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知北遊

關燈
蝼蟻之中。

    ”東郭子說:“怎麼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說:“在稻田的稗草裡。

    ”東郭子說:“怎麼越發低下了呢?”莊子說:“在瓦塊磚頭中。

    ”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莊子說:“在大小便裡。

    ”東郭子聽了後不再吭聲。

     莊子說:“先生的提問,本來就沒有觸及道的本質,一個名叫獲的管理市場的官吏向屠夫詢問豬的肥瘦,踩踏豬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實情況。

    你不要隻是在某一事物裡尋找道,萬物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逃離開它。

    ‘至道’是這樣,最偉大的言論也是這樣。

    萬物、言論和大道遍及各個角落,它們名稱各異而實質卻是相同,它們的意旨是歸于同一的。

    讓我們一道遊曆于什麼也沒有的地方,用混同合一的觀點來加以讨論,宇宙萬物的變化是沒有窮盡的啊!我們再順應變化無為而處吧!恬淡而又寂靜啊!廣漠而又清虛啊!調諧而又安閑啊!我的心思早已虛空甯寂,不會前往何處也不知道應該去到哪裡,離去以後随即歸來也從不知道停留的所在,我已在人世來來往往卻并不了解哪裡是最後的歸宿;放縱我的思想遨遊在虛曠的境域,大智的人跟大道交融相契而從不了解它的終極。

    造就萬物的道跟萬物本身并無界域之分,而事物之間的界線,就是所謂具體事物的差異;沒有差異的區别,也就是表面存在差異而實質并非有什麼區别。

    人們所說的盈滿、空虛、衰退、減損,認為是盈滿或空虛而并非真正是盈滿或空虛,認為是衰退或減損而并非真正是衰退或減損,認為是宗本或末節而并非真正是宗本或末節,認為是積聚或離散而并非真正是積聚或離散。

    ” 妸荷甘與神農同學于老龍吉。

    神農隐幾阖戶晝瞑,妸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隐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

    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弇堈吊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今于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視之無形,聽之無聲,于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 于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又問乎無為。

    無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

    ”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

    雖問道者,亦未聞道。

    道無問,問無應。

    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内也。

    以無内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

     【譯文】 妸荷甘和神農一同在老龍吉處學習。

    神農大白天靠着幾案、關着門睡覺,中午時分,妸荷甘推門而入說:“老龍吉死了!”神農抱着拐杖站起身來,“啪”的一聲丢下拐杖而笑起來,說:“老龍吉知道我見識短淺心志不專,所以丢下了我而死去。

    完了,我的先生!沒有用至道的言論來啟發教導我就死去了啊!” 弇堈吊知道了這件事,說:“體悟大道的人,天下一切有道德修養的人都将歸附于他。

    如今老龍吉對于道,連秋毫之末的萬分之一也未能得到,尚且懂得深藏他的談吐而死去,又何況真正體悟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沒有形體,聽起來沒有聲音,對于人們所談論的道,稱它是昏昧而又晦暗,而可以用來加以談論的道,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道。

    ” 于是,泰清向無窮請教:“你知曉道嗎?”無窮回答:“我不知曉。

    ”又問無為。

    無為回答說:“我知曉道。

    ”泰清又問:“你知曉道,道也有名目嗎?”無為說:“有。

    ”泰清說:“道的名目怎麼樣呢?”無為說:“我知道道可以處于尊貴,也可以處于卑賤,可以聚合,也可以離散,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數。

    ” 泰清用上述談話去請教無始,說:“像這樣,那麼無窮的不知曉和無為的知曉,誰對誰錯呢?”無始說:“不知曉是深奧玄妙,知曉是浮泛淺薄;不知曉處于深奧玄妙之道的範圍内,知曉卻剛好與道相乖背。

    ”于是泰清半中有所醒悟而歎息,說:“不知曉就是真正的知曉啊!知曉就是真正的不知曉啊!有誰懂得不知曉的知曉呢?” 無始說:“道不可能聽到,聽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見,看見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傳,言傳的就不是道。

    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體正是因為産生于無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稱述。

    ” 無始又說:“有人詢問大道便随口回答的,乃是不知曉道。

    就是詢問大道的人,也不曾了解過道。

    道無可詢問,問了也無從回答。

    無可詢問卻一定要問,這是在詢問空洞無形的東西;無從回答卻勉強回答,這是說對大道并無了解。

    内心無所得卻期望回答空洞無形的提問,像這樣的人,對外不能觀察廣闊的宇宙,對内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不能越過那高遠的昆侖,也不能遨遊于清虛甯寂的太虛之境。

    ”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