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大體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東西一定要用圓規,做方的東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東西一定要用準繩。
東西做成後,人們就不再去理會這些工具了,隻是獎賞工匠的奇巧。
宮室造成後,人們也再不會去管那些匠人了,而隻是說,這是某君某王的宮室。
”荀子說:“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發百中,就不如用後羿;駕車要想做到馳騁萬裡,就不如用王良;治國要想做到一統天下,就不如任用賢明正直的能人。
這樣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卻極大。
”這就是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象自己擁有一樣去支配使用的意思。
] 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
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議曰:“《申子》雲: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
十言十當,百言百當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
”《屍子》雲:“人臣者,以進賢為功也;君者,以用賢為功也。
”] 【譯文】 上面說的是通曉治國、用人大法的最高統治者的做法,而那些不明白這個道理的統治者就不是這樣做了。
他們往往事無巨細,都要親自做才放心,因此不會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賢人。
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會讨厭他。
其最終結果,隻能是功名、事業受損害,國家、社會出現危機。
[這裡還可以引述戰國時的法家申不害和屍伎在他們所寫的《申子》和《屍子》中的話來說明。
《申子》說:“人君應當知道他治國的最高原則,群臣應當知道所負的職責。
說話算數,說了就實行,是各級官員的事,并不是帝王必須遵循的原則。
”《屍子》說:“舉薦賢能是各級官員的功績;善用賢能才是帝王的功績。
”] 【按語】 本篇講的是君道,即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必須通曉、掌握的根本大原則。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帝王也是一個管理者,隻不過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團體,而是太子一般團體、社區的國家而已。
作帝王的一些原則、方法有時同樣可以推而廣之地運用到對一般團體、社區的管理中。
比如識大體、知大體而棄細務,這一法則就很重要。
在楚漢戰争中,劉漢一方制定國策和戰略思想的有張良;負責經濟規劃,在戰時就是解決軍需的有蕭何;而韓信則是最高軍事指揮,負責南征北戰。
他們各盡所能,卻成就了劉邦的“無能”之功。
而項楚一方卻相反,謀略他信不過範增,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劉邦;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衆多大将,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總有一種與蔣士争功的嫌疑。
他倒是也能體恤士卒,遇有傷病員,還要親自送飯、喂湯。
但遇到封賞功臣的時候,卻對封王的大印愛惜不已,直到把印玩出缺口才肯給人家。
所以,人稱他為“婦人之仁”,最終不得不慘死于烏江邊上。
如果以解放戰争為例子,這一原則表現得更明白。
當然,首先是人心向背的問題,但也不排除雙方最高統帥部指揮謀略正誤、高下這一因素。
在人民解放軍這一方,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隻決定戰略方針,卻不對具體的戰役做戰術的幹涉,而是放手讓陳毅、粟裕、劉伯承、鄧小平、彭德懷、徐向前、林彪、聶榮臻等将帥在華東、中原、西北、東北各地或自主或協同作戰。
毛澤東統帥有方,所以節節勝利。
相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最高統帥部,卻經常幹涉各個戰區和戰役的戰略戰術布署。
老蔣動辄飛臨前線親自指揮,結果,他的“聰明才智”始終挽救不了“黨國”的頹勢,最後不得不逃到南海孤島台灣。
小到一個社區、團體,也同樣有這個問題。
某民辦報業機構,初創時期對員工千挑萬選,可謂兵強馬壯。
可是,一段亢奮過後,卻是一片蕭條。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其總編不識大體。
據說他總是幹着記者、編輯們該幹的活兒,弄得手下人無所措手。
結果是怨聲載道,大家都說他願意幹讓他一個幹好了。
于是大家紛紛辭職,各自走散了。
湯武一日而盡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财賞,而天下皆竟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議曰:孫卿雲:“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人者安,聚斂者亡。
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箧、實府庫。
是謂上溢下漏。
又曰:“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
” 昔者周厲王好利,近榮公,芮良夫谏曰:“王室其将卑乎
東西做成後,人們就不再去理會這些工具了,隻是獎賞工匠的奇巧。
宮室造成後,人們也再不會去管那些匠人了,而隻是說,這是某君某王的宮室。
”荀子說:“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發百中,就不如用後羿;駕車要想做到馳騁萬裡,就不如用王良;治國要想做到一統天下,就不如任用賢明正直的能人。
這樣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卻極大。
”這就是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象自己擁有一樣去支配使用的意思。
] 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
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議曰:“《申子》雲: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
十言十當,百言百當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
”《屍子》雲:“人臣者,以進賢為功也;君者,以用賢為功也。
”] 【譯文】 上面說的是通曉治國、用人大法的最高統治者的做法,而那些不明白這個道理的統治者就不是這樣做了。
他們往往事無巨細,都要親自做才放心,因此不會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賢人。
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會讨厭他。
其最終結果,隻能是功名、事業受損害,國家、社會出現危機。
[這裡還可以引述戰國時的法家申不害和屍伎在他們所寫的《申子》和《屍子》中的話來說明。
《申子》說:“人君應當知道他治國的最高原則,群臣應當知道所負的職責。
說話算數,說了就實行,是各級官員的事,并不是帝王必須遵循的原則。
”《屍子》說:“舉薦賢能是各級官員的功績;善用賢能才是帝王的功績。
”] 【按語】 本篇講的是君道,即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必須通曉、掌握的根本大原則。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帝王也是一個管理者,隻不過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團體,而是太子一般團體、社區的國家而已。
作帝王的一些原則、方法有時同樣可以推而廣之地運用到對一般團體、社區的管理中。
比如識大體、知大體而棄細務,這一法則就很重要。
在楚漢戰争中,劉漢一方制定國策和戰略思想的有張良;負責經濟規劃,在戰時就是解決軍需的有蕭何;而韓信則是最高軍事指揮,負責南征北戰。
他們各盡所能,卻成就了劉邦的“無能”之功。
而項楚一方卻相反,謀略他信不過範增,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劉邦;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衆多大将,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總有一種與蔣士争功的嫌疑。
他倒是也能體恤士卒,遇有傷病員,還要親自送飯、喂湯。
但遇到封賞功臣的時候,卻對封王的大印愛惜不已,直到把印玩出缺口才肯給人家。
所以,人稱他為“婦人之仁”,最終不得不慘死于烏江邊上。
如果以解放戰争為例子,這一原則表現得更明白。
當然,首先是人心向背的問題,但也不排除雙方最高統帥部指揮謀略正誤、高下這一因素。
在人民解放軍這一方,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隻決定戰略方針,卻不對具體的戰役做戰術的幹涉,而是放手讓陳毅、粟裕、劉伯承、鄧小平、彭德懷、徐向前、林彪、聶榮臻等将帥在華東、中原、西北、東北各地或自主或協同作戰。
毛澤東統帥有方,所以節節勝利。
相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最高統帥部,卻經常幹涉各個戰區和戰役的戰略戰術布署。
老蔣動辄飛臨前線親自指揮,結果,他的“聰明才智”始終挽救不了“黨國”的頹勢,最後不得不逃到南海孤島台灣。
小到一個社區、團體,也同樣有這個問題。
某民辦報業機構,初創時期對員工千挑萬選,可謂兵強馬壯。
可是,一段亢奮過後,卻是一片蕭條。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其總編不識大體。
據說他總是幹着記者、編輯們該幹的活兒,弄得手下人無所措手。
結果是怨聲載道,大家都說他願意幹讓他一個幹好了。
于是大家紛紛辭職,各自走散了。
湯武一日而盡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财賞,而天下皆竟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議曰:孫卿雲:“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人者安,聚斂者亡。
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箧、實府庫。
是謂上溢下漏。
又曰:“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
” 昔者周厲王好利,近榮公,芮良夫谏曰:“王室其将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