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量才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隻能做奴隸。
所以最好的君主要用堪為導師的來輔佐自己,中等的君主要讓良友來輔佐自己,下等的君主要用官吏來輔佐自己,亡國的君主卻仔用奴隸來輔佐自己。
”要想知道一個國王是否會亡國,隻要看他的手下是些什麼人就夠了。
本來,有同樣見識和同樣追求的人才會相互親近,不是賢德的人,就不會任用賢能。
因此,任用什麼樣的人來輔佐自己,實在是存亡的關鍵,得失的根本啊! 孫武曰:“主孰有道? [昔漢王見圍荥陽,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至于行功賞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人少禮,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誠宜各去兩短,集其兩長,天下指麾即定矣。
” 魏太祖謂郭嘉曰:“袁本初地廣兵強,吾欲讨之,力不能敵,何如?” 嘉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惟智勝。
項羽雖強,終為所擒。
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
此道勝一也。
紹雖兵強,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未政失于寬,紹以寬濟,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内忌,用人而旋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耳;公外簡易而内機明,用人無疑,唯才能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計少決,失在事後;公策得辄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之,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情形于顔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所謂婦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相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争權,讒言惑亂;公禦下以道,浸潤而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衆,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曹公曰:“吾知之,紹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将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适所以為吾奉也。
”楊阜曰:“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
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後事。
今雖強,終為所擒。
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兵精,必能濟大事也。
”] 将孰有能? [袁紹率大衆攻許都,孔融謂荀或曰:“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計謀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顔良、文醜,勇冠三軍,統其兵。
殆難克乎?”或曰:“紹兵雖多,而法令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
此二人留,知後事。
許攸貪而犯法必不能縱,不縱必為變。
顔良、文醜,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也。
” 後許攸貪不奉法,審配收其妻子,攸怒,奔曹公。
又顔良臨陣授首,用豐以谏死。
皆如或所料也。
吾以此知勝之謂矣。
” 【譯文】 孫武說:“那一方的君主有道義?那一方的主将有才能?我憑這一點就知道勝利屬于誰了。
” 楚漢相争,曹袁之戰,可為孫子這句話作一最好的注腳。
[從前漢王劉邦被圍困在荥陽,對陳平說:“天下紛紛擾擾,什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啊?”陳平說:“項王為人恭敬仁愛,廉節好禮的能人有很多都投奔了他。
等到論功行賞、分封爵邑時,項王卻很看重這些爵位和土地,這些有才能的人因此與他離心離德。
現在大王你對人傲慢不講禮數,能人中那些頑劣愚鈍和貪圖小利的也大多投奔了漢軍。
真應該各自去掉對方的短處,吸收對方的長處,那麼天下很快就會安定了。
” 魏太祖曹操對郭嘉說:“袁紹地廣兵強,我想讨伐他,但力量不足,怎麼辦?”郭嘉回答說:“劉邦打不過項羽,你是知道的,漢祖劉邦隻能用智謀戰勝項羽。
雖然項羽強大,最終還是被劉邦打敗了。
我私下想,袁紹有十敗,你有十勝。
其一,袁紹雖然兵力強大,但此人沒能耐。
袁紹禮儀繁瑣;你不講禮節,體任自然。
這在管理方法上就勝了。
其二,袁紹雖然強大,但是逆潮流而動;你是順應曆史潮流來率領天下百姓打仗。
這在道義上就勝了。
其三,漢末的統治失敗在寬松和緩上,袁紹是用寬緩來拯救寬緩,所以沒有威懾力;你用剛猛來糾正漢末的寬緩,從而使上下都懂得規矩。
這在法治上就勝了。
其四,袁紹表面寬緩内懷猜忌,任用了某人馬上又懷疑他,重用的隻是親戚子弟;你外表簡易内心明智,用人不疑,任人唯才是用,不管遠近親疏。
這在度量上就勝了。
其五,袁紹計謀有餘而決斷不足,失敗在謀于事後;你有了好計策就實行,不斷地順應各種變化。
這在謀略上就勝了。
第六,袁紹因出身名門,有幾代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本,故意拿出架式,以獲取好名聲,能人中那些好說漂亮話的阿谀奉承之徒都投奔了他;你誠心待人,實實在在做事,不喜奉承,以樸素的作風帶領下屬,賞賜有功的人也一點都不吝啬
所以最好的君主要用堪為導師的來輔佐自己,中等的君主要讓良友來輔佐自己,下等的君主要用官吏來輔佐自己,亡國的君主卻仔用奴隸來輔佐自己。
”要想知道一個國王是否會亡國,隻要看他的手下是些什麼人就夠了。
本來,有同樣見識和同樣追求的人才會相互親近,不是賢德的人,就不會任用賢能。
因此,任用什麼樣的人來輔佐自己,實在是存亡的關鍵,得失的根本啊! 孫武曰:“主孰有道? [昔漢王見圍荥陽,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至于行功賞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人少禮,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誠宜各去兩短,集其兩長,天下指麾即定矣。
” 魏太祖謂郭嘉曰:“袁本初地廣兵強,吾欲讨之,力不能敵,何如?” 嘉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惟智勝。
項羽雖強,終為所擒。
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
此道勝一也。
紹雖兵強,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未政失于寬,紹以寬濟,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内忌,用人而旋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耳;公外簡易而内機明,用人無疑,唯才能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計少決,失在事後;公策得辄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之,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情形于顔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所謂婦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相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争權,讒言惑亂;公禦下以道,浸潤而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衆,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曹公曰:“吾知之,紹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将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适所以為吾奉也。
”楊阜曰:“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
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後事。
今雖強,終為所擒。
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兵精,必能濟大事也。
”] 将孰有能? [袁紹率大衆攻許都,孔融謂荀或曰:“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計謀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顔良、文醜,勇冠三軍,統其兵。
殆難克乎?”或曰:“紹兵雖多,而法令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
此二人留,知後事。
許攸貪而犯法必不能縱,不縱必為變。
顔良、文醜,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也。
” 後許攸貪不奉法,審配收其妻子,攸怒,奔曹公。
又顔良臨陣授首,用豐以谏死。
皆如或所料也。
吾以此知勝之謂矣。
” 【譯文】 孫武說:“那一方的君主有道義?那一方的主将有才能?我憑這一點就知道勝利屬于誰了。
” 楚漢相争,曹袁之戰,可為孫子這句話作一最好的注腳。
[從前漢王劉邦被圍困在荥陽,對陳平說:“天下紛紛擾擾,什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啊?”陳平說:“項王為人恭敬仁愛,廉節好禮的能人有很多都投奔了他。
等到論功行賞、分封爵邑時,項王卻很看重這些爵位和土地,這些有才能的人因此與他離心離德。
現在大王你對人傲慢不講禮數,能人中那些頑劣愚鈍和貪圖小利的也大多投奔了漢軍。
真應該各自去掉對方的短處,吸收對方的長處,那麼天下很快就會安定了。
” 魏太祖曹操對郭嘉說:“袁紹地廣兵強,我想讨伐他,但力量不足,怎麼辦?”郭嘉回答說:“劉邦打不過項羽,你是知道的,漢祖劉邦隻能用智謀戰勝項羽。
雖然項羽強大,最終還是被劉邦打敗了。
我私下想,袁紹有十敗,你有十勝。
其一,袁紹雖然兵力強大,但此人沒能耐。
袁紹禮儀繁瑣;你不講禮節,體任自然。
這在管理方法上就勝了。
其二,袁紹雖然強大,但是逆潮流而動;你是順應曆史潮流來率領天下百姓打仗。
這在道義上就勝了。
其三,漢末的統治失敗在寬松和緩上,袁紹是用寬緩來拯救寬緩,所以沒有威懾力;你用剛猛來糾正漢末的寬緩,從而使上下都懂得規矩。
這在法治上就勝了。
其四,袁紹表面寬緩内懷猜忌,任用了某人馬上又懷疑他,重用的隻是親戚子弟;你外表簡易内心明智,用人不疑,任人唯才是用,不管遠近親疏。
這在度量上就勝了。
其五,袁紹計謀有餘而決斷不足,失敗在謀于事後;你有了好計策就實行,不斷地順應各種變化。
這在謀略上就勝了。
第六,袁紹因出身名門,有幾代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本,故意拿出架式,以獲取好名聲,能人中那些好說漂亮話的阿谀奉承之徒都投奔了他;你誠心待人,實實在在做事,不喜奉承,以樸素的作風帶領下屬,賞賜有功的人也一點都不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