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量才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能人中那些忠厚正直有遠見而又有實際才能的人都願意為你效勞。
這在品德上就勝了。
其七,袁紹看見别人挨餓受凍,憐憫之情馬上就表現出來,看不見的時候,想也不去想,這隻不過是人們常說的‘婦人之仁’;你對眼前的小事,常常忽視,至于說那些大事,卻能想到很遠,給别人的恩惠,都超過了他們自己的期望。
即使看不見,都考慮到了,沒有不接濟扶助的。
這在仁愛上就勝了。
其八,袁紹因大臣争奪權力,被讒言搞昏了頭;你用自然之道去領導部下,讓他們慢慢地去熟悉自己的職責,這在明智上就勝了。
其九,袁紹不能明辨是非;你認為是對的就以禮相待,認為不對的就依法查處,這在策略上就勝了。
其十,袁紹好搞花架子,不懂得兵法的要旨;你以少勝多,用兵如神,你的軍隊仰仗你,敵人害怕你,這在軍事上就勝了。
”曹操說:“我知道了,袁紹為人,志大才疏,表面嚴厲,膽子卻很小,猜忌苛刻卻又沒有威嚴,兵力雖強但布署混亂,将帥驕橫,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然豐富,但那都是給我準備的。
” 魏明帝的少府楊阜在談到曹操時說:“袁紹寬緩而不果斷,好謀劃而少決斷。
不果斷就沒有威望;少決斷就會謀在事後。
現在雖然強大,最終還是要被打敗的。
曹操有雄才大略,決斷的時候毫不猶豫,法令一緻,軍隊精幹。
一定能成就大事。
”] [袁紹率領大軍攻打許都,孔融對曹操的謀士荀或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這樣的謀士為他出謀畫策;有審配、逢紀這樣的忠臣輔佐他;有顔良、文醜這樣勇冠三軍的人給他帶兵。
恐怕很難戰勝他吧?”荀或說: “袁紹兵力雖然強大,但法令不嚴;田豐剛愎犯上;許攸貪圖小利不律已;審配專橫而沒有謀略;逢紀果敢但自以為是。
有這幾個人在他身邊,其後果就不難知道了。
許攸貪圖小利就會犯法,袁紹一定不會放過他,不放過他就一定會生變。
顔良、文醜是一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後來,許攸貪圖小利而違法,審配收監了他的家小,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
顔良在戰場上被斬首,田豐因勸谏袁紹而死于非命。
一切都沒有逃出荀或的預料。
] 【按語】 量才用人也存在着辯證法,一方面,用什麼人關系着事業的成敗,正如趙蕤在本文中所講的“欲觀其亡,必由其下。
”紙上談兵,諸葛亮揮淚斬馬谡,都是這方面有名的曆史故事。
趙王用了不該用的書呆子趙括,結果被秦将白起坑卒四十萬。
諸葛亮用了不該用的馬谡而失了街亭,逼得自己不得不唱空城計。
反過來從另一方面講,君主、主将或主管者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他會用什麼人,于是,也決定了他的成功與失敗。
這正如孫武所說:“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勝之謂也。
”項羽、袁紹之所以失敗,劉邦、曹操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從以上四人的成功與失敗中我們還可以悟出這樣兩個道理:第一,“婦人之仁”不可成大事。
郭嘉論曹操對袁紹有十勝,袁紹有十敗,其中之一便是在“仁”上的勝敗。
郭嘉說袁紹“見人饑寒,恤念之情形子顔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所謂婦人之仁耳。
”這種仁愛是短淺的,沒有胸懷的,因為他愛的範圍隻是眼睛看到的,太有局限性。
他的仁愛并不是從普天下的所有人出發,他沒有博愛天下的氣魄和勇氣。
所以是成不了事的。
類似的話,韓信在評論項羽時也說起過:“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玩賞,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 意思是,項羽對人很有禮貌,很慈善,總是好言好語,遇到有人病了,還要哭哭啼啼,把自己吃喝的東西分給他。
可是,當遇到該封賞那些有功者以爵位時,他卻把爵印抓在手中,都玩出了缺口,也不舍得交出去。
看他“恭敬慈愛”、“泣涕分食飲”這點上,的确有仁愛之心。
可看他“玩印不予”這點上,卻是小家子氣。
所以,他和袁紹是同樣的毛病——“婦人之仁”,結果都得失敗。
有道是“大仁不仁”,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就應當有博愛天下的胸懷,而且也應該有容納天下苦困的氣魄。
目光總盯在一時、一地、一二人身上,是成不了氣候的。
第二、傳統包袱太重,對事業的成功是有害的。
郭嘉論袁紹之所以失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包袱太重了。
袁紹有“累世之資”,出身名門望族,這樣的世家子弟辦起事來,因門第的傳統而處處講規矩,繁文缛節很多,什麼事都要先拿出個架子。
結果是,既違背了人性,不能使上下親和,又影響了辦事效率。
不如曹操“體任自然”來得好,這種直截了當的作風既順應人性的要求,使上下同心,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所以曹操勝利了,袁紹失敗了。
傳統是一種财富,它給後人提供了辦事的豐富經驗和教訓。
但是,這個包袱過重就束縛了人的手腳,限制了人的創造和發展,于是,好東西就會變成壞東西。
比如宋與金的對抗中,宋人由于有前人的傳統,而十分講規矩,可也正是這規矩害了宋人。
據說,宋廷聞報金兵已南下,就馬上商議對策,沒等對策商議出個結果來,全兵已投鞭渡河了。
傳統真是害人不淺啊!
這在品德上就勝了。
其七,袁紹看見别人挨餓受凍,憐憫之情馬上就表現出來,看不見的時候,想也不去想,這隻不過是人們常說的‘婦人之仁’;你對眼前的小事,常常忽視,至于說那些大事,卻能想到很遠,給别人的恩惠,都超過了他們自己的期望。
即使看不見,都考慮到了,沒有不接濟扶助的。
這在仁愛上就勝了。
其八,袁紹因大臣争奪權力,被讒言搞昏了頭;你用自然之道去領導部下,讓他們慢慢地去熟悉自己的職責,這在明智上就勝了。
其九,袁紹不能明辨是非;你認為是對的就以禮相待,認為不對的就依法查處,這在策略上就勝了。
其十,袁紹好搞花架子,不懂得兵法的要旨;你以少勝多,用兵如神,你的軍隊仰仗你,敵人害怕你,這在軍事上就勝了。
”曹操說:“我知道了,袁紹為人,志大才疏,表面嚴厲,膽子卻很小,猜忌苛刻卻又沒有威嚴,兵力雖強但布署混亂,将帥驕橫,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然豐富,但那都是給我準備的。
” 魏明帝的少府楊阜在談到曹操時說:“袁紹寬緩而不果斷,好謀劃而少決斷。
不果斷就沒有威望;少決斷就會謀在事後。
現在雖然強大,最終還是要被打敗的。
曹操有雄才大略,決斷的時候毫不猶豫,法令一緻,軍隊精幹。
一定能成就大事。
”] [袁紹率領大軍攻打許都,孔融對曹操的謀士荀或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這樣的謀士為他出謀畫策;有審配、逢紀這樣的忠臣輔佐他;有顔良、文醜這樣勇冠三軍的人給他帶兵。
恐怕很難戰勝他吧?”荀或說: “袁紹兵力雖然強大,但法令不嚴;田豐剛愎犯上;許攸貪圖小利不律已;審配專橫而沒有謀略;逢紀果敢但自以為是。
有這幾個人在他身邊,其後果就不難知道了。
許攸貪圖小利就會犯法,袁紹一定不會放過他,不放過他就一定會生變。
顔良、文醜是一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後來,許攸貪圖小利而違法,審配收監了他的家小,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
顔良在戰場上被斬首,田豐因勸谏袁紹而死于非命。
一切都沒有逃出荀或的預料。
] 【按語】 量才用人也存在着辯證法,一方面,用什麼人關系着事業的成敗,正如趙蕤在本文中所講的“欲觀其亡,必由其下。
”紙上談兵,諸葛亮揮淚斬馬谡,都是這方面有名的曆史故事。
趙王用了不該用的書呆子趙括,結果被秦将白起坑卒四十萬。
諸葛亮用了不該用的馬谡而失了街亭,逼得自己不得不唱空城計。
反過來從另一方面講,君主、主将或主管者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他會用什麼人,于是,也決定了他的成功與失敗。
這正如孫武所說:“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勝之謂也。
”項羽、袁紹之所以失敗,劉邦、曹操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從以上四人的成功與失敗中我們還可以悟出這樣兩個道理:第一,“婦人之仁”不可成大事。
郭嘉論曹操對袁紹有十勝,袁紹有十敗,其中之一便是在“仁”上的勝敗。
郭嘉說袁紹“見人饑寒,恤念之情形子顔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所謂婦人之仁耳。
”這種仁愛是短淺的,沒有胸懷的,因為他愛的範圍隻是眼睛看到的,太有局限性。
他的仁愛并不是從普天下的所有人出發,他沒有博愛天下的氣魄和勇氣。
所以是成不了事的。
類似的話,韓信在評論項羽時也說起過:“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玩賞,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 意思是,項羽對人很有禮貌,很慈善,總是好言好語,遇到有人病了,還要哭哭啼啼,把自己吃喝的東西分給他。
可是,當遇到該封賞那些有功者以爵位時,他卻把爵印抓在手中,都玩出了缺口,也不舍得交出去。
看他“恭敬慈愛”、“泣涕分食飲”這點上,的确有仁愛之心。
可看他“玩印不予”這點上,卻是小家子氣。
所以,他和袁紹是同樣的毛病——“婦人之仁”,結果都得失敗。
有道是“大仁不仁”,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就應當有博愛天下的胸懷,而且也應該有容納天下苦困的氣魄。
目光總盯在一時、一地、一二人身上,是成不了氣候的。
第二、傳統包袱太重,對事業的成功是有害的。
郭嘉論袁紹之所以失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包袱太重了。
袁紹有“累世之資”,出身名門望族,這樣的世家子弟辦起事來,因門第的傳統而處處講規矩,繁文缛節很多,什麼事都要先拿出個架子。
結果是,既違背了人性,不能使上下親和,又影響了辦事效率。
不如曹操“體任自然”來得好,這種直截了當的作風既順應人性的要求,使上下同心,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所以曹操勝利了,袁紹失敗了。
傳統是一種财富,它給後人提供了辦事的豐富經驗和教訓。
但是,這個包袱過重就束縛了人的手腳,限制了人的創造和發展,于是,好東西就會變成壞東西。
比如宋與金的對抗中,宋人由于有前人的傳統,而十分講規矩,可也正是這規矩害了宋人。
據說,宋廷聞報金兵已南下,就馬上商議對策,沒等對策商議出個結果來,全兵已投鞭渡河了。
傳統真是害人不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