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達生
關燈
小
中
大
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這一點吧!”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莊子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
顔阖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将敗。
”公密而不應。
少焉,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 【譯文】 東野稷因為善于駕車而得見魯莊公,他駕車時進退能夠在一條直線上,左右轉彎形成規整的弧形。
莊公認為就是編織花紋圖案也未必趕得上,于是要他轉上一百圈後再回來。
顔阖遇上了這件事,入内會見莊公,說:“東野稷的馬一定會失敗的。
”莊公默不作聲。
不多久,東野稷果然失敗而回。
莊公問:“你為什麼事先就知道定會失敗呢?”顔阖回答說:“東野稷的馬力氣已經用盡,可是還要它轉圈奔走,所以說必定會失敗的。
” 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帶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
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譯文】 工倕随手畫來就勝過用圓規與矩尺畫出的,手指跟随事物一道變化而不須用心留意,所以他心靈深處專一凝聚而不曾受過拘束。
忘掉了腳,便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便是帶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變内心的持守,不順從外物的影響,便是遇事的安适。
本性常适而從未有過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于鄉裡,逐于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于聾盲跛蹇而比于人數。
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
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于惑也。
”弟子曰:“不然。
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王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
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
昔者有鳥止于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
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
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
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
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譯文】 有個名叫孫休的人,走到門前就驚歎不已地詢問他的老師扁慶子,說:“我安居鄉裡不曾受人說過道德修養差,面臨危難也沒有人說過不勇敢;然而我的田地裡卻從未遇上過好年成,為國家出力也未遇上聖明的國君,被鄉裡所擯棄,受地方官放逐,而我對于上天有什麼罪過呢?我怎麼會遇上如此的命運?” 扁子說:“你不曾聽說過那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身體力行嗎?忘卻自己的肝膽,也遺棄了自己的耳目,無心地縱放于世俗塵垢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不求建樹的環境中,這就叫做有所作為而不自恃,有所建樹而不自得。
如今你把自己打扮得很有才幹用以驚吓衆人,用修養自己的辦法來突出他人的污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在舉着太陽和月亮走路。
你得以保全形體和身軀,具備了九竅,沒有中道上夭折于聾、瞎、跛、瘸而處于尋常人的行列,也真是萬幸了,又有什麼閑暇抱怨上天呢!你還是走吧!” 孫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裡。
不多一會兒,扁子仰天長歎,弟子問道:“先生為什麼長歎呢?”扁子說:“剛才孫休進來,我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告訴給他,我真擔心他會吃驚以至迷惑更深。
”弟子說:“不對哩。
孫休所說的話是正确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錯誤的嗎?錯誤的本來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
孫休所說的話是不對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正确的嗎?他本來就因迷惑而來請教,又有什麼過錯呀!” 扁子說:“不是這樣的。
從前有隻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魯國國君很喜歡它,用‘太牢’來宴請它,奏‘九韶’樂來讓它快樂,海鳥竟憂愁悲傷,眼花缭亂,不敢吃喝。
這叫做按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養鳥。
假若是按鳥的習性來養鳥,就應當讓它栖息于幽深的樹林,浮遊于大江大湖,讓它吃泥鳅和小魚,這本是極為普通的道理而已。
如今的孫休,乃是管窺之見、孤陋寡聞的人,我告訴給他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馬車來托載小老鼠,用鐘鼓的樂聲來取悅小鴳雀一樣。
他又怎麼會不感到吃驚啊!”
莊子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
顔阖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将敗。
”公密而不應。
少焉,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 【譯文】 東野稷因為善于駕車而得見魯莊公,他駕車時進退能夠在一條直線上,左右轉彎形成規整的弧形。
莊公認為就是編織花紋圖案也未必趕得上,于是要他轉上一百圈後再回來。
顔阖遇上了這件事,入内會見莊公,說:“東野稷的馬一定會失敗的。
”莊公默不作聲。
不多久,東野稷果然失敗而回。
莊公問:“你為什麼事先就知道定會失敗呢?”顔阖回答說:“東野稷的馬力氣已經用盡,可是還要它轉圈奔走,所以說必定會失敗的。
” 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帶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
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譯文】 工倕随手畫來就勝過用圓規與矩尺畫出的,手指跟随事物一道變化而不須用心留意,所以他心靈深處專一凝聚而不曾受過拘束。
忘掉了腳,便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便是帶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變内心的持守,不順從外物的影響,便是遇事的安适。
本性常适而從未有過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于鄉裡,逐于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于聾盲跛蹇而比于人數。
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
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于惑也。
”弟子曰:“不然。
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王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
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
昔者有鳥止于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
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
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
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
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譯文】 有個名叫孫休的人,走到門前就驚歎不已地詢問他的老師扁慶子,說:“我安居鄉裡不曾受人說過道德修養差,面臨危難也沒有人說過不勇敢;然而我的田地裡卻從未遇上過好年成,為國家出力也未遇上聖明的國君,被鄉裡所擯棄,受地方官放逐,而我對于上天有什麼罪過呢?我怎麼會遇上如此的命運?” 扁子說:“你不曾聽說過那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身體力行嗎?忘卻自己的肝膽,也遺棄了自己的耳目,無心地縱放于世俗塵垢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不求建樹的環境中,這就叫做有所作為而不自恃,有所建樹而不自得。
如今你把自己打扮得很有才幹用以驚吓衆人,用修養自己的辦法來突出他人的污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在舉着太陽和月亮走路。
你得以保全形體和身軀,具備了九竅,沒有中道上夭折于聾、瞎、跛、瘸而處于尋常人的行列,也真是萬幸了,又有什麼閑暇抱怨上天呢!你還是走吧!” 孫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裡。
不多一會兒,扁子仰天長歎,弟子問道:“先生為什麼長歎呢?”扁子說:“剛才孫休進來,我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告訴給他,我真擔心他會吃驚以至迷惑更深。
”弟子說:“不對哩。
孫休所說的話是正确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錯誤的嗎?錯誤的本來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
孫休所說的話是不對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正确的嗎?他本來就因迷惑而來請教,又有什麼過錯呀!” 扁子說:“不是這樣的。
從前有隻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魯國國君很喜歡它,用‘太牢’來宴請它,奏‘九韶’樂來讓它快樂,海鳥竟憂愁悲傷,眼花缭亂,不敢吃喝。
這叫做按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養鳥。
假若是按鳥的習性來養鳥,就應當讓它栖息于幽深的樹林,浮遊于大江大湖,讓它吃泥鳅和小魚,這本是極為普通的道理而已。
如今的孫休,乃是管窺之見、孤陋寡聞的人,我告訴給他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馬車來托載小老鼠,用鐘鼓的樂聲來取悅小鴳雀一樣。
他又怎麼會不感到吃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