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品目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英;如果一個人的理論足以成為教育世人的體系,如果他的行為足以引為道德規範,如果他的仁愛足以獲得衆人的擁戴,如果他的英明足以燭照下屬,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俊;如果一個人的形象足可做别人的儀表,如果他的智慧足以決斷嫌難,如果他的操行足以警策卑鄙貧婪,如果他的信譽足以團結生活習俗不同的人們,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豪;如果一個人能恪守節操而百折不撓,如果他多有義舉但受到别人的诽謗而不發怒,見到讓人唾棄的人和事而不苟且勉強,見到利益而不随随便便去獲取,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傑。
” 隻有符合這些标準的人,才是“英雄豪傑”。
[德行高妙,客止可法,是謂清節。
延陵、晏嬰是也。
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孚。
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為術家。
範蠢、張良是也。
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
伊尹、呂望是也。
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治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
子産、西門豹是也。
清節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譏河,分别是非,是謂臧否。
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創思圖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為伎倆。
張敞、趙廣漢是也。
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
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
陳平、韓安國是也。
能文著述,是謂文章。
司馬迂、班固是也。
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
毛公、貫公是也。
辯不入道,而應對給資,是謂口辯。
樂毅、曹丘生是也。
膽力絕衆,才略過人,是謂骁雄。
白起、韓信是也。
] 《家語》曰:“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然後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則天下理也。
”此之謂矣。
【譯文】 [品德行為高妙,進退舉止皆可為人楷模,有這種品質的人叫做“清節” 之士。
延陵、晏嬰就是這樣的人。
能創建法規、制度,使國家強盛,使人民富足,能這樣做的人叫做“法孚”之士。
管仲、商鞅就是這樣的人。
思想能與天道相通,計策謀略出神人化,奇妙無窮,有這種能力的就是“術家”。
範蠡、張良就是這樣的人。
其德行足以移風易俗,其方略足以匡正邪惡,其權術足以移山倒海,改朝換代,這樣的人叫做“國體”。
伊尹。
呂望就是這樣的人。
其品德可為一國之表帥,其治國的方法能夠改變窮鄉僻壤的落後面貌,其謀略能夠用來權衡時事的契機,這樣的人叫做“器能”。
子産、西門豹就是這一類人。
具有“清節”之風的人,不足之處是為人不夠寬弘大量,喜歡推崇一些人,譏刺河責另一些人,凡事太認真,動不動分辨是非,這就叫做好品評人。
子夏之流就是這樣。
“法家”這類人,并不能做出具有開創性的計劃,其思想缺乏長遠性,但能承擔獨當一面的重任,創意新奇,策略巧妙,這可以稱之為手段高超。
漢宣帝時的名臣張敞和趙廣漢就是這樣。
“術家”這類人,不能獨創新制,垂範後人,但能夠在遇到變亂時運用謀略,撥亂反正。
他們的特點是謀略和智慧有餘,公正平允不足,這可以稱之為智囊型的人。
陳平和漢武帝時的禦史大夫韓安國就是這樣的人。
能寫傳世奇文,著書立說,可以稱之為做文章的大手筆。
司馬遷、班固就這樣的人。
能夠傳承聖人的學問,但不能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做這種工作叫“儒學”。
漢代儒生毛公和貫公之類的人一生所做的就是這些事情。
論辯起來不一定合于真理,但反應敏捷,對答如流,這隻能叫做有口才。
樂毅、曹丘生就這樣的人。
膽略、勇氣過人,才能、謀略超衆,這種人叫做“骁雄”。
白起、韓信就是這樣的人。
] 《孔子家語》說:“從前賢明的君主一定要對普天下的名流都了如指掌,不但知道他們的名聲的好壞,而且知道他們的品質優劣,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授予他們相應的頭銜,使他們顯得尊貴榮耀。
這樣一來,天下就好統治了。
”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對人才的品行之等級要有個基本估量。
” 隻有符合這些标準的人,才是“英雄豪傑”。
[德行高妙,客止可法,是謂清節。
延陵、晏嬰是也。
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孚。
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為術家。
範蠢、張良是也。
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
伊尹、呂望是也。
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治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
子産、西門豹是也。
清節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譏河,分别是非,是謂臧否。
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創思圖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為伎倆。
張敞、趙廣漢是也。
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
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
陳平、韓安國是也。
能文著述,是謂文章。
司馬迂、班固是也。
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
毛公、貫公是也。
辯不入道,而應對給資,是謂口辯。
樂毅、曹丘生是也。
膽力絕衆,才略過人,是謂骁雄。
白起、韓信是也。
] 《家語》曰:“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然後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則天下理也。
”此之謂矣。
【譯文】 [品德行為高妙,進退舉止皆可為人楷模,有這種品質的人叫做“清節” 之士。
延陵、晏嬰就是這樣的人。
能創建法規、制度,使國家強盛,使人民富足,能這樣做的人叫做“法孚”之士。
管仲、商鞅就是這樣的人。
思想能與天道相通,計策謀略出神人化,奇妙無窮,有這種能力的就是“術家”。
範蠡、張良就是這樣的人。
其德行足以移風易俗,其方略足以匡正邪惡,其權術足以移山倒海,改朝換代,這樣的人叫做“國體”。
伊尹。
呂望就是這樣的人。
其品德可為一國之表帥,其治國的方法能夠改變窮鄉僻壤的落後面貌,其謀略能夠用來權衡時事的契機,這樣的人叫做“器能”。
子産、西門豹就是這一類人。
具有“清節”之風的人,不足之處是為人不夠寬弘大量,喜歡推崇一些人,譏刺河責另一些人,凡事太認真,動不動分辨是非,這就叫做好品評人。
子夏之流就是這樣。
“法家”這類人,并不能做出具有開創性的計劃,其思想缺乏長遠性,但能承擔獨當一面的重任,創意新奇,策略巧妙,這可以稱之為手段高超。
漢宣帝時的名臣張敞和趙廣漢就是這樣。
“術家”這類人,不能獨創新制,垂範後人,但能夠在遇到變亂時運用謀略,撥亂反正。
他們的特點是謀略和智慧有餘,公正平允不足,這可以稱之為智囊型的人。
陳平和漢武帝時的禦史大夫韓安國就是這樣的人。
能寫傳世奇文,著書立說,可以稱之為做文章的大手筆。
司馬遷、班固就這樣的人。
能夠傳承聖人的學問,但不能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做這種工作叫“儒學”。
漢代儒生毛公和貫公之類的人一生所做的就是這些事情。
論辯起來不一定合于真理,但反應敏捷,對答如流,這隻能叫做有口才。
樂毅、曹丘生就這樣的人。
膽略、勇氣過人,才能、謀略超衆,這種人叫做“骁雄”。
白起、韓信就是這樣的人。
] 《孔子家語》說:“從前賢明的君主一定要對普天下的名流都了如指掌,不但知道他們的名聲的好壞,而且知道他們的品質優劣,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授予他們相應的頭銜,使他們顯得尊貴榮耀。
這樣一來,天下就好統治了。
”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對人才的品行之等級要有個基本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