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權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攻,古代指攻城;權,即權謀。
攻權,就是攻城的謀略。
本篇主要論述攻城的原則。
作者認為攻城的原則:首先是集中力量,決心堅定(力分者弱,心疑者背)。
其次是軍隊必須有嚴格的紀律,将帥要恩威并用以立威信,使軍隊行動齊心協力(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
第三是必須确有把握,才能攻、戰。
“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最後具體地談到攻城的行動,應該是迅速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深入敵境,遮斷交通,孤立其城邑,使敵措手不及(有城無守),乘虛而攻克之。
兵以靜勝,國以專勝。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
夫力弱,故進退不豪,縱敵不禽。
将吏士卒,動靜一身,心既疑背,則計決而不動,動決而不禁。
異口虛言,将無修容,卒無常試,發攻必衂,是謂疾陵之兵,無足與鬥。
将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
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
夫将不心制,卒不節動,雖勝幸勝也,非攻權也。
軍隊以沉着冷靜緻勝,國家以統一團結緻勝。
部署分散力量就會削弱,決心動搖,士氣就會渙散。
力量薄弱,就不敢大膽進退,即使有好的戰機也可能放走敵人。
将吏士卒,一動一靜,都象人的身體一樣,如果決心搖思想混紮,就是計劃決定了,也不能立即行動,行動起來了,又不能加以控制。
軍隊中衆說紛纭,空話連篇,将帥沒有嚴肅的态度,士兵沒有正規的訓練,這樣發動進攻,必然要招緻失敗,這就是頹廢無用的軍隊,這種軍隊是不能同敵人戰鬥的。
将帥好比人的首腦,部屬好比人的四肢,首腦的決心堅定,四肢的動作必然有力,首腦的決心猶豫,四肢的動作必然遲疑。
如果将帥指揮軍隊,不能象首腦控制四肢那樣靈活自如,士兵不能象四肢那樣按首腦的指揮行動,這樣的軍隊,即使取得勝利,也是僥幸的勝利,而不是正确指揮的結果。
夫民無兩畏也。
畏我侮敵,畏敵侮我。
見侮者敗,立威者勝。
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敵畏其民也。
是故知勝敗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權。
夫不愛說其心者,不我用也;不嚴畏其心者,不我舉也。
愛在下順,威在上立,愛故不二,威故不犯。
故善将者,愛與威而已。
士卒是不會既畏懼敵人又畏懼自己将帥的。
畏懼自己的将帥就會蔑視敵人,畏懼敵人就會蔑視自己的将沖。
将帥被士卒蔑視,作戰就會失敗;将帥在士卒個有威信,作戰就能勝利。
凡将帥能掌握運用這個原則,軍吏就會畏懼将帥;軍吏畏懼将帥,士卒就會畏懼軍吏;士卒畏。
懼軍吏,敵人就會畏懼我軍士卒。
因此,要知道勝敗的道理,首先就要懂得畏懼與蔑視兩者的相互關系。
如果不能以愛托使士卒悅服、士卒就不會為我所用;如果不能以威信使士卒畏成,士卒就不會聽我指揮。
愛撫在于使下級馴服;威信在于上級自己樹立。
愛撫能使士卒不懷二心;威信能使下級不敢違令。
所以善于帶兵的人,就要善于掌握愛與威的運用。
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不然,雖刑賞不足信也。
信在期前,事在未兆。
故衆已聚不虛散,兵已出不徒歸。
求敵若求亡子,擊敵若救溺入。
作戰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作戰,攻城沒有必取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攻城。
否則,即使采取嚴刑重賞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威信在于平素樹立,事變要在事前預見。
所以兵員一經集中,就不能随便解散,軍隊一經出動,就不能無功而返。
尋求敵人要象尋找丢失的孩子那樣志在必得,進攻敵人務象搶救落水的人那樣奮不顧身地迅速行動。
分險者無戰心,挑戰者無全氣,鬥戰者無勝兵。
攻權,就是攻城的謀略。
本篇主要論述攻城的原則。
作者認為攻城的原則:首先是集中力量,決心堅定(力分者弱,心疑者背)。
其次是軍隊必須有嚴格的紀律,将帥要恩威并用以立威信,使軍隊行動齊心協力(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
第三是必須确有把握,才能攻、戰。
“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最後具體地談到攻城的行動,應該是迅速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深入敵境,遮斷交通,孤立其城邑,使敵措手不及(有城無守),乘虛而攻克之。
兵以靜勝,國以專勝。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
夫力弱,故進退不豪,縱敵不禽。
将吏士卒,動靜一身,心既疑背,則計決而不動,動決而不禁。
異口虛言,将無修容,卒無常試,發攻必衂,是謂疾陵之兵,無足與鬥。
将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
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
夫将不心制,卒不節動,雖勝幸勝也,非攻權也。
軍隊以沉着冷靜緻勝,國家以統一團結緻勝。
部署分散力量就會削弱,決心動搖,士氣就會渙散。
力量薄弱,就不敢大膽進退,即使有好的戰機也可能放走敵人。
将吏士卒,一動一靜,都象人的身體一樣,如果決心搖思想混紮,就是計劃決定了,也不能立即行動,行動起來了,又不能加以控制。
軍隊中衆說紛纭,空話連篇,将帥沒有嚴肅的态度,士兵沒有正規的訓練,這樣發動進攻,必然要招緻失敗,這就是頹廢無用的軍隊,這種軍隊是不能同敵人戰鬥的。
将帥好比人的首腦,部屬好比人的四肢,首腦的決心堅定,四肢的動作必然有力,首腦的決心猶豫,四肢的動作必然遲疑。
如果将帥指揮軍隊,不能象首腦控制四肢那樣靈活自如,士兵不能象四肢那樣按首腦的指揮行動,這樣的軍隊,即使取得勝利,也是僥幸的勝利,而不是正确指揮的結果。
夫民無兩畏也。
畏我侮敵,畏敵侮我。
見侮者敗,立威者勝。
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敵畏其民也。
是故知勝敗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權。
夫不愛說其心者,不我用也;不嚴畏其心者,不我舉也。
愛在下順,威在上立,愛故不二,威故不犯。
故善将者,愛與威而已。
士卒是不會既畏懼敵人又畏懼自己将帥的。
畏懼自己的将帥就會蔑視敵人,畏懼敵人就會蔑視自己的将沖。
将帥被士卒蔑視,作戰就會失敗;将帥在士卒個有威信,作戰就能勝利。
凡将帥能掌握運用這個原則,軍吏就會畏懼将帥;軍吏畏懼将帥,士卒就會畏懼軍吏;士卒畏。
懼軍吏,敵人就會畏懼我軍士卒。
因此,要知道勝敗的道理,首先就要懂得畏懼與蔑視兩者的相互關系。
如果不能以愛托使士卒悅服、士卒就不會為我所用;如果不能以威信使士卒畏成,士卒就不會聽我指揮。
愛撫在于使下級馴服;威信在于上級自己樹立。
愛撫能使士卒不懷二心;威信能使下級不敢違令。
所以善于帶兵的人,就要善于掌握愛與威的運用。
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不然,雖刑賞不足信也。
信在期前,事在未兆。
故衆已聚不虛散,兵已出不徒歸。
求敵若求亡子,擊敵若救溺入。
作戰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作戰,攻城沒有必取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攻城。
否則,即使采取嚴刑重賞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威信在于平素樹立,事變要在事前預見。
所以兵員一經集中,就不能随便解散,軍隊一經出動,就不能無功而返。
尋求敵人要象尋找丢失的孩子那樣志在必得,進攻敵人務象搶救落水的人那樣奮不顧身地迅速行動。
分險者無戰心,挑戰者無全氣,鬥戰者無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