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達生
關燈
小
中
大
散而不返歸于身,對于來自外界的騷擾也就缺乏足夠的精神力量。
郁結着的氣上通而不能下達,就會使人易怒;下達而不能上通,就會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達,郁結内心而不離散,那就會生病。
”桓公說:“這樣,那麼還有鬼嗎?”告敖回答:“有。
水中污泥裡有叫履的鬼,竈裡有叫髻的鬼。
門戶内的各種煩攘,名叫雷霆的鬼在處置;東北的牆下,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在跳躍;西北方的牆下,名叫攻入陽的鬼住在那裡。
水裡有水鬼罔象,丘陵裡有山鬼峷,大山裡有山鬼夔,郊野裡有野鬼彷徨,草澤裡還有一種名叫委蛇的鬼。
”桓公接着問:“請問,委蛇的形狀怎麼樣?”告敖回答:“委蛇,身軀大如車輪,長如車轅,穿着紫衣戴着紅帽。
他作為鬼神,最讨厭聽到雷車的聲音,一聽見就兩手捧着頭站着。
見到了他的人恐怕也就成了霸主了。
” 桓公聽了後開懷大笑,說:“這就是我所見到的鬼。
”于是整理好衣帽跟皇子 告敖坐着談話,不到一天時間病也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
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譯文】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
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回答說:“差不多了。
别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别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
” 孔子觀于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鼋鼍魚鼈之所不能遊也。
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塘下。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
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 【譯文】 孔子在呂梁觀賞,瀑布高懸二三十丈,沖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遠達四十裡,鼋、鼍、魚、鼈都不敢在這一帶遊水。
隻見一個壯年男子遊在水中,還以為是有痛苦而想尋死的,派弟子順着水流去拯救他。
忽見那壯年男子遊出數百步遠而後露出水面,還披着頭發邊唱邊遊在堤岸下。
孔子緊跟在他身後而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鬼,仔細觀察你卻是個人。
請問,遊水也有什麼特别的門道嗎?”那人回答:“沒有,我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方法。
我起初是故常,長大是習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
我跟水裡的漩渦一塊兒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湧流一道遊出水面,順着水勢而不作任何違拗。
這就是我遊水的方法。
”孔子說:“什麼叫做‘起初是故常,長大是習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那人又回答:“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這就叫做故常;長大了又生活在水邊就安于水邊的生活,這就叫做習性;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這樣生活着,這就叫做自然。
”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臣将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
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
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譯文】 梓慶能削刻木頭做鐻,鐻做成以後,看見的人無不驚歎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魯侯見到便問他,說:“你用什麼辦法做成的呢?”梓慶回答道:“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麼特别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
我準備做鐻時,從不敢随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心思。
齋戒三天,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議、誇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
正當這個時候,我的眼裡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專一而外界的擾亂全都消失。
然後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的質地;選擇好外形與體态最與鐻相合的,這時業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現于我的眼前,然後動手加工制作;不是這樣我就停止不做。
這就是用我木工的純真本性融
郁結着的氣上通而不能下達,就會使人易怒;下達而不能上通,就會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達,郁結内心而不離散,那就會生病。
”桓公說:“這樣,那麼還有鬼嗎?”告敖回答:“有。
水中污泥裡有叫履的鬼,竈裡有叫髻的鬼。
門戶内的各種煩攘,名叫雷霆的鬼在處置;東北的牆下,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在跳躍;西北方的牆下,名叫攻入陽的鬼住在那裡。
水裡有水鬼罔象,丘陵裡有山鬼峷,大山裡有山鬼夔,郊野裡有野鬼彷徨,草澤裡還有一種名叫委蛇的鬼。
”桓公接着問:“請問,委蛇的形狀怎麼樣?”告敖回答:“委蛇,身軀大如車輪,長如車轅,穿着紫衣戴着紅帽。
他作為鬼神,最讨厭聽到雷車的聲音,一聽見就兩手捧着頭站着。
見到了他的人恐怕也就成了霸主了。
” 桓公聽了後開懷大笑,說:“這就是我所見到的鬼。
”于是整理好衣帽跟皇子 告敖坐着談話,不到一天時間病也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
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譯文】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
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回答說:“差不多了。
别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别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
” 孔子觀于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鼋鼍魚鼈之所不能遊也。
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塘下。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
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 【譯文】 孔子在呂梁觀賞,瀑布高懸二三十丈,沖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遠達四十裡,鼋、鼍、魚、鼈都不敢在這一帶遊水。
隻見一個壯年男子遊在水中,還以為是有痛苦而想尋死的,派弟子順着水流去拯救他。
忽見那壯年男子遊出數百步遠而後露出水面,還披着頭發邊唱邊遊在堤岸下。
孔子緊跟在他身後而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鬼,仔細觀察你卻是個人。
請問,遊水也有什麼特别的門道嗎?”那人回答:“沒有,我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方法。
我起初是故常,長大是習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
我跟水裡的漩渦一塊兒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湧流一道遊出水面,順着水勢而不作任何違拗。
這就是我遊水的方法。
”孔子說:“什麼叫做‘起初是故常,長大是習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那人又回答:“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這就叫做故常;長大了又生活在水邊就安于水邊的生活,這就叫做習性;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這樣生活着,這就叫做自然。
”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臣将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
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
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譯文】 梓慶能削刻木頭做鐻,鐻做成以後,看見的人無不驚歎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魯侯見到便問他,說:“你用什麼辦法做成的呢?”梓慶回答道:“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麼特别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
我準備做鐻時,從不敢随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心思。
齋戒三天,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議、誇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
正當這個時候,我的眼裡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專一而外界的擾亂全都消失。
然後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的質地;選擇好外形與體态最與鐻相合的,這時業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現于我的眼前,然後動手加工制作;不是這樣我就停止不做。
這就是用我木工的純真本性融