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論士第七

關燈
人才難得,欲成就一等事業,必得一等人才。

    有齊桓公見稷之誠,劉備三往隆中之志,人才可得,事業可成。

     臣聞黃石公曰:“昔太平之時,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

    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罰、德同無以相加,乃攬英雄之心。

    故曰:得人則興,失士則崩。

    ”何以明之?昔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見,從者止 之。

    桓公曰:“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

     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做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

     《書》曰:“能自得師者王。

    ”何以明之?齊宣王見顔觸曰:“觸前。

    ” 觸亦曰:“王前。

    ”[議曰:夫觸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觸為慕勢,不若使王為趨士。

    ]宣王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者責乎?”對曰:“昔秦攻齊,今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镒。

    ’由是言之,生王之頭,曾不如死士之壟。

    ” 宣王竟師之。

     [宣王左右曰:“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之鐘,東南西北,莫敢不服。

     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于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闾裡。

    士之賤也,亦甚矣。

    ”觸曰:“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

    舜起農畝而為天子。

    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當今之世,南面稱寡人者,乃四世。

    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闾裡,安可得哉?《易傳》不雲乎:‘居上位,未得其實。

    ’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其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其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掘。

    故曰:‘矜功不立,虛願不至。

    ’此皆誇其名華而無其實德也。

    是以堯有九佐,舜有十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

    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而成其道。

    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

    夫孤寡者,困賤、下位者也,而侯王以是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名,實以明乎士之貴也。

    ”] 【譯文】 我聽黃石公說:從前太平的時候,諸侯有兩支軍隊,方伯有三軍,天子有六軍。

    世道混亂就會發生叛逆,王恩枯竭就結盟、立誓相互征伐。

    當政治力量勢均力敵,無法一決高下的時候,争霸的雙方才會招攬天下的英雄。

    所以說,得到人才國家就會興盛,失去人才國家就會衰亡。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 從前齊桓公去見一個叫稷的小吏,一大去了三次也沒有見到,侍從阻止他,桓公說:“有才能的人輕視爵位、俸祿,當然也要輕視他們的君王;君王如果輕視霸主,自然也會輕視有才能的人。

    即便稷敢輕視爵位和俸祿,我難道敢輕視霸主嗎?”就這樣,齊桓公去了五次才見到稷。

     《尚書》說:“能得到賢人并拜他為師的可以稱王天下。

    ”為什麼這樣說呢?齊宣王召見顔觸時說:“顔觸你到前面來。

    ”顔觸也說:“大王你到前面來。

    ”[顔觸到前面去表明他是為權勢,齊宣王到前面去說明他禮賢下士。

    ] 宣王一聽就變了臉,說:“是君王尊貴呢,還是士人尊貴?”顔觸說:“從前秦國攻打齊國的時候,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去柳下季的墳墓五十步之内打柴、采摘的,一律處死,不予赦免。

    還下過一道命令:有能得到齊王人頭的,封他為萬戶侯,賞賜黃金二萬兩。

    由此看來,活着的大王的人頭,還不如一個死士的墳墓。

    ”宣王于是被說服,拜顔觸為師。

     當時宣王身邊的人說:“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之地,千斤之鐘,四面八方,沒有敢不服從的。

    現在名聲高的士人也隻是普通百姓,每天步行到地裡去幹活;等而次之的則住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做闾裡、巷口的看門人。

    士人的低賤,真是到了極點啦!你還傲慢什麼?”顔觸說:“從前禹的時候,有諸侯萬國。

    舜是從一個農民發展起來,成為天子的。

    到了湯的時候,諸侯隻有三千。

    而到如今,西南稱王的傳不到四代。

    這難道不是由于不重視士人造成的嗎?諸侯漸漸地被殺戳,消滅,等到國破家亡之時,就是想做闾裡、巷口的看門人,也不可能了。

    《易經》上不是說過‘身居高位而不具有相應的德才嗎?’所以不做踏踏實實的工作而喜歡弄虛作假、标榜虛名的,國家會日益衰弱;沒有德操卻祈望享福的,必然會遭到窮困窘迫的下場;沒有功勞卻享受俸祿的人必然要受侮辱、遭災殃。

    所以說,好大喜功,必不能建功立業;誇誇其談而元實際行動的人,終究不能實現其理想。

    這都是愛虛名、好浮誇,而無治國愛民實效者的必然下場。

    所以堯有九個幫手,舜有七個淨友,禹有五個丞相,湯有三個輔佐。

    自古至今,如果得不到賢德之士的輔佐而能建功立業的從未有過。

    因此君王不應以經常向人求教為恥辱,不應以向别人學習為慚愧,這樣才可以實現他的理想。

    老子說:‘縱然尊貴,必須以卑賤為根本;縱然高峻,必須以低下為基礎。

    ’所以君王、諸侯自稱‘孤’、‘寡’、‘不谷’。

    所謂孤、寡,就是卑賤的意思,而君王們用以自稱,難道不是表示謙居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