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論士第七

關燈
韓非子說:“志趣相同才會彼此欣賞,志趣不同就會互相排斥。

    ”怎麼才能證明這一點呢?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你莫非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嗎?為什麼大家都不欽佩你呢?”宋玉回答說:“鳥中有鳳凰,魚中有巨鲸。

    鳳凰一飛,沖上九萬裡雲霄,翺翔于清空之中。

    那籠中的鹌鹑怎能知道天有多高?鲸魚早發昆侖,晚宿孟津,水溝裡的小魚,怎能知道海有多大?所以不單是鳥中有鳳,魚中有鲸,士人中也有與鳳和鲸一樣的人啊。

    聖人心志瑰偉,超然獨處。

    世俗之人,又怎會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我們可以這樣來讨論這一問題:世間的善惡,是不容易了解的。

    如果不是聰慧之人,是分辨不出善與惡的界限的。

    為什麼呢?文章被軍人嗤笑,不一定就不好;被揚雄、司馬遷所嗤笑,那才是真的不好呢!大臣被桀、纣否定,不一定真的愚蠢,必須被堯,舜否定,才是真的愚蠢。

    世俗的毀謗與贊譽不值得相信。

    人常說:夜裡不出門,怎知有夜行人?太公說:“智慧與衆人相同的人,不能做人的老師;技藝與衆人相同的人,不能做一流的的匠人。

    ” 老子說:“凡夫俗子聽到‘大道’時,就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大笑,就不是‘道’了。

    ”所以說,常人所嘲笑的,正是聖人所重視的。

    千真萬确是這樣啊! 《語》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

    ”何以明之?汗明說春申君,春申君悅之。

    汗明欲談,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意矣。

    ”汗明曰:“未審君之聖孰與堯?”春申君曰:“臣何足以當堯?”汗明曰:“然則君料臣孰與舜?” 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

    ”汗明曰:“不然,臣請為君審言之。

    君之賢不如堯,臣之能不及舜。

    夫以賢舜事聖堯,三年而後乃相知矣。

    今君一時而知臣,是君聖于堯而臣賢于舜也。

    ” 《記》曰:“夫骥唯伯樂獨知之,若時無伯樂之知,即不容其為良馬也。

     士亦然矣。

    ”何以明之?孔子厄子陳、蔡,顔回曰:“夫子之德至大,天下莫能容。

    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

    夫子何病焉?”[故曰: 文王明夷則主可知,仲尼旅人則國可知。

    ]《谷梁傳》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羁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羁貫謂交午剪發;成童謂八歲以上];就師學問無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譽不聞,友之罪也;名譽既聞,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司舉之,王者不用,王者之過也。

    ”[孔子曰:“内行不修,已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 【譯文】 孔子說:“知人不易,人不易知。

    ”為什麼?汗明遊說春申君,說得春申君很高興。

    汗明想談自己的觀點,春申君說:“我已經知道先生的意思了。

    ” 汗明說:“不知道你和堯相比,準更聖明?”春申君說:“我怎麼比得上堯?” 汗明說:“那麼你看我和舜相比怎麼樣呢?”春申君說:“先生你就是舜。

    ” 汗明說:“不是這樣的。

    請讓我為你細說。

    你的賢明不如堯,我的才能比不上舜。

    象舜這樣賢能的人服事聖明的堯,三年以後才能了解舜。

    現在你頃刻之間就了解了我,這就等于你比堯聖明,而我比舜賢能。

    這可能嗎?” 《禮記》說:“良馬隻有伯樂認識它,如果當時沒有伯樂的相馬能力,它就不會被世人當作良馬。

    認識一個有才能的人也一樣。

    ”怎麼見得呢?孔子在陳、蔡受困,顔回說:“先生的德行太偉大了,天下容不下。

    但是先生推廣它,實踐它,卻不被世人采納,這是當權音的恥辱。

    先生有什麼過錯呢?” [從文王在羨裡韬光養晦,以避纣王的迫害,就可以明白他的君主的昏庸;從孔子的流離在外,就可以知道他的國家的黑暗。

    ]《谷粱傳》說:“孩子出世後,不能避免水人之害,是母親過;到了八歲還不拜師學習,是父親過[古代習俗,六歲剪發叫“羁貫”,“成童”指到了八歲];拜師學習,求教不得法,心志不通,知識不長,是自己的過錯;志向和學識都有了,名聲還不大,是朋友的過錯;名聲大了,上司不舉薦,是上司的過錯;上司向君王舉薦了,君王卻不任用,是君王的過錯。

    ”孔子說:“内在的品行不好,是自己的過;品行好而無名聲,是朋友的過。

    ” 《論》曰:“行遠道者,假于車馬;濟江海者,因于舟楫故賢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資而假物者。

    ”何以明之?公輸子能固人主之材木以構宮室台榭,而不能自為專屋狹廬,材不足也。

    歐冶能因國君之銅鐵以為金爐大鐘,而不能自為壺鼎盤盂,無其用也。

    君子能因人主之政朝以和百姓、潤衆庶,而不能自饒其家,勢不便也。

    故舜耕于曆山,恩不及州裡;大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于妻子。

    及其用也,恩流八荒,德溢四海。

    故舜假之堯,大公固之周文,君子能修身以假道,不能在道而假财。

     [慎子曰:“騰蛇遊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霁,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矣。

    ” 韓子曰:“千鈞得船則浮,锱铢失船則沉,非千鈞輕而锱铢重,有勢之與無勢耳。

    故勢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烏獲輕千鈞而重其身,非其身輕而重于千鈞也,勢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