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知北遊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是“外篇”的最後一篇,以篇首的三個字作為篇名。
“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遊”指向北方遊曆。
在傳統的哲學體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遠,因此北方就是所謂不可知的地方。
篇文認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開篇便預示了主題。
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論“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論述了人對于宇宙和外在事物應取的認識與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黃帝為知言”,主要說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為宇宙萬物原來都是“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萬物歸根結蒂乃是混一的整體。
第二部分至“可以觀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認識,進一步提出“至人無為,大聖不作”,一切“觀于天地”的主張,即一切順其自然。
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寫齧缺問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體道之法。
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寫舜與丞的對話,指出生命與子孫均不屬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氣的變化。
第五部分至“此之謂大得”,通過老聃跟孔子的談話,描述大道存在的獨特方式,借以說明大道的特點。
這一部分在全篇中處于重要地位。
第六部分至“彼為積散非積散也”,說明大道雖不可知卻“無所不在”,對道的性質作了進一步的論述。
第七部分至“不遊乎太虛”,借寓言人物的話,進一步指出道“不可聞”、“不可見”、“可言”的特點。
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當然也就“不當名”,不可言傳。
第八部分至“何從至此哉”,寫“有”與“無”的關系,“有”與“無”的相對性仍是基于“有”,隻有“無無”才是真正基于“無”。
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資焉”,寫捶制帶鈎的老人用心專一。
第十部分至“亦乃取于是者也”,通過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讨論宇宙的開始,提出“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的觀點。
餘下為第十一部分,寫孔子對顔淵的談話,讨論變化與安于變化,指出要“無知”、“無能”、“去言”、“去為”。
《知北遊》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也較為重要。
篇文所說的“道”,是指對于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認識。
篇文認為宇宙萬物源于“氣”,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氣的聚散。
篇文還認為“道”具有整體性,無處不在但又不存在具體形象,貫穿于萬物變化的始終。
篇文看到了生與死、長壽與短命、光明與幽暗……都具有相對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轉化的,這無疑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觀。
但基于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和同一性認識,篇文又認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不成其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論,主張無為,順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可改變,也不必去加以改變,這顯然又是唯心的了。
知北遊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無為謂焉。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緻,德不可至。
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今已為物也,欲複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着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聖人故貴一”。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我應。
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
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譯文】 知向北遊曆來到玄水岸邊,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裡遇上了無為謂。
知對無為謂說:“我想向你請教一些問題:怎樣思索、怎樣考慮才能懂得道?怎樣居處、怎樣行事才符合于道?依從什麼、采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道?”問了好幾次無為謂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從無為謂那裡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裡見到了狂屈。
知把先前的問話向狂屈提出請教,狂屈說:“唉,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将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知從狂屈那裡也沒有得到解答,便轉回到黃帝的住所,見到黃帝向他再問。
黃帝說:“沒有思索、沒有考慮方才能夠懂得道,沒有安處、沒有行動方才能夠符合于道,沒有依從、沒有方法方才能夠獲得道。
” 知于是問黃帝:“我和你知道這些道理,無為謂和狂屈不知道這些道理,那麼,誰是正确的呢?”黃帝說:“那無為
“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遊”指向北方遊曆。
在傳統的哲學體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遠,因此北方就是所謂不可知的地方。
篇文認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開篇便預示了主題。
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論“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論述了人對于宇宙和外在事物應取的認識與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黃帝為知言”,主要說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為宇宙萬物原來都是“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萬物歸根結蒂乃是混一的整體。
第二部分至“可以觀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認識,進一步提出“至人無為,大聖不作”,一切“觀于天地”的主張,即一切順其自然。
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寫齧缺問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體道之法。
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寫舜與丞的對話,指出生命與子孫均不屬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氣的變化。
第五部分至“此之謂大得”,通過老聃跟孔子的談話,描述大道存在的獨特方式,借以說明大道的特點。
這一部分在全篇中處于重要地位。
第六部分至“彼為積散非積散也”,說明大道雖不可知卻“無所不在”,對道的性質作了進一步的論述。
第七部分至“不遊乎太虛”,借寓言人物的話,進一步指出道“不可聞”、“不可見”、“可言”的特點。
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當然也就“不當名”,不可言傳。
第八部分至“何從至此哉”,寫“有”與“無”的關系,“有”與“無”的相對性仍是基于“有”,隻有“無無”才是真正基于“無”。
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資焉”,寫捶制帶鈎的老人用心專一。
第十部分至“亦乃取于是者也”,通過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讨論宇宙的開始,提出“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的觀點。
餘下為第十一部分,寫孔子對顔淵的談話,讨論變化與安于變化,指出要“無知”、“無能”、“去言”、“去為”。
《知北遊》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也較為重要。
篇文所說的“道”,是指對于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認識。
篇文認為宇宙萬物源于“氣”,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氣的聚散。
篇文還認為“道”具有整體性,無處不在但又不存在具體形象,貫穿于萬物變化的始終。
篇文看到了生與死、長壽與短命、光明與幽暗……都具有相對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轉化的,這無疑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觀。
但基于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和同一性認識,篇文又認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不成其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論,主張無為,順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可改變,也不必去加以改變,這顯然又是唯心的了。
知北遊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無為謂焉。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緻,德不可至。
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今已為物也,欲複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着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聖人故貴一”。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我應。
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
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譯文】 知向北遊曆來到玄水岸邊,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裡遇上了無為謂。
知對無為謂說:“我想向你請教一些問題:怎樣思索、怎樣考慮才能懂得道?怎樣居處、怎樣行事才符合于道?依從什麼、采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道?”問了好幾次無為謂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從無為謂那裡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裡見到了狂屈。
知把先前的問話向狂屈提出請教,狂屈說:“唉,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将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知從狂屈那裡也沒有得到解答,便轉回到黃帝的住所,見到黃帝向他再問。
黃帝說:“沒有思索、沒有考慮方才能夠懂得道,沒有安處、沒有行動方才能夠符合于道,沒有依從、沒有方法方才能夠獲得道。
” 知于是問黃帝:“我和你知道這些道理,無為謂和狂屈不知道這些道理,那麼,誰是正确的呢?”黃帝說:“那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