決計征敦。

    敦敗死也。

    ] 【譯文】 東晉自司馬睿之下,哪個皇帝比較賢明? 虞世南說:“晉朝自遷都建康(今南京)以後,有勢力的大臣專權,皇位虛設,政令刑法不是出自國王,王敦憑借豪門望族的牢固的宗室基礎,坐擁長江軍事重鎮的兵權,恃才自負,仗勢拔扈,一心想當皇帝。

    要不是司馬紹明斷,丞相王導忠誠,晉朝的皇位幾乎被王氏篡奪。

    可惜司馬紹在位隻有三年,倘若時間再長一些,依靠大批才德兼備的名流,靠洛陽一帶流民的擁戴,乘稱帝的劉聰和匈奴石勒正處在衰弱之際,那麼收複中原并不困難。

    ” [東晉元帝司馬睿正趕上國家分裂,他乘機在建康創建基業,後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大将軍王敦威震朝野,準備謀反,明帝與丞相王導、中書令溫峤等決心征讨王敦。

    敦兵敗而死。

    ] 【按語】 如依史籍載,東晉元帝司馬睿是司馬懿曾孫琅琊王司馬觐的兒子。

    其實司馬睿姓牛,并非司馬懿的後代。

    李贽的《藏書》幹脆稱之為“南朝晉牛氏”。

     這一謎底說起來好笑:當年司馬懿在世的時候,社會上流傳着一本《玄石圖》,其中有“牛繼馬後”一句谶語,所以司馬懿對身邊姓牛的人都要設法鏟除。

     手下有一将叫牛金,一次他用一把特制的酒壺與之共飲。

    這酒壺設有機關,當自己喝的時候,可以倒出無毒的酒;在給别人斟酒時就能倒出有毒的酒。

     他用這種辦法毒殺了牛金。

    可是誰能抖到,琅琊王府中有一姓牛的小吏,與王妃夏氏私通有子,這個私生子就是司馬睿。

    盡管司馬懿機關算盡,他創立的政權還是落在了姓牛的手裡。

     由此看來。

    人世間的事從來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人算人,彼此皆知;天算人,幽微難明。

     或曰:“僞楚桓玄有奇才遠略,而遂至滅亡,何也?”[桓玄字敬道,父溫。

    大司馬玄博綜術藝,以雄豪自處。

    晉安帝以為丞相,封楚王,遂禅位。

    ] 虞南曰:“夫人君之量,必虛己應物,覆載同于天地,信誓拟于暄寒,然後萬姓樂推而不厭也。

    彼桓玄者,蓋有浮狡之小智,而無含宏之大德,值晉末衰亂,威不逮下,故玄得肆其爪牙,以僥幸之餘,而逢神武之運,至于夷滅,固其宜也。

    ” [鬻子曰:“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

    上下相親謂之和。

    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

    除天下之害謂之仁。

    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

    ” 由此言之,豪雄小智,何益于樂推哉?] 【譯文】 有人問:“桓玄有奇才遠謀,結果還是滅亡了,為什麼?”[桓玄,字敬道,父桓溫官拜大司馬。

    桓玄博學多才,以英雄豪傑自居,晉安帝司馬德宗時為丞相,封楚王,後強迫皇帝讓位。

    ] 虞世南說:“做國王的要有虛懷若谷、容納萬物的氣量。

    要能象天地一樣寬廣,真誠的誓言必須兌現,然後百姓才會樂于擁護愛戴。

    可是桓玄這種人,隻有淺薄的小聰明,沒有寬宏謙虛的高尚品德,正好趕上東晉末年天下大亂,皇室威不服衆,所以桓玄才能張牙舞爪地恣意妄為,僥幸行險,以圖一逞。

    當時正值劉裕奮發英姿、掃蕩群雄之際,桓玄最終被滅族身亡,這也是他應得的下場。

    ” [戰國時的楚大夫鬻權說:“發頒法策法令能為天下謀利益的,就是道;上下相親相愛,就是和;民衆不訴求就能得到,就是信;能消滅禍國殃民的邪惡勢力,就是仁。

    仁與信,和與道,這是帝王的武器。

    ” 這樣看來,亂世英雄的浮淺智謀,是無助于得到民衆的擁護的。

    ] 宋祖誅滅桓玄,再興晉室,梁代裴子野優之于宣武,其事雲何? 虞南曰:“魏武,曹騰之孫,累葉榮顯,濯纓漢室,三十餘年。

    及董卓之亂,乃與山東俱起,誅滅元兇,曾非己力。

    晉宣曆任卿相,位極台鼎,握天下之圖,居既安之勢,奉明诏而誅逆節,建瓴為譬,未足喻也。

    宋祖以匹夫提劍,首創大業。

    旬月之間,重安晉鼎,居半州之地,驅一郡之卒,斬谯縱于庸蜀,禽姚紹于崤函,克慕容超于青部,枭盧循于嶺外。

    戎旗所指,無往不捷。

    觀其豁達,則漢祖之風;制勝胸襟,則光武之匹。

    惜其補短,志未可量!此為優矣。

    ” [裴子野曰:“宋武皇帝苛迹多于魏武,大德厚于晉宣。

    拔足行間,卻孫恩蟻聚之衆,奮臂荊、郢,掃桓玄盤石之宗,方軌長驅則三齊無堅壘,回戈内赴則五嶺靡餘妖,命孫季高于巨海之上而番隅席卷,擢朱齡石于百夫之下而庸蜀來王,羌胡畏威,反為表裡,董率虎旅以事中原。

    然後請呼上帝,步驟前王,光有帝圖,謂之義取者也。

    ” 又曰:“桓敬道有文武奇才,志雪餘恥,校動離亂之中,奄有天下而不血刃,既而嘯命六合,規模進取,未及逾年,坐盜社稷,自以名高漢祖,事捷魏晉,思專其侈以冀恭己。

    若王谧、桓謙以人望鎮領袖,王綏、謝混以後進相光輝,群從兄弟,方州連郡,民駭其速而服其強,無異望矣。

    高祖于時,朱方之一匹夫也,無千百之衆,糾合同盟,電擊二州,未及半旬,蕩清京邑,号令群後,長驅江漢,推亡楚于匪隙,援衰晉于已頹,自軒轅以來,用兵之疾,未始有也。

    自非雄略不世,天命底止,焉能若此者乎?于是人知攸塈而王迹興矣。

    ”] 【譯文】 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字寄奴)滅了桓玄,又幫助東晉維持了數年殘破的江山,然後才稱帝。

    梁武帝時期的著作郎裴子野認為他比司馬懿、曹操卓越,這是怎麼回事? 虞世南說:“魏武帝曹操是曹騰的孫子(曹騰是漢桓帝時的宦官,收夏侯嵩為養子,曹操是嵩的長子,所以曹操的真正祖先是夏侯氏),累世榮耀顯貴,三代人在漢朝享了三十多年福。

    等到董卓亂漢,操與山東豪雄趁機而起,消滅了罪魁禍首董卓,這也并非曹操一人的功勞。

    司馬懿曆任魏晉的将相,權傾朝綱,國家的興亡由他掌握,處在安全穩固的位子上,奉皇帝的诏書征伐、誅殺犯上作亂的人,他的權勢、地位,用高屋建領也不足以比喻。

     劉裕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提劍首創大業,不到一月,就安定了苟延殘喘的晉室。

    他所鎮守的句章大小隻有州府的一半,統率着一郡之兵,攻殺四川守将谯縱;西入長安,擒獲了後秦姚泓家族;在山西大岘山打敗了南燕慕容超;在嶺南,打敗占據廣州的焦循,焦氏父子全被斬首。

    帥旗所指,攻元不克,戰無不勝。

    觀其豁達恢宏,有漢高祖劉邦的風度,看他勝算在握,可與光武帝劉秀媲美,隻可惜在位時間太短,大志未酬,否則他的業績不可限量。

    這就是為什麼認為他比司馬懿、曹操卓越的緣故。

    ” [裴子野說:“宋武帝劉裕劣迹比曹操多,功德比司馬懿大。

    他從一個普通士兵起步,數次抗擊孫恩的烏合之衆;振臂摧毀了荊州、郢州桓玄的牢不可破的軍事家族勢力:雙管齊下,戰車長驅,山東一帶的軍事重鎮就蕩然元存;回戈直指江、湘,五嶺的大小山頭都被肅清;他命令建威将軍孫處自海道襲擊番禹,廣州遂被席卷;起用資曆輕微的朱齡石,四川便被收複;羌族匈奴被他的軍威震攝,攻守、君臣之勢很快倒轉了過來;督率氣吞萬裡的大軍安定中原後,假借天命,仿法前代帝王,終于登上皇帝的寶座。

    這可以說是以仁義取天下了吧。

    ” 裴子野還說:“桓玄有文武奇才,立志雪洗國破家亡的恥辱,身處戰亂之際,調兵遣将,未經浴血奮戰就意外地取得群雄盟主的地位,繼而向全國發号施令,策劃統一大業,不到一年,逼晉安帝讓位,盜竊了國家權力。

    他自以為名望超過了漢高祖,功勳比得上曹操、司馬懿,就妄圖過過皇帝的瘾,讓四海都來恭恭敬敬朝賀自己。

    到了他假傳聖旨封賞的王谧、桓謙,利用人民渴望太平的心理鎮服群雄,王綏、謝混等較後發迹的相繼出人頭地,追随他的本家兄弟,都被安插各地軍政部門的時候,老百姓為他得逞之迅速而驚駭不已,不得不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不敢有非分之想。

    當時的劉裕才是丹徒縣的一介平民,參軍後上司讓他率領的不過數十人,後來糾集同盟,共謀起義,讨伐桓玄,閃電般地攻下了徐州和京口,不到半旬就蕩清了建康,号令群雄,長驅江漢,不容桓玄有喘息之機就消滅了他,使頻臨滅亡的晉室又得以苟延殘喘。

    自軒轅黃帝以來,還沒有象劉裕這樣用兵神速的。

    如果不是絕世少有的雄略,如果不是東晉的氣數到了盡頭,怎麼能這樣呢? “由此可知,當人民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能治理喪亂的王朝自然要興起。

    ”] 【按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謝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辛棄疾的這篇洋溢着愛國激情的華章,歌頌了幾位曆史人物的英雄業績,其中濃墨重彩刻寫的就是這位“寄奴”——劉裕。

     劉裕早年喪父,家境貧寒。

    青年時代曾揮汗躬耕于田野,上山砍柴,下澤捕魚,備嘗生活之艱辛,因此養成終生簡樸的習慣。

    晚年當了皇帝,還在後宮獨辟一室,珍藏着他曾用過的農具。

     劉裕在東晉末年南北朝混戰之際,崛起于行武,終其一生,戍馬倥偬。

     這位靠戰争登上皇位的農家子弟,胸有韬略,勇武善戰,确實充滿了“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英雄氣慨。

    在劉裕隻是桓玄手下的一個小頭目的時候,當時桓玄已經篡位,他的夫人私下對桓玄說:“我看劉裕龍行虎步,風度不凡,恐終不能為人下,不如早點除掉他。

    ”桓玄說:“我剛剛平蕩中原,眼下正是用人之際,非劉裕無可用者。

    等關、河平定後,再作打算吧。

    ”可是等到他“再作打算”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後來劉裕南征北戰,确實坐了天下,然而他為奪大室,為鞏固政權,殘殺了許多也許不該殺的人。

    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贽每當評點曆史遇到濫殺無辜的人物時,總要在殺人的情節下加注一筆:“種毒了”或“又種毒了”,而到殺人者的子孫後來又被别人殺害的時候,他一定要照應一句:“毒發了!” 公元410年,劉裕消滅了南燕,生俘燕王慕客超,送到建康将其斬首。

     燕都被破後。

    南燕自王公以下三千餘人金被斬殺,家屬一萬餘人沒為奴隸,燕都被夷為平地。

    随後,又以圖謀不軌的罪名剪除了和他一起舉事的劉毅及其部屬謝混等人。

     另一個當初與他起義的是諸葛長民。

    劉裕邀他暢談。

    當諸葛正為劉裕能如此推心置腹而感激涕零之時,伏在帳後的武士将他刺殺于座中。

     經文中提到的盧循、谯縱等,戰敗固然不免一死,但其部屬、家族也被誅滅殆盡。

     公元418年,劉裕代晉稱帝前,萬事具備,隻因當時有一句谶語:“昌明(晉武帝司馬曜字昌明)之後有二帝。

    ”他想在晉安帝司馬德宗之後再立一帝,以應“二帝”之谶。

    于是他派人缢死安帝,扶立恭帝司馬德文,一個月後又将其刺殺。

     一将功成萬骨枯。

    雖然不應否認劉裕在東晉和南北朝這一被學者稱為“一體化調節失靈”的混亂時期,在五十年左右,大大小小的稱帝者竟達145人之中,确實是一位茕然卓立的佼佼者,但他也播下了諸般“毒種”。

    這些“流毒”之“因”,在他身後都一一有了毒“果”。

     宋孝武、明帝,二人敦賢? 虞南曰:“二帝殘忍之性,異體同心。

    誅戮賢良,割剪枝葉,内無平、勃之相,外阙晉、鄭之親,以斯大寶,委之昏稚,故使齊氏乘釁,宰制天下,未逾歲稔,遂移龜玉。

    緘滕雖固,适為大盜之資。

    百慮同失,可為長歎。

    鼎社傾淪,非不幸也。

    ” [孝武名駿,文帝第三子也,為江州刺吏。

    弟劭既弑逆帝,與顔竣于江州起義征邵,平之。

    明帝名彧,文帝第十八子,即位,盡殺孝武諸子,務為雕飾,天下騷然,崩,子昱立,無道,蕭道成殺之。

    ] 【譯文】 宋孝武帝劉駿和明帝劉彧哪一個賢明? 虞世南說:“這二個皇帝的殘忍雖然表現不同,其本性卻是相同的。

    誅殺賢良,手足相殘,朝内沒有陳平、周勃那樣的丞相,外部沒有唇齒相依的睦鄰,把國家的最高權力交給這種昏庸元知的人,難怪能讓蕭道成趁國家破敗之機宰割天下,不到一年,國玺易手。

    這正如莊子所說,珍貴的東西,捆綁、封鎖得越牢,恰恰是為大盜提供連鍋端的方便。

    千思百慮,終歸還是失敗,千古為之長歎!至于權力的傾覆、淪喪,還不是最不幸的!” [宋孝武帝名駿,宋文帝第三子,官拜江州刺史。

    他的弟弟劉劭殺害文帝後,劉駿與他的主簿顔竣于江州起義,征讨劉劭,打敗劉劭,并将其父子枭首示衆。

    宋明帝名彧,宋文帝第十八子,即位後就把孝武帝二十八個兒子全部殺害,而且又千方百計掩飾他的罪行,緻使天下騷亂。

    明帝駕崩,子劉昱即位,更其荒淫無道,被蕭道成殺死篡位,建國為齊。

    ] 【按語】 公元422年,南宋開國皇帝劉裕去世,長子劉義符繼位。

    雖然其父臨終時對他說:“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志。

    ”然而恰恰是這幾個人,不到一年就把他廢掉,旋即把他活活打死,又殺其弟劉義真。

    然後迎立劉裕的三子劉義隆,是為文帝。

    文帝即位不久,就把擁立他的徐、傅和謝晦等人一一誅殺,後來名将檀道濟與其子11人也一同被殺。

     劉義隆即位初,四弟劉義康曾與之共理朝綱,對鞏固劉宋政權貢獻頗大。

     他一直擔心劉義康要篡奪他的皇位,一俟地位穩固,就賜藥毒死了這位皇弟。

     從此劉裕的“毒種”一發不可收拾,劉氏父子兄弟之間的殘殺延綿不斷,終于導緻了南宋的覆滅。

     公元453年,劉義隆被其長子劉邵殺害。

    當年,其三子劉駿以讨伐弑君、弑父的劉邵、劉浚為名起兵,攻克建康後将其暴屍于市。

    劉義隆即位後,因其父當年在考慮廢長立幼時沒選中他而是看重劉铄,便遷怒于彼,将其毒死。

     後又殺叔父劉義宣、十弟劉渾、六弟劉誕。

    在攻克劉誕鎮守的廣陵(今揚州市)後,劉駿将城内士兵不論老少全部殺掉,并将死者的頭顱擺在石頭城南岸陳列觀賞。

     劉駿對父子兄弟如此,對朝中大臣更是以狎侮、虐殺為一大快事。

     長子劉子業繼位後,因幼時不為父愛,一登上皇位,便大肆報複,凡是武帝信任的大臣全被誅滅九族,其中包括他的叔父劉義恭全家。

    這位年僅16歲的皇帝,因為看慣了他父親草菅人命,一旦手握生殺大權,比其父更加兇殘。

    他殺了年僅七歲的弟弟劉子鸾兄妹三人猶不罷手,還把其母殷貴妃從墳墓中挖出來侮辱。

     劉子業排列了一下劉氏接班表,發現繼位的不是長子,就是三子,于是為消除後患,毒死了三弟劉子勳。

     綜觀劉宋王朝的四代八帝,自劉裕以下,無一不是宮廷腥風彌漫,歲歲骨肉相殘。

    8個皇帝,平均壽命不足24歲。

    可悲也夫! 齊建元、永明之間,号為治世,誠有之乎? 虞南曰:“齊高創業之主,知稼借之艱難,且立身儉素,務存簡約。

    武帝則留意後庭,雕飾過度,然能委任王儉,憲章攸虬禮樂之盛,鹹稱永明。

     宰相得人,于斯為美。

    ” [議曰:子言衛靈公之無道,康子曰:“夫如是,愛為不喪?”孔子曰: “仲叔圉治賓客,祝駝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

    夫如是,愛為喪?”此言委任有德之美也。

     田單相齊,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

    田單解裘而衣之。

    襄王惡之,曰: “田單之厚施,将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之,恐後之。

    ”此言委任有德之惡也。

     故齊侯惡陳氏厚德,晏子謂齊侯曰:“在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可以止之。

    ”齊襄惡田單厚施,貫珠者謂襄王曰:“王不如嘉單之善,今曰:‘寡人憂人之饑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人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

     稱寡人之意。

    ’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單之善亦王之善也。

    ”後裡闾相與語曰:“單之愛人,乃王教之也。

    ” 夫收臣下之權,宜如晏子及貫珠者。

     昔漢祖疾甚,呂後問為相,曰:“曹參可。

    ”問其次,曰:“王陵可。

     然少憨,陳平可以助之。

    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可令為太尉。

    ” 宋高祖大漸,戒太子曰:“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

    謝晦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可以會稽處之。

    ” 夫任賢用能,宜如漢高及宋祖矣。

    ] 【譯文】 南北朝時齊國的建元(齊高帝蕭道成年号)至永明(齊武帝蕭赜年号) 年間(公元429——493年),被稱為太平治世。

    真的是這麼回事嗎?虞世南說:“蕭道成是創業之主,知道稼穑的艱難,而且自己生活儉樸清雅,衣食起居務求簡單樸素。

    齊武帝蕭赜則很重視後宮的華美,有失過度雕飾,但是他把一切政務都委托給少傅王儉,朝廷的典章法令都由王儉草撰,都說禮教文化的興盛,就數永明年間,一緻贊揚蕭赜的輔相用人得當。

    ” [孔子說到衛靈公的無道時,康子說:“這樣的國君,怎能不亡呢?”孔子說:“要是讓仲叔圉來管理外交,由祝駝管理宗廟祭典,由王孫賈統領軍隊,這樣,怎麼會亡呢?”這裡講的就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好處。

     田單做齊國的宰相時,有一次過淄水,有老人淌水過河,被凍得打顫,田單解下皮衣給老人穿,引起了齊襄王的反感,說:“田單這樣施惠于人,是不是想奪取我的江山?不早些準備,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

    ”這裡講的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壞處。

     正因為此,齊襄公才嫉恨齊國陳氏的廣施功德。

    晏子對齊襄王說:“從禮制上講,個人做好事不能超出家族的範圍,朝廷的命官不能假公濟私,這種行為必須制止。

    ” 齊襄公讨厭田單施舍國人,有一個以串珠玉為生的匠人對他說:“大王不如表揚田單的慈善,下令說:‘我擔心有人在挨餓,田單就收容饑民到府上;我擔心有人在挨凍,田單就脫下自己的皮衣給他們穿。

    他的這種行為使我很滿意。

    ’田單做了這樣的好事,大王能表揚他,這樣一來,感激田單做好事,也就等于你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感謝你了。

    ”從此以後,人們在街談巷議時都說:“田單所以會愛擁民衆,那是大王教導的結果呀!” 由此看來,國王要想收回大臣們的權利和功德,應當象晏子和串珠人所說的那樣去做。

     從前漢高祖病危,呂後問他身後誰當丞相合适,劉邦說:“曹參可以。

    ” 又問他曹參以後呢,他說:“王陵可以。

    但是王陵這人有些憨厚,陳平可以協助他。

    陳平這人智謀有餘,但是難以獨當大任。

    周勃寬厚穩重,但文化修養不足,然而能安定劉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

    可以讓他當太尉,掌握兵權。

    ” 宋高祖劉裕病重時,告誡太子劉義符:“将軍檀道濟雖有才幹,卻沒有遠大志向。

    徐羨之、傅亮按說沒有野心。

    謝晦常跟随我南征北戰,頗知機變,将來有什麼變故,必然是他搞的,可以用調他到會稽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

    ” 做國王的,在任賢用能的問題上應當象劉邦和劉裕這樣。

    ] 宋、齊二代,廢主有五,并驕淫狂暴,前後如一。

    或身被賤殺,或傾墜宗社。

    豈厥性頑兇,自贻非命,将天之所棄,用亡大業乎? 虞南曰:“夫上智下愚,特禀異氣;中庸之才,皆由訓習。

    自宋、齊已來,東宮師傅,備員而已。

    責賤禮隔,規獻無由,多以位升,罕由德進。

    此五君者,禀凡庸之性,無周、召之師,遠益友之箴規,狎宵人之近習,以斯下質,生而楚言,覆國亡身,理數然也。

    ” [議曰:賈生雲:“昔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

    此三公職也。

     又置三少,曰少傅、少保、少師,是與太子晏者也。

    乃孩抱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義、禮以導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翼衛之,使與太子居處。

    故太子乃生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夫習與工人居,不能無正,猶生長齊地,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猶生長楚地,不能不楚言也。

    秦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明日射人。

    忠谏者謂之诽謗,深計者謂之妖言,視殺人若刈草菅然。

    豈胡亥之性惡哉?從其所以導之者非其理也。

    ” 晉惠帝太子遹有罪,閻纂上書谏曰:“臣伏念遹長養深宮,沉淪富貴,受饒先帝,父母驕之。

    每見選師傅,下至郡吏,率取膏梁擊鐘鼎食之家,希有寒門儒素如衛绾、周文洗馬舍人,亦無汲黯、鄭莊之比,遂使不見事父君之道。

    古禮,太子以士禮與國人齒,欲令知賤,然後乃貴。

    自頃東宮,亦微太盛,所以緻敗,非但東宮。

    諸王師友、文學亦取豪族力能得者,豈有切磋,能相長益?今遹言語悖逆,受罪之日,不失子道,尚可重選師傅。

    置遊談文學,皆選寒門孤臣、以學行自立者,及涉履艱難、名行素立者,使與遊處。

     絕貴戚子弟、輕薄賓客,但道古今孝子事親、忠臣事君,及思想改過,皆聞善道,庶幾可全。

    ” 由此觀之,故太子者,選左右俾谕教之,最急也。

    ] 【譯文】 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和齊朝,被廢的國王共有五人。

    這五個廢帝都很驕淫狂暴,彼此沒有什麼不同,有的被殺害,有的幹脆國破人亡。

    是不是他們本性兇頑,自取其禍,因而被上天抛棄,故意用他們來使國家滅亡呢? 虞世南說:“人所以有上智下愚的差别,是因為各自禀受的氣質不同。

     至于具有中庸修養的人,都是來源于培訓和學習。

    自宋王朝和齊王朝以來,負責培養太子的東宮裡的老師,都濫竽充數而已。

    高貴的和下賤的,由于禮教的原因,互相隔離,良好的教育沒有辦法得到,導師都是由職位決定,很少根據德才選拔。

    這五個後來做了國王的太子,生性平庸無奇,又沒有周公、召公一樣的導師,良師益友的規勸聽不到,委瑣狎邪的小人惡習倒沾染了不少。

    以如此卑下的質地,生活在如此野蠻粗俗的環境中,國破身亡的下場,是注定無可避免的了。

    ” [賈誼說過:“從前周成王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姜太公為太師。

    保的作用,就是保養好太子的身體;傅的作用,就是用仁義道德輔導太子;師的作用,就是用知識禮儀教育太子。

    這是三公的職責。

     此外,還設置了三少,叫做少傅、少保、少師,分别負責太子的飲食起居。

     因此,太子在懂得學習的童年時期,三公三少就用孝、仁、義、禮來培訓教育他,讓他離遠邪惡的小人,不讓他看到醜惡的行為,然後選擇天下端莊正直的人才,孝順父母師長、和睦兄弟姐妹的益友,和博聞廣見、有道德、懂權術的人跟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