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 寓言
關燈
小
中
大
說話。
總是有所原由方才認可,也總是有所原由而不予認可;總是有所原由方才肯定,也總是有所原由而否定。
怎麼算是正确的?正确的就在于是正确的。
怎樣算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就在于是不正确的。
怎樣才可以肯定?肯定就在于它可以肯定。
怎樣才應當否定?否定就在于它應當否定。
萬物原本就有它正确的方面,萬物原本就有它可以肯定的方面,沒有什麼物類不存在正确的方面,沒有什麼物類不存在應當肯定的方面。
如果不是随心表達、無有成見的言論天天變化更新,跟自然的區分相互吻合,什麼言論能夠維持長久?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卻用不同的形态相互替代,開始和終了就像在循環往返,沒有誰能夠掌握其間的規律,這就稱作自然的均衡。
自然的均衡也就是常說的自然的分際。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
孔子雲:‘夫受才乎大本,複靈以生。
’鳴而當律,言而當法。
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譯文】 莊子對惠子說:“孔子活了六十歲而六十年來随年變化與日俱新,當初所肯定的,最終又作了否定,不知道現今所認為是對的不就是五十九歲時所認為是不對的。
”惠子說:“孔子勤于勵志用心學習。
”莊子說:“孔子勵志用心的精神已經大為減退,你不必再妄自評說。
孔子說過:‘禀受才智于自然,回複靈性以全生’。
如今發出的聲音合于樂律,說出的話語合于法度。
如果将利與義同時陳列于人們的面前,進而分辨好惡與是非,這僅僅隻能使人口服罷了。
要使人們能夠内心誠服,而且不敢有絲毫違逆,還得确立天下的定規。
算了算了,我還比不上他呢!”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
”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曰:“既已縣矣。
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 【譯文】 曾參第二次出來做官内心感情較前一次又有了變化,說:“我當年做官雙親在世,三釜微薄的俸祿也令人感到快樂;自那以後再次做官,三千鐘的豐厚俸祿也趕不上贍養雙親了,所以我心裡很悲傷。
”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像曾參這樣至孝的人,可以說是沒有牽挂俸祿的過錯吧?”孔子說:“曾參的心思已經跟俸祿聯系起來了。
如果内心沒有牽挂,會出現悲傷的感情嗎?對待俸祿心無所系的人他們看待三釜乃至三千鐘,就像是看待雀兒和蚊虻從眼前飛過一樣。
” 顔成子遊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來,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 “生有為,死也,勸公。
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陽也,無自也。
而果然乎?惡乎其所适?惡乎其所不适?天有曆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譯文】 顔成子遊對東郭子綦說:“自從我聽了你的談話,一年之後就返歸質樸,兩年之後就順從世俗,三年豁然貫通,四年與物混同,五年神情自得,六年靈會神悟,七年融于自然,八年就忘卻
總是有所原由方才認可,也總是有所原由而不予認可;總是有所原由方才肯定,也總是有所原由而否定。
怎麼算是正确的?正确的就在于是正确的。
怎樣算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就在于是不正确的。
怎樣才可以肯定?肯定就在于它可以肯定。
怎樣才應當否定?否定就在于它應當否定。
萬物原本就有它正确的方面,萬物原本就有它可以肯定的方面,沒有什麼物類不存在正确的方面,沒有什麼物類不存在應當肯定的方面。
如果不是随心表達、無有成見的言論天天變化更新,跟自然的區分相互吻合,什麼言論能夠維持長久?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卻用不同的形态相互替代,開始和終了就像在循環往返,沒有誰能夠掌握其間的規律,這就稱作自然的均衡。
自然的均衡也就是常說的自然的分際。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
孔子雲:‘夫受才乎大本,複靈以生。
’鳴而當律,言而當法。
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譯文】 莊子對惠子說:“孔子活了六十歲而六十年來随年變化與日俱新,當初所肯定的,最終又作了否定,不知道現今所認為是對的不就是五十九歲時所認為是不對的。
”惠子說:“孔子勤于勵志用心學習。
”莊子說:“孔子勵志用心的精神已經大為減退,你不必再妄自評說。
孔子說過:‘禀受才智于自然,回複靈性以全生’。
如今發出的聲音合于樂律,說出的話語合于法度。
如果将利與義同時陳列于人們的面前,進而分辨好惡與是非,這僅僅隻能使人口服罷了。
要使人們能夠内心誠服,而且不敢有絲毫違逆,還得确立天下的定規。
算了算了,我還比不上他呢!”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
”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曰:“既已縣矣。
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 【譯文】 曾參第二次出來做官内心感情較前一次又有了變化,說:“我當年做官雙親在世,三釜微薄的俸祿也令人感到快樂;自那以後再次做官,三千鐘的豐厚俸祿也趕不上贍養雙親了,所以我心裡很悲傷。
”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像曾參這樣至孝的人,可以說是沒有牽挂俸祿的過錯吧?”孔子說:“曾參的心思已經跟俸祿聯系起來了。
如果内心沒有牽挂,會出現悲傷的感情嗎?對待俸祿心無所系的人他們看待三釜乃至三千鐘,就像是看待雀兒和蚊虻從眼前飛過一樣。
” 顔成子遊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來,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 “生有為,死也,勸公。
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陽也,無自也。
而果然乎?惡乎其所适?惡乎其所不适?天有曆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譯文】 顔成子遊對東郭子綦說:“自從我聽了你的談話,一年之後就返歸質樸,兩年之後就順從世俗,三年豁然貫通,四年與物混同,五年神情自得,六年靈會神悟,七年融于自然,八年就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