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談第三

關燈


    我認為這并不是由于這個人特别勇敢而衆人都無能。

    為什麼呢?因為抱必死決心的人和貪生怕死的人,本來是不相向的。

    如果依照我的辦法行事,可以使三軍之衆,就象一個持劍的亡命之徒那樣,前進時敵人不敢抵抗,後退時敵人不敢追擊,而能做到進退無阻。

    能夠進退無阻的軍隊,那就是圖王稱霸的軍隊了。

     有提十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

    有提七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

    有提三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今天下諸國土,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衆者,然不能濟功名者,不明乎禁、舍、開、塞也。

    明其制,一人勝之,則十人亦以勝之也,十人勝之,則百千萬人亦以勝之也。

    故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發之如鳥擊,如赴千仞之奚谷。

     今國被患者,以重寶出聘,以愛子出質,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助卒,名為十萬,其實不過數萬爾。

    其兵來者,無不謂其将曰:“無為天下先戰”。

    其實不可得而戰也。

     有統率十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齊桓公。

    有統率七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吳起。

    有統率三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孫武子。

    現在各國一些傑出的将領,所統率的軍隊都不下二十萬,其所以不能功成名就,就在于沒有建立明确的獎懲制度。

    如果明确建立了這些制度,一個人取得勝利,就會帶動十個人取得勝利,十個人取得勝利,就會帶動百人、千人、萬人取得勝利。

    所以說,改善我們的武器裝備,培養我們的戰鬥作風,軍隊一旦出動,就象鸷鳥捕食那樣兇猛,象傾瀉到深谷的急流那樣勢不可當。

     如今有的國家遇到外患的時候,總是以貴重的珍寶作為禮品,以愛子作為人質,以國土割讓給别人,用這些條件去乞求别國派兵援助,而派來的援軍往往名為十萬,其實不過幾萬罷了。

    而且當其出發的時候,他們的國君總是告訴他的将領說:“不要在别人之前進入戰鬥”。

    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為你奮力作戰的。

     量吾境内之民,無伍莫能正矣。

    經制十萬之衆,而王必能使之。

    衣吾衣,食吾食,戰不勝,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内自緻也。

    天下諸國助我戰,猶良骥騄耳之駛,彼驽馬鬐興角逐,何能紹吾氣哉。

     治理全國民衆,沒有什伍的制度,就沒有誰能治理好他們。

    編成十萬大軍,就必須能用它們去取勝。

    如果這些軍隊,穿了國家的衣服,吃了國家的糧食,戰不能勝,守不能固,這不是士兵的罪過,而是由于軍内沒有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指揮不當的緣故。

    在這種情況下,縱然有别國軍隊幫助作戰,而敵人好象一匹飛馳的駿馬,援兵卻象一匹遲頓的劣馬,劣馬去和駿馬較量,這怎能有助于我軍的氣勢呢。

     吾用天下之用為用,吾制天下之制為制。

    修吾号令,明吾刑賞,使天下非農無所得食,非戰無所得爵。

    使民揚臂争出農戰,而天下無敵矣。

    故曰,發号出令,信行國内。

     利用天下的财富來充實我們的國力,參考天下的制度來修訂我們的制度。

    整肅号令,嚴明賞罰,使天下都知道不耕種的人不能得食,無戰功的人不能得爵。

    鼓勵民衆奮勇争先地投入生産和戰鬥,這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

    所以說,号令一經發出,就必須取信于民而風行全國。

     民言有可以勝敵者,毋許其空言,必試其能戰也。

    視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賢者也。

    不能内有其賢而欲有天下,必複軍殺将。

    如此,雖戰勝而國益弱,得地而國益貧,由國中之制弊矣。

     如果有人說他有戰勝敵人的辦法,可不能輕信他的空話,必須實踐中考驗他。

    要想兼并别國的土地,統治别國的人氏,必須國内賢才輔佐。

    如果在國内沒有賢才輔佐,而想統一天下,必然招緻兵敗将亡的後果。

    即使僥幸獲勝,國家也會因此而更加衰弱,即使攻占别國的土地,國家也會因此而更加貧困,這些都是由于國家制度有病,[不能選賢任能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