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政體第八

關燈
英明的君主,賢能的臣子,必須輔之以完善的管理體制,才會有政治的清明。

    國家如此,機關如此,企業如此,任何一個“治人”或“人治”的單位莫不如此。

     [議曰:夫政理,得人則興,失人則毀。

    故首簡才,次論政體也。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

    為天下之人,強俺弱,詐欺愚,故立天子以齊一之。

    謂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年,故立三公丸卿以輔翼之。

    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

    夫教誨之政,有自來矣。

    何以言之?管子曰: “措國于不傾之地,有德也。

    ” [周武王問於粥子曰:“寡人願守而必存,攻而必得,為此奈何?”對曰: “攻守同道而和與嚴,其備也。

    故曰:和可以守而嚴不可以守,嚴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嚴不可以攻,嚴不若和之得也。

    故諸候發政施令,政平於人者,謂之文政矣。

    接士而使吏,禮恭侯於人者,謂之文禮也;聽獄斷刑,治仁於人者,渭之文誅矣。

    故三文立於政,行於理,守而不存,攻而不得者,自古至今未之嘗聞。

    ” 屍子曰:“德者,天地萬物之得也;義者,天地萬物之宜也;禮者,天地萬物之體也。

    使天地萬物皆得其宜,當其體,謂之大仁。

    ”文子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不能使人孝悌;能刑盜者,不能使人有廉恥。

    故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經非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諸不用,禮義修而任賢得也。

    ”又曰: “夫義者,非能盡利天下者也,利一人而天下從;暴者,非能盡害海内者也,害一人而天下叛。

    故舉措廢置,不可不審也。

    ”] 【譯文】 [任何政治制度,從理論上來講,都是得到有賢德之人才就興盛,否則就失敗。

    所以我們首先簡要地讨論了人才的品行道德。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論述政權的本體了。

    ] 古代設立帝王的原因,不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貪欲,而是因為社會上的人總是強大的欺壓弱小的,狡詐的欺侮老實的,因此才設立大子來管理他們,好讓天下公平合理,萬衆一心。

    然而由于天子一人無論多麼英明,也不能管到天下所有的地方,所以才設立三公九卿和各級官吏來輔佐他。

    因為風俗不同的偏遠之地感受不到天子的恩澤,所以設立諸候來治理、教化他們。

    所以這種用教化來統治的方法是由來已久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管仲說:“使國家處于不被傾覆的穩固狀态,是因為有了道德。

    ”周武王問粥子:“我希望守住基業就一定成功,想獲得就一定到手,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粥子回答說:“攻與守的道理相同,和睦與嚴厲是基本手段。

    然而,守業可以依靠和睦但不可以依靠嚴厲,嚴厲不能象和睦那樣使國家穩固;和睦可以用來進取而嚴苛不能,用嚴厲的方法不如象和睦那樣容易獲得成功。

    諸侯發布政令,能對人民公正,是文政;對待士人,使用官吏都能做到恭敬有禮,是文禮;斷案用刑,以仁義待人,就是文誅。

    以這三種政策作為國策,并作為基本理論統一國民的思想,守業不存,進取不得,這樣的情況從古至今還未曾聽說過。

    ” 戰國時的法家屍佼在其所著的《屍子》一書中說:“德,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象征;義,是天地萬物和諧融洽的象征;禮,是天地萬物井然有序的象征。

    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使形式和本質相統一,就是最大的仁。

    ” 文子說:“人無廉恥就無法管理,不懂禮義就不能實行法治。

    法律能殺人,但不能使人孝順父母,和睦兄弟;可以懲罰盜賊,但不能使人知廉恥。

     明君在上,應将善惡美醜明明白白的顯示給人民大衆,用批評和表揚來引導人民,親近賢人并提拔他,蔑視小人并黜退他。

    不随便動用刑法,同時要修明禮義,任用賢能。

    ”又說:“仁義并不能使普天下的人都得到好處,但隻要使某一個人得到好處,人民大衆就會追随跟從;殘暴也不可能危害所有的人,可是隻要危害到某一個人,人民大衆就會有反心。

    所以任何政策法令的實施或者放棄,不能不反複考慮,慎之又慎。

    ” 積於不涸之倉,務五谷也。

     [晁錯說漢文帝曰:“今土地人民不減乎古,無堯、湯之水旱,而蓄積不及古者,何也?地有遺利,人有餘力,生谷之上未盡墾辟,山澤之利未盡出,遊食之人未盡歸農也。

    當今之務,在放貴粟。

    貴粟之道,在於使人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之人入粟塞下,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則富人有爵,農人有錢,粟有所餘,而國用饒足。

    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 漢景帝诏曰:“雕文刻镂,傷農事者也;錦鄉纂組,害女紅者也。

    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

    夫饑寒并至而能毋為非者,寡矣。

    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朝,為天下先,欲天下務農。

    蠶素有蓄積,以備災害。

    ” 《鹽鐵論》曰:“國有沃野之饒而人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

     有山海之貨而人不足於财者,不務人用而淫巧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