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政體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譯文】
要想使糧倉内的糧食儲蓄取之不盡,就必須重視發展農業生産。
[晁錯勸漢文帝說:“現在土地和人民不比古代少,而且沒有堯、湯時的水旱災害,可是糧食的積蓄卻不如過去多。
什麼原因呢?因為土地沒被充分開發,民衆的勞力過剩,能生長莊稼的土地沒有得到開墾,山林湖海的資源也沒有全部利用,流民沒有全部回鄉務農。
當務之急,在于重視糧食生産,其方法就是按照生産糧食的多少作為賞罰的标準。
應當招募百姓到邊疆去從事農業生産。
凡是能這樣做的,平民百姓可以讓他們升官,有罪判刑的可以免罪。
這樣,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糧食有了富餘,國家就一定會财源富足。
不過三年,邊疆的糧食一定會多起來。
” 漢景帝下诏說:“制作隻供玩賞、裝飾一類的東西,将損害農業生産;華麗的刺繡隻能消耗絲線,将影響成衣制作。
農業受到損害将導緻饑荒,縫紉受到損害就要挨凍。
饑寒交迫而不為非作歹,難啊。
我要親自耕作,皇後要親自采桑養蠶,以供奉宗廟,來帶動大下民衆,希望天下百姓都從事農業生産,使絲綢和糧食都有積蓄,以備災荒。
” 晁錯寫的《鹽鐵論》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田野而人民卻食物不足,是由于工商業發展了,而田野卻荒蕪了;有豐富的山林江海物産而人民卻資财不足,是由于不緻力于生産百姓所需要的日常用品,卻過多地制作那些奢侈奇巧的東西。
”] 藏於不竭之府,養桑麻,育六畜也。
[漢景帝诏曰:“農,天下之本也。
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其令郡國勸農桑,益種樹,可克衣食物。
吏發人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二千石,聽者與罪同。
” 《申鑒》論曰:“人不畏死,不可懾之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之以善。
故在上者先豐人财以定其志也。
”] 【譯文】 要想使府庫裡财富儲備永不柘竭,就必須大力種植桑麻,飼養六畜。
[漢景帝下诏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
黃金珠玉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
要命令各郡縣和諸侯各國獎勵農業生産,種桑養蠶,多植樹造林,這樣就可以保證人民大衆的衣食日用。
官吏有征發、雇傭人開采黃金珠玉的,要按采集的數量多少與坐贓論罪;對盜竊千石以上的糧食而知情不報的要以與盜竊同罪論處。
”] 荀悅所寫的《申鑒》中說:“不怕死的人用治罪來恐吓他,是不會起作用的;不熱愛生命的人,無法用做好事來勉勵他。
執政的必須使人民生活富裕才能穩定人心。
” 下令於流水之原,以順人心也。
[尉缭子曰:“令,所以一衆心也。
不審所出,則數變,數變則令雖出,衆不信也。
出令之法雖有小過,無更,則衆不二聽,即令行《尹文子》曰:“父之於子也,令有必行,有不必行者。
‘去貴妻,賣愛妾’,此令必行者也。
因曰:‘汝無敢恨,汝無敢思。
’此令不行者也。
故為人上者,必慎所出令焉。
” 文子曰:“治國有常而利人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右也。
”] 【譯文】 必須針對治亂之根源制定方針政策,以順應民心,方才有效。
曾與商鞅一同參與秦國變法的尉缭子說:“頒布法令是為使萬衆一心。
假如在其出台時不反複審度,出台後又多次更改,那麼法令即使頒布了,群衆也不相信。
所以凡是頒布的法令,即便有所不足,也不要随便更改。
這樣,人民群衆就不會無所适從,三心二意,法令就會得以貫徹執行。
” 戰國時的尹文在其所著的《尹文子》一書中說:“父親給兒子下的命令,有的會照辦,有的卻不會。
比方說命令他:‘趕走尊貴的妻子,賣掉喜愛的小妾。
’兒子肯定會照辦,因為他想再娶新歡;如果說:‘你不許有怨恨。
你不許有思想。
’這肯定不聽。
因為這無法做到。
由此可知,作為最高決策者,對待法令的頒布一定要慎之又慎。
” 文子說:“治理國家有其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為出發點。
政治與教化有其最基本的規律,那就以令行禁止為最高原則。
”] 使士於不诤之官,使人各為其所長也。
[孫卿曰:“相高下,序五谷,君子不如農人;通财貨,辯貴賤,君子不如賈人;設規矩,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
若夫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言必當理,事必當務,然後君子之所長。
” 文子曰:“力勝其任即舉之,不重也;能務其事則為之,不難也。
”] 【譯文】 使用官吏,必須選擇那些不争權奪利的人,同時要使人民大衆各自做他們所擅長的事。
[荀子說:“察看地勢高低,安排播種五谷,讀書人不如農民;流通貨源,掌握行情,讀書人不如商人;搞技術設計,準備器材,讀書人不如工匠。
至于評價一個人的品行以便恰當地任用他們,量能而安排官職,說話合情合理,做事能抓位要害,這卻是讀書人的特長。
”
[晁錯勸漢文帝說:“現在土地和人民不比古代少,而且沒有堯、湯時的水旱災害,可是糧食的積蓄卻不如過去多。
什麼原因呢?因為土地沒被充分開發,民衆的勞力過剩,能生長莊稼的土地沒有得到開墾,山林湖海的資源也沒有全部利用,流民沒有全部回鄉務農。
當務之急,在于重視糧食生産,其方法就是按照生産糧食的多少作為賞罰的标準。
應當招募百姓到邊疆去從事農業生産。
凡是能這樣做的,平民百姓可以讓他們升官,有罪判刑的可以免罪。
這樣,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糧食有了富餘,國家就一定會财源富足。
不過三年,邊疆的糧食一定會多起來。
” 漢景帝下诏說:“制作隻供玩賞、裝飾一類的東西,将損害農業生産;華麗的刺繡隻能消耗絲線,将影響成衣制作。
農業受到損害将導緻饑荒,縫紉受到損害就要挨凍。
饑寒交迫而不為非作歹,難啊。
我要親自耕作,皇後要親自采桑養蠶,以供奉宗廟,來帶動大下民衆,希望天下百姓都從事農業生産,使絲綢和糧食都有積蓄,以備災荒。
” 晁錯寫的《鹽鐵論》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田野而人民卻食物不足,是由于工商業發展了,而田野卻荒蕪了;有豐富的山林江海物産而人民卻資财不足,是由于不緻力于生産百姓所需要的日常用品,卻過多地制作那些奢侈奇巧的東西。
”] 藏於不竭之府,養桑麻,育六畜也。
[漢景帝诏曰:“農,天下之本也。
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其令郡國勸農桑,益種樹,可克衣食物。
吏發人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二千石,聽者與罪同。
” 《申鑒》論曰:“人不畏死,不可懾之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之以善。
故在上者先豐人财以定其志也。
”] 【譯文】 要想使府庫裡财富儲備永不柘竭,就必須大力種植桑麻,飼養六畜。
[漢景帝下诏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
黃金珠玉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
要命令各郡縣和諸侯各國獎勵農業生産,種桑養蠶,多植樹造林,這樣就可以保證人民大衆的衣食日用。
官吏有征發、雇傭人開采黃金珠玉的,要按采集的數量多少與坐贓論罪;對盜竊千石以上的糧食而知情不報的要以與盜竊同罪論處。
”] 荀悅所寫的《申鑒》中說:“不怕死的人用治罪來恐吓他,是不會起作用的;不熱愛生命的人,無法用做好事來勉勵他。
執政的必須使人民生活富裕才能穩定人心。
” 下令於流水之原,以順人心也。
[尉缭子曰:“令,所以一衆心也。
不審所出,則數變,數變則令雖出,衆不信也。
出令之法雖有小過,無更,則衆不二聽,即令行《尹文子》曰:“父之於子也,令有必行,有不必行者。
‘去貴妻,賣愛妾’,此令必行者也。
因曰:‘汝無敢恨,汝無敢思。
’此令不行者也。
故為人上者,必慎所出令焉。
” 文子曰:“治國有常而利人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右也。
”] 【譯文】 必須針對治亂之根源制定方針政策,以順應民心,方才有效。
曾與商鞅一同參與秦國變法的尉缭子說:“頒布法令是為使萬衆一心。
假如在其出台時不反複審度,出台後又多次更改,那麼法令即使頒布了,群衆也不相信。
所以凡是頒布的法令,即便有所不足,也不要随便更改。
這樣,人民群衆就不會無所适從,三心二意,法令就會得以貫徹執行。
” 戰國時的尹文在其所著的《尹文子》一書中說:“父親給兒子下的命令,有的會照辦,有的卻不會。
比方說命令他:‘趕走尊貴的妻子,賣掉喜愛的小妾。
’兒子肯定會照辦,因為他想再娶新歡;如果說:‘你不許有怨恨。
你不許有思想。
’這肯定不聽。
因為這無法做到。
由此可知,作為最高決策者,對待法令的頒布一定要慎之又慎。
” 文子說:“治理國家有其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為出發點。
政治與教化有其最基本的規律,那就以令行禁止為最高原則。
”] 使士於不诤之官,使人各為其所長也。
[孫卿曰:“相高下,序五谷,君子不如農人;通财貨,辯貴賤,君子不如賈人;設規矩,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
若夫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言必當理,事必當務,然後君子之所長。
” 文子曰:“力勝其任即舉之,不重也;能務其事則為之,不難也。
”] 【譯文】 使用官吏,必須選擇那些不争權奪利的人,同時要使人民大衆各自做他們所擅長的事。
[荀子說:“察看地勢高低,安排播種五谷,讀書人不如農民;流通貨源,掌握行情,讀書人不如商人;搞技術設計,準備器材,讀書人不如工匠。
至于評價一個人的品行以便恰當地任用他們,量能而安排官職,說話合情合理,做事能抓位要害,這卻是讀書人的特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