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論士第七

關燈
也。

    離婁易于百涉而難于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遠,道不可也。

    ” 【譯文】 孔子說:“走遠路的人,要借助于車馬;渡江海的人,要憑借船隻。

    賢能的士人要立功成名,就需有資産、财物的援助。

    ”何以見得?古代最好的木匠公輸盤能用國王的木材建成宮室、台謝,卻不能為自己建一間小屋,這是因為木料不足;善鑄劍的歐冶子能用國王的銅鐵鑄成金爐大鐘,卻不能給自己做一些日常用具,這是因為沒有用料的緣故。

    君子能夠通過君主的朝政,使百姓和睦,對百姓施恩,卻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富有,是情況不允許的緣故。

     所以舜在曆山耕種,卻不能給州裡的人帶來任何恩惠;姜太公在商朝的國都朝歌宰牛,卻不能使自己的妻子兒女得到什麼利益。

    等到他們有了實權後,他們造福于民衆的恩澤遍布四面八方。

    所以舜隻有通過堯,太公通過文王,才能恩流八荒,德溢四海,造福于民。

    有道德的人隻應借助大道來修煉自己,而不應當打着行道的旗号來為自己謀取私利。

     戰國時的法家慎到說:“騰蛇駕霧,飛龍乘雲,等到雲開霧散時,它們就和蚯蚓一樣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失去了它們所憑借的東西。

    ”韓非子說:“千鈞的重量有船的支撐就不會沉下去,細小的東西沒有船的承載也不會浮起來。

    這不是因為千鈞輕而锱铢重,是有依托和元依托而造成的。

    所以失去了依托,事情就不能成功。

    秦國的大力士烏獲能舉起千鈞重物,從而使自己的身體也顯得很沉重,然而卻不能使自己的身體變輕而使千鈞變重,因為他不能形成那樣的依托。

    離婁走一百步輕輕松松,卻無法在睫毛上行走,不是百步的距離近而睫毛的距離遠,是因為從道理上就行不通。

    ” 《語》曰:“夫有國之主,不可謂舉國光深謀之臣,合朝無智策之士,在聽察所考精與不精,審與不審耳。

    ”何以明之?在昔漢祖,聽聰之主也,納陳恢之謀,則下南陽。

    不用婁敬之計,則困平城。

    廣武君者,策謀之士也。

     韓信納其計,則燕、齊舉。

    陳餘不用其謀,則泜水敗。

    由此觀之,不可謂事濟者有計策之士,覆敗者無深謀之臣。

    虞公不用宮之奇之謀,滅于晉;仇由不聽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濟崤渑之覆;趙括之母,不能救長平之敗。

     此皆人主之聽,不精不審耳。

    天下之國,莫不皆有忠臣謀士也。

     [議曰:天下無災害,雖有賢德,無所施材。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國家昏亂,有忠臣。

    ”《淮南子》曰:“未有其功而知其賢者,唯堯之知舜也;功成事立而知其賢者,市人之知舜也。

    ”陸機雲:“飛辔西頓,則離朱與矇瞍收察;懸景東秀,則夜光與碔砆匿曜。

    是以才換世則俱因,功偶時而并劭。

    ”以此推之,向使殷無鳴條之事,則伊尹有莘之媵臣;周無牧野之師,則大公渭濱之漁者耳。

    豈能勒石帝籍,策勳天府乎?故曰:“賢、不肖者,才也;遇與不遇者,時也。

    ”誠哉,是言也。

    ] 黃石公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

    夫英雄者,國家之幹;士民者,國家之半。

    得其幹,收其半,則政行而無怨。

    知人則哲,唯帝難之。

    ”慎哉! 【譯文】 《論語》中說:“擁有國家的君王,不能說全國沒有深謀遠慮的臣子,整個朝廷沒有計策高明的士人,而完全在于君王能不能精明、審慎地發現人才。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前的漢高祖是英明的君主,他采納陳恢的計謀,就攻下了南陽;不采用婁敬的計策,就被困于平城。

    廣武君,是足智多謀的人,韓信采納他的計策,就把燕、齊攻下了;陳餘不用他的計策,泜水之戰就失敗了。

    由此看來,不能說事情成功的有出謀劃策之士,失敗的就沒有深謀遠慮之臣。

    虞公不采用宮之奇的意見,被晉所滅;仇由不聽赤章的話,被智氏所滅。

    秦國老臣蹇叔的哭泣,不能挽救崤、函之戰秦國的失敗;趙括的母親,也不能挽救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

    這都是由于當權者聽取意見時不明慎造成的。

    因此說,隻要在高位者善聽善察,天下的忠臣謀士遍地皆是。

     從另一方面來看,天下如果沒有災難發生,有賢德的人也無處施展才能。

     老子說:“大道敗壞,然後才有仁義産生;國家昏亂,然後才有忠臣出現。

    ” 《淮南子》說:“一個人在沒有業績的時候就想了解他的才能,隻有堯對舜才能做到;功業建立之後才了解他的才能,這是市井之人了解舜的途徑。

    ” 由此可以推斷,如果殷朝沒有鳴條打敗夏桀一事,伊尹就隻能是陪嫁到有莘國的陪臣;如果周朝沒有牧野之戰的勝利,太公就隻能是渭水河畔釣魚的人,他們怎麼能在碑刻和史籍中留下名字,将其功勳記載在國家檔案中呢?所以說,賢能與不賢能,是人的才能;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是機遇。

    這話說得對啊! 黃石公說:“網羅英雄豪傑,敵國就會勢窮力竭。

    英雄豪傑是國家的楝梁;有教養的國民是國家的基石。

    隻有得到楝梁之材和民衆的擁載,國家的政策才會得以貫徹執行,人民群衆也不會有怨言。

    ”由此可知,知人然後才會明哲。

    對于帝王來說,這是最困難的事情。

    千萬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